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纳兰容若意境经典语录 正文

纳兰容若意境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8 03:55:53

“意象”这一美学范畴,体现了我国诗歌创作传统的民族形式和艺术风格。下面我们来看下纳兰性德诗词的意象体系。

一、纳兰性德诗词中的自然意象

(一)自然景观意象

1、日意象

纳兰性德诗词中,“日”意象(包括与“日”意象相关的意象)用得比较多。如: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菩萨蛮》 以“暝色”、“夕阳”写内心的愁绪。

纳兰性德诗词的“日”意象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落日”意象所占的比重特别大。笔者初步统计,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写“夕阳”共计90处,“斜阳”19处,“薄暮、日暮”40处,“黄昏”16处。词人如此钟情于落日与黄昏景物的采撷,与他长年扈从皇帝巡游并曾两次觇索伦于塞上奔波的心态有关。他对扈从生活极端的不满与排斥,他对生命消逝速度之快,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似乎都产生在落日黄昏这个时段,与落日这一意象所发散的传统的生命感受是一致的,落日黄昏意象其实是纳兰性德矛盾痛苦心理的一种表现。

2、月意象

纳兰性德诗词中,月亮意象用得特别多,一共有241处。月意象中,纳兰性德又特别喜欢用“残月、寒月、凉月、冷月、孤月”等意象,“残月”用到24处,“寒月”11处,“凉月”8处,“冷月”12处。

纳兰的诗魂似乎与月亮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他笔下的“月”意象,有写相思的: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虞美人》

有用“月”意象来感叹岁月的流逝的: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鬓云松令》

更多的是,他直接用“月”抒发悼亡之情: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

3、水意象

纳兰性德是以“水”写愁的高手,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写“水”意象共有170处。而“雨”意象又在“水”意象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共有107处写到“雨”。“雨”意象在他的词里,有一种凄清、哀婉的情韵和色调,成为他表达悲凄伤感、幽怨多愁情感的一个载体。如: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在词的起篇,便借“雨水”意象构建悲凉、凄冷的氛围,从而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4、风、烟、霜意象

这些意象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纳兰性德诗词中,这类意象也非常之多。纳兰诗词中,“风”意象261处,“风”意象中,比较典型的又有“西风、秋风、朔风”等。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烟”,袅袅娜娜,同风有着相似的属性,纳兰诗词写“烟”104处,其中,“轻烟、柳烟、烟波、烟丝”等用得比较多。如:

浣裙归晚坐思量。轻烟笼浅黛,月茫茫。 ――《遐方怨》

“霜”,深秋季节的特有景象,古人常用这个意象来象征苍凉、凄冷。纳兰性德诗词中,“霜”出现46处,常与“薄、冰、严、寒”等组合,构成“薄霜、冰霜、霜寒、严霜”等意象。如:

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采桑子》

(二)植物意象

纳兰性德是一个十分柔弱、格外敏感的诗人,在他的眼中,杨柳、落花、芭蕉等,莫不是有性情的生物,也是他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最好对象。

1、杨柳意象

“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纳兰性德诗词中,“杨柳”意象71处。如:

初日澹杨柳,对之何所言?东风几千里,吹入十二门。――《拟古四十首》

2、落花(落红、残红)意象

落花意象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纳兰性德诗词中,“花”意象用得很多,而在“花”意象中,“落花”意象又占有极大的比例。如: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如梦令》

3、松、竹、梅、菊意象

这一类的意象多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纳兰性德诗词中,写“松”、“竹”、“梅”、“菊”各有31、34、25、8处。写松的如:

王孙伤岁暮,志士励穷节。劲莛矗惊飚,贞松翠霜雪。 ――《卢子谅时兴》

写竹的如:

竹生本孤高,倏然自植立。――《拟古四十首之十八》

写菊的如: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清平乐》

相将绿酒浮萸菊,莫向黄云听鼓鼙。 ――《即日又赋》

(三)动物意象

1、鸦、猿、蝉意象

这类意象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纳兰性德诗词中,鸦意象25处、猿意象9处、蝉意象12处。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清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梦江南》

江声送客帆,巫峡望�岩。秋夜猿啼树,霜朝鹤唳岩。――《巫山高》“猿啼树”“鹤唳岩”虽是写巫山之景,同时也是抒发作者心中之情。

2、鸿、雁、鱼意象

此类意象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纳兰性德诗词中,写鸿雁76处。纳兰词中的鸿雁多为孤鸿、孤雁等,负载着词人深重的忧虑与凄惶情怀。如: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浣溪沙.古北口》

鱼意象,也是借指书信,象征相思。纳兰性德诗词中21处写到“鱼书”。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重泉”即黄泉,“双鱼”即双鲤鱼,代指书信,此时纳兰性德妻子已亡三年,阴阳两隔,作者设想如果阴阳相通,可以书信来往,自己多么想知道,这些年爱妻还好吗,苦兮乐兮,与谁相依?

二、纳兰性德诗词中的社会意象

(一)关山意象

“关山”意象常指军旅、路途遥远、家国之思等。纳兰性德人生中有两段重要的经历,就是觇索伦诸羌,因此,他写了很多边塞诗词,其中就有不少用到“关山”意象。

行尽关山到白狼,相见惟珍重。 ――《卜算子――塞梦》

作者厌于扈从生涯,时时怀念妻子,虽身在塞外而心系家园,朝思暮想,千里万里,行尽关山到白狼(白狼河,辽宁一带),梦回家乡,见到爱妻,一声珍重,无限缠绵委婉,尽在其中。

(二)羌笛、胡笳意象

羌笛、胡笳都是古代西部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十分凄切,常让征夫怆然泪下。纳兰性德边塞诗中,也有写到。

羌笛临风曲,悲笳出塞音。纵垂千万缕,那系别离心! ――《折杨柳》

这是很典型的闺怨之作,闺中女子望征夫,忽闻“羌笛临风曲,悲笳出塞音。”更勾起离愁别意。

(三)南浦、长亭意象

由于长期民族文化的浸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的专名,都含有惜别之意。纳兰诗词写“南浦”、“长亭”意象的如: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是梁鸿侣? ――《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

三、纳兰性德诗词中的人类自身意象

(一)白发意象

发为血之余,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并且随着岁月的流变,“朝如青丝暮如雪 ”,所以,“白发”意象又包含着历代文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生命无常的无尽忧愁和哀叹。白发意象(包括鹤发、青丝、花发、鬓丝、华发等)在纳兰性德诗词中共出现16处。例如: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沁园春――悼亡》

用料想之情景表达了对亡妻的爱怜和深深的怀念。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注曰:“料短发,朝来定有霜,正是作者伤心的自白。”③

(二)断肠意象

在人体器官中,肠子的特点是细长、盘旋、曲折、阴柔、中空的,最能表现忧情悲绪。纳兰性德是“古之伤心人”之一,写过不少的这类诗句。如: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沁园春――悼亡》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虞美人》

四、纳兰性德诗词中人的创造物意象

(一)舟船意象

纳兰性德诗词中,舟船类意象颇多,总体来说,有以下类型:

一是借舟船表漂泊之意。茫茫江海之中,舟船十分渺小,人置身于社会,有如舟船置身于水中,漂泊不定,心无所系。

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南乡子》

二是借舟船表离情。纳兰性德舟船意象诗词中,以写离愁别绪的最多。多愁善感的诗人面对别离,千般伤心,万般无奈。

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狼藉,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 ――《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

(二)灯(孤灯、残灯、灯花、烛)意象

“灯”在纳兰词中也是惯用的意象,三百多首词作中用了不下50次,从这频频出现的意象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菩萨蛮》

夜不能寐的缈缈思绪,通过夜色中飘摇跳荡的灯火,连接着天涯路和小轩窗,连接着虚幻的天上和痛苦的人间,表现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幽怨。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

回廊这个相思地,让词人回想起一次灯下的约会,因担心被人看见,背过了灯光,无奈还有月光,只好藏身于花阴之下,一晃十年过去,但此情此景却日日萦绕,难以忘怀。

(三)廊(回廊、长廊)意象

回廊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相思、恋情,纳兰性德诗词中,有不少的爱情篇章,都写到过回廊。如: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虞美人》

词中“回廊”,是一处词人与所爱之人曾有过恋情的地方,然而,那段恋情却已逝去了十年之久,另外还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如《减字木兰花》“……待将低唤,直为痴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敲玉钗”。摄人心魂的一瞬,“回廊”成了词人萦怀终生、咏叹不已的圣地。

在中国文学史上,纳兰性德无疑是清代词作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现存340多首,其作品主题丰富多彩,意象多种多样,如“月、雨、花、鸿雁、黄昏、梦”等意象,都蕴藉着词人不同情感。

引言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作家。王国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誉其词作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在他的词作中,作者借用了很多意象,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卷。笔者通过阅读,发现“人间”是纳兰性德经常借用的意象之一,在其词作中共出现了18次。为何词人多次借用“人间”这一意象?这一意象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本文通过分析作者的词作,总结出词中“人间”意象寄托着词人三个方面的情感。

1、以“人间”寄托身世之感

权势名利,仕途亨通是许多文人所汲汲于求的。而这些,随着纳兰的降生,就已经被赋予了,而同时“纳兰性德似乎生来就背负着人世间的愁与悲”,注定着为身世所累。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官居大学士,是康熙身边的红人。可谓:声名显赫,权倾朝野。身为权相之子,如果是别人,肯定会依仗权势,做尽风流荒唐之事,但他是纳兰性德,他“身于长阀,淡于荣利”,有雪花般的清高品质,不想为世俗所折服。就如:《采桑子·塞上咏雪》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在“人间”这个人类社会,人们经常把牡丹、芍药、海棠等一类争奇斗艳的花,尊称为“富贵花”,以拥有其为荣。但纳兰性德却与众不同,“不是人间富贵花”,以塞外雪花自比,不似众人慕“世间”的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要如雪花保持清白,不沾染“尘世”中名利权势的爱慕与纠缠,要如雪花的“冷处偏佳”,不随波逐流。

2、以“人间”寄托真挚之谊

“然诺重,君须记”,一首《金缕衣》让纳兰性德友情千古流芳。人若能得一知己,那人生可算是无憾了。而纳兰性德一生结友无数,也得了许多知心好友。但也因为“知心”,且“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宜兴陈维崧、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他也注定这些汉族友人的人生沉浮所担虑。“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金缕曲·慰西溟》),这是对在仕途上失意的姜宸英的劝慰;“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临江仙·寄严荪友》),这是对回江南省亲的严绳孙的依依不舍。的确,朋友让他的感情有所寄托,而“人间”就是用来表达其对朋友怀念、升迁,人生起伏的最好寄托。但“聚散总有时”,纳兰性德的“多情”总会让自己伤感愁情,郁郁寡欢。 如:《 于中好·独背斜阳上小楼》

独背斜阳上小楼。 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 秾华如梦水东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古代,南方多横塘。“横塘”一词,点明此词是秋日怀念南方之友所作。“自古逢秋悲寂寥”,纳兰性德也是。大雁南飞,落花满地的季节,本就让人心凉,而秋日独自登楼,望着将落得夕阳,听着幽怨的玉笛声,就更觉得凄凉寂寞,觉得“人间所事堪惆怅”,觉得“世间万物,世间琐事”都让人怅然、凄然。而世间琐事包括“惊节序,叹沉浮”,季节更替,人生跌宕起伏,年华易逝、好景不长。这些都引起词人的惆怅之情,是为南方友人变迁的境遇的叹息。

3、以“人间”寄托怀古之思

纳兰性德是感性多情的,也是才志纵横的。他的“人间”词诉尽身世之感、真挚之谊,同时也寄托着自己未竟的人生理想,抒发人生的变迁,时光的飞逝的感叹。如:《水调歌头·题岳阳楼图》

落日与湖水,终古岳阳城。登临半是迁客,历历数题名。欲问遗踪何处,但见微波木叶,几簇打鱼罾。多少别离恨,哀雁下前汀。

忽宜雨,旋宜月,更宜晴。人间无数金碧,未许著空明。淡墨生绡谱就,待俏横拖一笔,带出九疑青。仿佛潇湘夜,鼓瑟旧精灵。

“登临半是迁客,历历数题名”,古代的官员被贬,一般都会贬到湖湘、桂粤等这些荒凉偏远的地方,行经的路途,大多数都要经过岳阳。”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是前人对官宦仕途上的'跌宕起伏的感慨,也是纳兰性德对自己处境的担忧。“多少别离恨”,纳兰性德对自己与亡妻天人永隔的遗憾,是对友人人生起伏,远离故土的叹息有多少,“离恨”就有多少。“人间无数金碧,未许著空明”,世上金碧辉煌的山水画无数,但它们与此画(岳阳楼景象)相比,就会失色,没有那样的空明澄澈,即纳兰用“整个世间的万物”与岳阳楼相比,岳阳楼是独胜一筹的,只因岳阳楼包容了一切:身世之感、爱情别离之恨、友情离别之憾,人生变迁,让世人有可寄托之处,容身之处。

结语

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词中“人间”的分析,挖掘“人间”意象的内涵:身世之感,真挚之谊,怀古之思。从而丰富纳兰性德词的“人间”意象内涵。

“人间”在诗人词客的笔下,被赋予了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而纳兰性德的笔下,看到只是弥漫着伤感的“人间”,总是寄托了词人悲伤惆怅的情感。“我是人间惆怅客”,是词人身为权贵之子,但又对身世的怅惘和无奈之感。“人间所事堪惆怅”,“怪人间厚福”为友人的境遇唏嘘,为友人抱不平。“人间”寄托纳兰性德对友人的关心。“人间”也表达人生沉浮,时光流逝,一句“人间朝暮”就诉尽时代变迁,人生的沉浮,岁月的无情,留下总是如“残雨”类的废墟和过眼云烟的虚幻。 这些是对纳兰性德词“人间”意象的挖掘,希望能丰富纳兰性德词的意象的研究,对纳兰性德词研究有一定启示。

《长相思·山一程》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

⑴长相思。唐教坊曲,双翅小令。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山一程》诗意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赏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