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元曲句子
1、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马致远《夜行船》
2、【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孔尚任《桃花扇》
3、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数椽茅屋和去赁。云在松阴。挂云和八尺琴,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云心无我,云我无心。——卫立中《殿前欢》
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5、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汤显祖《牡丹亭》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徐再思《折桂令》
7、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8、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王实甫《西厢记》
9、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牡丹亭》
10、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山坡羊》
11、爱他时似爱初生月,喜他时似喜看梅梢月,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盼他时似盼辰钩月。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正宫塞鸿秋》
12、殿前欢秋色浓,云上枯枝白霜重,涧底梢头枫叶红山水峥嵘。碧箫弄,谁人共,怎堪同把酒复相逢醉梦清歌,清歌醉梦
13、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孔尚任《桃花扇》
14、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15、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脍银丝。白家池馆,吴王花草,长似坡诗。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张可久《人月圆·吴门怀古》
16、谁挽银河,青冥都洗,故教独步苍蟾。露华仙掌,清泪向人沾。画栋秋风袅袅,飘桂子、时入疏帘。冰壶里,云衣雾鬓,掬手弄春纤。厌厌。成胜赏,银盘泼汞,宝鉴披奁。待不放楸梧,影转西檐。坐上淋漓醉墨,人人看、老子掀髯。明年会,清光未减,白发也休添。——吴激《满庭芳中州乐府》
17、千顷玻璃锦绣堆。弄妆人对影徘徊。香熏水麝芳姿瘦,酒晕朝霞笑脸开。娇倚扇,醉翻杯。莫随云雨下阳台。平生老子风流惯,消得冰魂入梦——王寂《鹧鸪天》
18、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北曲聊乐府前集今》
19、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20、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去来兮,再休提!青山尽解招人醉,得失到头皆物理。得,他命里;失,咱命里。——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
21、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昨日颜如渥丹,今朝鬓发斑斑.恰才桃李春,又早桑榆晚。断送了古人何限,只为天地无情乐事悭,因此上功名意懒。——张养浩《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
22、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一个悬首城门;一个和衣东市;一个抱恨湘流。一个十大功亲戚不留;一个万言策贬窜忠州。一个无罪监收,一个自抹咽喉。仔细寻思,都不如一叶扁舟。——张养浩《折桂令·功名百尺竿头》
23、远是非,寻潇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张可久《四块玉·乐闲》
24、玉宇净无尘,宝月圆如镜。风生翠袖,花落闲庭。——关汉卿
25、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窦娥冤》
26、十里芳菲尽东风,丝丝柳搓金缕;渐次第桃红杏浅,水绿山青,春涨生烟渚。九十日光阴能几?早鸣鸠呼妇,乳燕携雏;乱红满地任风吹,飞絮蒙空有谁主?春色三分,半入池塘,半随尘土!——董解元《西厢记》
27、【整金冠】携一壶儿酒,戴一枝儿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董解元《西厢记》
28、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首小令写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妇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深的爱。——姚燧《凭栏人·寄征衣》
29、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家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志不改;达,志不改。——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30、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里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哪尽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马致远《蟾宫曲·叹世》
1、黛玉葬花:第27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个片段是正个红楼梦的核心,简直成了红楼梦的代名词,甚至未读红楼者,都知此章。黛玉的《葬花辞》成为流传甚广的红楼诗词,也为在红楼梦中最长的诗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为此辞谱曲,竟耗时一年半载。也正是这首曲子做完以后,王先生从此不再作红楼曲,因为“已耗尽所有心血”。
黛玉因在一风雨交加的夜晚被拒怡红院后,开始痛恨宝玉,第二天一大早,本来是大家作饯花会,黛玉却一个人,在山坡下独自哭泣,葬花。为何要去葬花,辞中有答案:“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对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道出黛玉的生活处境和孤独自知,她仰天长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让多少人唏嘘不已,潸然泪下。这首辞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它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远远不是一般的唐宋诗词可比拟。这是中国人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黛玉作为一个女子,是诗的化身,是花的化身。是诗魂,是花魂。把世间最美好的生物(花),最智慧的头脑(人),最触动心灵的艺术(诗)完美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天人合一”,又加上那唯美的画面,动人的场景,怎么不能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呢?
2、湘云醉眠青石凳: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这个画面最为生动活波。宝玉过生日,大家都在为他祝寿喝酒。在行酒令时,因其活波可爱,湘云被多人灌酒,诗兴大发。于是要划拳,还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加上一句宪书上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而后湘云屡次被罚酒以至于醉了,跑到山子后一块青石板上睡。众人在得知她后,都过来看:果见湘云卧于石凳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也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围着她。口中还说着酒令,众人又是爱,又是笑。这活生生的画面,绝对吸引眼球,虽是文字描述,却画面使然。足见曹雪芹的笔力之精准,描写之巧妙。有人说湘云是女三号,是有道理的。
3、共读西厢: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玉偷偷地在桥边桃花树下读《会真记》,恰巧黛玉走来葬花,问他读什么书。宝玉藏之不殆,最后还是让黛玉看了。两人共读西厢,觉辞藻警人,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中还默默记诵。宝玉就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对黛玉表白:“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张生),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崔莺莺)。”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随后,宝玉被袭人叫走,黛玉一个人走到梨香院门后,听到小戏子们在练习戏文,是牡丹亭。黛玉此时感慨缠绵,品味戏词。慢慢的,不觉心中神痴,眼中落泪。这段是红楼梦中最美好的画面之一,宝玉与黛玉此时开始懂得两人的心意。这是初恋的甜蜜与痛苦,让人难忘。
4、晴雯撕扇: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与袭人,宝玉吵架之后,在乘凉枕榻上睡着。宝玉为了逗晴雯开心,就提出让她撕扇子,晴雯看到宝玉如此便说:我最喜欢撕扇子了,宝玉把自己的扇子给她撕,晴雯果然接了过去,哧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还在旁边笑着说:撕得好,再撕响些!这个时候,麝月过来,宝玉把她的扇子抢了过来,继续让晴雯撕。麝月气的不行就走了。晴雯撕完以后,说撕累了,明儿再撕吧。风流灵巧遭人怨。本来是只有主子才能睡的卧榻,她一个丫头就在上面睡着了。还有这些扇子虽不贵重,可是也不容一个丫头撕玩取乐。在宝玉眼中千金难买佳人一笑,可是在旁人看来,却是一个“水蛇腰,肖肩膀的”狐狸精。晴雯撕扇只是她的风流灵巧一个侧影。这个像林妹妹的丫鬟,最终要让怡红公子记挂一辈子。
5、观戏生姜宴:第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因为宝玉与黛玉闹别扭,后来又和好,宝钗很看不惯他俩。看戏中,因为宝钗怕热,宝玉就在旁边搭讪说宝钗像杨贵妃,体丰怯热,宝钗大怒。正好一个小丫头因为找不到扇子,在中间插话,让宝钗还她扇子,宝钗指着她说:你可仔细!见我和谁玩过?说的小丫头跑了。黛玉看到宝玉奚落宝钗,心中极为得意,继续取笑问宝钗听了什么戏,宝钗说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说不是这出,是负荆请罪。宝钗讥讽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这话没说完,宝玉和黛玉都脸红了。凤姐在一旁看热闹,说这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呀?众人不解,凤姐说没人吃生姜,怎么辣辣的?只有这四个人懂得这话中有话,别人也只是付诸一笑。这是第一次宝钗,黛玉,宝玉三人的正面交锋,以黛玉完胜告终。也显示出宝玉对黛玉的呵护与痴情。宝钗完全成了局外人,更让宝黛抱作一团。
6、宝钗是何等老谋深算,宝玉、黛玉说话想讨便宜,哪里是宝钗的对手。“凤姐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说什么只是形式,观颜察色,知微见着才是功夫,这是王熙凤的强项。宝玉在宝钗处讨了没趣,黛玉非但不体谅,最后还要再打趣,硬是把个宝玉逼到墙角。黛玉这样的说话习惯不好。
7、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的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好;再使几人去找寻,回来皆云影响全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去,何等烦恼,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顾性命。
8、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
9、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10、刘老老只是千恩万谢的,拿了银钱,跟着周瑞家的走到外边。周瑞家的道:“我的娘!你怎么见了他倒不会说话了呢?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就是亲侄儿也要说的和软些儿。那蓉大爷才是他的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个侄儿来了呢!”刘老老笑道:“我的嫂子!我见了他,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的上话来?”二人说着,又到周瑞家坐了片刻。刘老老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家的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那里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刘老老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了。
11、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宝钗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妆狐媚”“配小子”,袭人气哭。宝玉守袭人,劝袭人,给袭人喂药。宝玉给麝月篦头,睛雯讽刺,宝玉说她“磨牙”。湘云至,黛玉因宝玉恋着宝钗而使气回房。宝玉对黛玉讲“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
12、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馀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13、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14、丰盈的花朵竟簌簌地凋落,一片片轻盈地落在水面上的花瓣,舞出大大小小的水晕,一圈一圈地散开来。花瓣小舟随着风的指示,摇曳着,伴着那份花香渐渐消逝远去……只剩下两颗小小的花芯孤零零地伫立与水面上。
15、黛玉正自悲泣,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他,由他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16、当下代儒没法,只得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铁槛寺后。一时贾家众人齐来吊问。荣府贾赦赠银二十两,贾政也是二十两,宁府贾珍亦有二十两,其馀族中人贫富不一,或一二两、三四两不等。外又有各同窗家中分资,也凑了二三十两。代儒家道虽然淡薄,得此帮助,倒也丰丰富富完了此事。
17、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
18、通灵宝玉反面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面。但其真体最小,方从胎中小儿口中衔下,今若按式画出,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醮来笾物为诮。
19、“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20、“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21、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22、长亭引恨,月地埋愁,更断魂一缕。算只有、东邻公子,解道柔肠,漫寄新词,总移筝柱。抛珠滚玉,娉婷谁见,千竿啼竹留旧迹,道年年、憔悴无言语。明朝油壁青骢,化蝶寻芳,为伊记取。
23、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悠鹄础5笔苯址簧霞壹殷锕埽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24、霏霏细雨之后,飒飒秋风不期而至,带来了些许清凉的况味。我身穿藏蓝色长袖衫和浅蓝色牛仔裤,在大学校园里漫无目的地彳亍。偶尔可见几位学长学姐走过,他们或者步履匆匆,或者悠闲自在,脸上既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又书写着成熟的沉稳。
25、凤姐的'事瞒着贾琏,贾琏的事她却参和参和,贾蓉贾蔷原是好兄弟,兄弟二人又与凤姐要好,凤姐自然是要帮说几句话撑腰。既帮说了话,便可以做顺水人情,推荐两个工仔,立即就解决了贾琏奶妈刚才所求的事。蓉、蔷两兄弟想借机打点贾琏夫妇,贾琏夫妇都在小字辈面前摆出一幅廉洁奉公的样子。可见,不要贪小便宜,要贪就贪大的,同时还要因人而异,不能见好就伸手。
26、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坦ご怪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27、在花的海洋,随处一看,藏在花朵里的精灵就会大方地让花儿展露芳颜。这儿是一朵盆景菊,沐浴着阳光的柠檬黄的颜色,像极了被用心的画家用颜料加深了生命的活力。花瓣细滑,几十瓣紧紧地簇拥着,羞涩的花蕊被众星捧月地现在花的中央,花蕊呈咖啡色,玲珑而可爱。整朵花好比豆蔻年华的少女头顶蓬松的发髫,女孩带着年少的轻狂和青春的自信朝着阳光奔跑,微笑。
28、方才勉强颔首自觑,轻巧地卷起诗作,招手唤来小斯结账,拂了拂衣衫上并不存在,转身离去,打开一把油纸伞,抿唇,眷恋似的看了一眼佳人消失的方向,反方向离去,步履踟蹰。
29、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贾政生辰,元妃入宫。贾蔷要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贾琏有犹豫之意,贾蓉示意凤姐为之说好话,贾琏方允。凤姐趁机叫赵嬷嬷两个儿子一起去。贾府忙着盖造省亲别墅。宝玉看望将死之秦钟,秦钟劝他“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并自悔“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
30、步态有些蹒跚的他正拥着微微的醉意行走,光亮的前额,只有几根黑发遮掩着,宽宽的大脸上早已爬上岁月的痕迹,一双眼睛始终犀利,似乎要刺穿这黑幕下的丑恶。
3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热爱菊花,并非于它的迷人的美貌,而欣赏于它独特的韵味。让我也像菊花那样吧,为追寻一个目标,坚强而坚持地应对一路上的风风雨雨,直到取得胜利的那一刻,就能像菊花那样,在战胜了所有的曲折之后,傲然地在倒下的对手中微笑。
32、恍惚间,一朵傲然挺立的并蒂莲出现在我的眼前。俗话说:“并蒂莲花开,好事自然来。”它们那一抹深红,像一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不禁欣喜地伸出手来,抚摸这一对美莲花。
33、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你的生命旅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只看到树叶的驻洞,那你的人生将失去生机;如果只看到朋友的缺陷,那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寻到知音。如果你完美无缺,那最大的遗憾便是过于完美。
34、江南烟雨,弱水空蒙,几穗汀兰摇曳身姿,重重交叠地墨色云朵,恰似宣纸上联袂盛开的娇艳水仙,却带着微不可察的惆怅。空气中氤氲的水汽萦绕着波光涟漪中的轻舟,点缀着丝丝梦的迷离。
35、贾雨村一听这案子,就知道头尾。正要办案,看到有人使眼色,便觉疑怪,先退堂再说。这里可看出他办事开始老练了。雨村再次为官,遇到“贫贱之交”竟如雷震一惊,当故人把他教乖之后,就过河断桥,这点倒是无师自通,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官本性?
36、寒风仍旧猛烈的侵袭着,惊扰着行路树摇摇欲坠的枝丫,像哀歌一般回荡在那里,兀自沉思着的过客伴着悔恨与神伤,落寞在路旁的灰霾里。那时的片刻时光,他也觉得十分漫长。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又缓缓迈出了脚步,也许仅仅是为了一个若隐若现的梦。
37、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宝玉见他这般形景,遂又说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
38、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兴+月+鸟令+鸟香念珠一串。凤姐、宝玉、秦钟盱中途在农人家打尖。宝玉观二丫头纺绩。来至换槛寺,凤姐到馒头庵(水月庵)要两间房作下处。宝玉,秦钟与智能玩笑;凤姐弄权图银害命。自称“从来不信阴司地府报应,凭是什么事,我说行就行”。问老尼要三千两银子。智能向秦钟提出“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的要求。凤姐为落人情,图三千银,又住一宿。
39、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进前伸手替他试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字,
40、那宝玉恍恍惚惚,依着警幻所嘱,未免作起儿女的事来,也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因二人携手出去游玩之时,忽然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行,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
41、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施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姆伏侍宝玉卧好了,款款散去,只留下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叫小丫鬟们好生在檐下看着猫儿打架。
42、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
43、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44、贾母问宝钗过生日时喜欢什么酒戏,宝钗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这方面黛玉就做不到,她总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黛玉来了几年,贾母从没为她做过生日,现宝钗刚来不久,就替宝钗专设生日酒,黛玉心中有了不自在,所以一天都不开心,加上凤姐又拿戏子来取笑,心情遭透了。宝玉后又进来,真是撞在枪口上。
45、我蜷缩在黑暗的角落,望着天空,繁星点点,却觅不到月光的踪迹。伤心地唱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抬起脑袋,仰望着天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爱,究竟在何处?
46、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
47、黛玉两眼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嗳”了一声,说不出话来。见宝玉别的脸上紫涨,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上戳了一下子,“哼”了一声,说道:“你这个——”刚说了三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绢子来擦眼泪。宝玉心里原有无限的心事,又兼说错了话,正自后悔;又见黛玉戳他一下子,要说也说不出来,自叹自泣:因此自己也有所感,不觉掉下泪来。要用绢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擦。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他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泪,一面回身将枕上搭的一方绡帕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而泣。
48、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49、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50、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
摘要《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她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牡丹亭》中杜丽娘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认为女人天生应有性爱的权力,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
关键词 《西厢记》 崔莺莺 《牡丹亭》 杜丽娘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同时她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这个形象的诞生有其社会根源,元代实行较为极端的民族政策,使得汉人极其重视“门第观念”,原来已有的婚姻等级制度更加森严。而元代的统治阶级由于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对汉人的文化不太重视,儒家的思想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就使得思想界和文化界也出现了松动。元代更是长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即便恢复以后汉人也很难考上,并且还有“十儒九丐”的说法,汉族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得不时常出没于教坊勾栏,创作出大量关于婚姻爱情的杂剧,这些都为崔莺莺形象地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元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建有大量的寺庙,这就为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相遇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崔母想把崔莺莺培养成遵循封建礼教的典范,为此还专门请了一个老夫子进行教育。可事与愿违,当春暖花开时,当崔莺莺读到《诗经·关雎》时,她对爱情产生了最初的萌动,开始有了人性的自然觉醒。这让她从心底发现了青春被禁锢的痛苦,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感慨!这些为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相爱打下了基础,为崔莺莺的反叛提供了内心根源。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首先是对张生外表的倾慕,但更多的是对他才情的认可。不过如果张生不首先表达爱慕之情,崔莺莺是不会主动提出的。崔莺莺在对爱情地追求中内心热烈、外表冷静,夜间热情、白天“规矩”。
这些都是处在重重封建礼教中女性的正常反应。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但是崔莺莺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坚定的,这是对传统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的反叛,是女性个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
更为重要的是崔莺莺在对待名利的态度上,当张生赴京赶考时,崔莺莺嘱咐道:“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还抱怨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又千叮咛万嘱咐“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在崔莺莺的眼里,富贵比不过两人心心相印的真实爱情。
但在封建社会里,女性不可能取得等同于男性的话语权,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当崔张二人结合之后,主动权便交到了张生的手里,崔莺莺说道:“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表达了男女之间在爱情上的不平等。
崔莺莺的一切希望只能寄托在张生身上,张生的行为左右着事态的发展。
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己女性意识的自我肯定,是一种直观的、直觉的认识,而她在爱情追求中的矜持、犹豫、顾虑却反映了刚刚萌发自我意识的女性觉醒历程中的脆弱性和矛盾性。所以说,崔莺莺表现了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状态。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西厢记》的划时代意义:“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如果说崔莺莺只是女性意识最初觉醒的话,那么《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就是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比崔莺莺主动得多、坚决得多,青春的觉醒、人性的甦醒更集中、更鲜明。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也就是认为女人天生就有性爱的权利。而这一要求是在她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的所有形象都不曾有过,因此杜丽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真正觉醒的第一人。之所以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真正觉醒的第一人,这与当时的时代以及《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是分不开的。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后期,这时中国封建社会已逐渐走向没落,在它的内部开始缓慢地萌发出某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在江南,资本主义的苗头在缓慢地萌发,市民阶层得到较大的发展。汤显祖不但是伟大的戏剧家,还是明朝后期进步的思想家。他幼年时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双重影响,这形成了他入世和出世的矛盾的世界观。在思想上,他还受到了明朝后期泰州学派著名思想家罗汝芳和李贽较大的影响,自谓“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汝芳)师,壮得于可上人。”(《答邹宾川》)而泰州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率性所行”及“百姓日用即时道”,这些显然与程朱理学天理至上,维护正统的思想格格不入。汤显祖建立起“至情”世界观,认为情是人的生理本能,这种个人本能凌驾于一切之上。它具有强大的力量,“噫而风飞,怒而河奔,世能厄之于彼,而不能不纵之于此。”这种情甚至可以脱离人的肉体而激荡于世间,天理无法约束它,它甚至可以战胜死亡永远存在。他认为情与理是截然对立的,两者互不相容。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他认为“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也就是说,理是无足为道的,他实际上坚持了“情之所必有”的观点。他认为“情在而理亡”,从而创作出杜丽娘这一伟大的反叛女性形象。
杜丽娘女性意识甦醒最集中地体现在《惊梦》【阜罗袍】【隔尾】中。杜丽娘生平第一次去了自家的花园,“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原来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成看的这韶光贱。”)使她顿时内心激荡不已。“天呵,奴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情是人的本能,是理无法压抑得了的。她的觉醒是人性的觉醒。
这是她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性欲正在突破限制,跃跃欲试。生理的成熟是基础,外部的触发是条件。杜丽娘先是由春色的迷人美丽发现了自我的迷人美丽,后是由自然界的美丽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她觉得自己如同罪犯一样被约束着,在灰暗的环境中,无人赏识她的美,于是她十分的不满。
先前朦胧的.爱情意识,经过大自然的催发,经过《诗经·关雎》的引导,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苦闷的根源在于缺乏爱。这样对男女之爱的追求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杜丽娘“不知所起”的情,是她作为一个健全的生命所具有的特性,是出自人自身天性对性欲的本能需求和渴望,是一种普遍的人性。
她坚持的是“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便酸酸楚楚由人怨,”她拥有了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和坚定执著的爱情信念。因此,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她没有了崔莺莺的脆弱和矛盾,不像崔莺莺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左右摇摆,瞻前顾后,而是把自己摆在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上,像男人那样勇敢主动地追求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
而《惊梦》则最好展现了杜丽娘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
她怀着对异性的无限憧憬入梦,在梦中她遇见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向她求欢,在花神的保护下,她半推半就地同意了,在与男人的交欢过程中,她充分地享受了性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不敢实现的愿望在梦中得以实现。这种对性欲地追求恰好是对封建礼教最大的反抗,也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自然觉醒。可在现实中,杜丽娘的欲望不敢有一点的泄露,这与她的追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而且也无法解决,无奈之下,她只有以死殉情。而当柳梦梅路过此地时,执著追求的杜丽娘的鬼魂赶来相见。在这里,“情”不但战胜了理,也战胜了生死,超越了时空。为了追求爱情,杜丽娘还魂了,她又重新活了过来,依然保持了追求自我的坚定信念,她坚决和代表封建势力的父亲作斗争,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最后在她的执著下取得了胜利。这是“情”的胜利,也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人人性的真正甦醒。
《牡丹亭》公开肯定了人的生命欲望,把个人的生命欲望提高到令人正视、令人崇敬的高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人人性的真正甦醒。所以说,杜丽娘的形象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崔莺莺和杜丽娘同是面对春天的美景,产生了人性的最初觉醒,同是诵读《诗经·关雎》时产生了爱情的萌动。可是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崔莺莺是被动地接受,而杜丽娘是主动的追求;对待性爱,崔莺莺是遮遮掩掩,而杜丽娘是热烈回应;面对家长阻挠时,崔莺莺是哭泣哀求,而杜丽娘是坚决斗争。所以说崔莺莺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杜丽娘则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当然,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进一步甦醒也离不开社会和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