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圣彼得堡伤感语录 正文

圣彼得堡伤感语录

时间:2025-05-11 11:45:22

【迟子建:我作品中的俄罗斯情结】

我出生在中国最北的一个小村庄,叫北极村。童年时,我住在一个木刻

那个时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们的村庄有一个白发苍苍的俄罗斯族老奶奶,在我印象中,她冬天也要穿一条俄罗斯的长裙,喜欢跳舞,非常优雅。小的时候,我们两家的菜园是相邻的,我就越过菜园去她家,她会烤蚕豆给我吃。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开始从事小说写作,我的第一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就以这位老奶奶作为背景。

因为我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那一带,对面是西伯利亚,我们的森林和草原与俄罗斯是接壤的,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那么在习俗上,在少数民族这一方面有相似之处。我有一部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里就涉及到和我们一江之隔俄罗斯,写的是

我还要讲一个故事,在大兴安岭那一带刚开发的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里医疗条件比较简陋,当地的人生孩子经常有难产的,如果运到大城市,穿山越岭要很长时间,孕妇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于是就给她运到一江之隔的苏联,在那儿生下孩子以后然后再回来,两国人民非常友好。所以那里有一些孩子叫苏生,就是苏联的苏,生产的生。我还有一个短篇小说《一坛猪油》里也写到了这样的故事。

俄罗斯情结在中国作家当中、尤其是黑龙江作家当中是非常非常深刻的。关于俄罗斯历史文学星空当中出现的一些文学大师,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有幸两次访问过俄罗斯,第一次大

我还记得我们参观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那里埋葬着俄罗斯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各界名人,我们去了以后就一定要找到果戈理先生,一定要找到契科夫先生。

“文学在人们心里可以超越政治和经济”,我换一种说法,文学也是一种宗教,文学这种宗教永远能缓解我们,使我们有丰盛的精神生活,能让我们在一个浮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迟子建经典语录】

1、一个女人如果能为一个男人幸福地晕过去,她这一生就没有白活。

2、一个好男人是不会追问女人的'去处的……

3、我把头深深地埋进他的怀里,就像一只鸟偎在温暖的巢穴里。

4、我是山,你是水。山能生水,水能养山。山水相逢,天地永存。

5、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里还会感觉到痛。

6、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7、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

8、其实生活中藏着很多秘密,有秘密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好的。

9、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10、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超语言学和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是 20 世纪语言学界兴起的两个特殊的语言文化理论体系。这两种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认知里的语言学概念,逐步转向了以语音、语汇等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纯粹的语言学之外的语言文化。 用语言来解释文化,挖掘了文化理念里的语言角色。

一、两个理论体系的内涵

超语言学:20 世纪以来, 语言学的研究流派如映日荷花一般别样芬芳,在这种社会语言学研究背景之下,巴赫金及其复调小说理论在整个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非常大的语言学讨论风潮。 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不仅应该有一般所说的多结构、复式结构小说的特点,同时还应该是一种“多声部性”“全面对话”的小说。 在这种小说里,作者与所有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平等的, 主人公的意识不是通过刻意的描写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在小说中通过与各主人公以及自己之间的对话表达出来,主人公是自己直抒己见的主体。 在此种复调小说理论体系的支持下,巴赫金建立了超语言学的方法论体系,突破了一般纯粹的语言学规范,把研究的主要对象转向双声语,分析小说中主人公语言的精微、独特之处,展现特殊的“微型对话”艺术世界,以对话为基础的超语言学理论成了“复调”小说的理论基础。

语言世界图景:关于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人们普遍的认知是源自于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的关于语言学的著名假说“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之后在西方的关于语言学的一些著作中则称之为“语言世界观”。之后经过相关语言学家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发展成为了“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体系。语言世界图景理论脱胎于世界图景理论。世界图景理论是人类对于周围事物的一个认知的总和的再现。而语言世界图景则是在“人类中心论”的影响下,将语言、思维、现实三者有机结合之后,主要研究“说话的人”“交际的人”两个集体概念。 把现实世界通过观念化、现实化和语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说起复调小说必须要追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后改名修订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巴赫金在这本书里相继阐述了复调小说理论以及超语言学学理状态。而阐述的根本则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进行的极其详尽的解析和探讨。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当成音乐一样看待和解析,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是双声部的, 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下面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部作品为例,简单地对本文提出的相关理论进行探析。

二、书信体中的多重对话图景———《穷人》

《穷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 在该篇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采用了两个主人公之间通信的形式表达了在那个生活艰难的时代里人们内心世界的点滴感受。主人公自己不仅仅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真实存在的人,同时也是作者一种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小说里男主人公马卡尔·杰符什金生活在圣彼得堡一条污秽不堪的巷子里,住在廉价、窄小的公寓里。他经常与住在附近的瓦尔瓦拉通信,讲述自己的生活状况,送去关心。

在与瓦尔瓦拉的信中,杰符什金说出了小人物内心的悲哀, 但同时也是敞开心扉地感叹自己的命运,是对生活的一种追问。 例如:“我习惯了,因为我对什么都能习惯,因为我是一个温顺的人,因为我是一个小人物;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我伤害过谁吗?我夺过谁的官位还是怎么的?我在上司面前毁谤过任何人吗? 我请求过奖赏吗? 我搞过什么阴谋还是怎么的?……是啊,公民的最大的美德是什么?前两天在私人谈话里,叶夫斯塔菲发表意见说,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就是会赚钱。 他开玩笑说 (我知道他是开玩笑),道德是一个人不该成为任何人的累赘,而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他们说:‘他在抄写!’他们说:‘这个耗子般的小官吏! ’”

通过以上杰符什金的自言自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杰符什金在同瓦尔瓦拉对话,他与瓦尔瓦拉无话不谈,在倾诉似地闲聊,更是一种自身状况的自我感受;他与自己在对话,告诉自己要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知足,不要参与别人的钩心斗角;他在与那些耻笑他的人对话,满满的都是责问和不解,问这些人为什么他要受到这样的待遇;他在与生活对话,质问生活,为什么自己会受到如此待遇,更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这个社会生活状况的不满。

与此同时,透过这些多重对话,我们看到了其展现的语言世界图景:在 19 世纪的俄国社会纷繁复杂,人们生活状况颠沛流离, 社会基本情形危机四伏,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人们生活艰难。 语言就是一面社会生活的镜子。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社会的存在状况。在《穷人》的对话体系中体现出的语言世界图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显示的真实写照。

三、梦想追求图景———《白夜》

《白夜》 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部伤感的`浪漫爱情小说。 在小说里讲述了一个始终追求自由、向往浪漫爱情的年轻姑娘纳斯金卡在圣彼得堡情迷的朦胧中与梦想者相识,经过四个夜晚,他们心与心交流,直至相知、相恋。纳斯金卡自幼失去父母,与奶奶在一起艰难度日,心中孤独,始终向往自由。而梦想者是一个喜欢幻想,缺少现实,心中压抑无处倾诉的梦想家。他们的爱情抛开现实主义,虽然也有心与心的碰撞,但是最终都逃离不开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在爱情里,有的是俗世繁华中那一抹最平凡却又矢志终身的信念;似乎爱就是为了最原始的相遇。 但是在现实里,似乎一切又都显得那样的灰白无力。

“‘信!谁寄来的?’我从椅子上跳起来……我打开了封漆。是她写来的。 ‘啊,请原谅,原谅我! ’纳斯金卡给我的信这样写着,‘我跪下来向您恳求,原谅我!我欺骗了您和我自己。这是一场梦,一场幻境……我今天为您感到痛心;请原谅,原谅我! ……’请别责怪我,因为在您面前我一点也没有变;我告诉过您我会爱您的,我现在就爱着您,我对您不只是爱。天啊!要是我能同时爱你们两个有多好!哎,您要是他有多好啊! ”

在这段主人公之间交集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到,梦想者看到信件的同时自己内心在与自己对话,和自己探讨信件到底是什么内容,到底是不是自己心中那份爱的追求;而在信中纳斯金卡的话语里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她自己思想里的矛盾,在现实面前,她放弃了,觉得这是一个梦。 这不仅仅是她和梦想者之间的对话,更是她同自己同生活的对话。 而在这段对话中同时也诠释出了当时的现实世界图景。这种语言世界图景不仅仅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更是现实生活的本质展现。 经过其中对话的语言,洞察出了现实生活中人物心理和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在纳斯金卡的细腻感情世界里, 梦想者经历了感情失败的痛苦,也致使他摆脱了虚无缥缈重新走进了现实生活。在那个思想纷呈、社会动荡的生活里,能够拥有梦想并为之不断努力和追求,这种精神已经令人赞叹不已。 正是在对话里表达对这种梦想精神的赞叹,在不断彰显着那个年代梦想精神的缺失。

四、结语

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两部作品《穷人》和《白夜》的简短分析,可以看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对话是所有交流的最终手段和思想内涵。单一的声音是什么也解决不了的,只有通过两个声音的交流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在复调小说里,超语言学是最基本的方法论意义,是最终极的理论体系。 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些作品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总结出了超语言学的特殊语言研究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任何语言都是以人为核心,对于周边现实存在的所有认知的总和,这种思维语言呈现出的是语言世界图景的现实存在性、个体性和民族性,对当时的民族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经验都进行了展现。 所以说超语言学中的大部分研究对象都是语言世界图景。 总之,对超语言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的探析,对在今后两个理论体系的研究会有些许帮助,同时对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老师偶尔会说一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那么你们知道数学家高斯说的名言是什么吗?下文内容为你解答!

数学家高斯名言

数学是科学的女王,而数论是数学的女王。——高斯

【拓展阅读】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他对数论、代数、统计、分析、微分几何、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力学、静电学、天文学、矩阵理论和光学皆有贡献。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高斯是一对贫穷普鲁士犹太人夫妇的唯一的儿子。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

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

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分。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高斯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她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得力于他的母亲罗捷雅和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

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罗捷雅真的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她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初显天分

高斯7岁那年开始上学。10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级,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题,1+2+3······这样从1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

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起初高斯的老师布特纳并不相信高斯算出了正确答案:"你一定是算错了,回去再算算。"高斯非常坚定,说出答案就是5050。高斯是这样算的:1+100=101,2+99=101······50+51=101。从1加到100有50组这样的数,所以50X101=5050。

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得到资助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他的`教师们和慈母把他推荐给伯伦瑞克公爵,希望公爵能资助这位聪明的孩子上学。

布伦兹维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学,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1796年高斯19岁,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1] 解决了自欧几里德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1] 同年,发表并证明了二次互反律。这是他的得意杰作,一生曾用八种方法证明,称之为"黄金律" 。

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

公爵继续慷慨资助高斯的研究,使得他能在1803年谢绝圣彼得堡提供的教授职位,他一直是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直面变故

1806年,卡尔·威廉·斐迪南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在耶拿战役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

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稿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莱昂哈德·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像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廷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廷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廷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

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廷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廷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