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毛驴拉磨经典语录 正文

毛驴拉磨经典语录

时间:2025-07-15 12:33:37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清茶

【李永生】

①野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陡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台上曾建有一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将附近村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百上千的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进发,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②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是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药葫芦骑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极智慧。

③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需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得得”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

④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二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有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骑着驴又去了其他病家。

⑤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峭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倾囊捐款。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

⑥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成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钟,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洌。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⑦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

⑧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

⑨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一桶里边竟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么?

⑩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人说:“他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

?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到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

?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

?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家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第九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天刚大亮,高僧就骑驴下山为山民看病,病家主人把高僧领进屋,高僧对病人望闻问切后,将青草喂过毛驴,骑着驴又去了其他病家。

B.有人提议在悬崖峭壁上为了凡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后纷纷响应,倾囊捐款;了凡知道后喊“罪过”,乡亲们因而作罢此事。

C.高僧喜欢品茶而且极讲究:他的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钟,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他先饮的是绿茶,后来他改饮龙井茶。

D.文章第①段写高山悬崖陡壁、状如斧劈,以引出“山羊运砖瓦”的故事,突出了凡高僧在“山高路远”的环境下坚持下山巡诊的可贵精神。

E.文章第?段写乡亲们的心情和动作,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了凡高僧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坐化后所产生的影响。

(2)“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极智慧。”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3)了凡高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内容和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1.(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答案区域在第④段。原文是“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放在驴面前”。B项,答案区域在第⑤段。“乡亲们因而作罢此事”与“了凡知道后喊‘罪过’”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乡亲们作罢此事”是因为高僧的坚决阻拦。C项,“后来他改饮龙井茶”理解错误,这里的“龙井茶”并非真正的龙井茶,文章第⑥段说“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

(2)①“毛驴个头不大”这话照应第②段“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有“承上”的作用。②“长了一个‘大门头’”说明这条毛驴与众不同,为后文写它“驮着”高僧为山民巡诊治病,为高僧运水,给山民报信、拉磨驮柴等“极聪明极智慧”的行为做铺垫,有“启下”的作用。③毛驴通人性,它“驮着”高僧为山民巡诊治病,它是聪明智慧、品德高洁的了凡高僧的化身,有折射人物品行的作用。(每点2分)

(3)了凡高僧是一个身体硬朗、仁慈善良、名利淡泊、生活雅致、百姓爱戴的高僧。①身体硬朗: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骑驴无需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②仁慈善良:高僧出家前乃是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收养”小毛驴,用米汤把它喂活。③名利淡泊。百姓为感恩要给他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他坚决阻拦;坚决要用烙饼换水吃。④生活雅致: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清茶伴随一生,就连坐化时,眼前也是一盏茶水;好品茗,品茶极讲究。⑤百姓爱戴:有人提出要为了凡开凿“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倾囊捐款;了凡坐化后,大伙轮流养护毛驴,在高僧墓前敬茶。(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4)不应该删除。①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这句话,有照应标题的作用。②“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这句话与第②段“人说这种驴极聪明极智慧”相照应。③“乡亲们轮流养护毛驴”的情节,表达出了乡亲们与高僧的深厚情感。④文章最后一段,是文章内容的升华,“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是对高僧精神的发挥,百姓献茶悼念是高僧精神的发酵。(若答案不在参考示例内,言之有理也可。)

应该删除。①文章写到第?段,主人公了凡仙逝,高僧的坐化是其人生圆满的结局。有第?段则有赘余之嫌。②小说,特别是小小说结尾,贵在含蓄委婉,干净利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有了第?段,就会失去曲径通幽的效果,(若答案不在参考示例内,言之有理也可。)

骑驴看唱本的歇后语下一句:

骑驴看唱本 - 走着瞧

更多关于驴的歇后语:

1、驴拉磨转圈圈 - 没头没尾;没尽头

2、骑驴瞧帐本 - 走着看,到了算

3、小毛驴戴耳环 - 累赘

4、哑巴捉驴 - 闷逮

5、两个医生抬头驴 - 没治了

6、张果老骑驴 - 倒着走

7、张果老倒骑毛驴 - 越走越远;向后看

8、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9、骑毛驴不用赶 - 道熟(比喻富于某种经验,做起事来非常熟悉)

10、拉叫驴上市 - 冒充大牲口(比喻以小充大,以假充真)

11、羊群里跑出头驴来 - 哪里来的个野种

12、羊群里的驴娃子 - 与众不同(比喻跟一般人不一样)

13、羊圈蹦出个驴来 - 数你大

14、懒驴上磨 - 屎尿多(比喻懒惰的人一到干正事,便寻找借口逃避)

15、捉住驴子当马骑 - 不识货

16、驴子赶到磨道里 - 不愿转也得转(比喻不愿意做的事也得去做)

17、毛驴碰门 - 来的不是人

18、毛驴拉磨 - 跑不出这圈儿

19、磨道里的驴 - 转圈子

20、磨上的毛驴 - 团团转

21、瘦驴拉重栽 - 够喘的了(比喻能力小,任务重,吃力异常,不能胜任)

22、铡刀下伸驴头 - 刀下找食

23、狗吃青草 - 长着一副驴心肠

24、拐子追驴 - 步步赶不上

25、胡萝卜拴驴 - 跟着跑了

26、众人的马,公家的驴 - 谁爱骑谁骑

27、张果老骑毛驴 - 倒行逆施

28、一根桩上拴俩驴 - 谁也跑不了

29、笨驴子过桥 - 步步难

30、冰坂上的驴子 - 四脚朝天

31、脖颈上拴头驴 - 不是正庄(桩)

32、跋脚驴子追兔子 - 赶不上;撵(nian追赶〕不上

33、跛脚毛驴 - 不走正道;光走歪道

34、草驴(母驴〕卖了买叫驴(公驴〕 - 胡捣腾

35、大胖子骑瘦驴 - 不相称

36、戴上笼头的小毛驴 - 听人使唤

37、戴着墨镜倒骑驴 - 尽走黑道

38、顶着娃娃骑驴 - 多此一举

39、耳朵塞驴毛 - 装聋

40、好女嫁歹汉,驴子吃牡丹 - 搭配不当

41、好心当作驴肝肺 - 不识好歹

42、夹道里截驴 - 没有回头的余地

43、就坡骑驴 - 好下台阶;自找台阶

44、叫驴拉磨 - 不等上套先开腔

45、骒马嫁叫驴 - 只传一代

46、拉完磨子杀驴 - 恩将仇报;以怨报德

47、老掉牙的驴 - 顾(雇)不得

48、老头牵瘦驴 - 顾(雇)不得

49、驴粪蛋上插花 - 臭美

50、驴粪蛋子捏菩萨 - 胎里坏;坏了胎

我的老家在神木县城南离黄河岸15公里的一个深山沟里,家里世世代代使用着一副清道光年间用上等的青铁石制作的石磨,一百八十多年后,这副石磨还完好无损。

石磨主要由磨盘和磨扇组成。磨扇又分为上磨扇和下磨扇。下磨扇固定在磨盘中间,上磨扇套在下磨扇中间的轴上。牲畜或人推着上磨扇沿着磨道转圈子,把粮食放入石磨中间的窟窿,上磨扇转动,利用有规则的石磨齿将粮食磨碎,从上下两副石磨扇中间的缝隙挤出来,经过细箩的两至三遍选筛,粮食即变成了面粉。

磨道是一个圆环状的路。毛驴拉动石磨时,双眼被布条蒙住,拉着一副带动石磨的工具,绕着磨道转大圈,石磨则围着轴转小圈。毛驴是在失去视力的一片漆黑的世界里拉动石磨的。据爷爷和奶奶说,毛驴蒙住眼睛拉动石磨行走转圈时,才不会头晕,不会走出磨道。这就是毛驴拉动石磨磨面的道理。在黑暗的天地里转来转去,始终循着固定的圆路重复行走,一直到完成了加工粮食的`任务,才解开蒙着双眼的布条,重新看到了光明。我儿时看着毛驴蒙住眼睛拉动石磨的样子,总是产生这样的好奇和疑问。所有的动物都是张着眼睛沿着光明的道路行进,唯有毛驴拉动石磨的劳动是蒙住眼睛在黑暗里走路,也许只有用毛驴对主人的忠心耿耿才能说明这一现象。或者说毛驴拉动石磨的工作,需要一个黑暗的环境,最终才能看到光明,完成主人赋予的使命。

我到北京工作这些年,经常有老家的亲戚和朋友捎来的用石磨加工的白面、荞面、豆面、玉米面、窝头面,或是用石碾加工的小米、黄米。石磨加工的面粉真的好吃,没有铁锈味,没有机器的尘烟味,更不必担心有添加剂之类的化学成分。不久前,我到西安看一位朋友,朋友把我带到一家地道的陕北粗粮饭馆,整个饭馆吃的米面都是用老家的石碾石磨加工的。小饭馆有一个小包间,专门还安有一副小型石磨,用来加工面粉和制作豆腐。小饭馆老板是地道的陕北山里人,他说吃家乡饭就是要吃原汁原味,闻到石磨的味道,泥土的芳香。

前不久,我回陕北老家过春节,又一次看到了安放在老院子内的石磨,显然,石磨的厚度经过多少年的磨面有所磨损,磨齿也没有当年锋利,而它却像镇宅之宝似的一动不动耸立院子一侧,上面往进倒粮食的窟窿朝天撑开,如同张开一张大嘴,向天空和主人倾诉着什么。我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石磨,绕着磨道一连转了三圈,感到真的有些头晕。我盯着石磨,耳边又响起毛驴拉动石磨发出的“呜呜”声,还有当年听惯了的嫂子和姐姐们用毛驴拉动石磨加工面粉时唱了多少遍的陕北信天游:“毛驴拉磨蒙着眼,上磨扇压着下磨扇转;羊肉臊子剁荞面,吃胖了妹子的白脸脸;磨道里走路绕圈圈,累死累活也情愿;手托石磨望远山,庄稼人的日子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