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属于中药的一种,又有人把他叫做麦门冬,属于一种绿色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麦冬的作用与功效怎么写,看看下面的范文吧。
麦冬的作用与功效一: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配沙参、川贝可治肺阴虚干咳。
麦冬的应用
1.胃阴虚证。本品味甘柔润,性偏苦寒,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清胃热。广泛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饥不欲食,呕逆,大便干结等症。如治热伤胃阴,口干舌燥,常与生地、玉竹、沙参等品同用。治消渴,可与天花粉、乌梅等品同用。与半夏、人参等同用,治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如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与生地、玄参同用,治热邪伤津之便秘,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2.肺阴虚证。本品又善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哑等症常与阿胶、石膏、桑叶、枇杷叶等品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3.心阴虚证。本品可归心经,还能养心阴,清心热,并略具除烦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症。宜与养阴安神之品配伍,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以之与生地、酸枣仁、柏子仁等品同用。热伤心营,神烦少寐者,宜与清心凉血养阴之品配伍,如清营汤(《温病条辨》)以之与黄连、生地、玄参等品同用。
麦冬的功效二
治疗暑天汗出虚脱用麦冬、人参各10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每日2剂。对汗出虚脱,心慌心悸,血压过低,汗多口渴,体倦乏力有良效(编者注:此方为金代名医李杲所创,方名叫“生脉散”,已制成生脉口服液)。治疗肠燥便秘麦冬、生地、玄参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大便干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麦冬45克,加水煎成30~40毫升,分次服用,连服3~18个月。对缓解心绞痛、胸闷均有一定作用。治疗慢性胃炎麦冬、黄芪各9克,党参、玉竹、黄精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胃阴不足者有良效。
治疗糖尿病用芦根3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先用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煎液,药渣再加水500毫升,大火煮开后改为小火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每日1剂。用于糖尿病患者口渴咽干、多饮、心烦不宁,或见低热,舌红,脉细数。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麦冬、天冬、知母、川贝母、百部各9克,沙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阴虚燥咳者。
麦冬的作用与功效二:
使用麦冬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进行煎煮服用药液之外,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进行泡水服用。这种方法不仅制作简单,同时也能够令身体更好的吸收营养物质,一举多得。具体的麦冬泡水喝的功效如下:
第一:提高身体免疫力
麦冬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对多种细菌起到抑制作用,并且还能够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脂系统的功能,长期如此对于身体的适应能力还有免疫能力都能够获得很好的提高。初次之外,麦冬还具有扩张血管还有抵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细胞中的缺氧能力,降低血糖功能,有效的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患有疾病的可能。
第二:养阴润肺止咳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麦冬泡水喝的功效,中医方面认为麦冬能够起到养阴生津以及润肺止咳的作用。如果身体中出现了脾胃虚寒还有津少、口干舌燥或者是干咳甚至是咳出血的情况,建议将麦冬进行泡水服用;除此之外,当身体出现了心阴不足所引起的心悸、热病之后的干燥情况,服用麦冬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第三:治疗阴虚肺燥还有咳嗽痰多的情况
如果身体患有了热病,那么对于津液还有脾胃的伤害是比较大的,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口渴、咳嗽、心烦失眠还有心悸、口干舌燥、舌头发红等等情况,这个时候建议服用一些麦冬,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麦冬对于以上的一些情况治疗效果很好,不仅能够保护我们的肺部、咽喉,同时对于便秘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中医方面认为,麦冬服用之后对于心脏、肺部还有胃部具有很好的调养作用,能够起到清心润肺以及养胃生津的作用。如果身体中出现了热病,例如感冒、咳嗽、各种肺病等等,服用麦冬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麦冬除了以上的治疗效果之外,还能够有效的`治疗冠心病以及萎缩性胃炎等等疾病,并且效果还非常的不错。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麦冬中含有大量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物质,例如各种类型的甾体皂苷,同时还含有鲁斯可干元,除此之外还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葡萄糖还有维生素A等物质,这些对于身体都是非常有益的。
治疗暑天汗出虚脱用麦冬、人参各10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每日2剂。对汗出虚脱,心慌心悸,血压过低,汗多口渴,体倦乏力有良效(编者注:此方为金代名医李杲所创,方名叫“生脉散”,已制成生脉口服液)。
治疗肠燥便秘麦冬、生地、玄参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大便干燥。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麦冬45克,加水煎成30~40毫升,分次服用,连服3~18个月。对缓解心绞痛、胸闷均有一定作用。
治疗慢性胃炎麦冬、黄芪各9克,党参、玉竹、黄精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胃阴不足者有良效。
治疗糖尿病用芦根3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先用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煎液,药渣再加水500毫升,大火煮开后改为小火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每日1剂。用于糖尿病患者口渴咽干、多饮、心烦不宁,或见低热,舌红,脉细数。
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麦冬、天冬、知母、川贝母、百部各9克,沙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阴虚燥咳者。
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鸡蛋5个,枸杞、花生米、瘦猪肉各30克,麦冬10克,盐、湿淀粉、味精各适量。首先将花生米煎熟,枸杞洗净,入沸水中略氽一下。麦冬洗净,入沸水中煮熟,切成碎末,瘦猪肉切丁,鸡蛋打在碗内,加盐少许打匀,把蛋倒进另一碗中隔水蒸熟,冷却后将蛋切成粒状。锅置旺火上,放花生油,把肉丁炒熟,再倒进蛋粒、枸杞、麦冬碎末,炒匀,放盐少许及湿淀粉勾芡,放味精调味,铺上花生米即成。每日2次,佐餐食。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的辅助治疗。健康人食用能增强体质,防病延年。
麦冬的作用与功效三:
中国医学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入心、肺、胃三经。具有清心润肺、养胃生津之功效。用于热病伤津,虚劳烦热,咽干口燥,肺燥干咳,肺痨咯血,肺痈,肺痿,消渴,肠燥便结等症。21世纪初期以来还用于治疗冠心病、萎缩性胃炎等。
麦冬禁忌有哪些?什么人不适合吃麦冬?
麦冬临床使用安全性好,动物亚急性毒性实验证明该药毒性很小。有报道服用麦冬引起过敏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慌、烦躁、全身红斑、瘙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冬内含沿阶草苷甲、乙、丙、丁等多种甾体皂苷,其中甲、乙、丁三种皂苷的苷元均为鲁斯可苷元。此外,还含有β-谷甾醇、豆甾醇、氨基酸、葡萄糖和维生素A样物质。
临床将麦冬当作补品补益虚损应注意辨证,用之不当会生湿生痰,出现痰多口淡、胃口欠佳等不良反应。麦冬凡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小时候的我是体弱多病——胃总是要痛,去医院一查,胃果然有问题,并让我吃中药。
从见到中药起,我就对它很反感,那颜色跟咖啡似的,却散发着阵阵臭味,熏得我连看也不敢看,更别说喝了。我想,这种恶心的东西能喝吗?明明就是让我受罪嘛!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不得不喝。药一入口,我就想把它吐出来,这东西变质了吧!实在在太难喝了!我从此再也不想碰它,最好让它消失!一个月终于被我熬过了。我再次来到医院检查,我不经目瞪口呆了,病情已经有所好转,原来药效并不差。
我不禁想:中药虽然苦,难以入口中,让人感到恶心,但它却有着不小的作用。对于我个人来说,喝中药是一件非常令人憎恶的事,可它真正带来的不只是苦,更是一种甜蜜。苦口良药利于病,表面上不好,让人讨厌的`事物 ,有时它的本质却是好的。在生活中有些事很麻烦,让人憎恨,比如抄写,默写,
我坚持喝了几个月的中药,每一碗的入口,也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苦涩。在这几个月之中,我喝了不知多少碗中药,也不知品尝了多少份苦涩。在这背后,却带来了最终的快乐——病情好转。这多亏了这一份苦涩,若没有它,我拿什么去换最后的那份甜蜜呢?
不必要去抱怨,生活中的苦是需要的,掌握好这份苦,最终就可以换取甜,因为你付出了几份苦涩,就能换取几份甜蜜。
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
《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
《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可见,《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后世李东垣进一步认识到“若胃气一虚,脾无所禀受,则四脏及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身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3《内经》脉法极重“胃气”
“胃气”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从容和缓的脉象,“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五机真脏论》),与后世脉法相比,此时的脉学还没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二十八部脉,但独得胃气,常以胃气的盛衰存亡作为判断善逆的标准。如《素问半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痛,但钩无胃曰死……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可见四时五脏平脉为名时之脉中必见胃气充足,四时五脏病脉为应时之脉多而胃气少,死脉为只有应时之脉而毫无胃气。无论脉象如何复杂难辨,只要脉中兼徐和之象,便是脉有胃气,虽病无害。这种独重胃气的诊法对后世诊断学发展很有指导意义,且有利于医者执简驭繁,有效地判断疾病的转归预后。
4脾胃发病机制
《灵枢小针解》指出“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说:“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这是对脾胃发病原因的认识,较为集中的论述见诸《素问太阴阳明论》:“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其中“阳”指阳明胃腑,“阴”指太阴脾脏,胃主降浊,推陈致新,病则腑气不通,浊气不降,糟粕不行,且阳明之病,易于化热燥结,故病则多从燥化、热化,易为实热之证。脾主运化、升清,病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清阳不升,脾气易虚,且湿易伤脾,故脾病多虚证、寒证。“阳道实,阴道虚”对胃病多实、脾病多虚的病机趋向作了高度概括,后世对脾胃病证总结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在治疗上胃病侧重泻实,脾病侧重补虚。
5《内经》脾胃学说的应用
5.1饮食与养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饮食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生理功能。鉴于脾胃为仓廪之官,直接与饮食接触,饮食稍不合理,则易损伤脾胃,因此《内经》在饮食方面很注重脾胃,强调食饮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食无灼灼,寒无沧沧”
(《灵枢师传》)。“谷肉果菜,食尽养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棘葵;……脾病禁酸”(《灵枢五味》。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证明,寒温不调,饮食不节,是脾胃致病的重要原因。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纠正病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往往可以加快其康复的进程。
5.2脾胃病的治疗依据脾胃的生理关系以及“阳道实,阴道虚”的发病特点,在治疗上首重健脾化湿,药用半夏、厚朴、茯苓、藿香、佩兰等,并以此作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方。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气以降为顺,故症见胀满嗳气严重者,重用代赭石,并同时使用怀山药顾护胃气,凡需清胃热者,亦选用既能清热而又不伤胃气的药,如蒲公英、败酱草等。在现代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病及泌尿系疾病,从脾胃立论进行治疗,亦取得较好疗效。
总之,《黄帝内经》对脾胃的认识虽散在于各篇,但综而观之,其认识是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其中的许多重要认识,很好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其深入研究,可望进一步提高临床水平,并为攻克疑难病证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