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中庸三十经典语录 正文

中庸三十经典语录

时间:2025-07-15 08:45:58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译文:孔子说,我知道人们为什么不按客观规律做事。聪明的.人易过头,愚笨的人则做不好。我知道为什么中庸的道理懂的人少。聪明的人不以为然,愚笨的人则理解不了。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2、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译文】君子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所作所为则违背中庸之道。(中庸: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即折中,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4、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5、 故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6、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7、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8、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译文】凡事预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2、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中庸名句

1、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2、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3、道不同,不相为谋。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0、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5、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1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7、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

1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9、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0、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2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2、人莫知其子之恶。

23、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24、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3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5、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