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经典语录精选
1. 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
2. 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融的时候,就放一把火,把雪屋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3. 是生命,就会活动,一活动就有流转、有生灭,有荣枯、有盛衰,仿佛走动的马灯,在灯影迷离之中,我们体验着得与失的无常,变动与打击的苦痛。
4.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厨艺可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 《桃花心木》
5. 我们要轻轻的走路、用心的过活;我们要温和的呼吸、柔软的关怀;我们要深刻的思想、广大的慈悲、我们要爱惜一株青草、践地唯恐地痛。这些,都是修行。
6. 茶若相似,味不必如一。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沉,四泡清洌,五泡清淡,此后,再好的茶也索然无味。诚似人生五种,年少青涩,青春芳醇,中年沉重,壮年回香,老年无味。
7. 如果画面转换,我看见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溪谷,溪边有一株横长的芦苇,一只美丽的紫蜻蜓,不知从溪山的角落飞来,翩翩地降落在芦苇的最尖端。当时若有摄影机,一定会立刻留下美丽的影像;若有纸笔也好,可以写下刹那的情景。因为,思绪的蜻蜓是不会久留的,它像来的时候一样翩然飞去。——《玄想》
8. 温一壶月光下酒。——《散文选集》
9. 在浩淼的宇宙的宇宙里,无边的虚空中,最大最有力量,或者最小最卑下的,就是你自己的心,没人可以让你更庄严,也没有人可以使你更卑陋,除了你的心。
10. 小小的欢喜里有小小的忧伤,小小的别离中有小小的缠绵。——《小米》
11. 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被减去枝桠,甚至留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怯懦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的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然后结出比剪枝之前更好的果。
12. 爱情就是爱情,即使当柴烧也是美的。 —— 《玫瑰海岸》
13. 生命的勇气有时是由一些极淡远的幸福所带来的。
14. 四月还是四月,温暖的阳光犹在,可叹的是我们都不再是赤子了。
15. 没有在漫漫长夜中啼哭的人,难以在黎明拥有最灿烂的微笑
16. 让世界的吵闹去喧嚣它们自己吧!让湖光山色去清秀它们自己吧!让人群从远处走来或者自身边擦过吧!我只要用四个手掌,围成一个小小的谷,纯粹只有我们自己的风雨暗中,我们的世界里唱着一首暖暖的歌。
17.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和荔枝花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花瓣的,只是默默的开花,默默的结果,在季节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没有选择的结出它的果实,而一个人也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吧!——《法圆师妹》
18.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19. 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时空里,只是偶然地与宇宙天地擦身而过,人与人的擦身是一刹那,人与房子的擦身是一眨眼,人与宇宙的擦身何尝不是一弹指顷呢?我们寄居在宇宙之间,以为那是真实的,可是蓦然回首,发现只不过是一些梦的影子罢了。
20. 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林清玄经典语录摘抄
1. 文殊菩萨讲智慧,三复斯言:天下无不是药的草!静思万法,谛观万物,哪有无用的存在,小到一株草、一束花,皆在阳光下开怀,轻风中喜乐,于无明未名处灿然,于清心寡欲中成就。天下何处不庄严,一草之前有大雄宝殿,一花之茎有无上菩提,佛陀拈花,迦叶含笑,全因眼有明慧,觉有清灵,心有慈悲,情有淳深。情深,万象皆深,恰如洪荒留此山川,宇宙如实历历,万籁不消缺憾,我心当得自在。
2.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探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你对我说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3. 五月松风,人间无价;满目青山,菠萝蜜多。
4. 只有我是凡夫,切记。
5. 要爱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要恨一个人却只要一秒钟,所以把从爱到恨的过程叫“反目”,反目其实只是一眨眼的事。
6. 上一刻,我们可能幸福地流泪, 下一刻,我们可能悲哀地哭泣, 但,路,总是不断地, 河,总是不停地,向前穿行。
7. 我们微笑的面对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珍惜相遇的每一个因缘;我们清净内心的尘垢,我们提升自己走向超越……那每一个好的地方,好的心情,好的希望,都是佛堂!——《凡尘清唱》
8. 最后,倓虚法师下了这个结论:“佛法的妙处也就在这里,一念散于无量劫,无量劫摄于一念,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
9. 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
10. 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11. 有觉与无感最大的不同,是人生的选择。选择关爱,不选择冷漠;选择喜悦,不选择流泪;选择美善,不选择丑怪;选择给予,不选择劫掠,选择创造,不选择保守;选择自由,不选择束缚;选择成长,不选择凋零、、、、、、选择一切正向的,不选择一切负向的。选择所有提升的,不选择所有堕落的。我们此刻的心之所向,都会使我们改变航道,迈向解脱。——《在云上》
12.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前世的梦,还不如活在真实的眼前。真的世人很少对今生有恳切的了解,却妄图去了解前世,世人也多不肯依赖眼前的真我,却花许多的时间寄托于来世,想来真令人遗憾。——《前生与今世》
13.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
14.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前世的梦,还不如活在真实的眼前。真的世人很少对今生有恳切的了解,却妄图去了解前世,世人也多不肯依赖眼前的真我,却花许多的时间寄托于来世,想来真令人遗憾。
15. 小小的欢喜里有小小的忧伤,小小的别离中有小小的缠绵。
16. 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17. 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玄想》
18. 最后,倓虚法师下了这个结论:“佛法的妙处也就在这里,一念散于无量劫,无量劫摄于一念,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境明,千里皆明》
19. 我们是寄居于时间大海洋边的寄居蟹,踽踽终日,不断寻找着更大、更合适的壳,直到有一天,我们无力再走了,把壳还给世界。一开始就没有壳,到最后也归于空无,这是生命的实景,我与我的肉身只是淡淡地擦身而过。 —— 《玫瑰奇迹》
20. 一尘不染,不是没有尘埃,而是尘埃飞扬,我只有我的阳光。
21. 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分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生命的化妆》
22. 如果我们企图要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那真是自寻烦恼,而我们不时从记忆中想起苦难,反而使苦难加倍。生命历程中的快乐或痛苦,欢欣和悲叹只是写在水上的字,一定会在阳光里流走。
23. 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分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24. 日光下的寒林没有一丝杂质,空气里的冰冷仿佛来自故乡遥远的北国,带着一些相思,还有细微几至不可辨认的骆驼的铃声。
25.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经典散文》
26. 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
27. 我们如果心灵够高,也可以这样看着世界。 我们如果心情够细,也能体贴一棵树的心。——《情深,万象皆深》
28. 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命运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有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
29. 相识的时候是花结成蕾,相爱的时候是繁花盛开,离别之际是花朵落在微风抖颤的黑夜。
30. 这世间真的有人找到过幸运草吗?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六祖坛经》录要
一 般若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
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復云:
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可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我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欢,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於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於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於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於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逢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才,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徧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於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傅授,从上以来,默傅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傅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傅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已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逢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中大法般;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师復曰:今於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佛教名言名语生活感悟【经典篇】
1.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2.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3.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4.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5.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6. 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7. 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8.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9.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10.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11. 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12.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13.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14. 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15.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佛。
佛教名言名语生活感悟【精选篇】
1.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5.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疑。
6. 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7. 多年行脚觅归途,入室知为道路愚。检点旧时新衣钵,了无一物可提扶。
8.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9. 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10.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1. 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12.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13.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4.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15.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16.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7.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18.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19. 反复叮咛无相形,觉时恋梦梦恋醒。慈悲空洒常啼泪,沉醉心扉依旧扃。。
20.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21.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佛教名言名语生活感悟【热门篇】
1.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l un,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2.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3.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4. 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5.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6.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7.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8.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
9.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10.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11.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12.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13.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14. 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15. 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16.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17.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18. 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19.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20.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21.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宗嘉节自《圆觉经》)
22.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23.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24. 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
25.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26. 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27. 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28.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29.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30.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