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以下是金刚经释要,一起来看一下吧。
人生于世,莫不有死。因有生焉,故亦有死;孔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死后如何,更无人知。然而死之大事实值得吾人精心研究。中国研究死生问题者始自庄子,庄子有云:“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意即今日死去,明日又生,然而明日生于何处,则非吾人所知。此义虽谓正确,然无实在凭据。庄子又云:“以死生为昼夜。”
庄子南华经中有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晋朝王羲之兰亭集序:亦引用此语!老子说:“吾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孔子告颜回曰:“我与尔皆梦也!”李白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陈子昂云:“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自六朝以至于清朝,中国之一切文人,皆以死生大事为忧。生死问题在知识界虽值得研究,然从无人觅得一条正路,可供吾人研讨,是故“为何能在此生前明了解决死生事”,仍为吾人现前所共有之一大问题。
两千余年以来,解释死生最透澈者唯释迦如来一人而已。释迦佛云:“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永离生死,且人于当生即有可能得见佛性。”一切人之佛性与释迦之佛性平等一如。释迦佛阐述明心见性之语自六朝迄清朝,见佛性者,实有证据可考(传灯录语录)。如六祖慧能大师已见佛性,此为人所共知。然其最值得吾人崇拜者,即于此生便有可能得见佛性。再者,吾人之佛性并不低于释迦之佛性,而释迦之佛性亦并不比吾人之佛性高。释迦佛说:“见性成佛。”一见佛性即是成佛矣。梵网经云:“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释迦佛所说明心见性之法甚多,吾人只须依其所传之任何一法即可得之。金刚经乃得见佛性方法之一。五祖宏忍大师教人受持金刚经即可明心见性。六祖听金刚经至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豁然开朗,得见佛性。吾人若依金刚经修持,则亦可明心见性。然而金刚经义旨深奥,应将其提要指出方能明了。兹先提出金刚般若讨论之:
第一、解释实相般若:金刚般若亦名实相般若。
金刚譬喻绝对佛性,能转万物而不为万物所转。佛性绝对之义,能破一切相对之义而不为相对义所破。坚固明利。故名金刚。
梵语般若,此云妙智,亦云妙慧,专指能彻悟绝对佛性之智慧而言,非世俗之聪明智慧他。般若有三义:一曰实相佛性,二曰观照脑根,三曰方便眼耳鼻舌身意。
梵语波罗密多,此翻到彼岸,彼岸喻绝对,此岸喻相对,全题之意义即以智慧破照无始无明,脱离相对之此岸,而达绝对之彼岸。相对者生死轮回也,绝对者真如佛性也。
释迦所言佛性之语诸多差别:如佛性,真如,法身,净智妙圆,菩提自性,佛身,空如来藏,圆觉等等。名词虽异,其义则同。
然则佛性是何状态?兹依释迦世尊于诸大乘经中所示者摘录如后。金刚般若即真如,在华严经中,佛举出九十九个比喻,故佛性非空洞无物。
金刚般若既名佛性,又名真如。
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体性无生。”真如无缘起。维摩诘经云:“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真如不受熏染。华严经云:“法性清净,无染无乱。”又云:“法身无染,究竟清净。”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如何是真功德?”师对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六祖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赶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胜鬘经云:“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譬如真如,真实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譬如真如,无相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譬如真如,性常随顺。譬如真如,无能测量。譬如真如,充满一切。譬如真如,常住无尽,譬如真如,无有对比。譬如真如,体性坚固。譬如真如,不可破坏。譬如真如,照明为体。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时。譬如真如,性常清净。譬如真如,于法无碍。譬如真如,为众法眼。譬如真如,性无劳倦。譬如真如,体性甚深。譬如真如,无有一物,譬加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离众垢翳。譬如真如,性无与等。譬如真如,体性寂静。譬如真如,无有根本,体性无边。譬如真如,体性无着。譬如真如,无有障碍。譬如真如,非世所行。譬如真如,体性无住。譬如真如,性无所作。譬如真如,体性安住。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譬如真如,不离诸法。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譬如真如,普摄诸法。譬如真如,与一切法同其体性。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譬如真如,无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动摇。譬如真如,性无垢浊。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不可穷尽。譬如真如,性常觉悟。譬如真如,不可失坏。譬如真如,能大照明。譬如真如,不可言说。譬如真如,持诸世间。譬如真如,随世言说。譬如真如,遍一切法。譬如真如,无有分别。譬如真如,遍一切身。譬如真如,体性无生。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在于夜。譬如真如,遍在于昼。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譬如真如,遍在年岁。譬如真如,遍成坏劫。譬如真如,尽未来际。譬如真如,遍住三世。譬如真如,遍一切处。譬如真如,住有无法,譬如真如,体性清净。譬如真如,体性明洁。譬如真如,体性无垢。譬如真如,无我我所。譬如真如,体性平等。譬如真如,超诸数量。譬如真如,平等安住。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生界。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住一切音声智中。譬如真如,永离世间。譬如真如,体性广大。譬如真如,无有间息。譬如真如,体性宽广遍一切法。譬如真如,遍摄群品。譬如真如,无所取着。譬如真如,体性不动。譬如真如, 是佛境界。譬如真如,无能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无有退舍。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譬如真如, 住一切地。譬如真如,无有断绝。譬如真如,舍离诸漏。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是非觉悟。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乃佛祖就其亲证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语方便以诏示众生,众生闻之或茫茫然不知所之,或约略知其大意,然不可遂谓已明心见性也。闻之而能了解,谓之解悟,尚须自参自证,亲见其境,始可谓证悟。所证与佛无异,故名见性成佛。譬如黄山雁荡之景,天下之奇观也,然此景乃出之天然,非人力所能创造。欲到此境,必须亲到亲见, 诸佛祖师不过先到此境,先见此境而已。吾人苟能笃信诸佛之所指示,勇猛修持,终必有实到此境实见此境之一日。迨已到已见之后,方知此境本为古今人人之所共有,既非古佛所能创作;亦非今佛所能改造。此等奇景,终古不改。凡曾亲到此山者,其所见即无一不同。千万年以前曾见此山者,所说如是,千万年以后凡见此山者,所说亦必如是;绝不能于实际增益分毫,亦绝不能于实际减削分毫,以稍增减,即非本然也。诸佛所传之道亦犹是矣。佛性既无二,既不变,但能明心见性,则与诸佛无别。虽然,欲见佛性,必须真参实证,非徒能诵经说法,便谓明心见性也。
然则,明心见性究有何益?曰:见佛性已,则无死生轮回,得大自在。因有如是益处,故吾人应当苦修以证之。
第二、解释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在新学者谓之脑筋,古学者谓之灵性。思想感觉者,佛经中谓之“烦恼”,思想感觉分两种:一、妄念之生起(即思想感觉)。二、妄念不起(亦即思想感觉)。普通一般研究佛学者只知妄念起才是有生死轮转者,而不知妄念不起亦是生死轮转。妄念起是一念无明,妄念不起是无始无明。胜鬘经中发挥此理最明白。从前人以为将妄念断尽即是佛性,此乃大错,妄念断尽乃是无始无明,而非佛性,妄念是由无始无明所生起,而非从佛性生起。有经典印证:
胜鬘经云:“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生,此四种住地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尊,四方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惟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如是世尊,无明住地,为最大力。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讲明解脱味,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河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等所应断,法皆亦随断。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来应供等正觉,正狮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唐朝窥基法师所著瑜伽师地论略藄卷八有云:“胜鬘经说,有五住地,一见一切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后一所知障,彼经自说无明住地,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断。唯为如来佛菩提智所断故”。由此定知是所知障。唯识第九与经说同;“烦恼四中,初一见道断,后三修道断”。对法论说:“发业,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二异熟愚发非福行。此二皆唯见道所断。”缘起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唯识亦言正发业者,住见所断,助此不定。故唯取彼见一处住地,所有无明。然此有三:一唯发总业,二唯发别业,三通发二业。今取初后二业无明,故言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然此有四:一相应,二不共,三缠,四随眠。皆能发业,外道内道异生,放逸不放逸,其所应用四无明发业皆别。”如缘起经自广分别。又卷十三云:“无明中皆言前际者,发业无明,名为前际,而触受俱能起受取,润生无名为后际。”按窥基法师所说,无明一唯发总业,即前际,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三发别业, 与发二业,即后际,即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楞严经云: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坐,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亦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论此一大段经语,明明将发业润生两无明举出,发业无明,即无始无明。润生无明,即妄念无明。上文窥基法师亦已明白举出,则其区别,彰彰明甚。见闻觉知,出维摩诘经,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读此可知见闻觉知全是脑根作用,与佛性相离甚远,纵见闻觉知,不着妄念,只到无始无明境界。阿含经以补特伽罗内分四部(见闻觉知),外分六根,断六根,使之清清净净,是小乘所修之果,均未见佛性也,禅宗祖师叫做“无明窠臼”。
楞严经云:“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空虚亦有若貌,何况清净妙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细微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麈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读此可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仍未能破无始无明,不能证无生法忍。
楞严经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 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无相,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 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知觉心,无有是处。”
观照般若即吾人所谓有感觉之脑筋,可分两面而论:一起思想,二不起思想,思想感觉从何而起?从无思想感觉之处而起。吾人之思想感觉未生起之前,已有“见、欲、色、有”存在。前面所提之“住地”,意即在吾人思想不起以前,已有内在之性情存在。“见一切住地”意即人人有知见,而此知见人各不同。所谓“知见” 者,华严经云:“众生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执着,种种迷闷。”即指人生在世有聪明,蠢笨等种种不同之性情。所谓“住地”,即无思想感觉以前就存在者。所谓“欲”,即人之性欲,在思想感觉尚未发生以前已经存在里面,譬如婴孩,长大以后其性欲自然发出,无须人教,所谓“色”,即凡人都必爱好种种形色,并各有其不同之所好。所谓“有”,即人之所有权,如言此物为我所有。
见、欲、色,有四者是从无始无明住地而来,所谓“无始无明”即吾人之思想感觉之潜势力,其状态为无知无觉,昏昏暗暗,是故名为“无明”。由于吾人之遍照虚空之佛性。久为无始无明所笼罩,故不得显现,然而无始无明是可破除者,若此无始无明一旦被破,便能得见佛性。如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因为这两等人是修小乘中乘法者,故不能断,要修大乘法门才能破除无始无明。
关于修大乘法门,在金刚经中称为“入无余涅槃。”此点待于后面继续讨论。
第三何为“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又名文字般若,即指吾人现前之眼、耳、鼻、舌、身而言。眼耳鼻舌身是外在之浮尘根,而其内在之能力则为见、闻、知、觉。眼所见者,印象于脑筋中见之一部份;耳所听者印象于脑筋中闻之一部份。鼻所嗅者,舌所尝者,身所触者,印象于脑筋中觉之一部份;意识之感觉者,印象于脑筋中知之一部份。若吾人欲见佛性,便得依方便般若,破除无始无明方能得见之。
现在开始讲何为修大乘法门,破无始无明,得见佛性。
金刚经第十五分说:“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金刚经第三分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入无余涅槃即是修大乘法门。佛法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四个阶段,而此四个阶段,彼此之间大有差别,且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用辩证法,乃要将其所讲之法辩得清清楚楚,佛经亦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四种经典,若以小乘中乘经典来解释大乘最上乘经典,则是大错。修小乘法者及中乘法者,名有余涅槃;修大乘者则名无余涅槃。若欲明白修大乘之无余涅槃,必先明了小乘中乘之有余涅槃,辩明此点方不致于修错。
现在次第讲修小乘中乘以及大乘法门。
人死之后状态,只是灵魂离开肉体。楞严经云:“补特伽罗,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如胎已成。”又云:“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中乘辟支佛修十二因缘, 涅槃经及大宝积经详解其大意,因补特伽罗(旧译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案梵本“补”此云数,“特伽”此云取,“罗”此云趣。谓数数往来诸趣也。)旧释亦作弗伽罗,翻名为人,言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入畜生阴是也。补特伽罗起一念,名曰无明,无明即迷昧不明之意,看见男女交合,便动念进行参加,此即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此即是过去之“无明”及“行”,皆属集谛。“识”是业识,就是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而无色质。“六人”即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此即六根具足时期。“触”即出胎之后,六根着六尘。“受”帅领受顺逆之境。此五项是今世所得之果,即现在所感受之苦谛。“爱”即于尘境有所爱好。“取”即取着所欢喜之事物。“有”即业之意,此三项是现在所造之业, 招感将来之果报,即烦恼业行之集因。“生”即随所播之种子而得再来受生.,而老死亦将随之,此二项乃来世当受之果,即未来之一切苦患果苦谛。吾人之过去, 现在,未来,皆因一念无明而受生死轮回。若能将此一念无明灭除,则触灭、行灭、受灭、爱灭,乃至生老死皆灭矣。
以上所述,系中乘破妄念无明境界,灭时名破,然一动念,无明又生,是故中乘之断妄念乃暂时之灭。而非冰破。此与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迥然不同。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
修大乘者既不断六根亦不断妄念,故与修小乘中乘者不同。大乘人利用六根妄念以破住地烦恼,此有三种法门,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 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佛言无上妙觉,遍满十方,一切如来妙法,皆由此本体流出,其性平等。就本体言,修行实无二法,若就方便而言,则其法无数无量,然可归纳为三种:即“奢摩他”寂静,“三摩钵提”摄念,“禅那”静虑是也。下文逐次解释此三种修行法门。“善男子, 若诸菩萨净悟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放。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奢摩他”即寂静之意,又译为“正定”,昔人有译为“止”者未尽确当。因“止”为四病之一,并非正法。普觉菩萨问佛,佛曾详细宣示,现不依止字解释,欲免众生误解也。
此即言若诸菩萨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则一切举止威仪皆在静中,由根尘识所生之妄念烦动已归澄汰。此时便达无始无明境界,继续用功,一旦静慧发生,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获得自在,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放,十世界如来心皆于中显现。此心即是法界本体。法界不离此心。如镜中像了了皆是佛性。此种方便名“奢摩他”,即不起杂念,单以寂静,六根齐用,往下直看,工夫纯熟,无始无明一破,便是本来面目。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行起,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摄念,言以眼根统摄五根,集中其力量,向无始无明进攻,一步紧似一步,渐次增进。如苗出土一般。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此种起幻力量,谓之“未觉幻力”,即起诸幻以除诸幻者。是指以眼根统摄幻五根以打破无始无明。“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者,即将根尘识境界皆转为佛性。如六祖所云:“自性众生誓愿度”之谓也。“大悲轻安”者,谓心不散乱也。“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言六根不可破,而无始无明可破,故有不同,然此二者究竟皆属幻化,无始无名一经打破。六根变为佛性,幻相永离。此时便无所谓六根,无所谓无始无明,幻相已灭,实相现前,而菩萨之妙行圆矣。此种方便名曰“三摩钵提”。乃以眼根统率五根,直往内看,无明窠臼一破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脱,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发起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心身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译为静虑,言诸菩萨若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指脑筋),不取幻化及诸静相。言不断六根,不止一念,视由他视,听由他听,动由他动,静由他静,但心里抱定一个念头,了知身心为碍,皆是我执法执。无知觉明(即无始无明)虽不依诸碍,然落于空执。便是无始无明境界。于是向此处着力,一旦因缘时至,叻的无始无明打破,彻天彻地皆是佛性,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虽肉身仍在尘域,而法身自性则充满十方,内外无隔,打成一片,如器中鍠声出于外,无有间隔,烦恼涅槃(即我执法执)不相阻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达于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此种境界,非他人身心所能及,所谓唯悟与悟乃能知之。此时回视肉身,如海中一沤,空中一尘,众生寿命皆为浮想矣。此种方便名为 “禅那”,乃六根互用,往内察看,触着机缘豁然贯通,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把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 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 ,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韵-项是(3分)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 援笔:提笔,执笔。
B.世颇谓偃蹇不偶 偃蹇:骄横,傲慢。
C.巩视之泊如也 泊如:恬淡无欲貌。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斟酌:仔细地比较。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 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 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 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8.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划线部分断句。(4分)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②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
试题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 B(偃蹇:不顺利,困顿。)
5 D(《论语》不是“六经”)
6 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
7(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8.(1)①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随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得分点是句意通畅1分,“夸徇于四境”省略句式1分,实词“假”1分】
②当时擅长写文章和诗词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得分点是实词“工、过”,虚词“者”各1分】
(2)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每对两处计1分,不计0.5分】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 (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 (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 (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 (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 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 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