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风的
1.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中国谚语
2.国威不可内伤,家丑不可外扬。中国谚语
3.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中国谚语
4.亲人间的他恨比蝎子还危险。阿拉伯谚语
5.人吵败,猪叫卖。中国谚语
6.不严不能成器。清·曹雪芹《红楼梦》
7.发家在于勤,败家多为淫。中国谚语
8.和顺日子容易过,忤逆日子一时难。中国谚语
9.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孔子集语·易者》
10.家和日子旺,人和事业兴。中国谚语
11.事要好,问三老;家要兴,看后丁。中国谚语
12.积小钱,办大事;积闲钱,办急事。中国谚语
1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宋·王应麟《三字经》
14.士有悍妇则良友不至,国有妒臣则贤士不留。明·刘基
15.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清·石天基《传家宝》
16.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宋·陆游《小儿入城》
17.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18.治家者最忌者奢。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家诫》
19.算算用用,吃穿不穷;用用算算,海干山空。中国谚语
20.吃饭穿衣量家当,一屋老小心不慌。中国谚语
21.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
22.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清·钱泳《履园丛话·治家》
23.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24.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梁书·周舍徐勉传》
25.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元·无名氏《渔樵记》
26.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
27.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28.有财无义,惟家之殃。《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29.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30.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
31.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
32.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俄]叶甫图申科《家庭》
33.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34.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鲁迅《随感录三十三》
35.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土耳其谚语
36.君子居家,须是能容。《古今图书集成·家范范》
37.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
3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
39.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
40.东好,西好,不如家里最好。[英]斯珀吉翁《农夫约翰》
41.为父而不能尽父之道,则家无孝友之子;为师而不能尽师之道,则门无行艺之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42.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43.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约·马可福音》
44.有意义的生活必有计划。陶行知《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4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46.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宋·林逋《省心录》
47.不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养了一头母狮、孵了一窝不幸。[英]泰勒《布道书》
48.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49.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宋·林逋《省心录》
50.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51.为妻子儿女制造幸福的炉边气氛,是真正崇高热情的人生。[英]彭斯《致布赖克劳克医生》
52.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鲁迅《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
53.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清·金缨《格言联璧》
54.“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鲁迅《上海的儿童》
关于家风的故事
1.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 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以家风为话题的议论文1
孔子身为教育家,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出“教化”的观点,而他的日常语录和金句,更是为后人流传赞颂。“教化”使人如沐春风,而向贤人看齐则是春日暖阳。
古往今来,诗词篇赋中“贤者”出没频繁,古代圣贤之人,皆为后人所敬仰。
荀子在《劝学》中有提到“青出于蓝”和“水寒于水”并且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而文中“君子生非异也”中,君子则是贤者的延伸,君子与其他人并无区别,只不过是“善假于物”罢了,这让荀子产生了思考,并非贤者生来皆圣贤,是后天的努力与灵活早就的。而在后世的千百年中,荀子就成了“贤者”,他的言行举止影响了世代中华儿女,《劝学》疑问中的精髓内涵与贤者形象紧密结合,使贤者形象越发光彩照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在陋室中抒发自己的感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尚交友原则,使得刘禹锡与陋室的形象瞬间变得神圣。古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和品性高雅的人交往,自己也会变得愈发高雅,”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境界是贤者们的.精神圣地。与贤者交,久变贤者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可见“贤”的重要性。诸葛亮也是数人心中的“贤者”,而其对“贤”的评价又极高。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善者贤人,则可以跟随他学习,而选大奸大恶之人,则学术事业毁于一旦。这就类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可见贤者的感悟和教化对人有多重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的范仲淹被冠以爱国诗人的名号,在文人墨客的眼中,他已是文坛的贤者,但他却抒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景仰,对“古仁人”的景仰与崇拜,读者们可见一般。再如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所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因此“见贤思齐”与“潜移默化”对学习有如沐春风的秒效。论教化,起源于孔子,被儒者们传诵而发展至今,而贤者一直是教化中的,像标杆一样为文学教育指引明路。
纵观古今,过客骚人和历代圣人都曾扮演“贤者”的角色,他们引领了世代的教育变革与发展,又以自身的优良品性与高洁,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的诗篇。
古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见贤思齐,如沐春风。
以家风为话题的议论文2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风,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跟生活方式的总跟。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茁壮成长,出类拔萃。家风不好,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孝敬老人、尊敬长辈,与人为善不闹矛盾、勤劳节俭、勤奋上进……想起这些家风,脑海中不禁涌现出一幅幅暖人景象。
去年九月份姥姥出了车祸,脚面轻微骨裂,不能活动,这可急坏了妈妈,每天妈妈下班后,到姥姥家给姥姥做饭吃,端水喂药,做腿部按摩。有一次我跟妈妈一起去了姥姥家,妈妈做这,我帮姥姥做那,姥姥乐得合不拢嘴,直说自己有个好闺女好外孙。
从小到大,每次上学之前,妈妈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跟同学吵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去找你们老师。”妈妈教育我遇事一定要宽宏大量,跟老师同学跟睦相处,不要跟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妈妈的谆谆教诲下,我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同学们都乐意跟我玩。
妈妈特别勤劳,每天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我在学习之余也会跟她一起大扫除,一起下厨做饭。妈妈持家节俭总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以我们一家三口都勤俭节约,以浪费为耻。
每到晚上我们家学习读书蔚然成风,妈妈看教育方面的书、看烹饪大全。爸爸则看科普书籍,我呢则在写完作业之后看文学名著。妈妈经常说做人要勤奋上进,要活到老,学到老。
有了良好的家风,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
家庭是指以血缘或感情关系为基础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它是大社会的缩影,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写作角度
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2、家庭是爱的港湾,没有爱的家庭是没有意义的。
3、家庭是人生旅途的加油站。
4、家庭是人生航船远航的港湾。
5、好的家庭与坏的家庭都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1、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2、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摩奴法典》
3、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4、正家,而天下定矣。
5、成家之道,日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6、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
7、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现]老舍《四世同堂》
8、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清]申延《耐俗轩新乐府》
9、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
10、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美]古德《家庭》
11、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12、让礼一寸,得礼一尺。——《三国魏·曹操》礼让令》
13、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4、家怕先富后贫,政怕先宽后紧。——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5、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明·吕得胜《小儿语》
1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8、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清·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19、家富而愈俭。——《荀子·儒效》
20、静以养身,俭以养性。——《南史·陆慧晓传》
事例
司马光说俭约
历来的有识之士,往往要教育子女注意俭约。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给他儿子司马康写的信。
司马光的这封劝俭信,由近及远,反复曲折,饱含着父母对子女极大的期望。特别是其中总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名言已经被人广为传诵。?
烈士遗书育后代
共产党人是为未来的新社会而奋斗的战士,也自然最热爱革命的代。他们给亲友的遗书,往往都有“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之类的叮咛,江竹筠烈士在渣滓洞狱中带出的信中说自己“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她的儿子彭云)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并且嘱咐孩子“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虽然烈士们不能亲身继续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但是他们的遗书,他们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都不愧是家庭教育的楷模。
爱迪生的好妈妈
爱迪生是美国的大发明家。他一生的发明,正式登记的就有一千三百件以上。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等,都是他的发明。但大发明家只上过三个月小学他的老师是他的妈妈南希。
南希当过教师,结婚后孩子生得多,成了家庭妇女。南希看到爱迪生特别喜爱物理、化学,她为此为孩子买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回答他题问,鼓励他学习。
可以想象,如果爱迪生不是有这样一位好妈妈的话,这个天才的大发明家有可能在萌芽时期就被扼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