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
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了台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走。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负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一个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我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决判》,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的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2.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3.根据文意,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6分)
4.根据文意,请你说说鲁迅、海子、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人在作者眼中是一群怎样的人?作者引用他们作例子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在结构上,前后照应;(2)在内容上,说明时间飞快流逝,警醒人们珍惜青春。
(1)不希望人生只是追求物欲,而是应该追求饱满的精神。(2)拒绝平庸,保持自己尊贵和独立的人格。
他们是一群孤独而灵魂饱满的诗意栖息者(坚定地秉承着坚挺/诗意的人格精神/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人。) 2分
效果:(1)点明伟大的灵魂和精神所拥有的感召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2)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 “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文中无据。C“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概括不够全面。D并没有“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考点:分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涉及文章结构的语句一般是从其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还可以从修辞上分析。文章第1.7.14段三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时钟象征着生命和时间,虚实相生,说明生命在流淌,时间在流逝,值得珍惜;同时结构上前后照应,思路明晰,有一种回环往复、渲染紧张气氛的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文章从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开头,已经涉及到对生命的初步思考,文体部分是从第7段开始,在反思了现实中人们追求物欲、失去信仰的值得忧虑的状况之后,用中外作家的事迹,得出正面的结论。第10段、15段的两个独句段,可看作是两处小结:“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前者突出“坚挺的人格”(是对“失去信仰”的反拨),后者突出“饱满的灵魂”(是对“追求物欲”的反拨)。另外,末段的两个平行的句子显然是篇末点明主旨的话,“别让我们的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与“饱满的灵魂”是异曲同工,“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与“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是同一意思。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考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引用名人事例可以增强说服力,使文章更真实可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
《论语》六则原文及译文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论语六则阅读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 关于 记录。它与 、 、
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 ,字 , (时) 家、 家、 家,儒家的 人。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
二、课下注释:
1.词汇解释:子 时 习 说 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愠 君子 故 知 为 矣 乎 罔 殆 敏 好 耻 是以 默 识 厌 诲 哉 其善者 从 何以
2.句子翻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何有于我哉? ⑤三人行
三.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 , ?
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 , 。
3.表明要谦虚好学的句子 , 。
4.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5.孔子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 ?
6.孔子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的句子是 , 。
7.孔子强调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句子是
8.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孔子说: , 。
9.写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
10.古书中的一些词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流传至今,仍光彩夺人,试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恰当的成语。
(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 ,对人家 ,我们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2)学贵有疑,善于于无疑中发现疑点时要虚心向教师、同学请教,即使对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要 。
(3)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 。《〈论语〉六则》复习提纲阅读答案
四、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课出现了五个成语,请写出来。 2.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怎么样?
五、根据要求默写:
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2、孔子在《〈论语〉六则》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 《〈论语〉六则》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六则》中 ,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论语〉六则》中精辟的论述是:
6、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呢?孔子曾经说:
7、《〈论语〉六则》中告诫学生学无止境,老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
8、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狠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会更深了。
9、《〈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论语六则》参考答案
一、1、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孔子言行 《孟子》《中庸》《大学》 1、丘 仲尼 春秋末期 思想 教育 政治 创始 亚圣
二、略
三、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学而不厌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10、(1)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不耻下问 (3)温故知新
四、1、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2、一是讲究学习方法,要经常温习,要在温习已经学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思要结合;二是要有好的学习态度,即要谦虚好学,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论语〉六则》复习提纲阅读答案
五、默写: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2)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3)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4)“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5)“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6)“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
(7)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8)“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9)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10)“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11)“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12)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13)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14)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15)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试题:
1、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
母亲对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对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
得意信任醒悟悔恨失望
()——()——()
5、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我等待父母归来的急切心情。
2、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3、热情鼓励严格要求
4、得意失望省悟
5、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