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和尚参禅的经典语录 正文

和尚参禅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7 20:23:04

1、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

2、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5、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6、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7、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

8、“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9、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10、“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11、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12、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13、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14、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

15、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16、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17、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18、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19、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0、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21、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22、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23、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24、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25、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26、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27、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28、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29、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30、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31、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32、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33、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34、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35、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36、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39、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40、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41、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42、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43、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44、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45、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46、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47、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48、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49、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50、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51、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52、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53、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54、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55、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56、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57、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58、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59、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60、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由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

61、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62、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63、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64、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65、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66、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67、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

68、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69、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自己。

70、有所执着,就是人心。无所执着就是道心。

71、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作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瞋、不痴。

72、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73、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非。

74、修道人就是不为自己讲道理,不狡辩,不谈是非。

75、修道人住在一起要少讲话……修行人的秘诀,就是要少吃,为什么?因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乐。

76、修行人,主要能忍骂、忍打、忍冷、忍热、忍风、忍雨、忍饥、忍渴。

77、修道人无论用什么功,念佛,念咒……都不要贪求快,你想很快成功,就是一种贪心,有了贪心,就障碍智慧、灵感与自性光明。

78、舌有说法的功德,也有说是说非的罪过,若是不说法,而说是非,或说邪言邪语,那就是一万二千的罪过。

79、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万事都能了。

80、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81、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能贪,要知足,要能忍,但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

82、我们人不能挨骂,若有人骂我们,我们能受,这就是有德行。

83、布施于人,就等于布施自己,功德是不落空的。

84、众生为什么没有福报?因为不种福田的缘故,那么到什么地方去种福呢?就在佛、法、僧三宝面前种。

85、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给阿弥陀佛打一个无线电报,这叫感应道交,这才是老实念佛。

86、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

87、持名念佛就像拿着东西似的,总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88、我们这儿一念佛,阿弥陀佛那个地方的电话就响了。

89、古人说:“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运,超出命数之外。为何不吉祥,就是心里不吉祥,种下恶因,当然有恶报。若能改过从善,便可趋吉避凶。

9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9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93、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9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5、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6、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9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98、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9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00、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其一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

名山福地戒坛开,

四众齐心选佛来;

有缘今朝同集会,

他年直聚九莲台!

诸仁者!众生自性,本来清净,只为戒障,多劫轮回,升沉靡定,解脱无由,言其众苦,曷胜感怆!今也既得人身,复闻正法;又能离尘远俗,辞亲学道,披如来之法服,相见丈夫,登三坛之戒品,心预圣流。遇 此胜缘,良深庆幸!第佛道长远,尚须勤劳策进,如功用行,才不负其初 心。歧路莫徘徊,化城非久憩之地;前程望万里,宝所乃解脱之场。

今有缁素信家,敬设上堂大齐一堂,恭为诸仁者发心学道,志求菩 提,供养十方三宝,普及一切众生;若能「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所获 福德,岂可思议。然此菩提,又怎求得?且拈半偈,作一转语:

久经磨链镜方净,踏尽崎岖路始平!

其二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法师上堂法语

扬眉与瞬目,无非宣妙谛;

擎拳或拈花,皆显第一义。

楞严经云:「此方正教体,清净在音闻」;然妙行无住,岂可求之以 迹象,至道亡言,未必皆闻於声尘。故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昔日须菩提尊者林间宴坐,默然入定,忽觉天花飘散空中,缤纷而下。尊者问 是谁在散花?天云我是帝释。问为何散花?天谓:「尊者善说般若,以是 散花供养」。尊者云:「我本无说」。天云:「我亦无闻」。无说无闻, 是为真说真闻。

兹有诸大护法众等,各设上堂大斋,供佛及僧,祈福延龄:并邀山僧 上堂说法。夫法本无言,云何可说?且法性本空,功勋又是何在?振 锡云:

般若无言真功德,天花飘散一坛香。

其三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

妄境纷纷扰,性地本无尘,

能空诸所有,元来幻即真。

众生著有,遂逐根尘而流转;诸法皆空,觑透色相以契真。此一真空,纤尘不染,然不舍俗谛,则法法皆备。今传三坛戒法,续佛慧命,此戒法即诸法中之一法也。梵语昆尼,此云善治,以受持戒法,善能调治其 心也。亦云灭,灭贪瞠痴之恶,成身口意之善也。又云户罗,义为清凉, 以凡火全消,圣地清凉,惑尽情空,得大自在,学佛之目标,於此达焉。

今有善信众等,修斋设供,即供此无上戒法,以求阿耨菩提也;盖佛 无戒不成,僧无戒难就,是则一切众生迷悟升沉,皆有关於戒之具缺与 否,然欲严净昆尼,以臻定慧之至境,其将如之何而可耶?偈曰:

性海不波妄浪息,

迷云拨去戒光升。

其四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

三藏教义重尼,

佛般涅槃此为师;

五夏专精遗训在,

相将攻错莫迟疑!

佛法要义,三藏总持,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三学增上,学佛事毕;盖理解重在经论,行持须遵律仪,由戒生定,依定发慧,始能断惑证真,获大解脱。是故璎珞戒经云:「初入佛门,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基」。今诸新戒大德,发心披剃,业经二坛正授,必能守护尸罗。自兹敦品励学,已入比丘之僧数;严容肃仪,方为檀那之福田。

兹有三宝寺与卢寺职事,为本公八旬祝筵,并植般若良因,期登菩提妙果,敬设上堂大斋,供众结缘,请僧登坛说法,即此说法一句,又怎生道?

儒宗仁义礼为先,

佛主律仪定慧全;

欲向檀那酬厚德,

须从听教与参禅!

其五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法师上堂法语

宿植善根力,闻法更出家;

修习四念处,期开七觉花!

金刚经云:「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 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法生信,一切德如是,更 况出家受持净戒,修习圣道乎?乃者诸仁来山,秉受三坛净戒,期成三乘 四果,为如来之嫡子,作众生之良导,应自生庆幸!尤以大戒三聚:誓断一 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生,无生不度。如是 断恶,何恶不断,如是修道,何道不克!

今诸仁者,并诸护戒信众士女,为念生死苦,发菩提心,受诸净戒; 复念人天路上,种福为先,乃向十方三宝,刹海众生,供斋结缘,请僧上 堂说法一句,又如何道得耶?拄杖云:

捉贼以戒兵,定力捆以绳;

扫荡五蕴山,慧剑不留情!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 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详之道。安详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

3)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法句经》。注:修学过程中,如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4) 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5) 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6) 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烦恼。

7)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没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百喻经》

8)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9)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注:听到讥讽毁谤,要能忍辱,听到赞扬,反要生惭愧之心。

10)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懂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

关于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 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达到弘愿。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为乐,求人痛苦。

2)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3) 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以皆大欢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贪、嗔、痴,以布施治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4)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华严经》

5)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灯光明亮…但却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6)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藕益大师《阅藏知津叙》。注:不调理饮食,病患必生,不阅三藏经典,智慧之眼就会蒙昧。

7)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四十二章经》

8) 一个人若不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9) 法譬如水,能洗诸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大海,皆悉能洗诸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无量义经》

10)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11)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注:如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勤奋追求真理。

12) 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因为他的感受是错误的,所以心很乱很苦,若事事怀疑,过度保护自己,扭曲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13) 朱元璋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莲池大师

14) 有一次孟子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15) 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16)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17) 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

18) 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来修正我们的心。

19)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20)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也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大全

1)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见。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灭万年愚。

2) 问:“如何是招庆风?”师曰:“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景德传灯录》

3) 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4) 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五灯会元》

5)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6)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7) 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

8)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

9) 我们诵咏的经典虽不多,但若遵照着去实践,并从其中获得正确的见解,断除内心的愚昧,身心也会得到净化,不再跟随外界的起伏而变化……

10) 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马祖大师问:作什么?巩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巩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11)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仰曰:某甲在下面,锄得一片田,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

12)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3)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仰曰:“和尚今夏不虚过。”

14) 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

15)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16) 环境的脏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积尘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恶习。

17)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与“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应“知行合一”,才是真理与真知。

18) 生世间,最苦的莫过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须知不满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19) 欲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20) 真正地舍弃一切尘世的欲望的人,便能在此时或将来、此处或任何地方、目前的层次或将来的境界都能获得最高的受益。

21)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22)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爱生,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23) 犹如葫芦瓜,散弃于秋季,骸骨如鸽色,观此何可乐?此城骨所建,涂以血与肉,储藏老与死,及慢并虚伪。

24) 第一将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贤者始无过。若欲诲他者,应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

25)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便能解除干渴;佛法虽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如果能够确实奉行一法不违,便能得到利益。

26)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27)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28)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29) 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如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30)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