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礼貌的格言与事例 正文

礼貌的格言与事例

时间:2025-05-02 03:07:25

谈礼貌课文主要内容: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说岳全传》上有这么一段: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有一天,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板上,被一个跟在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踩脏了。”女青年微笑着说:“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感动。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附:

谈礼貌课文教案

教学内容:

《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说理性文章,作者先引用传统古训自然引出观点,然后列举了古人、普通人以及伟人以礼待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语言文字的研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2、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教育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3、理解文中的古训、俗语,积累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尝试自己写名言。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习惯养成训练点:情感朗读、乐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2、教育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微视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写作方法是一样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说勤奋》:课文开头先提出观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勤奋)浇灌出来的;然后举例论证:(1)、司马光“警枕”自勉。19年时间完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2)、童第周,勤能补拙。在生物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归纳总结: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来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先写现象(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大奇观)并提出观点:做任何事都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接着举例论证,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爱迪生发明电灯、留声机等,齐白石的画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雨滴不能滴穿石块;最后归纳总结,只要目标专一,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就能做成事。

2、那么这节课我们接着要学习的课文《谈礼貌》,也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归纳总结。(板书)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问题训练单,完成练习。

二、解读古训,明白观点。

1、这篇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引用了哪句古训?

2、古训中的“色”如何理解?这句古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

所以说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请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研读事例,懂得道理。

1、为了说明提出的观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事例?(相机板书:问路  踩裙  理发)

2、精读故事一:问路

(1)自主读,思考:岳飞和牛皋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岳飞:彬彬有礼;牛皋:傲慢无礼)。从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看出?(指导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体会,教学生在文中作批注)

(2)抽生分别读牛皋和岳飞的话。

(3)如果你就是这位老人,你听了他们俩的问话,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4)这两人性格不同,问路的结果怎样? 演一演。

(5)这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礼貌待人会使人心得到温暖,没有礼貌会遭到别人的嫌弃。)

(6)小结学法:(出示)

学习指导

a、读一读,抓住人物的态度、语言和动作等体会人物特点;

b、有感情地朗读;

c、了解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d、明白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3、按照上面的学法,自学第二、三个小故事。

4、汇报交流:(出示)

5、除了课文中所举的事例,你还在书上看过或自己亲身经历过哪些礼貌待人的事例?抽生说一说。

6、老师也给大家带来几个,我们一起读一读。

7、那么课文中为什么列举这三个事例?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谈的都是礼貌待人  不同:举出的人物有古人、今人、伟人,有正反事例)板书

8、通过这些事例,我们知道(1)当我们请人帮忙时要讲礼貌,因为(2)当自己无意间犯错时要主动道歉,因为(3)当别人无意伤害到自己时要宽容有礼,因为

9、所以最后作者这样说: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10、总结写法:依据板书,小结整篇文章的写作方式。(三个故事,先是讲故事,后说道理;整篇文章总说道理,故事举例,最后在强调讲礼貌的重要性,总分总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实践礼貌。

1、过渡:其实,古今中外都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名言和成语故事,老师收集了一些,送给同学们:出示,生自由地朗读与礼貌有关的名句和故事。

2、过渡:是啊,礼貌其实很简单,老师写下一首小诗,作为这节课的总结。(出示,师配乐朗读)

礼貌其实很简单,

礼貌是相遇时, 彼此的问好。

礼貌是马路上, 你遵守交通规则。

礼貌是课堂上, 你乐于倾听。

礼貌是别人失败时, 你给予鼓励。

礼貌是有人掉了东西,你帮助他捡起来。

礼貌是说到做到, 你交给老师整洁的作业。

礼貌通过你的一言一行来表现,

礼貌在一个个细节中得以彰显,

它是这样简单,就在你我他的不经意间……

3、善创新的你创作一句有关礼貌的格言展示给大家。

板书设计:

谈礼貌

提出观点: 礼貌待人    优良传统

举例论证: 问路(历史)

乘车(身边)

理发(名人)

总结观点: 和谐、美好

宽容的名言

1、开诚心,布大度,宽容的名言。──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

2、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清]金缨《格言联壁》

3、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中国谚语

4、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5、人非尧舜,谁能尽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6、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中国谚语

7、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美]弗罗斯特《新罕布什尔》

8、忍耐记心间,烦恼不沾边。──中国谚语

9、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中国谚语

10、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清]金缨《格言联壁》

11、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汉]陆贾《新语·术事》

12、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三国]曹植《当欲游南山行》

13、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中国谚语

14、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5、人本该是有良心的,就连最残酷的心也会有宽恕他人的短暂、美好的记忆。──[捷]塞弗尔特《泪城》

16、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中国谚语

17、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名人名言大全《宽容的名言》。──[英]布菜克《耶鲁撒冷》

18、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

19、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古今楹联类篡》

20、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宋]善棋道人《绝句》

21、仁者爱万物。──《史记·赵世家》

22、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汉]刘向《新序·节士》

23、气馁者自画,量狭者易盈。──[明]朱之瑜《朱舜水集·恭敏》

24、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

25、恶人胆大,小人气大,君子量大。──中国谚语

26、不会宽容别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俄]屠格涅夫《罗亭》

27、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中国谚语

28、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斯《谏逐客书》

29、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刘隗列传》

30、能容小人,方成君子。──[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

事例一: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事例二: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事例三:将相和传奇

公元279年旧中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守完壁归赵,立了大功,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有时蔺相如坐车外出,碰见廉颇就赶紧避开。门客以为他胆小怕事。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敌的力量。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男家之急而后私仇啊!”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觉惭愧,便袒衣露体,负荆登门请罪。说:“我粗野低贱,志量浅狭,开罪于相国,相国能如此宽容,我死不足以赎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事例四:千金之交

有个“”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的故事。管、鲍二人少小相识,后来合伙经商,管仲总是要从中多占一些便宜,鲍叔不以他为贪,知他是家贫的缘故。此后,管仲出了不少馊主意,几乎使生意做不下去了,鲍叔也不认为他蠢,而认为是没有遇上好时机。后来鲍、管二人分别投奔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门下,小白胜而纠死。管仲跟着倒霉被囚。鲍叔不以胜者自旌,反而力荐管仲于齐桓公(小白),也不计较自己会处在管仲之下。桓公果然拜管仲为相,治理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主。管仲后来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事例五: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事例六:楚庄绝缨

某天,楚庄王宴请文武百官,席间,他让自己宠爱的许姬给大臣敬酒助兴。一阵风将大厅内的烛火吹灭,黑暗中许姬感到有人拉住她的手。许姬恼怒中顺手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饰,悄悄告诉了楚庄王,要惩罚这个大臣。楚庄王却下令暂缓点灯,并要求群臣全部拽断帽子上的缨饰,尽情狂欢,只字未提此事。次年,楚国与郑国交战,副将唐狻出生入死,为大败郑军立下战功。楚庄王要重赏唐狻,唐狻跪倒在地,说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实乃报答楚庄王昔日“绝缨掩过”的恩典。

事例一:六尺巷传奇(古代宽容的事例)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事例二:宰相肚里能撑船(古代宽容的事例)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事例三:将相和传奇(古代宽容的事例)

公元279年旧中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守完壁归赵,立了大功,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有时蔺相如坐车外出,碰见廉颇就赶紧避开。门客以为他胆小怕事。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敌的力量。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男家之急而后私仇啊!”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觉惭愧,便袒衣露体,负荆登门请罪。说:“我粗野低贱,志量浅狭,开罪于相国,相国能如此宽容,我死不足以赎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事例四:千金之交(古代宽容的事例)

有个“”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的故事。管、鲍二人少小相识,后来合伙经商,管仲总是要从中多占一些便宜,鲍叔不以他为贪,知他是家贫的缘故。此后,管仲出了不少馊主意,几乎使生意做不下去了,鲍叔也不认为他蠢,而认为是没有遇上好时机。后来鲍、管二人分别投奔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门下,小白胜而纠死。管仲跟着倒霉被囚。鲍叔不以胜者自旌,反而力荐管仲于齐桓公(小白),也不计较自己会处在管仲之下。桓公果然拜管仲为相,治理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主。管仲后来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事例五:仁义胡同(古代宽容的事例)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事例六:楚庄绝缨(古代宽容的事例)

某天,楚庄王宴请文武百官,席间,他让自己宠爱的许姬给大臣敬酒助兴。一阵风将大厅内的'烛火吹灭,黑暗中许姬感到有人拉住她的手。许姬恼怒中顺手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饰,悄悄告诉了楚庄王,要惩罚这个大臣。楚庄王却下令暂缓点灯,并要求群臣全部拽断帽子上的缨饰,尽情狂欢,只字未提此事。次年,楚国与郑国交战,副将唐狻出生入死,为大败郑军立下战功。楚庄王要重赏唐狻,唐狻跪倒在地,说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实乃报答楚庄王昔日“绝缨掩过”的恩典。

事例七:周恩来度量宽宏(现代宽容的事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向被人们称作礼貌待人的楷模。有一次,周总理请一位姓朱的理发师给他刮脸,刚刮到一半,周总理忽然咳嗽了一声,朱师傅没提防,刮了个小口子,朱师傅心里一阵紧张,忙说:“我工作没有做好,真对不起总理。”周总理微笑着宽慰他说:“怎么能怪你呢!全怪我咳嗽没和你打招呼。还幸亏你刀躲得快。”事后,周总理还一再向朱师傅道谢,尽力消除朱师傅的顾虑。

事例八:彭德怀度量宽宏(现代宽容的事例)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事例九:李斯特义收学员(现代宽容的事例)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事例十:关于宽容的故事(现代宽容的事例)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呲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道,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