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
1、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13、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1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 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1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19、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接:接触,交往。醴(lǐ):甜酒。
20、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尚:重在。
2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dù):蛀蚀。
22、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
23、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2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25、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2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2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29、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解读] 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3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31、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32、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3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他山:别的山。攻:琢磨。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
3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
3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荡》
[解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报:回报,回赠。
3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解读]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原文是: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末为迟也。”我们知道,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臣:庄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称。鄙语:俗话。顾:回头看,回头召唤。
3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须臾:一会儿。
3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解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圬(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40、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
[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殆(dài):疲倦而无所得。
43、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仰:仰头。怍(zuò):惭愧。 45、养心莫善于寡欲。——《孟于.尽心下》
[解读] 饱食伤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欲:情欲,贪欲
4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解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45、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4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4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4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4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5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心经》至少在唐代中叶以后,逐步成为佛教信徒们以及佛教爱好者们用以指导人生修养、指导日常生活的重要佛教经典,并成为了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安心宝典。
不过,从《心经》传入中土,到它的地位获得如此巨大的提升,这中间经过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心经》最早的翻译可能在魏、晋之间。梁僧佑《出三藏记集》载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一卷)”及“般若波罗蜜神咒(一卷,异本)”,僧佑将它们归入“失译”经录内,所指即是这部《心经》。(僧佑,第177页;参见《中国佛教》[三],第136-137页)这个最早的《心经》译本,后来被归在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名下,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心经》初译之后,似乎并未流行。唐贞观末年,玄奘法师开始般若类经典的组织、翻译工作。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他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次年,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见《玄奘研究》,第119页)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皇太子即后来的中宗皇帝满月之时,玄奘向高宗敬献金字《般若心经》以及其他法物,以示祝贺和祈禳之意。(见《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玄奘此举显示他对《心经》的看重,尤其是对《心经》的祈禳祝福功能的重视。玄奘献金字《心经》的事件,可以看作是《般若心经》在中国传播的真正滥觞。从此,新译《心经》日渐成为唐宫廷中重要的`安心经典;这对于日后它从宫廷扩展到民间,从而演绎为影响广泛的中华文化中的安心宝典,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由玄奘法师口授、弟子辩机记录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中,并没有提到《心经》,不过玄奘西行求法时遭遇种种艰难困苦,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经历也一定给他的弟子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2]此外,如我们所见,他确实是中国推重《心经》的开端。以上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加上在《心经》中“观自在菩萨”(在玄奘之前的失译本中,称为“观音菩萨”)所起的关键角色,便衍生出了玄奘由观世音菩萨授予《心经》,因而能够避祸祈福、完成取经使命的著名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或许在中唐之时已经广为流行。它的流行即是中唐之时民间社会日益以《心经》作为安心经典这一历史过程的表现,同时也对民间社会《心经》安心这一传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编辑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广记》,就从唐人的《独异志》及《唐新语》两本文献中辑录过这样的故事:
沙门玄奘俗姓陈,偃师县人也。幼聪慧,有操行。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经,行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奘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奘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其多心经至今诵之。(《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二《异僧六》)
上面这个故事说明,唐人已经称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多心经”,表明中国民间“多心经”这个著名称呼——特别因为《西游记》的使用,这个称呼被人们广为知晓——确实渊源悠久。这个故事代表了中唐以后民间社会在《心经》信仰上达成的一般性的“共识”:人们认为,《心经》具有避祸祈福的神奇功能,它在著名的玄奘法师那里已经生效,对于其他信仰它的人们也必有类似的效果。与这种民间态度形成有趣的参照,知识精英们对于《心经》的理解也正在发生相应的转变:如果说在玄奘之后相当长的时间中,佛教知识精英们对于《般若心经》中的“心”字并非指人心之“心”这一点大都了然于胸;那么随着时光的流逝,学者们则情不自禁地倾向于以“人心”之“心”解读《心经》之“心”。随着信仰佛教或者同情佛教的精英知识分子的这种解读,智慧学系统的《心经》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型为安心传统的《心经》。
可以举两个例子,说明佛教知识精英对《心经》解释中的这种转型。一个例子是玄宗朝资深官员、诗人和学者张说。在为秘书少监驸马都尉郑万钧所作石刻《心经》写作序言时,张说就从“万行起于心,心人之主”的角度,解释《心经》之“心”字,他说:
万行起于心,心人之主;三乘归于一,一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元通。如来说五蕴皆空,人本空也;如来说诸法空相,法亦空也。知法照空,见空舍法,二者知见,复非空耶?是故定与慧俱,空法中立,入此门者为明门,行此路者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其孰能证于此乎?秘书少监驸马都尉荥阳郑万钧,深艺之士也。学有传癖,书成草圣,乃挥洒手翰,镌刻《心经》,树圣善之宝坊,启未来之华叶。佛以无依相而说,法本不生;我以无得心而传,今则无灭:道存文字,意齐天壤。国老张说,闻而嘉焉,赞扬佛事,题之乐石。(《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张说[五]《石刻般若心经序》)
另一个合适的例子是肃宗朝国师、禅宗著名导师慧忠。在其所写的《般若心经序》中,慧忠已经直截了当地把《心经》之“心”字,解读为“诸法唯一心”之“心”:
夫法性无连,岂藉心之所测;真如非相,谍假言之所诠。是故众生浩渺无穷,法海汪洋何极,若也广寻文义,犹如镜里求形,更乃息念观空,又拟日中逃影。兹经喻如天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法唯一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号总持;悟法无生,名为妙觉。一念超越,岂在繁论者尔。(《唐文续拾》卷八“慧忠”条)[3]
到此为止,可以说构成中华安心《心经》传统的两个必要条件都已经具备:其一,人们认为《心经》是一部能够避祸祈福的具有神奇功效的佛教经典;其二,人们认为《心经》是能够指导人心、安顿性灵的佛教经典。还有两个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当时流行于印度、中国之间的观音信仰(如我们所知,可能还要加上阿弥陀信仰);由于《心经》在相当程度上被看成是观音系统的经典,它的地位在这种信仰背景中必然得到巨大的提升。另外一个因素是《心经》的篇幅,《心经》全文汉译不过260字,可能是全部汉译佛教经典中篇幅最小的一部;这虽然只是一个偶然因素,但在崇尚简易的华夏文化氛围中,却使它不期然而然地具备了易于普及及流传的优势。
《心经》是一部由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所说的,以第一义谛空为体,以观照为宗,以破妄除障为用,众生依此修习最终能成就佛果的大乘经典。
此经翻译,计有鸠摩罗什译本,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内容与玄奘译本略同;玄奘译本,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译本,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共利言等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译,及法成译,均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除罗什及玄奘二师译本,无序、流二分,其余译本,均有序流二分。(见大正藏第八册)
玄奘大师因缘殊胜,亲承观音菩萨赐予梵本心经。(见大正藏第八册八五一页)兹摘录其文于后。
玄奘西游,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甚叹法师为法忘躯。因言此行甚险,流沙弱水,旅途荒凉。我今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乃口授法师,梵本心经。
玄奘既达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复遇前僧。而相谓言,汝达此方,赖我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而去云云。
拓展:
心经的智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这火红的七月,我们欢聚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真身舍利的道场——法门寺,共同沐浴佛法的清凉,的确是一个殊胜的机缘。今天,末学宏涛能够得到一个这样难得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同体悟佛法所带给我们的那种“清风明月、心头无事”的空灵境界,实在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
稍微了解佛法的人,普遍会接触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事实上,这部经典在古往今来大多数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想要成就佛陀的智慧,必须要不断地背诵、研读和禅观此经。传统上,我们将这部经典简称为《心经》。因为众生机缘的不同,使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心经》的汉译本已达十几种之多。比如说,东晋时期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唐代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藏文汉译的《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等等。但是,若论文词优雅、义理圆满、言简意赅、流通广泛等特点的话,则以玄奘大师的译本最佳,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读诵的这部。玄奘大师的译本,其经文虽由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组成,却道出了佛教的精髓,为众生呈现出解脱烦恼系缚的真实教法。
那么,《心经》到底说了些什么?它所讲说的主题、彰显的真理、阐明的宗趣、论说的功用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的音译。“般若”,可以简单解释为高层面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带领我们不偏不倚地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佛法中将我们凡夫生活着的、被虚妄所缠缚的俗世比喻为此岸,而真实自在的境界为彼岸。若想越过从此岸到彼岸之间的滔滔苦海,则必须要依靠“佛法僧”三宝为舟航。《心经》的“心”解释为心要精髓;《心经》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精要,“心”之一字,同时也说明了这部经典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经”,也就是佛经的经,梵语云“素呾览”,意译为契经,有贯穿之意。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简要言之,在佛法中,只有真正能指导我们解脱生死烦恼的圣言量,才可以被称为“经”。那么,依照经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智慧到彼岸”即是《心经》所要讲说的主题。
而《心经》在阐述“由智慧到彼岸”这一主题时,其中所着重强调的智慧,便是对“诸法空相”的证悟。那么,为什么是诸法空相呢?我们凡夫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其好恶美丑、冷热长短、青黄赤白、花开花落乃至于贫穷和富足、战争与和平不都是实实在在凸现出来的么?为什么佛法认为是“空”的呢?观世音菩萨即以一连串的“否定语句”来诠释。请大家注意,这一连串的否定语句,也是整部《心经》的核心讯息。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在阅读这一连串的否定语句时,许多人往往会感到困惑,但是对深入佛法的人而言,这又是甚深灵感的来源。因此,要想解决这个困惑,就必须了解否定语句在般若经典中所扮演的角色。
佛教一开始,就以解脱我们这颗因执着而被束缚的心为中心思想,特别是在苦口婆心地破除“法我执”和“人我执”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根据佛教教义,我们的苦是源自于我们将“诸行无常”视为恒常,将“诸法无我”视为有我,尤其是“人我执”的习气。就是这种执取,造成了我人跟周遭的众生与环境的不和谐。由于这个习气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心中,唯有对“我执”进行彻底的解构,才可以带领我们达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心经》中讲述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至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等等。对于这种种法则,便是用一连串的语句将其自性进行了否定。这种对万法自性的否定,不仅可以视为佛教智慧的引申,事实上也是这种智慧的最佳例子,这也是《心经》能在大乘佛教世界深获尊敬的关键。
由此可知,《心经》所要彰显的真理,即是“诸法空相”,也就是因“无所得”而证悟到的第一义谛“空”。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要避免误解“空”是绝对的实在或独立的真理,“空”必须要理解为事物的真正性质。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执着于“空”而产生“恶取空见”。弘一大师就曾说过:“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为执着于“有”的人,他还会修习善业,感人天果报。而执着于“空”的人,则会因为拨无因果而堕恶趣。禅宗里就有这样一则故事:
说有一天,百丈禅师讲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老者回答说:“我某甲不是人,其实是一只野狐狸,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给人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望能解脱野狐之身!”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但请问来!”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大众师父到后山的一个石洞内用禅杖挑出一具野狐死尸,并嘱咐大家按照亡僧之礼予以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人,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会堕入五百世的狐身呢?百丈禅师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又能脱去他五百世的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实在是害人不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脱离因果法则。如龙树菩萨曾在《中论》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此处的“不昧”,就是拾金不昧的那个“不昧”,指不蒙蔽、能明了的意思。也就是说,大修行的人,是明了因果的。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在《心经》里面,观世音菩萨也以“色”与“空”为例,为大家开示了应如何正确地理解“空”的含义。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容易被误解的一句话。我们用白话来解释:“色,指的是物质。物质的体性是不异于空性的,空性也不异于物质,就物质的自性而言是空的,而在自性空的同时却又显现出物质来。”
我这样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蒙蒙的,不知所云?那就让我们对这句话继续加以解释:色不异空,就是说色法与空性并非难以融合,它们是一体不二的。空不异色,是指色空双运,也就是说空性与缘起的相应。色即是空,就是指万法本空,籍以破除“有边常见”,也就是误认为万法实有的邪见。空即是色,是指空性是缘生的`,籍以破除“无边断见”,也就是误认为万法不存在的邪见。用这四法去证悟空性,便能超越世间的一切戏论。
解释完了,大家是否能够了解?我看后面有几位同学,那紧锁的眉头还是没有展开。没关系,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您或许能够轻松一些。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这一则“杯弓蛇影”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有的人说了:“根据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任何的病痛都是吃饭吃出来的,喝酒喝出来的。”有的人又说了:“根据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什么都是浮云,没必要疑神疑鬼,”您要是这么想也对,但若是用佛法来对治一下,用心经来考量一下:这个酒杯里的的小蛇,到底是有的呢还是空的呢?若是有的,那其实是墙上弯弓的倒影;若是无的,怎么喝到肚子里会痛呢?大家说是空的还是有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嘛!知道了吧?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杯弓蛇影。
由凡夫到圣人的位阶转向,是发生在行者深住于心一境性时。在止心于一境的状态下去禅观此经,也就是说通过修习止观的力量来理解空性,可以使我们最终获得究竟清明的智慧。我们知道,《心经》其实就是获得了观照自在的观世音菩萨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两人之间的一场精彩对话,从中也让我们了解到观照与智慧之间的作用。在《心经》的篇头,即向我们阐述了观世音菩萨在深观“智慧到彼岸”时,照见了五蕴皆空。经文如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处,能观者是观自在菩萨;甚深般若,是所观之法;照见五蕴皆空,为观修之方;度一切苦厄,为观修实效。由此得知,“观照般若”便是本经的宗趣。通过对《心经》的学习、内省和思维,透过止观的熏习,能使我们凡夫更加了解空性。
那么,学习《心经》的目的,换言之,通过“观照般若”而证悟第一义谛“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如刚才所说,在观世音菩萨一连串的否定语句中,已为我们破除了凡夫着色、二乘着空以及权乘菩萨着空假二边的妄相,故云破三妄。下文中,“心无挂碍”即除业障;“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即除报障;“远离颠倒梦想”即除烦恼障;故云除三障。“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究竟成佛。据此,则《心经》确以破妄,除障,究竟成佛为妙用。
到目前为止,《心经》是空的解释。接下来,又以咒语继续说明空性。透过般若波罗蜜多咒,行者可以完全去除邪见、由邪见所引生的烦恼以及由烦恼所生的苦,在解救轮回的基础上证得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被称为“能破烦恼,神妙难测”的大神咒、“能破无明,照灭痴闇”的大明咒、“令因行满,至理无加”的无上咒、“令果德圆,妙觉无等”的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那么,最后的咒文“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依照惯例也就不解释了。大家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心经》是一部由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所说的,以第一义谛空为体,以观照为宗,以破妄除障为用,众生依此修习最终能成就佛果的大乘经典。
这部《心经》是在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玄奘大师陪侍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的翠微宫时翻译的。也就是在《心经》翻译出来的两天后,李世民驾崩于翠微宫。在将死之日,李世民曾好几次拉着玄奘大师的手说:“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而我们现在能够真正了解佛法、诵习《心经》、接触玄奘大师,自然是比唐太宗幸运的多。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一殊胜的因缘,继续努力地学习《心经》。
记得憨山大师曾经说过:“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心经》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但要说到“理解”上,只怕很少有人能够通达。末学也是一样,在这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非常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