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暇”指的是( )。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 )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 ),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 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 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 ),这部作品是《 》。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_。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的一副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15,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1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示出的人物特征:
1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
19,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国。
21,《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 体小说《三国演义》。
22,“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 )(人名)之口。
23,《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 )。
24,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5,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故事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26,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7,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考虑。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经典篇】
1.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5. 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7.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9.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10.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精选篇】
1. 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智勇武将
2.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3.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
4.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5.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
6.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7.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
8.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评袁绍
9. (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10.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仲达
11. ……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12.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仲达评孔明
13.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14.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杨顒谏孔明
15. (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陈寿
16. 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17. 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18. 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谏孙权
19. (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
20.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陆伯言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热门篇】
1. 几番不听忠臣兼,难免宫中受剑锋。---《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听不进别人的良言苦劝,很可能会招来祸害。
2. 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皇帝被视为天子,他代替“天”管理民众,慢慢的人们学会了顺从皇帝,皇帝也就越发独裁。“顺我者生(昌),逆我者亡(死)”也就成为了独裁 者深存内心同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了。
3. 好谋无断,不足为虑。---《三国演义》第四回
解释:这是在讨伐董卓之前,伍琼形容董卓的话,它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考虑周密,还要行事果决。
4.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四回
解释:这时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条。曹操生性多疑,他误把别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杀错了人,却偏偏不承认错误,反而将错就错,斩草除根,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杀害吕伯奢一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曹操那种极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条。
5.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演义》第五回
解释:赤兔马和武艺超群的吕布相映生辉不禁让人感慨,后世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形容一个领域内十分杰出的人才。
6. 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三国演义》第六回
解释: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采纳了李儒的意见,决定将国都由洛阳迁往长安。杨彪对此持反对意见,并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由此可见封建独 裁者罪恶之一斑,他们做事完全从自己角度出发,根本不考虑普通百姓的死活。
7. 招贤纳士,屈己待人。---《三国演义》第八回
解释:孙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亲孙坚之后,“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放下架子,礼貌待人,这样才能招来贤达有本事的人。
8.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三国演义》第九回
解释: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用女儿貂蝉的美色离间了吕布和董卓,后来,吕布果然为争夺貂蝉而将董卓刺死。
9. 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解释:当陈炜用“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这句话描述孔融的时候,孔融当即反驳“想君小时必当聪明”。陈炜不得不惊叹“次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虽然陈炜被孔融反驳的五体投地,但是“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作为一个常识,对今天的家长也是有提醒作用的。
10.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解释:当陶谦死前将荆州让给了刘备,谋士荀彧变向曹操进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夺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创业初期必须经营好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势力。
11.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解释:当刘备终于做成了徐州牧的时候,曹操用了”驱虎吞狼“之计,使刘备失去徐州。刘备为了稳定军心,就用了”得何足喜,失何足忧“这句话安慰大家,其实刘备还是很在意徐州的。这句话也只不过是刘备收买人心的一小计而已。
12.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解释:刘备出战袁术之前,将徐州托付给张飞,可是张飞酒后误事,失去了徐州。张飞羞愧难当,与拔剑自刎。刘备抢下他的剑,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时刘关张兄弟情谊的体现。同时,他的话带有明显的贬低女性的色彩。我们不禁反问:一个人对兄弟的仗义,是建立在轻视妻子孩子的基础上,连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这样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残忍?他还能有多少人性?
13. 无谋之辈,见利必喜。---《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解释:这时曹操谋士荀彧评价吕布的话。没有谋略,看不到长远利益的人,见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会高兴的`不得了。
14. 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解释:当刘备被吕布逼迫的无路可走,最终投靠曹操的时候,荀彧向曹操建议”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必有后患“,可是郭嘉却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这样宝贵的意见,而曹操也采用了郭嘉的见地。由此可见曹操的深谋远虑,谋划的长远,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气度和风范。
15. 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解释:曹操放走了刘备,是刘备成为了他日后的劲敌。
16. 见善若惊,嫉恶如仇。---《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
解释:孔融向曹操推荐了祢衡,认为祢衡“见善若惊,嫉恶如仇。”而曹操和刘表一样都因为祢衡的高傲态度而反感他。但是曹操和刘表都不愿意杀祢衡,这并不表示曹操和刘表对有“叛逆精神”的“知识分子”多么宽容,只是两人都想借刀杀人,不想背上杀害名士的恶名。
17.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解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最好评述。
18.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解释:这是罗贯中评论徐庶母亲的话。曹操模仿徐庶母亲自己伪造一封家书给了徐庶,将徐庶骗至曹营。徐庶母亲批评徐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遂悬梁自尽。作者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高度评价了徐母的行为,认为他“气若丘山,义出肺腑”“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19.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解释:这是诸葛亮南阳草庐
20.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解释:这时诸葛亮“隆中对”时给刘备规划的事业蓝图。诸葛亮具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对时局判断格外准确。
1、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6、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7、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9、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10、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11、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12、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1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5、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1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7、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8、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0、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对联集锦》
21、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2、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2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5、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6、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27、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28、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29、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对联集锦》
30、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31、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3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
33、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明)吴梦祥
3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35、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孙中山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