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列夫·托尔斯泰
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
3、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 歌德
4、一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是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 鲁迅
5、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弗兰西斯·培根
6、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缝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赫尔岑
7、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别林斯基
8、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托尔斯泰
9、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我来说,知识就是幸福。有了知识,你就可以区别真理和谬误,可以分清高尚与渺小。当你了解到各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时,你就会对发展到今天的人类产生同情和亲近的感情。 海伦·凯勒
10、有许多时候,最简单的和最无分歧的真理,在它能传播以前须伪装一下;最人道和最神圣的思想,得像小偷一样戴上假面具和面纱偷偷摸摸地从后门运出,因为前门有巡捕和当局的雇佣军们看守着。 茨威格
11、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培根
12、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休谟
13、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拉美特利
14、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 爱默生
15、在科学的'世界里,谬误如同泡沫,很快就会消失,真理则是永存的。 寺田寅彦
16、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陶行知
17、在确信真理之前,要热爱真理。 慕思
18、虚心不是一般所谓谦虚,只是表面上接受人们的意见,也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线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 徐特立
19、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20、许多真理都是以笑话的形式讲出来。 尼采
21、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如所知,星球与地层、热与电、变异与存在的规律,无不涉及数学真理。如果说语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声,那么数学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并且反复地重复着事物如何变异为存在地故事。数学集中并引导我们地精力、自尊和愿望去认识真理,并由此而生活在上帝地大家庭中。正如文学诱导人们地情感与了解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地想象与推理。 Chancellor,W.E.
22、一个不被理解的真理会变成一个错误。 巴劳尔
23、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
24、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培根
25、在我们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 爱尔维修
26、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行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了! 卢克莱修
27、争强与好胜之心在思想的碰撞中可以激活智慧而集思广益,但也是偏见向真理低头的死敌。 王润生
28、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即使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列宁
29、我认为胜利是可以得到的,并且勇敢地为它奋斗。我的后代将会说:“他不知死的恐惧,比任何人都刚毅;认为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类最大的乐趣。” 布鲁诺
30、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在那儿,理智以它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 泰戈尔
31、我知道我将为自己的学说,为真理而死,但这并不会减少我的勇气。 塞尔维特
32、无论真理在何受到伤害,都应去捍卫它。 爱默生
3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34、戏剧出于虚构:歪曲事实以表明真理。 Edwevrd Albee
35、相信谎言的人必将在真理之前毁灭。 赫尔巴特
36、心灵之爱真理,有过于眼睛之爱美丽。 洛克
37、信奉真理的人,必受天佑。 富兰克林
38、我们今日所唾弃的谬误,很久以胶却是真理。 惠蒂尔
39、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
40、信仰是没有国土和语言界限的,凡是拥护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 亨利希·曼
41、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
42、至于我,是向自然学习,是只爱真理的,哪怕只是真理的一个影子,也使我感到欢欣鼓舞,胜过一切给人带来荣华富贵的谬误。我宁愿在光天化日之下凭着我短绌的天资到处碰壁,也不肯在黑暗中凭着谨小慎微使自己得救或者发财。 拉美特利
43、智慧存在于真理之外。 (德国)谚语
44、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倾听自然的话。 赫拉克里特
45、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歌德
46、我们的精神围绕着真理运转,好像群星围绕着太阳。 雨果
47、书本理论是高尚的。第一代学者吸收了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用自己的心灵重新进行安排,再把它表现出来。进去时是生活,出来时是真理;进去时是瞬息的行为,出来时是永恒的思想;进去时是活生生的思想。它能站立,能行走,有时稳定,有时高飞,有时给人启示。它飞翔的高度、歌唱的长短都跟产生它们的心灵准确地成正比。 爱默生
48、数学知识有三个不同于其它知识地主要特征:其一是数学知识比其它知识更清晰地使其结果具有真理性;其二是数学知识乃是获得其它正确知识地必经的第一步;其三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并不依赖于其它知识。 Schubert,H.
49、谁若想在假面具和脂粉的遮掩下把真理介绍给一个人,那么他可能是情愿当真理的媒人,而决不是当真理的爱人。 海涅
50、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 爱因斯坦
51、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 培根
关于真理的名言(2)
52、时间是真理的挚友。 科尔顿
53、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54、是真金不怕火炼,是真理不怕邪恶。 (蒙古)谚语
55、首先和最后要求于天才的事,就是热爱真理。 歌德
56、谁也不能将阳光装进自己的口袋,谁也不能将真理霸占。 普列汉诺夫
57、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麽就讲什麽;自己怎麽想就怎麽说这就是说真话。 巴金
58、塑成一个雕像,把生命赋给这个雕像,这是美丽的;创造一个有智慧的人,把真理灌输给他,这就更美丽。 雨果
59、所有的科学都是错误先真理而生,错误在先比错误在后好。 沃尔波斯
60、听真理的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 纪伯伦
当今我们依旧口口相传的言语典故都是古人实践
一、联系的观点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4.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的观点
1.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4.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文章摘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6.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7.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8.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三、矛盾的观点
1.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2.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3.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6.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7.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9.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10.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11.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12.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13.白璧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篇一:王阳明名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篇二:王阳明名言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篇三:王阳明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名言。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篇四: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2、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3、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5、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7、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8、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9、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 《传习录》
10、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
1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1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16、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17、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18、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19、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
20、 为学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
21、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23、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4、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25、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2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7、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
28、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29、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
3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31、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32、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33、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 《传习录》
34、 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 《传习录》
35、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36、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37、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38、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 《泛海》
39、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 《传习录》
40、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王阳明 《传习录》
41、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
42、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3、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 《双峰》
44、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45、 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圣人会怎么做? 圣人会怎么做? 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 《王阳明》
46、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 《传习录》
47、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王阳明
48、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
49、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
50、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王阳明(闪点情话网)
51、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2、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 《传习录》
53、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4、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王守仁 《读易》
55、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王阳明
56、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7、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58、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59、 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60、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61、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2、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王阳明
63、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王阳明 《传习录》
64、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 《传习录》
65、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 《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