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路星河
1.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
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
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
2. 一厢情愿,就得愿赌服输。
3. 最容易令人感到温暖和惊喜的是陌生人,因为你对他没有期望。
最容易令人感到心寒和悲哀的是亲人,因为你爱他们。
4. 你知道,差一点没得到,会让人不忿,而差得很远,就会让人平静。
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那种人,没能力,却有上进心;没天赋,却有梦想;越努力,越难过。
5. 青春就是这样,好得像是无怎样度过都会被浪费。
那么,不如浪费在你身上。
6.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就是不可能。
7. 因为没得到,所以显得格外好,这不是爱。
8. 不是所有坚持都有结果,但是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
9. 你知道,最令人难过的天气,其实是晴空万里。
10.一个人的心情是不听劝的,你以为我在遭受冷遇的时候,没有劝过自己吗?
路星河对耿耿说的话
1. 青春就是这样吧,谨慎珍惜还是放肆恣意都一样,反正不管怎么度过,最终都会遗憾地明白,这段好时光,到底还是浪费了。
2. 认命就是你和你的自尊心野心不甘心一起围着桌子坐下来,握手,微笑,为了不再痛苦。 ...
3. 突然有些心酸。我们都熬过了那段最苦的日子。 后来就不在一起了。 苦难总会终结,坚强之人永存。 坏日子总是会结束的。 但是很多我们以为是最坏的日子,回头来看也许反而是最好的日子。只是坏日子里面的苦难消磨了很多可贵的温柔,轻松的好日子来临时,我们却没有多余的勇气了。
4. “我真的很羡慕,一个人是克制不住想要跟他亲近,跟他说话,了解他的一切。你有这个机会,把你的`包裹在同桌的身份下,常常开个玩笑互相损贬,再互相关心。即使治标不治本,也比见不到摸不着,假装不认识要好得多。
“你以为现在不认识没关系,因为还需要时间准备,总有一天你会让他认识最好的你。但是有时候感情和好不好没有关系,就差那么一秒钟,即使你再好,他的好也早就都给了别人。”
5. 我们不负责任地用几句话将人家捧高,但是万一摔下来,谁也不会去接住她。
6. 也许平凡如我们,拥有的第一个秘密,就叫作。
7. 虽然我从来不曾亲身体会过,但是也知道,有时候课间操和升旗仪式是很多人最为期待的。茫茫人海,他们总是能寻寻觅觅地将目光定位到某个人身上,将冗长无趣的仪式变成一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独家记忆。
8.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没什么,重新见到你,才觉得还是两个人的时光更好。
9. 最好的我们 最坏的我们
回忆是时光里 带着温暖的余悸
最好忘了吧 最坏不过是关上这世界的门
伸出了双手 拥抱当时的我们
最好忘了吧 最坏不过是关上这世界的门
伸出了双手 却不再会有我们
10. 人越长大、越复杂,交朋友的难度和成本都在极速上升。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
二、学习要点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三、作者介绍
1、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出身于“世敦儒业”的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少年时读书刻苦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符离及下
他十六岁时,到长安谋取功名。当时的诗家前辈顾况见到幼小的白居易后,就拿白居易的名字开涮,说是:“长安米贵,居恐不易。”白居易呈上自己写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看了这首诗中居然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惊人的句子后,才不得不改口说白居易有这样的才华,长安还是住得下的。但白居易应试落第。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一生中留下作品诗歌3000多首,作品有《白香山集》七十一卷。《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2、作家思想 (1)政治思想
其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2)诗歌理论
A、强调文艺的目的性,内容要充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B、诗歌要抒发情感,重视语言,讲究声律,有所寄托。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C、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重视讽喻,要对社会和现实有所作用。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3、文学创作 (1)诗歌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A、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
B、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C、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
D、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
(2)散文
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
《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3)词作
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4、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3600多篇(
5、对《长恨歌》的评价
乐天之长恨歌,实系自许以为压卷之杰构,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传最广之作品。此无怪乎压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陈寅恪《元白诗鉴证稿》
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 ——纪
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平声与仄声间次而押,如初四句为押平声,次四句即押仄声,……盖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
——刘铁冷《作诗百法》 浮名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四、作品赏
1、解题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
2、主旨
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所以诗的前半部对唐玄宗李隆基的荒淫误国有所讽刺和批评,但由于作者当时对李杨的爱情悲惨的看法非常复杂,所以全篇主要是描写李杨爱情的真挚和永恒,寄寓了作者深厚的同情。这样一来,全诗主题显得很复杂,说法难以统一。
3、诗意与分
注释:汉皇:指唐玄宗,因唐人写本朝皇帝的事,不便直说唐朝,故以汉代唐。重色:贪恋女色。御宇:统治全国。
诗意: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分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云
注释:杨家有女:指杨贵妃。杨贵妃乳名玉环,弘农华阴人,后迁居蒲州永乐(今山西黄城县境),父玄
诗意: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
分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注释:列土:列通裂。可怜:令人羡慕。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杨妃得宠改变天下重男轻女的习俗,陈鸿《长恨歌传》:“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诗意: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分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缓歌慢舞:舒缓的歌声与轻盈的舞姿。凝丝竹:凝:慢慢发出声音。丝竹:乐器。
诗意:避暑的骊宫高插云
分
第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渔阳
注释:惊破:惊断。九重城阙:指京城。翠华:指天子乘舆上的华盖饰羽。六军:指天子侍卫军,其实只有四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但《周礼》上说:“王,六军。”故后世习用六军指皇帝卫队。
诗意: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云
注释:杨家有女:指杨贵妃。杨贵妃乳名玉环,弘农华阴人,后迁居蒲州永乐(今山西黄城县境),父玄
诗意: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
分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注释:列土:列通裂。可怜:令人羡慕。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杨妃得宠改变天下重男轻女的习俗,陈鸿《长恨歌传》:“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诗意: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分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缓歌慢舞:舒缓的歌声与轻盈的舞姿。凝丝竹:凝:慢慢发出声音。丝竹:乐器。
诗意:避暑的骊宫高插云
分
第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渔阳
注释:惊破:惊断。九重城阙:指京城。翠华:指天子乘舆上的华盖饰羽。六军:指天子侍卫军,其实只有四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但《周礼》上说:“王,六军。”故后世习用六军指皇帝卫队。
诗意: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
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起流下来。
分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
注释:黄埃散漫:指路上尘土飞扬。 萦
诗意: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分
第二部分: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注释:此:指马嵬驿。不见玉颜空死处:一解为不见玉颜,只见死处。
诗意:总算有一天,时局变换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
分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注释:都门:京城之门。信马归:不加控制任马自行,形容悲伤失意。池苑:指皇城的池台楼阁花草树木。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池苑的景物想到杨贵妃的容颜,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诗意: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
分
春风桃李花开夜, 秋雨梧桐叶落时。
诗意: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
分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
注释:西宫南苑:指玄宗回长安后居住的地方,实际上当时他已被软禁。梨园弟子:玄宗喜爱歌舞,并通晓音律,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习于梨园。又有宫女数百人,习艺于宜春苑北,均称梨园弟子。
诗意: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
分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注释:迟迟:缓慢貌。耿耿:明亮貌。
诗意: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分
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注释:临邛道士鸿都客:临邛的道士到京城作客。鸿都:指京城。致魂魄:招魂。
诗意: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
分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注释:排空驭气:在空中腾云。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为碧落。这里指天堂。黄泉:地深处,这里指地狱。五云:五色的云,指祥云。参差是:好像是,仿佛是。
诗意: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
分
金阙西厢叩玉
注释:小玉、双成:小玉:吴王夫差的女儿,相传死后成仙。双成:董双成,相传是西王母的侍女。这里借指太真的侍女。九华帐:绣着各种华美图案的帷帐。珠箔:珠帘。银屏:镶银屏风。新睡觉:才睡醒。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形容杨贵妃眼泪婆娑,风情万种的名句,其中大有易觉之意。其貌没有直写,而是移它景给人的观感来写。
诗意: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
分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菜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
注释:凝睇:定睛出神貌。谢:陈辞相告。音容两渺茫:指由于不能相见,不通音讯而音容模糊。音容:声音容貌,指样子。渺茫:模糊不清。人
诗意: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
分
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4、段落层次
诗篇可分为四部分:(见教材所分四段)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君王尽日看不足)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分四层: 第一层(头两句):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
第二层(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到“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
第三层(从“姊妹弟兄皆列土”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及其获宠对天下的影响。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
第四层(末四句):写李隆基沉
第一层(从“渔阳
第二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夜雨闻铃肠断声”):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圣主朝朝暮暮情”一句是这一层次的神魂。
第三部分(从“天旋地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第一层(从“天旋地转回龙驭”到“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第二层(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对此如何不泪垂”):写李初回长安时,君臣相顾,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第三层(接下来两句):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
第四层(从“西宫南内多秋草”到“
第五层(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对杨的刻骨相思。“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绾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第一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遂教方士殷勤觅”):写李让道士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第二层(从“排空驭气奔如电”到“雪肤花貌参差是”):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忽闻海上有仙山”二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第三层(从“金阙西厢叩玉
第四层(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5、总体分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6、艺术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
(2)以细腻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
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分侧重写他贪恋美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诗句,给人的印象都很深刻。然而,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前一句写出了李隆基眼看香消玉殒,欲救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与痛苦;后一句则写出了他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一步三回头,顾看贵妃遗体,痛哭流涕,血泪交流的情状,刻画出了他的伤心彻骨。此后,作者又以大量笔墨,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了郁结在李隆基心头的深沉哀伤。奔蜀道中,睹月伤心,闻铃断肠,走遍巴山蜀水,朝朝暮暮,不胜哀痛;还京路上,行至马嵬坡,“踌躇不能去”,凝视眼前黄土,回想当日情状,不禁又忧伤泛起,泪流沾衣;回到长安,物是人非,触景伤情,更是忧伤无度。
尤其是“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八句,作者不厌其详,由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李隆基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他对杨的相思铭心刻骨。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画,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作者对杨美貌的描绘,贯串了全诗始终,运用了多种手法。“回眸一笑百媚生”、“侍儿扶起娇无力”是正面描写;“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是对比衬托;“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等则是比喻。无论用哪种方法,都令人信服地写出了杨妃之美天下无双。
刻画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贞,则集中在第四部分“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的诗句里。作者先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
在诗的末尾,作者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刻划。杨贵妃感念唐玄宗的生前宠幸、死后相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要李隆基相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道士临行之际,她恐怕李隆基怀疑不信,又“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3) 旋律婉转,情韵谐调,词采华美,声情并茂,缠绵悱恻。
白居易主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韵谐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与元九书》)
“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盖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刘铁冷《作诗百法》) 试比较白居易与李白描写杨贵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
静态联想,以花喻人,再比之于仙女,全由虚处着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
写动态美,白描写意,侧面衬托,虚笔写实,善创新喻,实中含虚 白居易自称:“一篇长恨有风情。”
(4)字字珠玑,名句叠出,字里行间充满着艳美和凄美。 试比较一组写人的相关诗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
――李白《清平乐令二首》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 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江总
五、课文难点讨论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①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他们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烟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白枫在《〈长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确地说: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杨玉环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李对杨是“重色”,不是“重情”;杨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爱情。白文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杨玉环入宫五年以内,被李隆基赶出宫闱两次,就在杨玉环最受恩宠的时期,李隆基又“推恩分爱”于杨妃姐妹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⑤白居易其他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塚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⑥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对讽谕说的论证,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①我们应该承认,封建统治者夫妇之间也会产生爱情,完全抹杀是无视客观存在。唐玄宗在粉黛三千中独爱杨妃一人,杨妃死后又那么追念,应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②《长恨歌传》末尾的评论是陈鸿的推测之语,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间。事实上《传》与《歌》在形象与主题表现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③《李夫人》虽然指出玄宗对杨妃之死引为长恨,但诗的末尾说:“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不是严厉谴责玄宗沉
(2)爱情说
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其理由主要有六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动乱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著,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④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他在元和二年四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时曾说:“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显然,对玄宗是歌倾的、肯定的。当然,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也有批评,但不是主要的。白居易的许多诗歌如《上阳白发人》等表现了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他不可能对杨妃这样的女人持一种厌恶的态度。
⑤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杨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
⑥由《唐书》中的《玄宗本纪》、《杨妃传》,唐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补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史书、笔记来看,李杨的爱情是有基础的。杨玉杨不仅“姿质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素晓音律”,可见有着共同的爱好。
不同意“爱情”说者,对于上述论证提出了批评,他们说,把李杨的恋爱及其爱情同它的社会联系和影响割裂开来,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和李杨爱情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是不符合事实的作法。美化帝妃之间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用超阶级的人性论的观点来分
(3)双重主题说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
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六、研习与思考
1.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持何种态度?这首诗深深打动你的是哪几句?
答:参见课本[评
2.试结合诗中第三段对景物的描写,分
答:文中极力铺写美景与萧条相映衬,通过两者穿插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烘托极度的悲伤。如“春风桃季”与“秋风梧桐”。另外,通过当下的孤零的回忆昔日的欢愉,同样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池苑依旧”、“落叶不扫”。第三,通过孤景的直接抒发与联想,如“萤飞”、“孤灯”。突出一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课外阅读清人洪升的《长生殿》,比较该剧本与白居易诗歌中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答:(1)由单线描
最好的我们
1、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那种人,没能力,却有上进心;没天赋,却有梦想;越努力,越难过。
2、喜欢一个人的心情是不听劝的,你以为我在遭受冷遇的时候,没有劝过自己吗?
3、坏日子总是会结束的。
4、但是很多我们以为是最坏的日子,回头来看也许反而是最好的日子。只是坏日子里面的苦难消磨了很多可贵的温柔,轻松的好日子来临时,我们却没有多余的勇气了。
5、在我们的时间轴上,我拥有的都是零碎的断电,拼凑不出一个完整地余淮。
6、他一次次被命运捉弄,一次次拼尽全力把人生道路拨回正轨,然后再一次次输给命运的翻云覆雨手。
7、这世界上的爱情有时候一共也就那么多,一些人得到了,一些人也就失去了。
8、我们从小得到父母的爱,太过理所当然。无条件的获得,最终惯坏了我们,在得知有些感情也需要自己争取,更需要听天由命,甚至会求而不得的时候,就通通慌了神儿。
9、其实我不知道。但我是这样一个人,在残酷的可能性面前,我努力去看光明的那一面,然后笑着告诉别人,不是可能,是一定会。 命运负责打击,我负责鼓励。
10、他带着背后的岁月,呼啸而来。像一场七年前的洪讯,越过一整个青春,时至今日终于漫到我的眼前。
11、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是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
12、最容易让人感到温暖和惊喜的是陌生人,因为你对他们没有期望。最容易让人感到心寒和悲哀的是亲人,因为你爱他们。
13、认命就是你和你的自尊心野心不甘心一起围着桌子坐下来,握手,微笑,为了不再痛苦。
14、你说,大家来参加升旗仪式,是不是为了能光明正大地偷看一眼平时不容易见到或者能见到却不敢明目张胆注视的某个人?
15、我们总是会不接受自己在某一个群体中的位置。抗争成功的人得到喜欢的位置,抗争不了的人,总有一天会习惯的。
16、我们不负责任地用几句轻飘飘的赞许将人家捧得高高的,但万一摔下来,谁也不会去接住她。
17、会惶恐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18、那么多显而易见的相处之道,只有“外人”才愿意遵守,小心翼翼地远离那道名叫尊严的底线——亲人也不是不了解,只是感情淹没了这条线,毫无顾忌地倾斜过来。
19、我趴在桌子上,一时间各种情绪都冲上脑门,好像上帝在我的脑子里挤碎了一个柠檬。
20、突然有些鼻酸。我们都熬过了那段最苦的日子。
21、上英语课的时候,赖春阳给我们讲过一句英国那边的谚语:Tough days don't last、 Tough people do。
22、苦难总会终结,坚强之人永存。
《最好的我们》观感——你心疼路星河的坚持,怎么就没看到余淮的隐忍
前两天微博热搜上有一条是路星河56次求婚,原来有这么多人被路星河感动,觉得余淮懦弱,耿耿路星河才应该携手走过余生。
一般看电视剧我都喜欢温暖的男二的存在,可这部剧我却是爱余淮的,只有耿耿余淮才不会耿耿于怀。
爱情不是只有惊心动魄,爱的深沉才更会刻骨铭心。
路星河对耿耿的爱是张扬的,这可能与他玩世不恭的性格有关,他带着耿耿逃课,让她不要为了分数而学习,带她去酒吧、去海边……让她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而在余淮那里,耿耿的生活看似是枯燥乏味的,每天讲题、做题,一切都在围绕着学习展开。朋友说,如果不是耿耿喜欢余淮她一定会烦死这么个同桌。
可是,耿耿并不像路星河一样有一个有钱的爹,对于那个时候的她来说看似也只有努力学习、考一个好大学这一条路可走。因为余淮知道,这才是属于耿耿的人生。他为她讲题、整理知识点、课堂上替她喊不懂……
相比路星河,余淮的爱更成熟。耿耿问他,自己应该学文还是学理,余淮说:“我不能劝你学理,也不能劝你学文,因为我知道不能因为我的自私而耽误你的前程,如果我知道你做什么是最好的,却偏偏不让你做,对不起,我做不到。”也许只有这样的爱才是长久的基石。
56次求婚就是抵不过一句我来晚了!
剧终大家都在替路星河惋惜,56次的求婚,10年的陪伴还是没能感动耿耿。可是感动却并不等于爱啊!就像那个问题,一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你会怎么选?天涯上大家的选择也是旗鼓相当,有人说要选爱你的,因为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有人说要选你爱的,感情可以慢慢培养同样适用。有人说,只有相互的爱才会幸福,单方面的爱都是不会幸福的。觉得这才是最有道理的,如果感情可以慢慢培养,路星河用了10年都没有培养到耿耿的感情,今后他们在一起就会幸福吗?
耿耿没有因为感动而跟路星河在一起,也许这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耿耿爱余淮,余淮也爱着耿耿,那么路星河不也应该找一个自己爱着也爱着自己的人吗?就像简单说的,一厢情愿就要愿赌服输。只有两情相悦方得持久。
很多人说余淮太懦弱,可是这些年他的这些经历让他不能像路星河那样洒脱。高考失利,母亲得来尿毒症,为了照顾她放弃了梦寐以求的清华,从非洲回来落下一身病的父亲,窘迫的家境,在他看到耿耿与学长牵手的时候,也许放开手,便是最好的选择。余淮的懦弱是因为他不想让这样一个他拖累那个如今最好的耿耿。他不是不敢而是不能,他不能是因为他太爱。
耿耿在短信中跟余淮说,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我一直都在你身边,别怕,爱情的意义本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扭转命运的手腕。我们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我们!
所以啊,干嘛要将就呢,还有什么比两情相悦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