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叔本华
2、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叔本华
3、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叔本华
4、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叔本华
5、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6、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着坚定不移之确信的人才能称之为“骄傲”。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叔本华
7、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叔本华
8、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叔本华
9、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10、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叔本华
11、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12、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13、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14、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15、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16、种族的事务,即受精一旦完成,对每个动物而言,接踵而来的是一切能力瞬息的涸竭和衰竭,对大多数昆虫而言,甚至继之以迅速的死亡。
17、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18、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19、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0、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21、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22、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
23、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惟一形态。
24、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25、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26、在文学中,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谷物,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他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27、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28、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29、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30、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31、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32、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33、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34、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35、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36、人生最初的四十年得益于教科书,以后的三十年是注释教科书的`内容。
37、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38、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39、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40、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41、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麼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42、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43、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
44、意志就是求生意志,它永久的敌人是死亡。它能用生殖的策略和牺牲生殖来击败死亡。生殖是一切生物体的最终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
45、因为热情依靠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把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东西认为对个人也有价值,所以在达到种族的目的之后,造化的骗术必然消失。个体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种族欺骗的对象。
46、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47、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48、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49、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50、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议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
1、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2、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
3、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默生
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朱熹
6、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
7、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8、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光召
9、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学记》
10、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11、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李惺
12、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13、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14、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宋】
15、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16、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17、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 柴静
18、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19、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20、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21、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狄德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