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2、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5、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7、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9、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10、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11、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3、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1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1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16、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17、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19、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20、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21、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东野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4、苛政猛于虎。——《礼记》
25、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2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27、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9、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叶梦得
3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1、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多半苦中来。——曾国藩
3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33、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3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3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36、知耻近乎勇。——《礼记》
3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3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39、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4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43、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袁枚
4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5、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46、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47、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48、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
4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50、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5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5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5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5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5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57、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5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9、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6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6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6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6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6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66、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6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6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6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糵禅师
2、 人生如戏,角色早就定了,有人永远是打手,有人永远挨打。 ——余秋雨 《吾家小史》
3、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 这种自卫和自WEI,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 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 ——余秋雨 《文化苦旅自序》
6、 早晨喝几口木兰的清露,晚上吃一把秋菊的残朵。只要内心美好坚定,即使便是面黄肌瘦也不觉甘苦。我拿着木根系上白芷,再把薜荔花蕊串在一起,又将蕙草缠上菌挂,搓成一条长长的绳索。我要追寻古贤,绝不服从世俗。 ——余秋雨 《译离骚》
7、 长大了知道世间本有太多的残酷事,集中再多的善良也管不完人类自己,一时还轮不到牛。然而即使心肠已经变得那么硬也无法面对斗牛,因为它分明把人类平日眼开眼闭的忘恩负义,演变成了血淋淋的享受。 ——余秋雨 《行者无疆》
8、 为什么把择定终身的职责,交给半懂不懂的年岁;为什么把成熟的眼光,延误地出现在早已收获过的荒原? ——余秋雨
9、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环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 已被美的火焰 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0、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1、 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古罗马除气势外还有足够的韵味,使它的气势也沁水笼雾,千年不燥。 ——余秋雨 《行者无疆》
12、 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余秋雨 《借我一生》
13、 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4、 在迪伦马特笔下,罗慕洛斯面对日耳曼人的兵临城下,毫不惊慌,悠然养鸡。他容忍大臣们裹卷国库财务逃奔,容忍无耻之徒诱骗自己家人,简直没有半点人格力量,令人生厌。但越看到后来越明白,他其实是一位洞悉历史的智者。如果大车必然要倒,妄图去扶持反而是一种骚扰;如果历史已无意于罗马,励精图治反而是一种反动。 ——余秋雨 《行者无疆》
15、 JI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称赞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反之 ,社会历史的 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西湖梦》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6、 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观。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比经过艰苦的道德训练而达到的谦让更有深层意义。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为什以可以 各管各,因为 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契约。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7、 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余秋雨 《山居笔记》
18、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19、 面对诬陷,不要反驳,不要申诉。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不要企图让旁观者怜悯。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节未到。 ——余秋雨 《北大授课》
20、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1、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风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余秋雨 《阳关雪》
22、 人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还有无限的可能。 ——余秋雨 《霜冷长河》
23、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4、 熟悉也有毛病,容易失落初见时惊艳的兴奋,忘却粗线条的整体魅力,目光有仰视变为平视,很难说是把握得更牢了,还是松弛了把握。这就像我们交朋友,过于熟悉就变成寻常沟通,有时突然见到他翩然登台或宏著面世,才觉得要刮目相看。 ——余秋雨 《行者无疆》
25、 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慢慢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练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 ——余秋雨 《山居笔记》
26、 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余秋雨 《山居笔记》
27、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终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中,短短几句话,让你大惊失色,引为莫逆之交。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余秋雨 《关于友情》
28、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 ——余秋雨 《行者无疆》
29、 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余秋雨 《山居笔记》
30、 这些天我已经领悟了太多的沙漠和废墟,太多的寺庙和洞窟,都是一样,让我闪躲,让我谛听,让我发呆。 我读过很多解释它们的规范文本,但一走到它们眼前就觉得全然不对。写得并不错,但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出来。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好像只能感觉,无法概括。一经概括,感受立即受损,而且往往损及灵魂。 ——余秋雨
31、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2、 空虚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际,枉然的雄伟雄伟到了永远。 ——余秋雨 《行者无疆》
33、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余秋雨 《千年一叹》
34、 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5、 青春的力量无可压抑,即便是地狱也能变成天堂。 ——余秋雨 《行者无疆》
36、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 ——余秋雨
37、 中国文化从来离不开社会灾难。我借清初和清末的民族主义激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思维灾难,借东北的流放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存灾难;借渤海国的兴亡来讨论社会灾难与群体生命的关系;借苏东坡的遭遇来讨论社会灾难与个体人格的关系;借岳麓书院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救助愚昧的灾难,借山西商人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来救助贫困的灾难。 ——余秋雨 《借我一生》
38、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9、 就人生而言,也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余秋雨 《行者无疆》
40、 该庆幸的是年岁还轻,时光未老。怕只怕杜鹃过早鸣叫,使百花应声而凋,使荃蕙化而为芽。 ——余秋雨 《译离骚》
41、 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2、 它最大的优点是不单调。既不是永远的荒凉大漠,也不是永远的绿草如茵,而是变化多端,丰富之极。雪山在远处银亮得圣洁,近处则一片驼黄。一排排林木不作其他颜色,全都以差不多的调子熏着呵着,托着衬着,哄着护着。有时好像是造物主怕单调,来一排十来公里的白杨林,像油画家用细韧的笔锋画出的白痕。有时稍稍加一点淡绿或酒红,成片成片地融人驼黄的总色谱,一点也不跳跃刺眼 。一道雪山融 水在林下横过,泛着银白的天光,但很快又消失于原野,不见踪影。 ——余秋雨
43、 有人辩解,说这是一种剥除了道义逻辑的生命力的比赛,不该苛求。 要比赛生命力为什么不去找更为雄健的狮子老虎?专门与牛过不去,只因它特别忠厚。 ——余秋雨 《行者无疆》
44、 如果忘记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与别人争夺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 ——余秋雨 《霜冷长河》
45、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余秋雨 《行者无疆》
46、 在google上输入“故事”,可以得到1130*****条结果,但输入“结局”,却只能得到44900000条结果。可见,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余秋雨
《文化苦旅》和《行者无疆》都是散文家余秋雨的作品。余秋雨在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欢迎大家阅读。
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自序中写道:“我早期的散文还有一点‘做’的痕迹,容易碰擦到我已经离开的某些领域,这次终于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白了。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特别是作者为了反对盗版,只能停笔,向读者交代“小小决定”。作者表示:“在最近的这个人生段落,我从壮胆学写第一篇散文开始也已出了四本书,即《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起承转合,正可以结束。” 余秋雨的欧洲之旅还是写下了《行者无疆》。对他《行者无疆》的“第三方位”再作分析,也是对“行者”的考察,或许可以对读者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死里逃生
在九十年代初,我曾拜读过“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在后记中叙说了此书的颠沛流离:“我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种侥幸。”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灭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于一时的需求、风尚、机遇、利益而使历史上某些人的某些书得以出版面世,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本《文化苦旅》如果不能死里逃生,怎能获得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又怎能获得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一本书的出版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烦可能越多。只要一步不慎便会全盘毁弃,能像模像样存活下来其实都是侥幸。况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点孤傲又有点脆弱,不愿意为了一种精神成果而上下其中,四处钻营,曲意奉迎,往往一气之下便愤然投笔,毁琴焚稿。在我们漫长的文化延续史上,真不知有多少远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资格的精神成果,就这样烟消云散了。此时,曾在区图书馆专门搞过书评工作的我,向来自宣传部、教育局的局党委正、副书记徐新冠、王家骏推荐并得到支持,在纪念“七·一”之际,从省版书店等几家书店购买了近百册《文化苦旅》,作为对多年来奋战在文化战线上呕心沥血的“文化人”辛勤劳动进行“精神慰问”。
再往前一点,八十年代后期,我已从大学中文专业毕业,虽未能“三十而立”的我而以如今不能相信的一点七五元的价格买下了“四十而不惑”的余秋雨著的《艺术创造工程》,此书与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赵园的《艰难的选择》、黄承万的《审美中介论》等列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艺探索书系”的第一批书目。它是当代文艺变革的缩影,是时代的改革浪潮在文艺领域中激起的回响。这本书有些是作者在复旦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讲课的内容,引起了不少各地高校的艺术理论课进修教师的良好反馈。此书一反以往一些艺术理论专著的结构框架,以开放的眼光、散文的笔调,探索了艺术活动的创造本性。作者力求贴近艺术家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甘苦和困惑,善于把思想化为形象,把论说语言变成艺术语言,既显示出理论思维的深刻性,又不乏艺术的感染力。在很有学者风度的作者像下面是作者余秋雨曾写过:“只有不完满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只有创建中的人生才是响亮的人生,只有探索着的艺术才是壮阔的艺术。只要还有创造的余地,就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前程。”
《山居笔记》回眸历史
记得几年前在图书馆翻过余秋雨“把它首先献给白先勇先生、欧阳子女士和一切关爱我的台湾朋友”的《山居笔记》,作者是躲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山间居舍里写作的。当时我的感觉是:如果说《文化苦旅》在漂泊旅程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的话,那么《山居笔记》在回眸历史中,展示了作者深沉的历史题解。作者也说到:“连已经习惯了《文化苦旅》表述风格的读者也可能会对《山居笔记》不习惯,这没有办法了,既然我的文思已经无可奈何地进入了深秋,那么只能让不厌弃我的读者一起来消受寒风和残叶,真对不起。”如今,再读《山居笔记》,读到了“康雍乾盛世”清朝始末的《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到了《流放的土地》、《脆弱的都城》、《苏东坡突围》;还读到了《乡关何处》、《天涯故事》、《十万进士》;尤其读到了曾在海内外、学术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遥远的绝响》和《历史的暗角》。前者对中国文化中堪称“风流”的“魏晋人物晚唐诗”,由《魏晋清谈》进入这个真正的乱世:当时被杀的知识分子已不是秦始皇时代所坑的个体形象还较模糊的儒生,而是姓氏、事迹、品格、声誉均已是真正的名人,随着他们的鲜血,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册。文化的惨痛,莫过于此;历史的恐怖,莫过于此。作者着重描述了李白写诗道“院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的阮籍,着重怀念了在刑场高台上,面对着千名太学生和民众,“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而赴死的嵇康。由此,作者感叹道:“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落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一切都难于弥补了。我想时至今日,我们勉强能对他们说的亲近话只有一句当代熟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接着,在那篇引起有趣反响的《历史的暗角》中对那群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予以揭露:“处在弥留之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死不瞑目,颤动的嘴唇艰难地吐出一个词:‘小人’不错,小人。这便是我这篇文章要写的主角。”于是,作者从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发现这个历史症结中分析出:小人见不得美好,见不得权力,不怕麻烦,办事效率高,不会放过被伤害者,需要搏得同情,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最终控制不了局势。有人说由于“小人”的存在,许多天才中途夭折。大凡受到“小人”纠缠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与众不同的佼佼者。他们或是在学术研究上有建树,或者在文艺创作上成绩大,受到了社会的注意,同时也受到了“小人”的忌恨。巴金、施蛰存当年也受过攻击。遥想当年,沈从文先生也曾受过很大的冲击;不少人合伙骂他,结果把他骂到历史博物馆的一角;煌煌巨著《中国服装史》诞生了。收到近十种版本盗版的也是难产了整整四年的《文化苦旅》的余秋雨,当他“不得不出版《山居笔记》大陆版的‘正本’了”,此时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山居笔记》“自序”便是有九章四十页的《可怜的正本》。
《霜冷长河》鞭辟入里
余秋雨的题字,马兰的篆刻印在封面上,使这本《霜冷长河》别具匠心,夫妻俩那年冬天在南京古道上合影的照片印在扉页上,作为以马兰主编的黄梅戏《秋千架》为题的“代后记”,其实是余秋雨对妻子马兰的近距离,细节的“特写”。在书四辑与众不同:《壮士》这个古老的称呼,是为上海举办的《探险壮士余纯顺摄影遗物展览》写的序言;《中秋》写是读了女诗人自拟的讣告后,拿起电话筒将此作为节日礼物让朋友分享一份冷凄高远的秋色,写了外国一家华文报社让他发表对张爱玲之死发表评论的电话采访;《老师》、《长者》则充满对张可、王元化等“足够让我们终身去阅读”的历经磨难的长者之敬意。此书的第二辑是作者“关于友情”、“关于名誉”、“关于谣言”、“关于嫉妒”、“关于善良”、“关于年龄”等方面的研究,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论文,引经据典,说古论今;从中我结识了一位不怕死却惊疑于世间居然有人“卖友”、“吮血”的柔石;联想了留下“人言可畏”、 “我不死不能明我冤”遗言的阮玲玉,读到了一位清纯绝俗却触及人生与名誉的李清照的故事,怪不得她晚年的《声声慢》能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千古传世绝句;作者对造谣的人们鞭辟入里,对越流越大,越滚越圆,越滚越险之谣言的雪球“群鸦蔽天”进行了讽刺。此书第三辑,近似的散文笔调的微型特写,有《绑匪的纸条》、《乱世流浪女》、《心中的恶狼》、《为自己减刑》;有《文化敏感带》、《大桥的寓言》、《遗憾的真实》、《褪色的疑问》。第四辑分为“灯下回信”、“掩卷沉思”两部分,前者是作者在上海《青年报》“青苹果热线”做主持人,回答青年读者的回信;后者“不是读书笔记,不是对话记录,有的过分严肃,有的过分随意,只有自我安慰,这倒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散文格局,什么都装得进,有点后现代的意思。”当我读了余秋雨先生写的十四篇“把自己耗费在别人的书中”,“以别人的精神劳作为题点的深夜冥思”,我觉得这很像萧乾先生几十年前所倡导的“散文体书评。”作者将读《学者追忆丛书》、《梅兰芳百年祭》、《米丘林作品》、《中国人》、《世纪之辩》用“——”放在文末而不是作为副标题,也是别具一格的。余秋雨读《人生纪年》后提出“收人生,比收古书籍、古董更加重要”,“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作者说:“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让今天收走昨天,让明天收走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走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片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我想,这也正是《霜冷长河》的要义所在。 《千年一叹》骇人听闻
捧读《千年一叹》,不由被标明出发及途经路线和到达的地图,被图文并茂的异国风情之照片、文章所吸引,此书是一本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经历的日记,由作者从深圳、香港、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到达中国的边城樟木的一百零二篇“日记体”的“探险散文”,他那在一个两米直坑的弹坑前徘徊片刻便写就的主题歌《千年走一回》,后来由滕格尔演唱,气势夺人,情真意切,特别是“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以及重复的“我是涅磐的凤凰再飞翔!”那磅礴的气势,那浪漫的诗情,那文明的追忆,那历史的沧桑,将“千禧之旅”的意义挥笔在纸上,将“千年一叹”的回眸弹指一挥间。
作者“在实地考察中国现存原始文化,写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也曾一次次地投入过肢体历险和精神历险”,但与这次相比,“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当车队回国后,使作者伤心的是,“一路上抱在手上的这部日记稿还是被抢劫了。盗版集团从凤凰网站上摘取了它,冒充光明日报出版社以《千禧日记》的书名出版,公然标明第一次印刷五十万册,畅销数国,现已基本卖完。”因此,作者早已在写的自传,也因这两年的故事增加了最重要的篇章,但它的出版,还要等到盗版狂潮有所阻遏之后。因此,我对“自弃各位,自离积累,自拆楼台”而这次又自动“割断”的作者表示理解,对他的危言表示赞赏: “我是行路才不愿意在某处留连过久。安适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丰沛的泉眼很容易滞留人生,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阻断,任何安顿都是创造的陷阱,任何名利都会诱发争夺,任何争夺都包含着毁损。因此,如果没有外部因素,我也已经应该起身出走。”
尽管《千年一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采用了由深圳华美防伪网络系统有限公司提供的防伪标志,此书在一年中印了十二次,印数达三十六万,然而作者在“自序”中“顺便,有一个小小的决定要向读者交代”的遗憾,不由想起他在《历史的暗角》说到孔夫子提供了划分界限当然是为了“弘扬君子,提防小人”,当长久放弃之后,“小人就会像失去监视的盗贼,冲决堤岸的洪水,汹涌泛滥。”在作者表示“至多还会写一组讨论盗版行为和毁谤行为的文章,专供他的盗版,印得越多越好。”
由此,我也在感叹:今读其起承转合四本散文集,何时再读余秋雨?!在写作此文时感叹之余,在发表之前获悉信息:得知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续集《行者无疆》已经问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余秋雨、郑义文化旅游散文与景点摄照互映生辉的著作,作为余秋雨眼里的中国文化·摄影珍藏版,让读者在审美享受上更上一层楼。
《行者无疆》第三方位
首先将自己定位为“行者一个”,而不是文化商人、作家、学者或者大学教授。这是在最近央视知名栏目《艺术人生》中面对观众质疑:这位“文化明星”到底有多少作秀的成分?余秋雨的回答显得平静而智慧。
他自从十五年前走出书斋,用自己的眼睛和脚步实地考察,进行文化苦旅,他的足迹越行越远,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通过旅行的方式来考察人类的各大文明”。既从其他文明来审视中华文明,又从中华文明来察试其他文明。《行者无疆》是余秋雨欧洲之旅的考察结集。此书中对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多方面比较,突破了两极方位,而是一直保留着更庞大的第三方位,即一切文明的对立面。
前些天一位芬兰教授对他说:“想不起哪个欧洲旅行家走欧洲走得你们这样长,据说以前你还冒险走完了那条目前世界上最恐怖的路,当然还要加上中国……”选择行走考察,余秋雨深感亲临现场的感受和得到的原始真实是读书斋文字无法代替的,一路上产生很多疑问,边走边寻找答案。对文明和与之对立的蒙昧、野蛮的思考依然是他为人为文的主题。
“像是在森林里走疯了的人,全然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也遇到过盗贼拦路、树顶泼污、夜禽环视、枭鸣如歌,但天际还有隐隐月光,远处还有朋友的呼声,我没有在半路失踪……”“于是今天晚上我要站在北极圈向十五年前刚下决心的自己禀报一声:我走完了。”
他走过南欧:“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
他走过中欧:“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
他走过西欧:“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
他走过北欧:“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
他来到庞贝古城废墟,久久驻足那两个剧场,看到了人体遗形,特别是庞贝废墟中这位抱肩蹲地的工人,“仿佛是又一座《思考者》雕塑,思考着人类如何异化为劳动对象,然后以身作则。记得马克·吐温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在这里见过一具挺立着的庞贝人遗体,非常感动。庞贝城灾难降临之时,倒是处处闪烁着人性之光。除了马克·吐温提到的那位城门卫士之外,除了很多人体遗形象表现出的保护儿童和老人的情景之外,我心中最高大的人性形象是一个有名有姓的人,他就是《自然史》的作者老普林尼(Gains Plinius Caecundus)。”
他来到叫罗马的这座城市。给它这个词叫“伟大”,“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文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但是,其他城市也有旧窗,也有古砖,也有雕文,也有老藤,为什么却乖乖地自认与伟大无缘?” 余秋雨认为:“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一项遗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谐,每一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安详对视,每一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因此,罗马的伟大是一种永恒的典范。欧洲其他城市的历代设计者,连梦中都有一个影影绰绰的罗马。”
余秋雨的欧洲之旅几乎周游列国、走遍主要城市,他对巴黎等各大城市的景观、印象都有文章,他以为“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是尊古?是创新?是倚山?是凭海?是厚土?是广交?……”最有趣的是他给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巴塞罗那写了一篇《流浪的本义》,说“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
早在离开书斋出行后不久,他就在旅途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眼界越走越宽,脚步越行越健,万千气象纳入胸怀,运谋成篇。八年前旅行过半,曾有记者问他为人为文的主题,余秋雨回答道:“至少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他写道:“德国诗海涅指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大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而当时东方也站立着一位文化大师,那就是中国的汤显祖。二十世纪前期,一位叫青木正儿的日本学者第一次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庆幸东西方的戏剧诗人同时活跃在世界,而让他奇怪的是,在莎士比亚去世的次年,汤显祖也去世了,追得很紧。中华文化曾经有过至正至大的气魄,那时的文化人生存基座不大,却在努力地开拓空间,开拓未知空间,开拓创造空间,开拓接受空间,为此不惜一次次挑战极限。今天的文化人不管有多少条耸人听闻的“学术理由”,如果只是一味求小、求僵、求玄、求偏、迟早会让大家丢人现眼。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书中对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多方面比较,突破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两极方位,而是一直保留着更庞大的第三方位,即一切文明的对立面。“为此,中华文明愿意以更谦和的态度来体察欧洲文明的甘苦冷暖,并虚心求教,不管欧洲文明什么时候也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华文明。”这就是余秋雨,一个学者,不,还是按他自己的说法,一个行者立足“第三方位”的独特看法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