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字经大家多多少少了解一些,那武德三字经是什么呢?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字经(武德)
溯历史 追武源 铸国魂
五千年 源中国 属世界
弘文化 承遗产 练武术
德为先 德不正 武练偏
武旨正 武纪严 武风良
武礼谦 武学勤 武志坚
武技精 武仪端 戒轻狂
戒炫耀 律已严 待人宽
戒凌弱 戒逞强 为社会
正气扬 爱祖国 爱人民
守法纪 尊师长 武健儿
志高强 苦练功 艰辛尝
竞技场 比技长 为国家
争荣光 德育歌 记心间
德智体 齐发展
拓展:
三字经的简介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拼音:三(sān)字(zì)经(jīng)
英文:three-character scripture
《三字经》书影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读必背的书籍。2008年4月25日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增加修改49处,修改内容仅占原文10%,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力争在全国中小学推广。2009年春节到同年5月,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
至今《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也层出不穷。
《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并称为"三、百、千"。
《三字经》内容介绍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我们采用的则是民国年间的增补本。
关于《三字经》作者
原典作者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明代著名诗人、王应麟的同乡黄润玉在《先贤赞》中称颂王应麟:“春秋绝笔,瑞应在麟
。宋诈讫录,瑞应在人,尼父泣麟,先生自泣。出匪其时,呼嗟何及。”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汉艺文志考证》中说:“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十卷,所采掇亦甚博雅。”
章学诚指出:“今之博雅君子,疲惫精力于经传子史,而终身无得于学者,正坐宗仰王氏,而误执求知之功力,以为学即在是耳。”
增改作者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不同版本的《三字经》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此后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解放后,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观内容的修订。如:
关于元代历史的“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改为“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关于清代历史的“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改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其内容涵盖量非常丰富、全面。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有两本书是一定要读的,那就是《三字经》跟《弟子规》。《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人伦的次第与纲常,深入学习,深信每个人都会燃起对华夏先祖的崇敬与承担弘扬文化的责任感。
【修心的禅语
一、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二、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三、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四、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五、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承担圣人的心。
六、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七、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八、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九、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十、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十一、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十二、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十三、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十四、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十五、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十六、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十七、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十八、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十九、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二十、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二一、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二二、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二三、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二四、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二五、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二六、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二七、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二八、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二九、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三十、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三一、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三二、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三三、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三四、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三五、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修心的禅语经典语录二】
1、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4、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5、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9、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0、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11、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2、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3、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4、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18、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19、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20、抱怨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3) 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4) 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5)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6)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7) 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8)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9) 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0)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1)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2)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3) 常以为别人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14)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15) 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16)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7) 谁曾问,人生真真大笑能几回。谁曾问,盛情一舞笑死几人追。
18)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9)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20)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21)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2)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3)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24)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5)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26)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7)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28)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29)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30) 收敛自己的脾气,经常要保持沉默,因为冲动会做下让自己无法挽回的事情。
31)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32)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33)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4)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35)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36)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7)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8)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39) 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
40)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41)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42) 不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这个世界没有“应该”二字。
43) 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44)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45)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46)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47)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8) 是非人莫辨,太真颜,义白莲。青锋柔,弹恩仇,知己难逢几人留。
49)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50)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