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的故事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术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欧洲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1、记住:过了今生今世,人就再也得不到什么来生来世。眼前的人生,对谁都无二致。我们浪费或得到的,恰恰都是正在飞逝的光阴。
2、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身上。因为,当你有这种思想时,你就丧失了做别的事情的机会。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他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争论什么,注意所有这些事情将使我们忽略了观察我们自己的支配力量。所以我们应当在我们的思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恶意的情感。
3、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他归还似的;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没有人能阻止这一点。
4、丢开你的意见,那么你就丢开了这种抱怨:“我受到了伤害。”而丢开“我受到了伤害”的抱怨,这伤害也就消失了。
5、我们全都是短命人,回忆者和被回忆者全都一样
6、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
7、从我的老师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我从他那里也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务和不轻信流言诋毁。
8、不要对事物抱一种那错待你的人所抱的同样的意见,或者抱一种他希望你有的意见,而是要按其本来面目看待事物。
9、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
10、记住你已经把这些事情推迟得够久了,你从神灵得到的机会已经够多了,但你没有利用它。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如果你不用这段时间来消除你灵感上的阴霾;它就将逝去,你亦将逝去,并永不复返。
11、你的心也许会破碎,但人们却依旧会像从前一样生活
12、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13、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接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人的灵魂。
14、永远记得,你不需要拥有很多,就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生活!
15、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
16、你碰到的外部事物使你分心吗?给出时间来学习新的和好的东西而停止兜圈子吧。但你也必须避免被带到另一条道路。因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动弄得精疲力尽的人也是放浪者,他们没有目标来引导每一个行为,总之他们的所有思想都是无目的的。
17、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必然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
18、你没有闲空或能力阅读,但是你有闲空或能力防止傲慢,你有闲空超越快乐和痛苦,你有闲空超越对虚名的热爱,不要烦恼于愚蠢和忘恩负义的人们,甚至不要理会他们。
19、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20、从克特勒斯,我懂得了当一个朋友抱怨,即使是无理的抱怨时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是要试图使他恢复冷静;懂得了要随时以好言相劝,正像人们所说的多米蒂厄斯和雅特洛多图斯一样。
21、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
22、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23、不要为将来担忧。如果你必须去到将来,你会带着同样的理由去的,恰似你带着理由来到现在。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
24、凡是符合本性的事情,就都值得去说,值得去做。不要受责备或流言的影响。如果你认为说得对、做得好,那你就不要贬低自己。别人有别人的判断方式,有自己的特殊倾向,不要去理会他们。径直走自己的路,按照你自己的本性,遵循共同拥有的本性。因为此二者只有一条共同的唯一的路。
25、从戴奥吉纳图斯,我学会了不使自己碌碌于琐事,学会了亲近哲学。
26、从拉斯蒂克斯,我领悟到我的品格需要改进和训练;对于那些以言词冒犯我,或者对我做错了事的人,一旦他们表现出和解的意愿,就乐意地与他们和解;从他,我也学会了仔细地阅读,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不轻率地同意那些夸夸其谈的人。
27、如果你做你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仿佛是它最后的行为,排除对理性命令的各种冷漠态度和强烈厌恶,排除所有虚伪、自爱和对给你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你就将使自己得到解脱。
28、当身体依旧健壮时,就已在人生之路上蹒跚踉跄,这是灵魂的羞耻。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1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它是13世纪最著名的旅行家,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亲和叔叔经过长途跋涉穿越了欧洲和中亚。在1275年马可波罗来到了元朝,他被元朝的富丽堂皇而惊艳到,便决定留在元朝。
皇上见马可波罗是其他地方的人,便给他封了一个大官儿,并做自己的翻译。马可波罗因此立下了不少功劳哦,也获得了许多的钱。于是,他便跟皇帝说,皇上我想回家,皇帝便说要不然你在这再留几年吧啊?马可波罗无奈便只能留到这儿。于是,他到了期限别跟皇帝说皇帝我必须要回去了,皇帝便送她回自己的家乡,回家乡的时后便碰见自己家乡叛变。自己被当成汉奸被抓了起来,进了监狱,他就跟他的狱友说,我告诉你啊,我去了元朝,他们太富有也太厉害了,他的狱友听了他的故事便答应为她整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这就整理出来了《马可波罗游记》的故事。无论如何,《马可波罗游记》向欧洲人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马可波罗在书中盛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繁荣。这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好奇和探索,促进了中西交往,给世界带来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2
1253年,马可波罗出生于水上之城威尼斯,家族世代为贸易商,1260年,马克的父亲尼古拉和叔父,玛杜兄弟俩从君士坦丁堡来到蒙古大帝的首都上都,见忽必烈大王,1266年兄弟俩拿到忽必烈大王赠于的一块雕刻有大雕符号的金牌通行证,所以通行非常方便,又由上都出发,回威尼斯。1271年,17岁的马可随父亲和叔父,自威尼斯出发,一块儿来到中国。渡过地中海,横穿欧亚大陆,来到中国旅行。他们翻越了无数陡峭险峻的山峦,穿过了许多荒无人烟的沙漠,历尽了艰辛。
1295年,马可?波罗带着不菲的金银珠宝,还有关于中国人的生活秘密,回到了自己暌违已久的故乡威尼斯。可是,威尼斯人根本就不相信,这个“失踪”了二十多年的冒险家所讲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故事。他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百万马可”,意思是说,他所讲的故事乃是“一百万个谎言。看了标题和其中的有关杭州和东南亚的几章,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日用品,不停地来往在街道上和运河上。连接运河两岸主要街道所架的桥,都有高级的建筑技术,使桥身高拱,以便竖有很高桅杆的船只可以从下面顺利通过。
杭州城内有十个巨大的广场和市场,街道两旁的商店,不计其数。每一个广场的长度都在一公里左右,广场对面则是主要街道,运河跟一条主要街道平行,河岸上有庞大的用巨石建筑的货栈,存放着从印度或其他地方来的商人们所带的货物。这些外国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场上交易。一星期中有三天时交易日子,每一个市场在这三天交易的日子里,总有四万人到五万人参加。
杭州街道全铺着石板或方砖,主要道路的两侧各有十步宽的距离,用石板或方砖铺成,但中间却铺着小鹅卵石。阴沟纵横,使雨水的一流入运河。街道上始终非常清洁干燥,在这些小鹅卵石的道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样地,不停奔驰。马车是长方形的,上面有篷盖,更有丝织的窗帘和丝织的坐垫,可以容纳六个人。从二十六公里外的内海所捕获的鱼虾,每天被送到杭州。当你看到那庞大的鱼虾数量,你会想到怎么能卖得完。可是,不到几小时的光景,就被抢购一空,因为杭州的居民实在太多。
通往市场的`街道都很繁华,有些市场还设有相当多的冷水浴室,有男女侍者分别担任招待。杭州人不管是男是女,终年都用冷水沐浴。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认为冷水对身体有益。当然,也有热水浴室,不过专供外国人使用,因为外国人不能忍受那冰一样的冷水。杭州市民每天都时间,大都在晚饭之前。
杭州主要街道的两旁,矗立着高楼大厦。男人跟女人一样,皮肤很细,外貌很潇洒。不过女人尤其漂亮,眉目清秀,弱不胜衣。她们的服装都很讲究,除了衣服是绸缎做的外,还佩戴着珠宝,这些珠宝价值连城。
这就是欧洲威尼斯王国商人马可波罗笔下的十三世纪中国杭州的景象。真是让中国人汗颜!不怪乎,白杨说,明皇朝让中国倒退了整整三百年!也由于这篇游记,使欧洲的探险家前仆后继,寻找通往遍地黄金的大汗乐土之路。
看了这些描述,我觉得欧洲之行所作的游记,实属多余。十三世纪中国已建立起高度的文明与繁荣!而那时的欧洲人尚未开化。他们看到当时的中国,就像乡下人进大都市,满目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惊奇得目瞪口呆!跟我们这群游客今天看到的繁华欧洲一样惊奇。
读史,让人感到心情的沉重!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3
游记一般是个人兴趣所致,不是遵命文学,没有政治色彩与正史相比与当初现实情况更为接近,不过也会因个人脾性问题而不太靠谱。
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传说很多: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在七百多年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将他看到的中国写成游记,引得无数外国的英雄竟折腰,他们看了《马可波罗游记》引发了对中国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到东方来寻找发财机会的强烈欲望。据说哥伦布就是被《马可波罗游记》激励想到东方来发财,却无意中发现了“新大陆”。我看这本书时想起了一个故事:文革结束后全国都开pi斗“四人帮”的会,陕西农民批评毛夫人说蓝萍女士的床头和床尾都放了糖罐子和油条,睡觉前吃油条蘸白糖,一起床又吃油条蘸白糖,那日子过得比皇后还奢靡。马可波罗游记的语气有如陕西的农民,以一个倾慕的视角大胆进行想象,对于忽必烈各种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明显夸大之嫌,道听途说的成分太浓,说忽必烈身边的巫师可以人工影响天气,更加不靠谱了。
和我有相同感觉的人很多,这篇游记在当时也引发大量争议,一些威尼斯人说那是他在波斯商旅的营帐中听来的,当时做买卖能去到波斯已是天的尽头了。英国学者披露意大利考古学家最新研究成果:一系列新证据显示,马可波罗其实从未到过中国。大英图书馆的弗朗西斯·伍德于1995年出版《马可波罗真的去过中国吗?》一书,称马可波罗很可能连黑海都没到过。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述的内容可信度不高,连该书的版本都没有定数,有的有四篇,有的只有三篇。那些关于西方人看了这本书引发对古老东方国度向往的说法大约也是个传说吧?不知道我的老师们是否读过这本书,他们介绍说这本书描绘当时中国的繁华、富庶,并要我们引以为自豪,我们的祖先也曾经阔过。看看书中那时哪里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首都北京被他们称为“汗八里”,这里是鞑靼人、契丹人、突厥人、撒拉森人的乐园,哪里看得到华夏的子孙?就是到了云南这样偏远的西南边陲,都是由鞑靼人统治,鞑靼人禁止我们打猎、捞珍珠,只为那忽必烈一人享用。
在北京的北土城公园里有忽必烈进入北京的大型雕塑,那神气比解放军进入北京城还要英武许多。法国大儒孟德斯鸠说鞑靼人是世界的祸害,曾经两次征服中国,但我们中国人却不这么看,还自豪地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打到了欧洲,我们的历史地图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辽阔。那个年代按顾炎武的说法应当是中华民族第一次亡天下,按照“殖民地”的概念来看那时的中国只是蒙古人的殖民地。我们的文化是顺从的,被人家征服了就直接认他为祖先,明时的江山被大清国侵占了,于是大家都蓄起了长辫,做了大清国的顺民。但顺从不一定是中华一贯的思想,清末反清斗士们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直接指出满清就是鞑虏,鲁迅先生也提出成吉思汗应当是蒙古人的祖先。
《马可波罗游记》由一个不太靠谱的人记的不靠谱的传说,读了该书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判断,但是对待历史我们还缺乏评判的尺度和价值观念的基本准则。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4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
马可波罗的祖父名叫安得利亚波罗,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叫老马可波罗,是马可波罗的伯父,第二个儿子叫尼哥罗波罗,是马可波罗的父亲,三儿子名叫马窦波罗,是马可波罗的叔叔,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中国人的智慧,比如大将慧元发明的奶粉和肉松,当时的火炮,纸币等很多其他国家没有的东西。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为主的《游记》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