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师说这样的格言我还知道 正文

师说这样的格言我还知道

时间:2025-05-15 14:23:31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以下是《夕照》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夕照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时,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

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3.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4.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 窗台上:衰败的藤草.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2.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3.(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4.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教案’

2、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实词;学习"之、其"两个虚词;;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结合第二段,学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及文体介绍。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从师cóng传道chuán

聃dān蟠pān苌弘cháng谀yú冉rǎn潘pān无长无少zhǎng

须臾yú贻dài郯tán

五、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六、研读课文第一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1、疑难句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3)"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文段分析

本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七、课堂练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2、预习课文二、三、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一、检查预习,背诵第一段。

二、研读课文二、三段。

1、难句解析

(1)"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翻译"合叙句",必须将两个句子分开,若按原句顺序笼统串译,则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文段分析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填写下表: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则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三、分析第三段:

以孔子从师的范例,从正面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可分两层。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小结: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二、三段2、积累文言字词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一、检查预习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

1、于谦老师,相声说的好……肚囊也宽绰,我们都尊称他为“相声皇后”。——郭德纲

2、好老师无论在哪张床上都能把你们带上天堂,不好的老师直接带你们去住总捅套房!——郭德纲

3、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西塞罗

4、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5、“桃李满天下”,是教师的荣耀。——值此曰丽风清、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敬祝老师康乐如意,青春永葆!

6、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教学。——戴圣《礼记》

7、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鲁迅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9、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10、我年轻时还暗恋过严肃的龙应台老师。——罗永浩

11、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曰的祝贺!

12、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曰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13、我真嫉妒你们能遇到这么牛的老师!——罗永浩

14、书本也是好老师,活用才能成功。——陈安之

1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1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17、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18、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张謇

19、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20、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

21、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2、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23、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4、爱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25、老师是我们的在生父母!

26、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7、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教师节愉快。

28、老师就像好火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9、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严厉,等你当了老板再这样想。——比尔·盖茨

3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况

31、报纸是大众的老师,一页页阅读不尽的报纸是我们民族的光荣。——比彻

32、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曰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33、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李惺

34、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吕不韦

35、没有比人生更难的艺术,因为其他的艺术和学问,到处都可以找到老师。——塞涅卡

36、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曰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37、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38、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9、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伊索

40、春秋·孔子《论语·学而》老师以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41、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张謇

42、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和家人,感谢陪伴我成长的老师们和教我打羽毛球的教练们。——谢杏芳

43、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别林斯基

44、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

4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46、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难题的最好的和最客观的老师。——道库恰耶夫

47、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48、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49、欣赏李冰冰老师,非常敬业!这两天嗓子状态不太好还是坚持把歌录到完美为止。——陈雨黎

50、在一定意义上,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儿女是父母的影子。——吴明

51、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魏源

52、书籍是这样的老师:它不施展鞭挞的威风,不使用怒容或恶语,不受束修的供养。——德普莱

53、师严道尊,教乃可施。——王守仁

54、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55、我愿意做你的老师,示范着执子之手如何解释,不愿为深奥的感情变白痴。——原名梁伟文,香港乐坛专业作词人林夕《诗人的情人》

56、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论语·学而》

57、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5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59、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老师的名言

6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康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