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祖辈对孙辈的教育格言 正文

祖辈对孙辈的教育格言

时间:2025-05-07 08:22:05

一、隔代教育含义及产生缘故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对应而存在。其实,回顾中国的历史传统,儿童教育历来是由老人承担责任的,可以说,隔代教育基本上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持续到今日,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之家,我们不难发现其踪影。

隔代教育,它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教育中一种非常通通的教育现象,它深刻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冲击着学校教育,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二、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

隔代教育的`消极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1、观念陈旧,增加了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在农村,担负着隔代教育使命的祖辈们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又加之农村文化落后、资讯闭塞,因此多数老人根本不了解农村社会需什么样的精英,也不可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办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对孙辈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内容和教育办法都存在着问题。

2 、溺爱,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

溺爱是大部分爷爷奶奶的通病,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满足子女的高品质的生活照顾,全数投射到孙辈身上,不管孩子的规定是否妥当,总给予毫无节制的满足,不经意间就会对孩子的错误过分纵容,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地位,更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以致造成孩子自私、人性、依赖性强的性格特点。有的爷爷奶奶会帮孩子撒谎,尤其是孩子作业贪玩没有把作业做完,而爷爷奶奶尤不忍心孩子挨批评,会帮助孩子跟老师撒谎,最典型地会说由于生病没有完成作业。这其实是万万要不得的。

3、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隔代教育容易导致亲子隔阂。儿童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孩子与父母培养感情的最佳时期。孩子若从小就被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亲子之间缺乏频繁性的交流,彼此之间很容易形成隔膜,无法融洽相处,若关系长期冷淡,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4、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祖辈老人在年龄上步入晚年,不少老人正这种人生阶段,或多或少有不一样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脾气急躁、不稳定,并伴有抑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这些祖辈长期相处,容易受其影响产生人际交往恐惧、出走等轻度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正确矫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5、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由于祖辈的纵容,无限定地满足他们的零食偏好,而忽略主食,导致他们发育不正常。在农村家庭,爷爷奶奶很难给儿童提供全面的营养,有时由于农忙或者是劳动后的疲劳,而不能及时给儿童准备每一顿饭,特别是早餐,不少孩子早上总是饥肠辘辘地去上学。多数农村孩子喜好下课后买零食充饥,影响学习效率不说,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前言:什么是隔辈教育呢,随着时代发展,有一些年轻家长或者是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教育称之为隔辈教育。

儿童心理学家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心理学家还谈到争论的一些重要之处。

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国人总觉得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不少家长不允许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奉行“父母之命”的教义。孩子只能对大人的话“言听计从”,是决不允许与父母拌嘴、争辩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其实,父母与孩子争辩是件有益的事。争辩是争论、辩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同父母争辩并非坏事

1、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说:“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2、爱的表示

俗语说,相亲相爱,才会相互逗弄。斗嘴是向对方表示,你对我是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与世无“争”,他就是向周围的人表示,你们对我无所谓。

3、应付冲突的训练

安格拉想学骑马,但是***妈反对。妈妈说:“我要对你负责”。安格拉反驳说:“萨比内的父母也对她负责,但他们允许她骑马。”争论有学习的效果。孩子通过争论学到争论的艺术。考虑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会有争论,这种学习对儿童是重要的。

4、有助于找到界限

“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妈妈劝儿子卢卡斯。9岁的卢卡斯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比坐在这里要好。”法斯博士说,卢卡斯的这种挑衅是在试验他的`能力的极限在何处。同这个倔头倔脑的阶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机会学会估量自己。争辩是摆脱儿童无方向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

帮助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刺激智力的发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观点,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私聊

当我们和老人产生矛盾后,首先要注意找准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与爷爷、奶奶沟通,那就请爸爸出马;如果是与姥姥、姥爷沟通,就请妈妈出马。而且,不要把问题搬上台面,一定要找没人的场合私聊。这样,即使老人意识到确实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诚以对。此外,在沟通之初,年轻父母要尽量先表达对老人的`感谢和关爱,再慢慢切入正题。

说事实

当发现老人对孩子有溺爱现象或不妥当的教育方法时,我们要顾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从侧面提醒,说话只说事实,而不带批评或任何让老人马上改变自己做法的要求。切不可当众驳斥老人,那样只会伤了老人的心,还让矛盾更加恶化。

找对理由

在养育上和老人产生分歧时,不要在问题表面争论不休。如果有科学依据,不妨将反驳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础上。这样既体现了对老人尊重,又容易让老人接受建议。毕竟,所有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愿意孩子越来越好的。坚信这一点,你的理由如果有根有据,老人一定也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

把握时机

教育孩子讲契机,说服老人也要讲时机。如果对方此时心情愉悦,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现这个问题,建议和意见易于被老人接受;如果气氛、场合不对,说服则易遭遇反击,最终问题没有解决,还导致不欢而散。

曲线救国

和老人在养育中发生重隔代教育大分歧时,万不可针锋相对,否则问题解决不了,大家的关系还会恶化。试试这招——曲线救国,即借别人的嘴说你想说的话。

请专家帮忙。当下媒体中专家讲育儿知识和方法的节目很多,可请老人一起看。专家的指导更有说服力,便于老人接受。如果节目内容正好跟自家的矛盾相同,也不妨让老人自己看,给他反思的空间。这也是一种不揭短的做法,给老人留足面子。凡事给对方台阶,大事才能化小。

老幼兼顾

年轻父母想说服老人时,往往站在对孩子好的角度去说,比如: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但这样的说法容易让老人产生逆反心理:难道我是故意对孩子不好吗?因此,在和老人讨论养育问题时,不妨老幼兼顾,既为孩子考虑,又为老人着想。多站在老人角度上想问题,也许事情更容易解决。如果遇到强势的老人,你可能无法说服他,他也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误,那么就不妨以柔克刚,让老人体会到因为自己的让步而使你不再为难,他们会很有成就感。

转移引导对象

有很多事,矛盾的焦点并不在老人身上,也许只是导火索由老人引发。那么就要冷静一下,掐断导火索,回过头去找真正的矛盾焦点。

常谈心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大家因某种缘分走到了一起,那么生活中的大情小事就应该相互体谅和关怀。平时多与老人交流,不要总说孩子的事,多多沟通生活中其他的事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利于在双方有矛盾时相互理解和宽容。

善意的谎言

很多矛盾,有时候只需一个玩笑、一个善意的谎言就能轻松解决。尤其是对于物质上的矛盾,不少老人都是一路节俭过来的,当看到为孩子花费过高时,会觉得不值。此时不妨来个善意的谎言,使其安心。比如,给孩子用稍贵些但是品质高的用品时,不妨跟老人把价格说得便宜一些,或者尽量说是打折、特价、单位发的、朋友送的等等。

冷处理

对于老人在育儿上的一些错误做法或说教,有时候不必争个面红耳赤,冷处理反而效果更好。年轻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对老人的指责、不满权当没听见就好了。不过,适当的时候,撒撒娇,表示自己很无奈什么的,老人的气也就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