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分封诸侯、整顿天下,着实忙了一段时间,等一切稍稍安定之后,便在洛阳南宫召集群臣,置酒相乐。
酒过三巡,君臣们面红耳赤,酒气壮了胆气,得意之情便喜形于色,这也是胜利者自然的反映。高祖清了清嗓子,宫内顿时鸦雀无声,只听他缓声说道:“各位辅佐我成功,今天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为何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去天下?大家大可直言,实话实说,不必忌讳。”
那些文臣武将正喝得高兴呢,不想皇帝却在兴头上出了一个考题,要求直言不讳地回答,然而,直言不讳容易,但要答到皇帝高兴,却不是那么容易。于是,左望右,右望左,面面相觑者不少。这时,高起、王陵二人站起身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凡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即封赏给有功之臣,说明陛下能与天下同利,人人归心,以死相效,故能得天下。项羽则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有能的怀疑,获胜不赏,得地不封,军心涣散,人心背离,故失去了天下。”
高、王二人的回答并非没有道理,但高祖听后,却认为他二人“知其一,未知其二”,只说出了表象,没触及根本。接着,高祖语重心长地说出了他那段最著名的“用人论”,因这一段太精彩,故对《史记·高祖本纪》原文照录如下,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意思是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源源不断,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乃当今豪杰,我能放手放心地任用他们,这才是我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项羽有一范增却计不从、策不用,最后逼得他挂印归乡,行至中途“疽发背而死”,这就是他为我所灭的根本原因。
高祖所言高起、王陵“知其一”是什么呢?是他们回答的:“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吧,这明摆着是说项羽不善用人嘛。但“未知其二”又是什么呢?是评价高祖的那句“与天下同利”吧,高祖的意思或是:你虽然说我能与天下同利,但没说我善用天下豪杰,没有说到点子上嘛。然而仔细琢磨高、王二人的回答,其实与高祖自我总结的差别不是那么大,有功就赏,这难道不是善于用人的方法之一吗?
我姑妄言之,高祖在召集群臣聚会之前,就可能把这段话早就想好了,只待一个不准确的回答,然后便接下话题,抛出他那烂熟于心而且一定可以成为“
明太祖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历史上第二位平民皇帝,所不同的,刘邦是布衣登帝位,朱元璋则是和尚做皇帝。但他没有刘邦的豁达大度,也没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因此有明一代虽也是山河一统,但远远没有汉唐开国的规模和气势。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朱元璋出生在元末乱世的贫民家庭,祖上世代务农,童年孤苦无依以讨饭为生,备受世人的白眼和欺凌,形成其后仇恨多疑、刻薄寡恩的作风。朱元璋十七岁上出家皇 觉寺,才两个月就由于“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又出去讨饭化缘,直到三年后才又回到皇觉寺。追忆这段经历时,朱元璋说:“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 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25岁时朱元璋投军,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放牛时的伙伴一起,金戈铁马,北战南征。元大都被攻破,元顺帝携妻将子,逃向 漠北,元朝至此灭亡。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金陵(南京),年号洪武,史称明太祖。从朱元璋定都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金陵是 明朝53年的国都,朱元璋曾用21年的时间修建南京城墙。金陵在历史上称为六朝古都,三国时期孙权据长江之险在武昌登基后,迁都金陵,成为首位在金陵建都 的人。此后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定都。南唐将金陵改称江宁府,明朝建都后将其改称为南京。
朱元璋的最大缺陷 就是“不学无术”,虽然他勤奋地读书一阵,但根本学识始终没有脱离在皇觉寺为僧时的知识范围。因此他缔造的明朝的政治体系中,官职的设置仍然沿用丛林寺院 的僧职,如督察院、都检、统领等。在心理上,由于出身的关系,朱元璋始终有一种隐隐的自卑感,致使朱元璋登基以后,总想找出一个声名显赫的祖宗作自己的背 景,于是想到了朱熹。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朱元璋问理发的朱司务是否为朱熹的后人。谁知那个理发匠却说:我有自己的祖先,我虽姓朱,但与朱熹却没有关系。 为什么要认他做祖先呢?朱元璋听了很惭愧,就打消了认朱熹作祖先的'念头,但开科取士的标准定为朱熹的《四书章句》却始终没有动摇过。
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
公 元1398年,朱元璋死了,太孙朱允汶继皇帝位,改元建文,是为明惠帝。朱元璋开国后,一直对异姓功臣深怀疑忌,所以军事大权都在朱氏诸王手中,尤以燕王 朱棣为最。朱允汶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带来的威胁,一登基就开始削番。先从朱棣的胞弟朱肃下手,逮捕了几个朱姓王并将其废为庶人。又下令诸王不得节制 文武官吏,进一步限制了诸王的权力。就在要削除燕王朱棣的权力时,朱棣趁机起事,酿成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变”。
公元1403年,朱棣登上皇帝的宝 座,改元永乐,定都北京,是为明成祖。至于朱棣为什么要迁都燕京,有几个历史原因。其一,燕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是他作燕王时的封地和府邸。其二,“靖难 之变”中,朱棣曾在南京大肆屠戮,杀人数万之众,史称“瓜蔓抄”,因此不愿意住此血腥之地。其三,蒙古人虽北遁大漠,但还在蠢蠢欲动,北方尚有战事。而历 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无不带有偏安性质,不是有作为的帝王所居之地。1406年,朱棣明令迁都,次年开始修建北京城,历时十三年才告竣工。
明朝三百 年是朱姓与宦官共有的天下,明太祖、成祖之后的十五个子孙皇帝无一不是被太监所控制,几乎找不出一个对社会文化有贡献的君主。倒是出了几个偏才:英宗朱祁 镇如果不做皇帝,专学天文,可以成为名家;神宗朱翊钧,嗜财如命,如果专学经营,定可以发家致富;熹宗朱由校爱作木匠,如果专习土木工程,应该大有可为。 但他们不幸当了职业皇帝,反而在历史上劣迹斑斑。而明代的文运,从朱元璋开始就既不尊重相权,又不重视文臣学者,致使万历后期的太监头子魏忠贤大兴党狱, 随便定罪杀戮儒臣学者。直至李自成的民兵入京,崇祯自杀,清兵入关,结束了朱明与太监共天下的历史。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开国,传十六世,历十七帝,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结束,共计两百七十七年。其后虽有五王复建南明,毕竟大势已去,所以仅苟延残喘了十六年。
【作品介绍】
本文是司马迁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写的赞语,附在该纪之末,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本文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原文】
项羽本纪赞①
出处:《史记》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④。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
【注释】
①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盖:原来。重瞳子(瞳tóng):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的人物。
③苗裔(-yì):后代子孙。暴:急骤;突然。?“岂……邪?何……也?”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为什么……呢?”“岂”同“何”前后呼应,表示猜测的疑问句。
④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首难(-nàn):首先起来造反。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胜(shēng):尽;全部。
⑤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陇亩:田野。这里指民间。将:率领。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yān)。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起义军队。近古:当时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⑥背关怀楚:谓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怀念楚国,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义帝:楚怀王孙,名心。公元前208年,项梁立心为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把他放逐到长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杀了。难矣:意思是说,在这种种错误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难的。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⑦矜(jīn):夸耀。功伐:功勋。 奋:逞弄。谓:以为。力征:武力征伐。经营:整顿,统治。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寤:通“悟”。
⑧乃:却,反。引:援引。这里有借口、推托的意思。天亡我:xxx亡我。这两句是项羽自杀前说的话。“岂不……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吗!”反诘句,用否定来表示肯定的语气。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人”。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xxx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解析】
《项羽本纪》为《史记》的名篇,项羽是司马迁重点刻画的历史人物之一。这篇赞语作为《项羽本纪》的结尾,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对项羽的一生作了历史的总结,颇具权威性。项羽乃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为此这篇赞语也就从传奇处入手:虞舜和项羽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然而两个人都是双瞳孔,司马迁以两个人在相貌上的这种共同特征,将项羽和虞舜联系起来,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难道项羽是虞舜的后代吗?这就更突出了项羽这个人物的神秘色彩。
在论述项羽的光辉业绩时,司马迁强调了他创业的艰难,同时又突出了他发迹的迅速,以及他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秦末群雄蜂起,逐鹿天下;而项羽本无尺寸之地,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成为天下霸主,政由已出,是数百年未曾出现过的英雄人物。尽管项羽未能履践天子之位,可司马迁还是将他列入专为帝王设计的“本纪”之中。在司马迁看来:项羽顺应了历史潮流,抓住了机遇,同时又具备了杰出的才能。项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灭秦称霸的大业;然而仅仅过了五年,他便败在刘邦的手下。司马迁从两个方面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一为他杀义帝而自立,结果众叛亲离;二为奋其私智而不效法古代。司马迁论述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不全面。笔者认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道德的力量,例如在“鸿门宴”上,出于道德他未杀刘邦;又例如项羽被围困在垓下,乌江亭长让他乘船过江,积蓄力量,以便东山再起,但项羽不肯这样做,致使其自刎而终。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解析二】
这是《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
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但司马迁没有看到项羽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分封诸王侯所造成的天下分裂局面,背离历史前进的方向。相反,却把“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作为项羽的功绩加以肯定,这正反映了司马迁的局限性。
本文不到二百字,扼要地指明项羽成败的历程和教训,写得很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