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读后感1
我姓颜,但却从没读《颜氏家训》,一直都听说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教育名著,因而在宝宝出生后,利用空闲时间畅阅。尽管已过一千多年,直至今日作者的有些教育思想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确实是值得为人父母为人师一读的好书。
此书共有二十篇,其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教子》,《治家》,《慕贤》,《勉学》,《音辞》,《杂艺》等篇章。在教育上,我颇认同《教子》、《治家》及《勉学》中某些观点。诚如篇二《教子》,主要阐述对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问题。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如胎教、幼教十分重要。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有害的。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首先要重视品德教育。“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如果像北齐的这位士大夫以教儿学鲜卑语、弹琵琶来取悦公卿,换取富贵,那就悖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胎教、幼教这些在我们现代社会逐渐被重视的教育模式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就曾提出过,反观科技教育如此先进的今日,有多少父母依然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思想,重养轻教,重能轻德,如此只会害了自家的孩子,而非真爱。
《颜氏家训》读后感2
走进书店,各式教育成果的展示让人眼花缭乱,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北大才子,清华状元等等,感觉身处一个英才倍出的时代!相信大多家长会生出这样的想法:若是自己的孩子也位其中,那有多好!但在看过了这些热门图书之后,翻翻书几上静放了许久的《颜氏家训》,顿觉古往今来,教育之法,一以贯之,且忌急功近利!
教育之先,以仁为本,不仁不义,纵有满腹经纶,也为人所不齿!而今,总有许多父母在提及自己的孩子时,伤心落泪,孩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骄横放肆!究其原因,正如颜氏所言,在孩子幼儿时期“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此有爱而无教也!
养而不教,禽犊之爱!小孩子要吃什么,要做什么都从心所欲,该训斥的时候反而夸奖,该责罚的时候反而欢笑,待到长大,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再怒不可遏地去打骂教育,只会增加孩子的叛逆与怨恨!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商场,公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一旦愿望得不到及时满足,便大喊大叫,撒泼打滚,弄得家长狼狈不堪!这都是从小养就的毛病!因为大人总是交枪投降!日积月累,若孩子日益膨胀的物欲得不到有效控制,即如洪水猛兽,家就成了银行,父母就成了奴婢,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甚至弑父杀母的都大有人在!这是难道仅是孩子的过错吗?
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宠物,吃好喝好穿好就行了!施以教化,才能尽享天伦。
《颜氏家训》读后感3
在这一片当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有关子女教育的问题。颜之推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强调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严教和慈爱的关系,并举例说明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的坏处;认为对孩子要一视同仁,不可有偏爱;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告诉子孙不能为了求官而谄事权贵。
教子之感受一: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成才;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无事于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会懂得事理。可古时候方仲永的例子告诉我们并非事事如此,智力好的人,如果不加倍学习,也会沦为普通人。
教子感受之二:
父母威严而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只是一味溺爱,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和颜悦色。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就会认为理应如此。孩子骄横傲慢的习性已经养成,才想到要去管束制约,就算把他们鞭抽棍打致死,也难以再树立自己的威信。孔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儿要趁新到,教育儿子要及早。”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教子感受之三:
父子之间的关系要严肃,不可以过分亲昵,骨肉之间的亲情之爱,不可以简单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从有地位的读书人往上数,父子都不同室居住,这就是使父子之间不过分亲昵的方法。至于长辈身体不适时,晚辈为他们按摩抓搔;长辈每天起床后,晚辈为他们整理卧具,这些都是讲究礼节的教育。
孔子弟子陈亢听到孔子疏远自己的儿子,感到高兴,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是:“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君子不亲自教授他的孩子。《诗经》里有讽刺君主的言辞,《礼记》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诫,《尚书》里有违礼作乱的事,《春秋》中有对行为的职责,《易经》里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父亲可以直接向子女讲解的,所以君子布亲自教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到21世纪,家庭教育在整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颜氏家训》清晰地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很多良好的观点,我们可以借鉴。
《颜氏家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文提到的第二篇。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起点和基点。从生物学角度讲,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因此,家庭是人生命的起点和基点。从教育学的角度上分析,家庭是人接收早期教育的地方也就是人的启蒙学校。人从诞生语言形成、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影响。
《颜氏家训》读后感4
寒假里,我读了《颜氏家训》一书,它是由南北朝时期的作家颜之推写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著作,也是一部学术史名著。
《颜氏家训》讲的是一些古时候作为孝子、孝女应该懂的礼节等。在《颜氏家训》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风操”里的第十四章,讲的是父母去世后,父母生前的房子不能进去,父母如果是被斩首的,儿女都不能用刀。父母如果是被烧死的,儿女都不能吃烤肉。父母如果是因喝醉被杀,儿女都不能喝酒。即使这样,但是如果父母是被噎死的,也不能终身不吃东西了吧!我也比较喜欢“治家”里的第三章,讲了一个故事:北齐史都侍郎房文烈,从来没有生气发怒过。有一次下了好几天大雨,家里没有米了。房文烈让仆人去买米,没想到仆人竟然逃跑了,过了三四天才抓到,房文烈语气和缓地问道:“一家这么多人等你买米做饭,你到哪里去了?”居然没有要打仆人的意思。房文烈曾经把房子借给别人居住,那人的仆人却把房子拆了当柴烧,几乎快拆光了,房文烈页只是皱了皱眉头。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应该也喜欢上这本书了吧!我相信读了这本书以后,大家一定会喜欢上更多中华国学的吧!
《颜氏家训》读后感5
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因为我们的古人留下了几千年的精神食粮够我们一辈子食用。而作为颜氏的后代,我更自豪。因为作为百家姓中的一员,有自己姓氏的祖宗留下家训的数数也就几家吧!所以我要好好读书,争做一个优秀的颜氏成员。
说起好书,我也读过好些。可是祖宗留下的优秀佳作我却没有读遍。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颜氏家训》……这里我对《弟子规》、《三字经》熟背过一段时间,对于《颜氏家训》也是今年暑假才接触它的。
刚拿到这本书我无比激动,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到底是谁写的家训?颜之推,琅琊临沂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曾在北齐官至黄门侍郎,是皇帝的近侍之臣,所以后人以黄门侍郎称呼他。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是我国第一部内容比较完成的家训,被称为古今家训之祖。我好自豪啊!原来我的祖先中不光有孔子的弟子颜回和书法名家颜真卿啊!
书中提到的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首先成为某个家庭中的一员。颜之推就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在有科举制度以前,官位是可以世袭的,所以,《家训》是以官宦人家的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个从小生活在优渥家庭中的孩子,到了二十多岁就要去做官,他的知识和品行的形成全依赖家庭教育,可见家庭教育肩负的责任非同小可。所以《家训》相当于戒律,是要严格遵守和维护的,时常还配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而不是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叮咛唠叨。
从《家训》中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比如“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意思是说“古时候的学者为自己而学,弥补自己的不足;今日的学者为了别人而学,只能口若悬河。”我从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没有好好想想为什么上学,看来今天我也要定下自己的目标才好!我到底为什么而学习呢?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大,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颜之推这样的国家栋梁。加油!
《颜氏家训》读后感6
现代学校教育中的某些错误导向,严重地误导了家庭教育,甚至某些“专家”还有什么读书会使人变蠢、熟读饱含着人生智慧精华的经典与名著,会使孩子不合时宜等等谬论,使得一些家长不敢让孩子读一些经典与名著。这种太合时宜,极端功利,极端短视的市侩教育观,实在太误人子弟了。
因此,我们有理由明确地宣布:一个人,在少儿时期,就应该以“读万卷书”为主要任务;包括阅读的质与阅读的量;当然也不能忘了他们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思考,在“读万卷书”过程中力所能及地试干。待青春之后,才逐渐指导他们,甚至驱赶他们去实践,去理解,去体验,去“行万里路”,去实践书本上读过的经验与智慧;当然也不能忘了继续读书,在“行万里路”的途中见缝插针地读书。千万不要反过来,倒行逆施,幼小时就搞什么研究,而不让他读书;到青年了成人了,还不肯放手,还像老母鸡似的,把他圈在自己的翅翼之下。
笔者认为,人生小时候,精神专注,长成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必须早早教育,别失了良机。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有长时间的注意力,超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熟练的操作能力,临事的机变能力,等等,这些大都是要靠早教来养成的。然而人的境遇不同,有的人小时候失去学习机会,还必须老来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古今中外,不乏少年得志者,亦不乏大器晚成者。假如只是叹息错过了太阳,那么你又会错过月亮。现在的家长比笔者要年轻,在教育孩子学一点的时候,自己也应该趁机“揩点油”,也跟着读几本书。不为别的,只为自己更充实一点。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提高素质。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如果真能落到实处的话,不光孩子的教育要上一个台阶,江苏民众的文化层次也必将上升一个台阶了;也就是说,将向和谐社会迈进一步了。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下面是主题片《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篇一:
一次乾隆南巡杭州,大臣跟随左右。和珅见皇帝兴致怡然便坏从中来,恭维又弦外有音地对乾隆道:“圣上,自我大清开国以来,升平盛世,乐业安居,天下归一,万民欢欣,现诗坛上有一种嵌字钟诗,何不来赏阅听抒?王翰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又正在诗兴上,不妨给圣上献上一首?乾隆听了,便随声附和道:“珅儿言之有理,那么,珅儿就代朕给王尔烈出一嵌字钟诗来做,看如何?” “遵旨,那就从我读的这本《烈女传》上出题,限用五字为五韵,即,溪(溪水的溪)、西(东西的西)、鸡(公鸡的鸡)、齐(整齐的齐)、啼(啼哭的啼)之五韵;同时诗中要嵌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寸、尺、丈,十六字;而且要七言律诗;并命题目为《闺怨》(闺是闺女的闺,怨是怨恨的怨)如何?”乾隆听了,心想和珅这小子够狠的,这样的诗谁能做得出来?
和珅出完了题心想,王尔烈,让你总在圣上面前贬我,今天我要让你在圣上面前栽个大跟头。和珅正在暗暗窃喜,自鸣得意,哪知王尔烈已将律诗脱口而出:
六曲山路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
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三更冷听鸡。
长途十千肠寸断,年华二八发初齐。
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灵啼。
众人听了,一片惊愕,四面哗然,都称赞王尔烈诗思敏捷,文采过人,随行的大名鼎鼎状元公王杰也自认不如。再看和珅的脸是一阵儿红,一阵儿白,只好随声喝彩,心里却想抽自己的嘴巴,原想贬损王尔烈,没想到又让翰林抢了头功,沮丧不已。乾隆却嬉看龙虎斗,笑而不伤身,内心却对王尔烈敬而有加。
由于王尔烈为官清正,才华不凡,嘉庆皇帝称赞他为“老实王”。乾隆四十年朝廷特任王尔烈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派他到陕西道任监察御史;61岁时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嘉庆元年(1796),王尔烈(1727~1801)七十寿辰,其同僚好友刘墉、纪昀、翁方纲、王念孙、程伟元、伊秉绶等125位朝廷官员和社会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制成九条屏,又称“百寿图”,以为寿礼。寿屏的木框上下透雕“寿”字,配以泥金精品书画34幅,汉、满、蒙、藏文寿字92幅,在题赠的126幅作品中,其中一楷书寿字无署名钤印,传说为嘉庆皇帝所作,可谓蓬荜生辉,光彩斐然,此寿屏为辽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颙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颙炎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
王尔烈虽身在宫中却经常思念家乡,多次回到故土,回到22年苦读的千山龙泉寺,并为殿寺多处题匾,书联,赋诗。其中,他为千山龙泉寺大雄宝殿的题联最为醒目,上联是:“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下联是:泉之不舍混混,烟花柳浪,无难更作西湖”。从中不难看出王尔烈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感恩和自豪。
耄耋之年,王尔烈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至此一代伟才陨落于世,而他的才学,故事,品格和精神却流芳千古!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篇二: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东北辽阳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名叫王尔烈( 1727—1801年),字君武,号瑶峰。他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嘉庆年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曾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辽阳县志》称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王尔烈的父亲名叫王缙,曾担任管理学校的小官“学正”,擅长诗词书画。因此,王尔烈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有一年春天,王尔烈跟随几个比他大的儿童到村里的学馆报名读书,先生想考考他们的才学,便问道:“世界上什么最肥美?”一个说猪油最肥美,另一个说羊尾巴最肥美。先生看着王尔烈,王尔烈说:“他们两人说得都不对。世间最肥美的是春雨。”“为什么?”先生紧逼不放。王尔烈解释说:“先生岂不闻‘春雨贵如油’吗?春雨能滋润万物生长,所以说最肥美。”先生听后点头表示赞许。接着又问:“世间什么最珍贵?”孩子们有的说金银,有的说珠宝,而王尔烈却说:“世间光阴最珍贵。”“怎么讲? ”王尔烈胸有成竹地说:“古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先生听后赞扬说:“讲得好!”先生接着又问: “世间什么最顽强?”有的`说高山上的松树,有的说深谷里的苔藓。王尔烈说:“唯有野草最顽强。”先生问王尔烈为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先生不见白居易咏野草诗中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答得好,收下你!”从此,王尔烈跨入书山学海,刻苦耕耘,终于成为名震东北的大才子。
有一年冬天,王尔烈戴一顶草帽在雪地里玩耍,有一个过路的客商见他穿戴十分滑稽,便随口出句戏谑道: 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不料王尔烈不饶不让,两眼一眨,以方位对季节,对出下句:走南方,窜北方,混帐东西。客商不但不恼,反倒夸他“奇才”。
王尔烈幼时曾在家乡魁星楼私学馆就读。有年秋天,老塾师带着他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去郊外游玩。面对金菊盛开的原野,老塾师联兴大发,当即出对,考众学生。老塾师所出的上联是: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众学生听了,大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更无言以对,只待老师训斥。此时王尔烈却不慌不忙对出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此句一出,老师欣喜,同学恭贺,倒让王尔烈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决心把鼓励当作动力,更加发愤苦学,决不辜负师长和同学的一番盛情。
王尔烈自幼喜欢在大人们身边转,细心倾听长辈人谈论风土人情及国家大事,遇上书生举人们在一起作诗斗对,他也认真琢磨,搭腔试对。由于他年少对句不俗,常有惊人之语,备受人们喜爱。
一天,千山无量观一位独具慧眼的老道人四处云游,来到王尔烈家,点名要王尔烈在名流聚会时斗对,王尔烈高兴接请,聚会那天道观挂出一幅上联:即, 幽溪鹿过苔还静。 老道人出句太高妙了,在场的人都不知该怎样对,唯独王尔烈不假思索,应声对道:深树云来鸟不知。 众名流闻句,无不夸赞他有捷才,日后定大有出息。
有一次,王尔烈与朋友去千山郊游,来到龙泉寺前,但见翠树参差掩映,青山高低相连,王尔烈不禁联兴大发,取出笔墨在龙泉寺门柱上写出一比上联:近视千山五百出。 当即邀请同行的朋友们对下句。朋友们都说上句出得好:“出”字是两个“山”字,“五百出”,合成“千山”。好是好,朋友们无一人对出下联。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王尔烈站在寺门前,禁不住有些飘飘然,大有鹤立鸡群之感。
寺门外的喧闹声,惊动了寺里的元空方丈。他走进人群,抬头看了看上联,点点头说:“确是好句,只是目光不免有些短浅,以神州之大,胸中不可只有这千朵莲花一座山啊!”王尔烈听顺了赞扬之词,没想到竟有人能挑出自己的毛病,便双手合十,恭敬地问道:“依长老之见?”元空方丈说:“不才对一比下联,不知可否? ”说着,吟对下句道:远望九州十八川。
王尔烈闻句不由心中一惊:不但文词对仗工称,而且拆解“州”字为两个“川”字,因此“九州”也就成了“十八川”了,合情合理,而且意境高远,胸怀宽广,心中暗忖,此对高于自己的“近视千山五百出”。这正是我的不足之处,于是,深深向元空长老施了一礼,道:“多谢长老教诲!”
王尔烈只念了4 年私塾,便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了。为了谋生,父亲送他去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当杂工,但他并未因此中断学习,一有机会就向寺内有学问的僧人请教。
转眼间这年的寒冬将要来临。这天天降大雪,寺内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由于年纪小,他们都很贪玩,一高兴,便用雪堆了个观音像,正巧让元空方丈看见。元空方丈便以雪堆的观音为题出一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在场的人听罢,没一个能对上。王尔烈听了,十分高兴,他觉得方丈的出句妙极了。因为太阳出来之后,雪积的观音定会溶化,可谓“化身”。雪化作水,水汇于川,川归于海,这是合乎情理的,妙在“南海”巧合“观音”。因为传说“观音”常住“南海”普陀山,故而人称“南海观音”。方丈的出句高妙,可怎样对才好?王尔烈用心琢磨了好一会。他由雪联想到云,那飘浮不定的漫天云朵,变化无穷,形态奇巧。于是,他走近元空方丈,说:“我来给方丈对一比下句。”方丈点头应允。王尔烈朗声对道: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这比下联,神思驰骋,形象生动,对得确实工巧,与方丈出的上联:“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珠联璧合,遥相呼应。至此,元空方丈就不让他再去当杂工了,而是将他收为身边茶童。
有一天,方丈带领众人乘船去大安寺。大安寺的小尼姑正在湖边汲水,她见撑船的小和尚们的影子倒映水中,船篙又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逗得她咯咯直笑,等船靠近了,这个机灵的小尼姑脱口吟一上联: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方丈年长,不便与小尼姑计较,几个小和尚胸无点墨,难以应付。正在窘迫之际,只见王尔烈从船头站起,冲小尼姑一笑,对下联道: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尼姑心想,自己探身汲水时,影子不是也映在潭中吗?待自己将水提到岸上时,影子自然就不见了,也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的影子从潭底用吊水桶的绳子系住提上来了,更何况人家还尊自己是“观音”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挑着水桶快步走开了。
王尔烈小小年纪,竟有这般捷才,使元空方丈不禁暗暗称奇。从大安寺归来,方丈便收王尔烈为徒,悉心授以诗文学问。由此,王尔烈的学问更是直线递增。
《双肩明月两袖清风——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专题片的播放,进一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传统文化和廉洁从政教育。下面请继续阅读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专题片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1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这是以王尔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伴着熟悉的旋律,拂去历史的尘埃,推开岁月的门扉,让我们来共同感悟,一代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序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出生于辽阳州(今辽宁省辽阳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王氏家族原籍河南,后迁往扬州,明末,王尔烈四世祖任辽东都司指挥,便定居于辽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1771年,王尔烈在恩科会试中考取二甲第一名,这是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关东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是关东文化的代言人;他为人和善、讲忠信、行孝悌,是乡间楷模、闾里师表;他为官清正,不贪渎,不谄媚,双肩明月,两袖清风,是为官者的典范,曾被赞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沐浴家风
家风源于宗族的沿袭,更注重长辈的言传身教。
王尔烈家族就是这样一个代表,王家历来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家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他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诫妻教子
王尔烈膝下多子,虽都悉心教导,但一幼子还是禁不住他人挑唆,偶赌了一次,被官府缉拿欲游街示众。
辽阳市乡土文化研究会 王继浩:
他小儿惊慌不已,不敢直接告知王尔烈,于是向母亲求情。他母亲哭求王尔烈,恳请免去此子责罚,王尔烈听后大怒,训其妻子说:吾儿放荡不羁,身犯律条,理应惩处,吾妻若再袒护,惯儿如杀儿,宠儿如诛之。王尔烈妻子深感惶恐,将王尔烈之意转告幼子,幼子惭愧不已,主动到官府请责,可见王家家教、家风甚严。
1771年,在乾隆亲策的殿试中,王尔烈凭借《学道篇》,考取了二甲头名进士。
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坐使天下高峰远岫,卷阿大泽,悉献其状,岂不伟与?静观万物之理,得吾心之悦也易;动处万物之分,得吾心之乐也难。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学问之道,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则私欲还释矣!
后来,这篇89字的短文也被王尔烈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他认为做学问就像游山一样,要有“必上绝顶”的决心,既要体察万事万物道理又要修养身心,达到“智仁合一”,才能算学有所成。
文压三江
王尔烈不仅为官清廉、治家严谨,而且才华横溢,性情纯静、为人坦诚、笃于孝友,被誉为“文压三江”的关东第一才子。
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鼎盛时期,翰林院堪称“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王尔烈参与《四库全书》编著,历时十余载,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终成煌煌巨作、灿然大观。
王尔烈一向洁身自好,从不收受他人钱财。在他七十寿辰之际,同僚好友刘墉、纪晓岚等125位京华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126幅,制成九条屏,以为寿礼。 “真草隶篆书,汉满蒙藏文,山水花鸟画,荟萃百家,异彩纷呈。”如此盛大阵容为其题诗作画,堪称罕有,足见王尔烈在京城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王尔烈寿屏”既是对他人品的肯定,也是对其才学的认可。
廉归故里
王尔烈耄耋之年,嘉庆念其为官清廉,敕建翰林府,致仕归籍。
翰林府分前后两进宅院,各有十楹,又有东西两厢配房,外加门楼偏厦,甚是宏阔。王尔烈看到这样的深宅大院,感到自家住也太浪费了,心想我居官多年,也未给家乡争得多少福份。如今我回来了,应当给老家后代留下一点接续,最好的`接续就是办个义学,希望家乡士子也能像自己一样读上好书。于是他将御赐翰林府的前院十间正厅及两厢配房改作了义学馆。自己家人只住后院。
王尔烈书房一隅
王尔烈在临终前给后代子孙留下了这样的训诫:
耕田为本,读书为尚。
居官莫狂,为民莫惘。
本事吃粮,筋力求裳。
豆腐家长,不可奸商。
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2
一次乾隆南巡杭州,大臣跟随左右。和珅见皇帝兴致怡然便坏从中来,恭维又弦外有音地对乾隆道:“圣上,自我大清开国以来,升平盛世,乐业安居,天下归一,万民欢欣,现诗坛上有一种嵌字钟诗,何不来赏阅听抒?王翰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又正在诗兴上,不妨给圣上献上一首?乾隆听了,便随声附和道:“珅儿言之有理,那么,珅儿就代朕给王尔烈出一嵌字钟诗来做,看如何?” “遵旨,那就从我读的这本《烈女传》上出题,限用五字为五韵,即,溪(溪水的溪)、西(东西的西)、鸡(公鸡的鸡)、齐(整齐的齐)、啼(啼哭的啼)之五韵;同时诗中要嵌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寸、尺、丈,十六字;而且要七言律诗;并命题目为《闺怨》(闺是闺女的闺,怨是怨恨的怨)如何?”乾隆听了,心想和珅这小子够狠的,这样的诗谁能做得出来?
和珅出完了题心想,王尔烈,让你总在圣上面前贬我,今天我要让你在圣上面前栽个大跟头。和珅正在暗暗窃喜,自鸣得意,哪知王尔烈已将律诗脱口而出:
六曲山路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
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三更冷听鸡。
长途十千肠寸断,年华二八发初齐。
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灵啼。
众人听了,一片惊愕,四面哗然,都称赞王尔烈诗思敏捷,文采过人,随行的大名鼎鼎状元公王杰也自认不如。再看和珅的脸是一阵儿红,一阵儿白,只好随声喝彩,心里却想抽自己的嘴巴,原想贬损王尔烈,没想到又让翰林抢了头功,沮丧不已。乾隆却嬉看龙虎斗,笑而不伤身,内心却对王尔烈敬而有加。
由于王尔烈为官清正,才华不凡,嘉庆皇帝称赞他为“老实王”。乾隆四十年朝廷特任王尔烈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派他到陕西道任监察御史;61岁时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嘉庆元年(1796),王尔烈(1727~1801)七十寿辰,其同僚好友刘墉、纪昀、翁方纲、王念孙、程伟元、伊秉绶等125位朝廷官员和社会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制成九条屏,又称“百寿图”,以为寿礼。寿屏的木框上下透雕“寿”字,配以泥金精品书画34幅,汉、满、蒙、藏文寿字92幅,在题赠的126幅作品中,其中一楷书寿字无署名钤印,传说为嘉庆皇帝所作,可谓蓬荜生辉,光彩斐然,此寿屏为辽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颙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颙炎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
王尔烈虽身在宫中却经常思念家乡,多次回到故土,回到22年苦读的千山龙泉寺,并为殿寺多处题匾,书联,赋诗。其中,他为千山龙泉寺大雄宝殿的题联最为醒目,上联是:“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下联是:泉之不舍混混,烟花柳浪,无难更作西湖”。从中不难看出王尔烈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感恩和自豪。
耄耋之年,王尔烈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至此一代伟才陨落于世,而他的才学,故事,品格和精神却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