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无欺自安
不悲镜里容颜瘦,且喜心头领域宽
燕雀应思壮志,梅兰珍重年华
谦者众善之甚,傲者众恶之魁
乘风破浪扬帆远,点石成金哲理明
雪凝无碍松枝翠,霜重更催枫叶红
长志须凭真力气,成才要下苦功夫
泪珠难换丰盈果,汗水能滋烂漫花
需从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跟
素甘淡泊心常泰,曾履忧危性愈坚
宽人三尺,利己一丈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为有才华翻蕴藉,每从朴实见风流
人间无净土,世上有真情
傲气勿存存傲骨,真金非贵贵真知
寡欲无欺身常健,消愁去忧心自清
不要钱原非易事,太争脸也是私心
廉贪各走兴衰路,谦满分怀福祸胎
不作风波于世上,要留清白在人间
益守己更宜修己,多让人休多上人
淡心复静虑,神怡体自舒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度方为大丈夫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每无忧
身正自然邪不扰,心端怎有恶来欺
意志坚强最珍贵,精神颓废特悲哀
处事当求真善美,为人莫作假凶空
勤能补拙才偏敏,廉不沽名品益高
凌云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
平平淡淡生活,从从容容做人
通今博古,返朴归真
须知岁月无驹隙,莫让年华付水流
宁与凤凰比翼,不随鸡犬争鸣
幸福常从闲里减,才华每在苦中添
书读万卷少,德缺一点多
恪守操行扬正气,诚信道德播清风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袖里清风无价宝,胸中正义有声雷
学问多自虚心得,风物常益放眼量
容人人不矮,责己己偏高
畏寒草落干枯叶,傲雪松伸不老枝
白眼观邪恶,丹心付善良
无知常自满,有识不轻狂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博览知学浅,广交悟世深
万事必求其所以,居心不可有然而
常熬红烛甘滴泪,难耐清贫莫为师
张弛有度抻活力,名利无贪重晚晴
荣毋昂首,辱不弯腰
自大自悲皆自毁,心雄心慎总心舒
事多长恨时间少,志短始忧道路长
名缰牵蠢客,利锁铐庸人
闲里寻忙忙里乐,苦中作乐乐中忙
聪明源于勤奋,伟大出于平凡
松高节更劲,梅老香且浓
坎坷常能磨壮志,徘徊每会误前程
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惟其实
历劫方显钢骨硬,经霜更知秋水明
一身正气心灵美,两袖清风品德高
应以人长量己短,莫以己短妒人长
贤人常克己,俗子不饶人
碧野青蛙鸣绿夏,苍山红叶醉金秋
羞为拍马吹牛汉,敢做降龙伏虎人
两袖清风心无忌,一身正气梦不惊
懦夫自古以为命,志士从来不服天
实桶无声空桶响,满瓶不晃半瓶摇
万物能容称博大,千金难买是真诚
恩怨挥手断,是非随心平
君子索求道义,小人搬弄是非
崇贤敬德万事业,大功至上千秋名
碧玉蒙尘无损害,红梅傲雪自添娇
清清淡淡归清淡,自自然然返自然
无志难成易事,有心易克难关
事成图报非真善,功就无求乃大贤
知错益智,就过误身
益世甘为牛献乳,利人乐作马飞蹄
有德通情理,无志弄是非
欲使腰包实,须防脑袋空
莫只看财边有贝,应常想利侧藏刀
苦由欲生,悲从心来
心宽易解难为事,量小难容易处人
话语和平闲气少,心胸坦荡好朋多
有志书山山有路,无心学业业无成
笃礼崇义,抱淑守贞
言可省人方属贵,行能济世始称贤
人生是戏还须演,世事如棋岂肯输
政勤何须驱车快,身正岂在训话多
时髦易逝,经典常存
风雨人生坚且壮,诗书情致寿而康
正大光明说真话,谦虚谨慎当好人
勤能补拙,学可医愚
立定脚跟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
好事多为难事,名人都是苦人
莫待明年花更好,当惜今朝春尚浓
让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待人接物和为贵,兴业建功志必高
读书必提要,处世在通情
实穗低头朝大地,虚禾翘首向高天
洞悉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
勤劳能励志,俭朴以修身
奋争生灿烂,等待落平凡
路远当即跬步,锦长应累才丝
无德偏哗众,有才不轻人
倘无霜雪松如草,苟失山林虎变猫
不乘时尚癖,景仰古贤风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遂私情
方圆曲直终须有,苦辣酸甜不可无
愿作泥中藕,不当水上花
骄傲遭逢失败,谦虚孕育成功
世事洞明莫玩世,人情练达应助人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月临浊水明常在,松长凹山直自存
书山有路无捷径,学海无涯有轻舟
老骥奋蹄春永驻,夕阳焕彩乐无穷
责己何妨真面目,待人莫要小心胸
忠奸终有报,泾渭总分明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映斜
做人为有宽容乐,处事因无淡泊愁
富于勤俭穷于懒,成在谦虚败在骄
三思终有益,百忍永无忧
手臂不伸名利场,脚跟休踏是非窝
神游物外烦情少,心注书中乐趣多
纷繁世事扪心问,坎坷人生放胆行
习勤不止能祛病,闻过则纠自得师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看风使舵诚可鄙,见人下菜亦堪嗤
是非只为胡开口,烦恼每因强出头
伟人自古无闲逸,志士从来不屈挠
红火难熔碧玉,苍蝇不点清波
甘作阶梯铺彩路,历经风雨壮师魂
大海心无亏无溢,小溪腹易涨易消
酒欲醉人人不醉,花香袭我我自清
事遇艰危当勇进,人逢便利不争赢
养性修身在恬淡,待人接物贵谦和
甘坐清凉冷板凳,不追庸俗热风潮
胸狭总嫌天地窄,心清才觉海湖平
砺德身心正,求知耳目聪
当了却时须了却,不糊涂时别糊涂
无德只能浊富,有书不算清贫
精神到出文章老,学问深时义气平
虚名恰是捆身索,浊富犹如束颈枷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费时间时费我,人荒事业业荒人
充海阔天高之量,养显忧后乐之志
春蚕可贵因忘我,蜡烛堪佳在照人
备课攻书蚕咀叶,传经解惑茧抽丝
读书诚似衔泥燕,治学浑如酿蜜蜂
宁作劲松迎雪挺,不为媚柳顺风摇
淡泊为人生有乐,浮躁度日命难安
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名声清似水,人格重如山
鹦鹉前头休多语,小人身边须慎行
一勤天下无艰险,百忍堂前有太平
闲逸磨损意志,勤奋陶冶情操
勤学马列明真伪,常用道德匡自身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情理但逢君子讲,是非休信小人言
欲有节行有度,想所闻做所知
辩理岂能留芥蒂,聊天也要取精华
追悔莫如重振做,慎行自是胜盲从
寿高脱俗风华茂,体壮超凡志气豪
笑乃良方能益寿,书为妙药可医愚
愁眉不展苍穹小,笑口常开斗室宽
当以德才评高下,莫将富贵记愚聪
若能坦坦荡荡,何必战战兢兢
惊世文章翻百遍,做人准则记千条
柳絮体媚无骨,梅花影瘦有神
放荡并非潇洒,奢靡岂是风流
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小失当重,大智若愚
莫做无聊事,多读有益书
不惊狼狗一张嘴,只怕人情两面刀
虚心自古称君子,有节无华傲达人
志士眼前无蜀道,男儿心上有天梯
软篾偏能箍硬桶,温言每可服刚人
毕生学识难知足,到老文章不放心
压石何妨春笋出,抽桥无碍白云飞
棋悟妙招非胜算,事明至理即真诠
民心似秤,历史如筛
坎坷人生磨铁汉,纷繁世事炼雄才
知足苦亦乐,无欲凡已仙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伦人非
读书求甚解,做事必认真
日暮不嫌征途远,年轻莫谓未来长
术业宜从勤学起,韶华不为少年留
俗心可鄙,谎言莫畏
良药甜舌尤利病,忠言悦耳更宜行
读书当悟理,办事贵求真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
大丈夫自然直率,真豪杰断不粗疏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药难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世事每从宽处乐,人伦常在忍中全
不谋无耻事,甘作有为人
诚意待人终有德,平心处事自无争
基本功从勤学起,精深理自苦辛来
身正为师桃李盛,德高执教梓楠多
人事如流休问我,心田若海可容人
夏赏荷花秋赏菊,上无谄媚下无欺
书中琢玉真君子,笑里藏刀渺小人
为人忌有踌躇志,做事休存侥幸心
愿同弱者融肺腑,敢与强人决雌雄
自古横行非俊杰,从来忍让是英雄
小酌令人兴奋,狂饮使人发疯
宽以待人于己乐,严加律己受人尊
情趣诚中得,心花静里开
学问常欺无志者,功夫不负有心人
自古败名因快乐,从来结怨为伤情
语杂多是非,心静少烦恼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好向深层谋道义,不图表面做文章
做人诚作本,谋事信为基
苦辣酸甜堪回味,是非成败需反思
益把自卑为自奋,莫将天命作天条
心向浮云知进退,名随野草任枯荣
伏案潜心尝世味,横空仰面写人生
阴晴圆缺终须有,苦辣酸甜不可无
三思知进退,一笑对乾坤
皓首丹心忠教育,清灯红烛放光明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无志一生皆失意,有心万事可成功
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学海泛舟勤是浆,书山探宝苦为先
身无媚骨求真理,腹有痴肠读完书
绝苟且之友,怀检点之心
能坐春风唯意雅,不随世俗独心清
平中见奇巧,拙处露锋芒
小心行世路,大胆写人生
礼让三分能纳福,心宽一寸必延年
勿临渴掘井,宜未雨绸缪
胜利面前防失利,成功背后忌居功
曲曲折折人生路,勾勾叉叉世间情
浊富如风中秉烛,虚名似水上浮漂
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终生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百里长堤蝼蚁毁,千寻大树蛀虫枯
老骥思千里,鹪鹩足一枝
为人品行作范,处事仁义为师
安分身无辱,防非口慎开
逆耳忠言多好意,顺心妙语少真情
威不屈所志,富难淫其心
有才休拍马,无耻乱吹牛
耻作桀王犬,乐为孺子牛
谦到十分防有诈,让开一步不为虚
事无大小唯求益,才有高低贵学贤
平时不说无情话,每日常观有用书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
人心若路直行好,世事如棋宽着高
求名贵法梅松柏,取利羞师蟹蚤蝇
水逢阔处水流缓,心在宽时心态平
莫作软藤攀大树,敢为硬木咬悬崖
有限人生勤进取,无边事业乐耕耘
读有益书精力爽,行无愧事梦魂安
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
乐从勤中得,烦自贪里来
倘求困时人援我,莫忘平时我助人
知足人常乐,无欺心自安
心存公道行方健,言出精诚语自雄
开心每在无私后,塞耳难得有道言
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不作名花香玉槛,愿为小草绿天涯
眼界高时无物碍,心田静处有清波
盖世功勋狂里减,弥天大罪伪中增
效梅傲霜休傲友,学竹虚心莫虚情
莫学灯笼千只眼,当效蜡烛一条心
有勇有谋人中杰,无法无天阶下囚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金无足赤耐火炼,人欠完美经世磨
言简意赅旨趣远,见多识广襟怀宽
贫能节俭,富不奢华
甜以思苦,乐不忘忧
世事沧桑翻冷暖,人生坎坷逐高低
百事须防姑且,一心要究原来
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
未出土时先有节,得凌云处尚虚心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直接为实,简单是美
忍中乾坤大,笑里学问多
怕小人不算无能,敬君子方显有德
坚持奋斗人好做,放弃追求事难成
巧不自夸方德懿,身能独省总心香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柳暗花明
有荆棘方为山路,去雾霾又见海天
政从正出,财自才来
风清尘不染,磊落德常存
梅花铁为骨,绿竹虚做心
能受天磨真志士,不遭人妒是庸才
趣真不涉俗,心静自得天
品正心常泰,德高寿自长
示弱为立身之巧,逞强是惹祸之胎
诚可防贪忍防祸,宽能治偏谦治急
人有良知天地敬,胸存正气遐迩钦
志士嫌天短,愁人苦夜长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成功每在潜心处,败事多为得意时
多怪常常因少见,少成往往在多疑
松能傲雪枝长翠,泉不纳污水自清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任事者当能实干,谨言人每有奇文
戒骄风清日朗,除躁海阔天空
辱人终辱己,尊己务尊人
良书架上有,悔药世间无
立定脚跟做事,放开眼孔看人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相貌不佳德可补,品德太劣貌难遮
处事待人诚为本,持家立业俭当先
世事有常有变,英雄能屈能伸
鲁迅精神能壮骨,雷锋道德可强心
有德名声远,无私威望高
知足虽贫尤自乐,嗜贪总富亦常忧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腰缠万贯非大款,面壁十年乃小徒
海趋深处色如墨,学致贤时人若愚
雷厉风行护芳草,锋强芒利斩恶魔
一催即垮非硬汉,百折不挠是强人
有志者终成大事,无心人易失良机
能言未必真君子,善处方为大丈夫
人生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失意休馁,得势莫狂
立志要从千载想,闲谈莫过五分钟
无私无畏处事,有情有义待人
缺德常欺事,大贤不傲人
光阴无放假,成就不攀亲
收心静里寻真乐,放眼长空得大观
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
功名本无意,脚迹正有声
知识无涯须勤学,青春有限贵惜阴
品似梅花刚在骨,心如金石毅为神
劳力劳心无贵贱,是勤是惰有升沉
莫同俗草争闲气,可与高风论远怀
岂可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身登绝顶心胸阔,眼避俗尘天地宽
睁大眼睛看世界,把心端正待人生
博学精思增智慧,更新除旧见精神
梅历风霜方绽蕊,人经磨砺始成功
旁门勿进,正道直行
鱼虾浮浅水,鸿鹄博高云
阅尽人情知纸薄,踏平世路觉山平
做人清淡精神爽,处事从容日月长
金钱不足精神补,小节难全大德存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能知耻终生不耻,肯拜师随处有师
求真知不行伪道,重实学勿慕虚荣
风雨一生桥与路,云烟千里利和名
知难不进致无路,遇险攀登别有天
《晚次乐乡县》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注释】
⑴次:停留。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⑵杳(yǎo):遥远。际:边。
⑶日暮:太阳将落山之时。孤征:独自在旅途。孤,单独。征,征途。
⑷川原:山川原野。迷旧国;迷失了故乡。迷,迷失。旧国,故乡。
⑸边城:边远的小城。
⑹“野戍(shù)”句: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荒烟,荒野的烟雾。断,断绝,停止。
⑺平:此处指景象没有变化,模糊一片。
⑻如何:为何,为什么。恨:惆怅之意。
⑼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白话译文】
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 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一个人走的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只听见猿猴在夜色里的鸣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此篇是诗人由蜀入楚途中,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
【赏析】
陈子昂诗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由此也可见陈子昂艺术才能的多面性。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首联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诗句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综上可见,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但也由此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带甲满天地⑴,胡为君远行⑵!
亲朋尽一哭⑶,鞍马去孤城⑷。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⑸。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⑹。
注释
⑴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⑵胡为:何为,为什么。《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⑶亲朋:亲戚朋友。唐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⑸关河: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⑹“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2]
参考译文
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赏析
《送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离开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的一首五律。此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离别情写得入木三分,用浓浓的情谊来衬托尘世的悲凉和离别时孤寂的心境。全诗基调幽静清雅。诗人对社会当时的衰败景象看得非常透彻,对人情的冷漠表达了无限感慨,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
首句以提问开篇。“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赏析二
这首《送远》是诗人杜甫在乾元二年(759)时所作。“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而远行。诗人到哪里?诗人也不知道(“ 胡为君远行”)。全是如下:
这是一首无言律诗。第一联“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诗人写了自己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为什么要远行。首句“带甲满天地”,“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士。诗人用极为有力的语言,描写了到处是全副武装的将士们,一下就吸引住读者。接着“胡为君远行”,这里的“君”指诗人自己,即自指。“胡为”即何为,为什么。在《汉书·黥布传》中有这样的句子:“胡为废上计而出下计?” 颜师古 注:“胡,何也。”这里,诗人杜甫向自己发问:兵荒马乱之际,为何在这样的时刻“远行”?其实,我们从杜甫一联及其问话中,已经感受到诗人“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精神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最高理想。
接着颔联“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写了自己离开时亲朋好友相送的凄凉情景。上句“亲朋尽一哭”,其中的“尽”即全都,完全。也就是说,亲友同声痛哭。我们知道,在这离乱之时,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别也就是永别。即使能够相逢,也是不只是何时。而诗人则“鞍马去孤城”,“去”离开。诗人跨上“鞍马”,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这里,诗人运用了一个特写,在对偶句中,把自己离别时痛苦的心情置于悲凉的环境中,用亲人的有声衬托自己的无声,把自己内心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承上而来,写自己远行的时间和在路途中所见及其感受。上句“草木岁月晚”,“岁月”即年。“岁月晚”即指年末的时候,也暗示自己年年老衰弱。这里是说,草木零落,时入岁暮。这一句是写诗人远行的时间。下句“关河霜雪清”,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句写了自己在远行中的自然环境,承接上句“岁月晚”作了具体描写。这里,诗人不但描写了远行的自然环境,也表现了自己远行所见的凄风苦雨社会环境,及其所产生的内心的凄凉。诗人即使处在如此环境中,而“临危莫爱身”的思想,也在这样的环境中给暗示出来。
尾联“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这两句诗人回忆了朋相送的情景。上句“别离已昨日”,是说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下句“因见古人情”承上“昨日”而来。这里,诗人虽说“古人”,实则表明了自己远行之后,没有亲人的关怀,身在他乡,感到人情淡薄,因而触景生情,与亲人离别的情景,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诗人在结尾,不但暗示出兵荒马乱的时候,人心散乱的景象,而且表现出了自己远行后的凄凉的生活,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总之,杜甫这首《送远》,写于安史乱中那“带甲满天地”的时候。诗人“鞍马”入蜀,不但前路茫茫,而且还不知依托何人,内心之凄苦也就不言而喻。在写作上,诗人采用了回忆的方法,正如浦起龙(清康熙时人,撰有《读杜心解》)所说,这首诗歌的前四句 “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后四句“当是就道后作”,这样,不但把过去与现在统一起来,而且在这样的对照中突出了离乱时期“远行”的凄凉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