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是击败德国的主力部队,而朱可夫又是苏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其赫赫战功在二战各国将领中无人可比。这位从莫斯科到柏林诸大战役的胜利者,是苏军“胜利的象征”。
朱可夫于189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918年参加红军。在与高尔察克白军的战斗中,从士兵升至连长。以后屡次深造,先是1920年毕业于骑兵训练班,后于1925年又毕业于骑兵指挥员进修班,1930年再毕生于高级首长班。之后,历任骑兵旅旅长、骑兵监察部助理、骑兵第4师师长、骑兵第3军和第6军军长、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等职。1939年6月,朱可夫调任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地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拉哈河战役,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之后,一跃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1940年6月,他晋升为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司令、方面军总司令,多次参与制定战略计划,指挥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柏林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曾代表苏军接受德军投降。战后,任驻德集群总司令兼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他作风果断,具有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形势岌岌可危之际,朱可夫受命出任方面军司令。他一跨进斯莫尔尼宫,就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他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建立纵深的防御体系,并以部分兵力出击德军侧后,终于打破了希特勒妄图夺取“十月革命的摇篮”的美梦。
194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德军从西部迂回,直奔莫斯科。10月10日,朱可夫奉命任西方面军司令员,担负保卫莫斯科的重任。朱可夫知己知彼,料定墨守阵规的德军还将采用强攻两翼、分进合击的战法,因此,他格外重视两翼的防守,同时掌握部分兵力在紧急时从正面支援翼侧。11月15日,德军以51个师180万人向莫斯科发起总攻。朱可夫指挥若定,沉着应战,只以一线部队抗击敌军而不动用预备队。守旧的德军果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两翼部队苦战之时,正面的部队却按兵不动,从而使朱可夫得以把正面兵力机动到两翼抗击德军。12月13日,红军击溃德军两翼,使希特勒损兵折将50万人,打破了法西斯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战争进程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朱可夫也从此名扬天下,连“和朱可夫打过仗的德国人都承认他是苏俄将领中最大的天才”。
1942年夏,不甘心失败的希特勒企图利用第二战场尚未开辟之机,在南翼发动一次进攻战役,斯大林格勒处在危急之中。此时,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最高副统帅,并被派往顿河前线了解情况,提出战略决策。朱可夫经过实地考察,与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反复讨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坚守斯大林格勒,将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紧紧地牵制在这里,待苏军各后备集团军组建完毕后,对之实施战略反包围,予以全歼。这是一个冒风险的大胆的战略决策,关键在于斯大林格勒守军能否坚持到大反攻。战争实践证明这一决策完全正确。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从此,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开始走下坡路了。
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多谋善断,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当他率领大军直捣希特勒的巢穴柏林时,他的辉煌战功达到了顶峰。
1945年春,对德的最后一战开始了。而奉命直捣柏林的正是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为了实施这一不寻常的战役,朱可夫要求部队进行特别周密细致的准备,为了出奇制胜,他决定打破常规,改变过去那种从凌晨实施炮火准备白昼开始冲击的老办法,计划在黎明前两小时实施夜间冲击,并利用140部探照灯的突然照射惊吓敌人。
1945年4月16日4时,朱可夫下令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发起进攻;4月18日晨攻克泽劳弗高地,打开了这把“柏林之锁”;4月20日,突破柏林近郊的德军防线;次日,朱可夫的三个集团军突入市区;4月30日15时50分,朱可夫下属的两名军士将红旗插到了国会大厦。
什么是逆向思维及方法练习题
什么是逆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也称反向思维,有人称“倒过来想”。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攻打柏林的战役中,一天晚上,苏军必须向德军发起进攻。可那天夜里天上偏偏有星星,大部队出击很难做到保持高度隐蔽而不被敌人察觉。苏军元帅朱可夫思索了许久,猛然想到并做出决定:把全军所有的大型探照灯都集中起来。在向德军发起进攻的那天晚上,苏军的140台大探照灯同时射向德军阵地,极强的亮光把隐蔽在防御工事里的德军照得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挨打而无法还击,苏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获得胜利。
逆向思维的特征:是反向性。反向性思维是改变常规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考方式。
逆向思维的形式:原理思维、功能逆向、结构逆向、属性逆向、程序逆向或方向逆向、观念逆向。
原理逆向:就是从事物原理的相反反向进行的思考。如:温度计的诞生,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应医生的请求设计温度计,但屡遭失败。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时,由于注意到水的温度变化引起了水的体积的变化,这使他突然意识到,倒过来,由水的体积的变化不也能看出水的温度的变化吗?循着这一思路,他终于设计除了当时的温度计。
功能逆向:就是按事物或产品现有的功能进行相反的思考。如:风力灭火器。现在我们砍刀的扑灭火灾时消防队员使用的灭火器中有风力灭火器。风吹过去,温度降低,空气稀薄,火被吹灭了。一般情况下,风是助火势的,特别是当火比较大的时候。但在一定情况下,风可以使小的火熄灭,而且相当有效。
结构逆向:就是从已有事物的结构方式出发所进行的反向思考,如结构位置的颠倒、置换等。如:日本有一位家庭主妇对煎鱼时总是会粘到锅上感到很恼火,煎好的鱼常常是烂开,不成片。有一天,她在煎鱼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不在锅的下面加热、而在锅的上面加热呢?经过多次尝试,她想到了在锅盖里安装电炉丝这一从上面加热的方法,最终制成了令人满意的煎鱼
富翁的思维方式:工作就是人格的体现
在千万富翁的眼中,工作是人格的体现
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人们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
“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他们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
“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
他就这样做了。
测验人的品质有一个标准,就是他工作时所具有的精神。假使他对于工作,是被动的,像奴隶在主人的皮鞭督促之下一样;假使他对于工作,感觉到厌恶;假使他对于工作,没有热忱和爱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为一种喜悦,而只觉得是一种苦役;那他在世界上,一定不会有所成就。
一个人工作时所具有的精神,不但对于工作的效率有很大关系,而且对于他本人的'品格,也大有影响。工作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的表现,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志趣、理想,我们“真我”的外部写真。看到了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如见其人”了。
在千万富翁的思维中,任何工作,凡是我们本身所尊崇的,都具有无上的神圣性。凡是有利于世界人类的工作,没有一件事是卑贱的、可耻的。只要精神贯注,那工作上的厌恶、痛苦的感觉,就会消失。凡是不曾懂得这个秘诀的人,就不曾懂得成功与幸福的真正涵义。不论做任何事,必须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
千万富翁们往往在心中立下这样的信念和决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他们觉得对工作不忠实,不尽力,那将贬损自己,糟蹋自己。
自尊、自信是成就大事业的必须条件,但对工作不肯尽心尽力,而只求敷衍塞责的人,是不会有这种自信、自尊的。一个人假使不能在工作上尽心竭力去努力,那他决不能很好地造就自己。工作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决战要塞》取材于1941年苏德战争的布列斯特要塞之战,当时德军闪击苏联,以横扫千军之势直逼莫斯科,苏联边境的布列斯特要塞在外无援军,内无有效指挥的情况下,仅凭慌乱之后的自我组织,一支孤军独自对抗,让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是1941年苏德战争接触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激烈的战斗。影片突出体现了苏联红军顽强坚韧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个故事曾数度搬上银幕,1957年苏联拍摄了《坚守要塞》,同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后曾在我国上映。《决战要塞》则是2010年的重拍版,在俄罗斯轰动一时。
俄罗斯导演亚力山大·考特执导的影片相当地“俄罗斯”,布列斯特要塞距苏德边境仅一俄里,影片相当地真实,真实得好像战争就在你身边。故事的讲述手法也很简单,非常粗线条,但却震撼人心。生离死别不再象好莱坞那么煽情,而是非常低沉,非常克制,点到为止,让人浮想无限。俄罗斯战争电影一直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二战题材,出过不少经典作品,比如《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等苏联主旋律战争大片已经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经典记忆,本片就是主旋律战争大片,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故事角色上,都堪称潮流中的经典之作!基调厚重、深沉和人物塑造独到、精准。
整个影片以当年军乐队的少年学员阿基莫夫的回忆开场,聚焦在苏德开战初期一场残酷的战役。一支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不宣而战,一座注定会沦陷的布列斯特要塞,一支仓促应战,却临危不惧的苏联军队,一群温和安详的老弱妇孺。没有任何悬念,这是一场必输的战斗。
影片切入题材的角度、手法简单而且传统,但写实的场面,很平实地展现了要塞中苏联军队及其家属所承受的苦难和他们面对战争,面对苦难时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决心。没有高大全的人物,只有普通的'军人和百姓。影片起初节奏舒缓,军人、百姓各自享受恬静、幸福的时光。德军突袭!没有预警、没有增援,武器短缺、建制混杂。当德军进攻军人俱乐部,苏军冲出阵地,用工兵锹、木头凳子、油桶甚至木板与德军展开肉搏战。少年学员阿基莫夫、彼佳少校、安德烈中尉、团政委福民构成了苏军群像。4个苏军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彰显了战争的残酷。在人物方面,俄罗斯影片从来都没有好莱坞战争片中的光辉英雄,而是对苏军全景式的描述,平实、有力、不花哨。但几乎每个人物都给人深刻印象,三位主指挥官的挺身而出,对德军作战的应对都各有不同,性格鲜明。亲情、爱情也都有展示空间,难能可贵的是都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结尾时,儿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穿越战争硝烟迷雾,影片在此处来了个艺术性的升华,逝去的人们随着硝烟以各种写实和抽象的形式出现,镜头在他们身边优雅地滑过,背景声也瞬间变得空灵朦胧,影片中反复回荡的音乐主旋律再次响起,战争的残酷以及对美好的毁灭就这样以极其艺术性地镜头呈现在观众前面,从而带给人别样的思索和感动。整个影片无论是战争场面的宏大,爆炸特效的震撼,恶战的惨烈,都是近年来少有滴!此外,作为主旋律战争大片,还有丰满的故事和鲜活的角色,以及富有艺术感的镜头与画面,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三性合一”。
拍现代战争片的水准,好莱坞第一,看了本片之后(我看的是俄语版的,看字幕,一点也不影响,很有味道!还是第一次看俄语版的电影呢),我感觉俄罗斯堪比好莱坞,只是风格截然不同。特别喜欢俄罗斯影片中那种深沉、悲壮的基调,喜欢那种史诗般的荡气回肠。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_篇二:
刚刚晚上在影院看了这部大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对我们观众而言,这场战役的结果已经不再重要,在一座注定会沦陷的孤城,惹人之处被转移到几千将士喋血孤城的过程,所以影片才以浓墨重彩的笔调渲染了战役的惨烈。不计结果,才能凸起过程,将战役的情景和战时个体的生命轨迹凸显出来,在残酷的战役中彰显真善美。
影片既全面呈现了要塞捍卫战的总体格式,又聚焦个人,表现了战役状态下的个体生命。日期时间以字幕形式泛起,带着历史的庄严感,影片以此为节点,形成了战前、中、后的线性叙事,战前明丽的画面和布满气愤但愿的景象,与战役中的冷峻图景和惨烈战况形成了光鲜的对比,产生了直逼人心的情感张力。多场战役场面凸显了残酷的战役过程,这些场景继续了苏联战役影片的非凡气魄和对战士英勇气概的表现,同时也鉴戒了好莱坞影片中对细节的关注和视觉的异景呈现。主人公沙思卡说:我想象过战役,却没有想到它如斯
在本片中,我们会看到布列斯特要塞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军事要塞,在德军的强力进攻之下,如何保全仅存的一些苏军和布衣。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布列斯特这座白俄罗斯边境城市发起进攻,布列斯特与波兰相邻,当时德军已经占领波兰全境,向苏联发起进攻只是时间题目,只不外苏军没有预料到德军的进攻这么快、这么猛。影片中我们会看到苏军前期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并且没有坦克、大炮等重火力增援,面临德军有飞机、坦克、大炮的全方位袭击,苏军几乎只有挨打份儿。不外等到苏军退到了布列斯特要塞之中,得到了轻微的整顿,他们拿起现有的武器开始进行有力的反击,这仍旧给予了德军有效的重创,这也导致了德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得不选择绕过这座要塞对苏联境内发起进攻,布列斯特要塞也成为苏德大战中的一座敌后方要塞。片中的战役场面非常震撼,枪林弹雨配合炮火连天,战场上的硝烟弥漫不说,苏戎行伍中还有德军乔装梳妆的奸细混入,苏军艰难的战斗环境简直难以想象,当时形容他们身处地狱都不为过。编导这次没有一味刻画高大全的人物,影片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有各种性格弱点,良多苏军也选择投降,但始终有人坚持在要塞中和德军周旋到底,导演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关于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也是在刻画中战役中的人道百态,像这样在场面、情节和表演上都可以出彩战役片子。
战役题材影片深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战役状态下的个体生命的表现到达何种深度。面临残酷的战役,影片中个体生命的脉动张扬着人道的打动,最大限度的使观众产生与角色的共识。影片并没有过分夸张德军的丑陋与罪恶,而是着墨于苏军的英勇和坚守,最大化地型构了影片的正面性情感。少年个人化的叙事视角使影片在战役之余平添一份舒缓的情感色彩,也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借此形成了影片的情感脉络。沙思卡和安雅垂钓的平静水面被炮火搅动;小伙子和售货员的甜美热恋被炸弹扣杀;彼得上校听到第一声炮响,就吻别妻子卡秋莎,冲向要塞组织捍卫战;被德军包抄的沙布洛夫斯基大尉为了不做俘虏,送走妻子后举枪自尽……这些小人物被战役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无奈、受伤,却又在时事中尽显英勇伟大。总值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