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田园归隐梦经典语录 正文

田园归隐梦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5 15:02:00

秦时明月语录经典语录1

1、若今生长剑浣花,生死无涯。便许你来世雪底封刀,结庐为家。你可愿荆钗绾发,为我煮茶,明朝江湖饮马。

2、若今生逆旅天涯,四海为家。便许你来世雪舞霓裳,步步莲华。你可愿化身为枷,度我年华,细数山室茶花。

3、若今生迷局深陷,射影含沙。便许你来世袖手天下,一幕繁华。你可愿转身落座,掌间朱砂,共我温酒煮茶。

4、若今生执罔虚幻,已成落花。便许你来世雪扫眉发,执手天涯。你可愿青丝绾正,笑靥如花,借我一世年华。

5、若今生轻放年华,化身流沙,只为追寻你浪迹的天涯。来世,你可愿为我折枝白梅花,看一场雪落下。

6、若今生沙场厮杀,铺红天涯。来世,你可愿弃了杀伐,为我作画,画里我笑如昙花,乍眼风华。

7、若今生碎如烟花,不为他嫁。来世,你可愿等飞雪染白头发,娶我回家。许我一世年华。

8、若今生了无牵挂,不在逃杀。来世,你可愿随我归隐田园,一起烤鸡月下。

9、若今生回忆不在,形同陌路。来世,愿生死相随,再续前缘。

10、若今生难逃厮杀,烽烟无涯,便许你来世卸下战甲,忘了天下。你可愿共我再续佳话,放歌花下?

11、若今生顽疾难化,逃不脱命匣。来世,你可愿将韶华折煞,许我一卦,卦里我命无双,一世容华。

12、今生注定心揽天下,便负了小家,来世我定弃了荣华,褪了墨裳,与你调琴纵马。你还可愿伴我身旁,承欢膝下?

13、今世已然阴阳相隔,生死无话,来生我仍愿逃开阴阳,来君身旁。你可愿与我共享粗茶,却话桑麻?

14、不知道怎样才算誓言,一定会再遇见,在世界终结之前。

15、岁月沉淀,苍生不过是一瞬间。在洪荒的潮流里,剑,劈开了一个时代。

16、天下,铭刻剑上的誓言,赌上一切的荣耀。

17、一滴清泪洗去悲伤,南风吹过平原,滴血的花将如何盛开?

18、散落的棋子躺在沟壑纵横的棋盘上,正如乱世中的命运,不知何去何从。

19、命运如同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可以扭转它的,只有它自己。

20、天下间,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记忆,是他一生都不愿提及的伤。

21、手中有剑,便提剑前行;手中无剑,便忘剑前进。剑客本就是一柄出鞘利剑。

22、这一瞬的温暖,我愿用一生去换取。

23、铭刻于黑暗中的语言,消逝在漫漫长夜里。黎明时,战火中,重生。

24、未来的变数太多,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走好这一步。

25、一条无限延伸的思绪,一场浮华落空的梦境。结局,宿命。

26、选择不同,命运自然不同。

27、失败,总在成功之前发生,成功路上,放弃就是失败。

28、有些人永远都屹立在巅峰,铭刻在明天不定的青史里。即使被尘世遗忘,也闪耀着永恒。

29、在这布满硝烟与瓦砾的乱世之中,没有人能纤尘不染的活着。

30、我,宁愿死做剑上的'铭文,也不要被遗忘的活着。

31、从我学会奔跑那一刻起,我就开始不停的向前奔跑,因为我不敢回头。怕回头看见的,是你眼角的失望。

32、拿起是实力,放下是智慧。

33、在烈火中重塑一个自己,一个不再停留于故国的我。

秦时明月语录经典语录2

1、真正的剑,诉求的不只是利刃锋芒,我希望这光能照亮苍生心底的废墟。

2、我并不在乎任何世俗的牵绊,我只希望,能够陪你走到生命的尽头。

3、有些梦想虽然遥不可及,但不是不可能实现。只要我足够的强。

4、剑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随时都可能背叛,剑却永远忠于主人。

5、情由无生有,一旦有了,便万劫不复。

6、天下间,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记忆,是他一生都不愿提及的伤。

7、这个世上,胜者生,而败者亡,在世事的胜负面前,生与死不过是必然的因果。

8、要想成为强者,就不要回避心里的恐惧,恐惧并不是弱点。强者,是要让你的敌人比你更恐惧。

9、手中有剑,便握剑前行;手中无剑,便忘剑前进。剑客本就是一柄出鞘利剑。

10、奇怪的人往往做一些奇怪的事,这一点也不奇怪。

11、失败,总在成功之前发生,成功路上,放弃就是失败。

12、这个由剑开始的故事,必将用剑来终结。

13、梦想会指引我们,从伤疤里绽放光芒,长出翅膀,即使流尽鲜血,也再所不惜。

14、如果你现在出手,你会比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死得都快。

15、命运不允许我们做出其他的选择,我们只能勇往直前。

16、如果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那么答案又有什么用呢?

17、大哥说的那一天,我或许看不见了,但是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18、死了一个,救了一个。不过死的那个也该谢我,至少我为他报了仇。

19、杀戮,永远不是变强的理由。一个人,若以打败别人而证明自己,那他就已经输了。

20、命运如同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可以扭转它的,只有它自己。

21、在这个充满危险的乱世之中,只有学会烤鸡才能顽强的活下去。

22、这样的乱世中,只有最坚强的生命才能存活下去。

23、痛苦,是保持清醒的最好方式。

24、他在走一个圆圈,弧线是他的决心,没有终点。

1. 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在春天雨露的滋润下,桑树抽出了新芽,整个桑园就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2. 美国作家梭罗则在失去了情人后说,不必给我爱;在失去兄长和朋友后说,不必给我金钱与荣誉。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两个大文豪,在尘世漂泊多年后,作出的抉择却是那么惊人地一致。那就是:远离喧嚣,走向田园。

3. 于是梭罗和陶渊明的作品就成了人们精神的家园,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得以安宁,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我。生活在田园里,人的心灵纯净透明。一切的喧嚣和纷扰都变成了过眼云烟,留存于心的只有美丽、宁静……

4. 历经田园生活的洗礼,人的思想更为深邃,精神得以升华。对人生,会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未来,也会更加充满信心。 因此,我向往田园。

5. 希望有那么一天当我的资金充足的时候,我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养一群鸡鸭鹅,再种各种上果树、花草,生火做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6. 在这个乡下里,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季节,你都会看到那广阔的田野,碧绿的高山,苍翠的花草树木,从天空看下去一切是多么美好,是多么让人感到像在一幅画里!

7. 而我最向往的是田园生活,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蔚蓝;这里的农民是那么的憨厚、质朴;空气中到处都是泥土夹杂着芳草的气息,是多么的沁人心脾!一年之计在于春。

8. 对于这片田园的未来,我不知道的太多太多。但我希望这里的人们永远保留着那份善良与淳朴,因为这是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9. 在繁华的城市居住久了,自然向往乡村的生活!无数次在报刊或者网上看见乡村的风景照,都会惊叹不已,恨不得立刻置身其中,尽情地享受那份青山绿水,享受牧歌般的田园生活!

10. 乡村昼夜恬静,民众友善,民风纯朴,我真的有N种理由热爱乡村生活,向往乡村生活!

11. 乡下人家的'生活,恬静而悠闲,他们的一个个生活情景,都是那样朴素而又令人向往。

12. 在去乡村的路上,那里的生活多么令我向往!路的两旁有逐渐发黄的麦子和绿得发青的油菜,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和黄色的海洋,就连山里也有它们的踪迹。

13. 总之一句话,乡村生活真的很美好啊!将来等我老了,一定会来这里生活直至生命终结,至少我也会在这幢老屋里生活上那么一段时间。

14. 像我们城市里的孩子,都非常向往乡下的田园生活,感受一下乡下和城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5. 我国晋代作家陶渊明和美国作家梭罗有着同样的举止风范。陶渊明辞去官职,回归故里;躬耕田亩,栽欣载奔。过着和梭罗一样的田园生活。

16. 从记事起就向往清幽的环境,想去宜人的地方生活。这个愿望直到现在也不曾实现。我喜欢安静,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将来如果我要买房的话,我一定会买远离喧嚣闹市的独宅小院,享受归隐山林的惬意。

17. 游人如果到当地农家作客,通常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品尝酥油茶,喝一碗青棵酒,再骑上主人的高头大马去山间牧场一游,能充分领略到这里的田园风光。

18. 经常有两只可爱的小鸟,捉住河边柳树的梢头,四目相对,鸣鸣啾啾,无限柔情,相依相偎。一对早晨出来透气的鲤鱼,趁着雾气迷蒙,尽情嬉戏,全不管老渔翁羡慕又无奈的目光。

19. 漫步于乡间小路,观赏成片的菜花、梨花、桃花,体验乡村的淳朴自然,一杯清茶和着清凉的心境,这三月的乡下是一幅别致的画卷。

20. 听到这儿,我已经不担心母亲没有菜吃了。我倒有了一种羡慕之情,有了一种向往田园生活的情绪漫上心头。

21. 来到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新鲜与荣耀感,厌倦了水泥墙中的灰色生活,更多的是对绿野天地的渴望。想象着自己什么时候能拥有一分地,在闲暇之余侍弄几下,耕耘一番。

22. 人们乐此不疲。虽然它只是一种游戏,但是在这种表象的背后,我们感知到的是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是它带给人们的无穷的乐趣。

23. 依山傍水,别墅园林,悠游岁月,是城市精英形而上的向往,是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

24. 我的家乡在农村,而尤其令我喜爱且魂系梦牵的是那红墙小院。且不提农村那古朴的小桥流水,也不提那引人入胜的青松苍柏,也不提那黑油油的广阔的土地,以及常见的一年四季富于变化的荷塘,单是这红墙小院,就极富诗情画意。

25. 一条条小河宛如蓝色的缎带缠绕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远处一座座造型古朴、色彩和谐的小屋,一派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

26. 乡村生活的妙处在院门外。我在旧居小住时,时常穿一双布鞋,换一身便装出门采风。走在青山绿水中,视觉上最为舒服的是山村姑娘那大红大绿的衣装,而听觉方面的享受则是那些耳目一新的鸡鸣虫叫。

27. 田园里更有忘季的青菜,扬着碧嫩的脸,在雨丝的滋润下开始绿油油地歌唱。即使是隔着栅栏,我亦能听到它们的欢呼,一丛丛、一簇簇!

28. 一个人在都市生活久了,离恬静纯朴的大自然越来越远。整天萦绕于心的是焦灼和忧虑,回旋在耳畔的是嘈杂和浮躁。人毕竟来源于自然,是自然之子,崇尚自然之情尚存、亲近自然之心难泯,或许这就是我向往田园的缘故吧。

29. 田园,宁静、恬淡而优美。阳光明媚,星月璀璨,落英缤纷,百鸟齐鸣。湖水纯洁透明,山林茂密翠绿。在田园里,作家们种豆、生火、做饭,阅读、倾听、孤独。享受一片安静,寻觅生命真谛;洞察自然,感悟人生。

30. 乡下就像一副美丽的画面,那里的人们朴素,结省。而乡下的田园生活也是有趣的,是快乐的,在乡下生活让我学到了在城市里学不到的东西,乡下的景色已经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内心里。

说到家族,更进一步的关系,在陶渊明仰慕的家族人物中除曾祖陶侃外排名第二的是外祖父孟嘉。孟氏为武昌地方望族,乃当时名士,陶侃镇荆州时将自己的第十个女儿嫁给他,他们所生的第四位女儿即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孟嘉在桓温手下做事,两人关系亲密,陶渊明为外祖父写的传记里有不少涉及,比如非常有名的`逸事:“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这篇传写在陶母孟氏去世的诗人居忧期间,如前所述,正在此前后局势发生巨大变化,桓玄挥戈东下,直至最后代晋立楚;以此为背景看,曾仕于桓玄的诗人走笔书写外祖孟嘉与桓温的往事,除了显示他对自己家族与桓氏家族关系的了解和关切,有没有别的意思,真不那么好说。即便我们不做过度揣测吧,以这样的关系来看,当初陶渊明投身桓玄,至少属于一个颇为自然的选择:在诗人,桓玄是自己崇敬的外祖父的主官桓温的儿子;在桓玄,这是父亲早年一位僚属的外孙。

再次,陶渊明与桓玄之间,也不是仅有故旧亲属之类的关联,说得堂皇一些,可以说他们之间也有思想和信仰上的共同语言。陶渊明比桓玄大几岁,同代人接受了大致类似的教育,拥有类似的文化教养。陶渊明诗里说,自己是“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而桓氏家族初以儒学立身,作为幼子的桓玄甚受桓温宠爱,传统之教养可想而知,如果要举出例证,不妨看桓玄与当时庐山高僧慧远的交往。《高僧传》记载399年桓玄从江州出发攻击荆州殷仲堪之前,曾入庐山与慧远见面,当时他就佛教徒削发出家,依据《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问难道:“不敢毁伤,何以剪削?”慧远早先也是熟读儒书、“博综六经”的,随即以《孝经》下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作答:“立身行道。”显然,他们之间的论辩都基于儒家经典。

除了这样以传统儒家立场对佛教提出异议,桓玄与慧远的争辩,也运用到玄学论说,他本就是一位善文能辩的玄谈高手。观察佛学史上慧远的许多论说,其实都与桓玄有着关系,没有桓玄的挑战和刺激,《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等名篇或许都不会产生、传世。要了解桓玄的玄学立场及其对慧远的辩难,除了传世的桓玄的文章,还可以从慧远那些论著的问难部分来看,《沙门不敬王者论》等著作的结构是问难和回答相结合组成的,问难部分代表的是一般的流俗之见,而回答的部分则是慧远正面阐发的观点。如果比对当时数量不少的相关文献,可以了解《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有些问难与桓玄密切相关。而慧远在论中明确写道:“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慧远的意思是说,佛教认识到人生之患累在于人身,因而不能以保养身体的方式止息患累,而万物之生由于自然之化,故此便不能顺随自然大化去求得最后的宗极。“顺化”与否,是慧远展示给桓玄的非常关键的双方分歧所在;而“顺化”即顺应、依循自然的流衍变化,不仅是桓玄质疑慧远的要点,也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纵浪大化中”的自然主义是陶渊明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他人生乐处的根本,所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在慧远看来,陶渊明与桓玄应该是一样的,是固执顺化观念而没有佛教信仰的凡夫俗子。

最后,在陶渊明和桓玄的关系中,诗人如何看待桓玄的篡晋,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向来许多学者认定陶渊明反对桓玄的行径。这大概也符合相当的事实。不过,或许也可以稍微多体察一下当时的情势,其实不必以其他时代的忠君观念来看待魏晋以来的观念和风习,自魏晋易代以来,“忠”就不是最突出的价值高标,门阀世族并不以忠君为极则,而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中,皇家与门阀世族共治,皇权之神圣性更不可与异代同观。当时几乎所有门阀豪强,都有觊觎皇位的心意。当年桓温之心,可谓路人皆知,以至于后来佛教文献《冥祥记》中也留下了如下的故事:

晋大司马桓温,末年颇奉佛法,饭馔僧尼。有一比丘尼,失其名,来自远方,投温为檀越尼。才行不恒,温甚敬待,居之门内。尼每浴,必至移时。温疑而窥之:见尼裸身挥刀,破腹出脏,断截身首,支分脔切。温怪骇而还。及至尼出浴室,身形如常。温以实问。尼答云:“若遂凌君上,刑当如之。”时温方谋问鼎,闻之怅然。故以戒惧,终守臣节。尼后辞去,不知所在。

有“问鼎”之心,而“终守臣节”的不止桓温,即如诗人的曾祖陶侃,《晋书》里也有记述:

或云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又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因隧地,折其左翼。及寤,左腋犹痛。又尝如厕,见一人朱衣介帻,敛板曰:“以君长者,故来相报。君后当为公,位至八州都督。”有善相者师圭谓侃曰:“君左手中指有竖理,当为公。若彻于上,贵不可言。”侃以针决之见血,洒壁而为“公”字,以纸裛,“公”字愈明。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晋书》多收载前代传说,这里所载陶侃的故事未必精确,但与《冥祥记》记桓温事一样,透露了当时的一般观感则无疑。在列位据有荆州之豪强中,陶侃或许是其意其行最为隐晦的。不过,他的“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与桓温之“故以戒惧,终守臣节”,依稀类似。这些传闻甚至可能的联想,作为陶侃后人的陶渊明不容不知,至少因为陶侃,他似应不会为此对桓温,乃至桓玄有特别的恶感吧。

历史转型之际的陶渊明

这么说,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陶渊明对东晋末年桓玄、刘裕前仆后继篡晋自立的负面态度,而是想说:对于政治史上的大事件,一个人的反应可以是政治的,然亦或许可以不是纯然政治的,而同时可以是立足于家族的、文化的。

之所以有如此理会,很大程度上可以看陶渊明对桓玄和刘裕的不同态度。相比较与桓玄的关系,陶渊明对刘裕观感应属不佳,其第三次出仕为时很短,至久不过一年,而其诗中对刘裕,素不以之为是。就看陶渊明回顾东晋灭亡的诗歌,《述酒》是非常重要的一篇,但据袁行霈先生的辩说,所责难的对象也主要在刘裕而不及桓玄。至于在行动上,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依然与当时的仕途中人保持一定的联系与来往,袁行霈先生排比对照之下,以为较为令人瞩目的几位之中,陶渊明的“态度颇不相同。陶引为知己的是颜延之和殷晋安,可以接近的是王弘,反感拒斥的是檀道济”,其中的缘由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他们与刘裕的关系存在疏远亲近之别:远刘者,渊明与之近;近刘者,渊明与之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窥见诗人对刘裕的恶感。

除了直接涉及政治现实、世代变局的方面,从前边谈到的陶渊明与桓玄的家世和信仰的联系,反观诗人与刘裕的话,他们之间的隔膜,可想而知是甚为显著的:刘裕没有任何门阀社会的家族背景,其崛起完全出自武力及功业,在世族意识上,陶渊明近桓玄而远刘裕是无疑的;在信仰和思想方面,刘裕出身行伍,不存在任何深刻的教养、传统和认同,不提桓玄,就说在桓玄之后与刘裕竞争的主要对手刘毅,当时人对比二刘,一般都认为刘裕武功强而刘毅文雅胜。看着如此一位枭雄的渐行坐大,陶渊明想必渐难接受。诗人的拒斥态度,应该也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基于勋旧家族的政治态度,二是虽实出身单微衰落之家族而往往自负高标的文化立场。晋宋之际的变局,即就篡晋者言,从世家桓玄到低级士人刘裕,是一整个时代转型的体现。陶渊明作为东晋勋臣的后裔,所受的教育和早年的实践,都是要入世有所作为的;而他与类似阶级的桓玄关系被迫中断,与刘裕则不能投缘,在这两位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之间,有世族和低等士人的不同,诗人身当此历史转型的关头,对新的历史动向是不合契的:陶渊明对世族至低等士人之转变自是不奈;而以其勋旧家世,对于篡晋的趋向亦难随附,构成双重的不合时宜。由此,进而言之,陶渊明最后终于退出官场,固有家族地位实际不高故而不致显达及对乱世的厌倦,而眼见刘裕日渐强大,不奈世间阶级与风习的转趋,也是观察陶渊明退隐田园不能不加以注意的大的历史背景。

退隐田园,是诗人做出的人生最大的决断。此后,陶渊明对于自己的归隐田园的种种自我诠释,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从自然本性来立说的,发挥的是庄子和玄学的观念,高远而超然,这固然是其学问和思想有以致之;但有如上所述的生活轨迹为背景,这些理念的说明和诠释,实在也是现实中挫败的人生经验的转化与提升。陶的自我转化和提升,塑造了他在当时的现实和此后的历史上的自我形象,是他藉文字而实现了自我的完成。

不过,陶渊明这样转化和提升的自我论说,多少有些类似嵇康,后者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发挥他依循自然本性乃得自由的玄学观念,描绘了放达不羁的名士形象,而其真实的背景却是曹魏与司马氏之间残酷的政治斗争,嵇康此文的真意是拒绝司马氏集团的招纳。相应地,我们也不能完全听从、认同陶渊明的自我表述,透视他遵从个性、归返田园的话语,窥见诗人所经历的惨淡的世相,再一次体认:没有人能免于他所属时代的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