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随着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确立与发展,学界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呈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关于话语标记语的定义,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话语标记语是在互动式言语交际中从不同层面上帮助构建持续性互动行为的自然语言表达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话语标记语指书面交际和口语交际中表示话语结构以及连贯关系、语用关系等的所有表达式。例如人们在口语和会话交流中为了能有效地组织话语结构,准确的传递信息,通常会使用一些小品词、连接语、附加语、副词和感叹词等多种语言手段,英语中的youknow,yousee,oh,Imean,thatistosay,intheotherwords,well,however和汉语中的“我的意思是”、“也就是说”、“总之”等等,不胜枚举。我们将类似的结构称为“话语标记语”。它们是会话交流中十分常见,又看似“多余”的成分,但它们对引起听者的注意、维持话语连贯、保证交际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英汉话语标记语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如两种语言都具有制约、提示、语篇、人际、元语言等五个方面的语用功能。但不同民族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话语标记语时都受到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它们造成的特殊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不同语言的话语标记语也一定具有一些差异性。
一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英汉话语标记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在英语中,充当话语标记语的可以是单个的词语,如连词(and,anyway,therefore,because)、副词(actually,incidentally,frankly)、感叹词(well,oh),也可以是短语或小句,如asaconsequenceof……,youknow,Imean,ifI’mnotwrong等,但数量有限。与英语相比,汉语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虽然也有一些是副词或连词,如“不过”、“所以”、“其实”等,但从总体上来看,为数较少。多数情况下,汉语中会用如“据我所知”,“也就是说”,“话又说回来”,“事情是这样的`”等短语和小句表达。例如:
坦率地说,大卫是一个好老板。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在英语中只需要通过一个副词frankly来表达的话语标记语,在汉语中需要用一个短语“坦率地说”来表达相同意思。
二语用功能上的差异
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等原因,英汉语话语标记语在交际效果和谦虚心理方面还存在着差异性。
(一)交际效果
汉语属于分析语,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点与主要借助形态变化表达语法关系的综合分析语——英语完全不同。在汉语中,虚词的使用对语法意义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气词,不同语气词的使用会是语义千差万别。在这些语气词中,有一些具有话语标记的功能,他们往往出现在句末,称之为汉语末尾标记语。如语气词“了”、“吗”、“呢”、“吧”、“啊”、“嘛”、“呀”、“哪”等。如:
(3)他早来了!
(4)Hehasbeenherealongtime。
(5)他的话说得对呀!
(6)Whathesaidisright。
在例(3)与例(5)中,“了”和“呀”分别表达确定语气和说服语气,而与它们意思相同的英语句子例(4)与例(6)只能表达一种陈述语气。
同样一个汉语句子,在其句尾加上不同的语气词,就可表达不同的语气功能。而英语则不行。如:
(7)Youmustbefeelingrathertired。
(8)你一定觉得有点儿累。
(9)你一定觉得有点儿累了。(较肯定的语气)
(10)你一定觉得有点儿累吧。(半信半疑的语气)
与英语相比,汉语末尾标记语更能体现表示不同程度语气的功能。如:
(11)做人怎么能这样呢?
(12)这题我做的对吧?
例(11)中的“呢”并不是疑问词。因为即便去掉“呢”字,它仍然是疑问句。因此,句子中“呢”的作用应该是强调紧挨在它前面的那个信息,即做人不能这样。
例(12)中,如果去掉“吧”,句子表达的是一种确定的信息,即“这题我做的对”,表示说话人对所说话语具有充分的信心,话语的肯定性就变强了。但加上“吧”以后,意义就减弱不少,相当于“这题我做的对,是不是?”含有商榷和揣测的语气。
两例中的你“吧”“呢”均属后置话语标记语,除了表示真正的疑问外,更多的其实早已不是真正的发问,而是说话人本身在某种程度的不自信、希望征得他人赞同的集中表现,乞求对方对自己的提问加以证实。
可见,汉语末尾标记语通过话语的程序意义进行操作,即使用不同的末尾标记语如“呢”、“嘛”、“吧”等对话语命题的假设强度进行修整来达到不同程度的交际效果。而在英语中没有这种情况。
(二)谦虚准则
由于民族心理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交流者在口语和会话交流中具有其独特性——谦虚准则。在会话交流中,话语双方出于礼貌,会以意压低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如:
(13)甲:你真聪明啊!
乙:您过奖了!
(14)A:Howcleveryouare!
B:Thankyou。
“过奖”的原意是过分的赞扬。但在这个对话中,乙并不是真的要强调“过奖”这个词的本身含义,而是为了表示说话人面对表扬的谦虚的态度,是一个谦词。汉语中像“愚、贱、窃、过奖、不敢当”这些谦词均体现了汉语话语标记语的一种特殊性,是中国人在长达数千年生活在等级体制森严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交际准则,这是以崇尚自我和平等的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所以他们面对表扬时的态度是欣然接受,向对方的赞扬表示感谢,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对方的肯定。
结论
话语标记语的存在是一切言语交际的共性,是关联性的要求,是确保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手段。对英汉话语标记语的异同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将有益于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并促进跨文化交际。同时鉴于话语标记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跨语言的对比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Blakemore D。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Oxford: Blackwell,1992。
2 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何自然, 冉永平。 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4 卢艺娟,傅福英。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韶关学院学报,2011,(3)。
5 邱明明,王吉民。英汉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对比研究[J]。2008,(2)。
6 冉永平。 话语标记语 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
7 闫涛。 论认知关联性对话语标记语的解释力[J]。学术交流, 2007,(10)。
8 张发祥。 英汉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对比[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摘 要: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法学习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一、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语法是联系词汇与句子的纽带,学习语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这样描述语法的作用:“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人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英语语法规则可以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但是,很多教师对语法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很少讲解和分析语法知识。由于语法知识的传授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很多学生既不会用准确的英语进行口语表达,也不能写出没有语法错误的英语句子。另一部分教师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虽然使用新教材,但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致使学生对语法学习失去兴趣,英语语法课成了部分学生的休息课,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再认识英语语法教学
张正东教授曾经指出,再认识语法教学,不能止于认识教学语法的必要性,也要认识到教学语法在内容和方式上应该有所改革。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这里的“改变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很显然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语法教学,而是要求我们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法兴趣的教学方法,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课程实施中的语法教学方法
(一)运用英文歌曲教授语法
用英语歌曲教语法指的是:教语法时,英语老师通过使用适当的英语歌曲及其歌词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一般将来时态时,我们可以利用《Lazy Mary》 这首歌帮助学生认知will 后加动词原形这种形式可以表示将要做某件事情。这首歌的歌词是 “lazy Mary, will you get up, will you get up ? Will you get up? no, no , mother, I won’t get up, I won’t get up, I won’t get up, I won’t get up today.”歌词中出现了由will 引导的一般将来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歌词简单易学,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可学会这首歌。之后,教师稍微点拨一下歌词中出现的语法现象,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然后,教师带着学生做“改歌词”的游戏,利用这首歌的旋律填写出另外一首歌。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会很高。
又如,在教授形容词比较等级时,用《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 the happier we will be》这首歌。歌词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很受学生的欢迎。让学生带着任务学唱英文歌曲:填空“____ ___ we get together, ____ _____ we will be.”之后,把填空内容the more, the happier, 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导入,效果也不错。
有时候,还可用听歌曲给歌词改错的方式来教授语法,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态时,把《yesterday once more 》这首歌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把打印的`歌词中的错误找出来:“When I am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When they play I'd sing along. It makes me smile ”
用英语歌曲教语法,为语法提供了语境而不是孤立的句子和枯燥的规则。学生可以轻松地把歌曲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从而记住歌曲中的词组和句型。通过唱歌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了语法知识。
(二)运用名言警句或谚语教学语法
在我们学习汉语时,老师总会精选一些经典文段让我们背诵,这种方法既能让我们记住这些经典段落,又能在我们写作时引用或是进行仿写。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英语语法教学中,效果会很好。如在学习比较等级时,把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和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等谚语介绍给学生;在学习定语从句时,以谚语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定语从句的结构: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He who would do great things should not attempt them all alone;在学习too to do句型时,用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作为例句;在学not until 的用法时,让学生熟记“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这个谚语。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种方法既新颖又典型,学生既记住了谚语或名言警句,又掌握了语法规则,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直观教学法教授语法
1.以实物展现的直观教学法形象具体,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there be 句型时,我拿了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盒子走进了教室,里面放了一些书、橡皮、铅笔、杯子、纸、帽子、球、苹果等学生熟悉的实物。要
2.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能为学生创造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英语交际情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过去进行时态之前,用摄像机拍摄学生周五下午大扫除时的情景。在教授此时态时,首先说:At four o’clock last Friday afternoon, I was preparing my lessons, what were you doing at four last Friday afternoon? Maybe you can’t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 let’s watch a video”此时利用多媒体快速播放学生周五下午的那段视频。视频之所以快速播放,是为了让学生在之后的对话中觉得有必要询问。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询问对周五下午四点时正在做什么,进行一个对话活动。在此基础上采访2~3名同学并做汇报。在本节课上,因为讨论的内容真实自然,贴近生活,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效果不错。
3.运用游戏法教授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态时,我们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喜欢表演的同学上讲台前,老师耳语他一个指令,如“playing basketball”,让他做动作,请全班同学猜。在此游戏的前几轮表演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向表演动作的同学提问,运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Are you ?”后几次表演中,猜的同学须向老师提问,运用 What is he (she) doing? Is he (she) ?句型。喜欢表演的同学争先恐后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也踊跃发言,不知不觉中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结构,学会了表达。
4.利用、开发教材中的任务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景教授语法。任务型教学法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中学,学中用”。清华大学英语系刘世生教授认为,情景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情景和任务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抽象的语法融入生活情景中,准确地理解、掌握不同语境与情景中语言的不同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新目标英语教材中设计了许多任务型的活动,如表演、填写问卷,调查,访谈,书信等,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与语法结构。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充分整合教材资源,再次开发教材中所给的任务,使之成为更有创意的情景,在课堂上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时,首先通过设计情景:下周成龙要到石家庄来,作为石家庄的主人,我们感到很荣幸能为成龙介绍石家庄。问学生石家庄有哪些地方可以介绍,通过呈现一组石家庄市区及周边的游玩地方的图片,组织学生按照1b 中的目标语言进行Pair work,然后请几组学生进行Role Play,在听完听力2a和2b后,将Self Check中的采访任务整合到这节课,并做适当调整,把采访同学调整为采访成龙,考察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创设了另一个情景:成龙刚来到石家庄,现在正召开记者见面会,接受石家庄小记者的采访。两位同学扮演成龙和其助手,两位同学当记者。通过运用2c 中的句型 Where have you been,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How are you going there 来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地理解本课主题: Have you ever been to …? 采访结束后,要求记者整理成龙的回答对班内同学做一汇报。该活动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运用中提高交际能力,在使用目标语言的同时生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
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只要我们敢于改进和创新我们的语法教学,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郝惠珍,潘炳信. 英语教学论 the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朱 萍,苏晨杰.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中学卷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activities[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导语:参考文献是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MalcolmRichardCowley应为:Cowley,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Norris与IrvingGordon应为:Norris,F.&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English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Heider,E.R.&D.C.Oliver.Thestructureofcolorspaceinnamingandmemoryoftwolanguages[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3):62–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Gill,R.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1985: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7]French,W.BetweenSilences:AVoicefromChina[N].AtlanticWeekly,1987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Spivak,G.“CantheSubalternSpeak?”[A].InC.Nelson&L.Grossberg(eds.).VictoryinLimbo:Imigism[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8,pp.27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