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钟子期与伯牙语录 正文

钟子期与伯牙语录

时间:2025-09-10 22:27:06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不复弹琴,因为只有子期毛茸茸的耳朵与大众长得不同,能够懂他。只有一个人懂的艺术,只有一个人的舞台,俞伯牙是不是太可怜了?后来俞伯牙不再弹琴了,他还弹琴干啥啊?谁愿意听?只为小众服务的`艺术,出发点是自私的。以此类推,只为小众谋利益的集团是黑暗与丑恶的产物。

某个聋哑人的手语只有她的丈夫懂,难道这个聋哑人的手语是高妙之艺术?俞伯牙的琴艺就类乎此。当然艺术也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但阳春白雪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上层权贵阶层服务的,那里没有呻吟和号叫,只有酒足饭饱后对下层贫苦的欣赏。阳春白雪没有对底层的关怀,在某种意义上是堕落的。

现在的诗歌写作正朝非诗的方向发展,某些理论家在虚无的基础上构建诗歌理论大厦,他们不关心时下发生着的一切,他们追求诗歌的陌生化,意象的堆砌,词语的扭曲怪异,他们在妖雾中且舞且歌。这也许就是诗歌的新时代!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

鼓:弹.

志:心意.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善:语气助词,相当于“好”

念:心里所想的

得之:知道

阴:北面。又,《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东流;其阴,济水东流。”

卒:同“猝”,猝然,突然

操:曲调

造:奏

辄:就

逃:逃避

穷其趣:彻底理解他的志趣

夫:语气助词,无义。

吾于何逃声:大意是我演奏的内容怎么也逃不过他听觉。

译文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