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曹操经典语录如饮美酒 正文

曹操经典语录如饮美酒

时间:2025-05-14 06:45:54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赏析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全篇共分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这是“赋”的正文以前一段简短的叙事,这里面又分三小节。

第一小节共四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第二小节共五句,前两句写景,后三句写事,亦即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我在前面曾说,本篇以写志为主,不强调对景物的描述;因此本篇的景语只有四句,即此处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下一小节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而已。但这四句极凝炼简括,“清风”二句写风与江。“白露”二句写月与江。总之,景物描写只为点出“江”和“月”来,作为后文“写志”时举例用的。而当前,作者已写出月下江景,不必更多费笔墨了。

“诵明月之诗”两句与下文“月明星稀”两句同一机杼,盖文人游山玩水,很容易从客观景物联想到昔日所读的作品,然后再由前人的作品生发出自己的感想来。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不能前后互换。因为“窈窕之章”是在“明月之诗”里面的,内涵大小不同,所以小者不能摆在大者之前。而先“诵”后“歌”,亦合于诗人吟咏时实际情况。人们对景生情,总是感情愈来愈激动,“歌”比“诵”要更牵动感情,故诵在先而歌在后。于此可见作者文心细密之处。

第三小节仍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造语自然生动,然多有所本。用“徘徊”写月光移动,古诗屡见,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及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白露横江”句亦从《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化出,“水光接天”句化用赵嘏《江楼感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苇”用《诗经河广》“一苇杭之”’“万顷”用谢惠连《雪赋》及范仲淹《岳阳楼记》,“冯虚御风”用《庄子逍遥游》,“遗世独立”用李延年歌,“羽化”用《晋书》,“登仙”用《远游》。其自然生动之妙,在于句偶而文字并不对仗,得古赋之神(如《九歌》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即是句偶而文不对仗者)。

这一小节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写成,不容移置。“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远。“纵一苇”句是写主观的游者,“凌万顷”句是写客观的江面。“浩浩乎”句写泛舟江上的现象,“飘飘乎”句则写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笔势流畅,宛如信手拈来,词语皆有出典,却不着堆砌痕迹。

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是第二段。这里面自然分作两层,歌词是一层,萧声是又一层。作者描绘箫声属于“体物”,但“体物”却是为了“写志”。苏轼在这篇赋中以“哀”“乐”对举,借主客问答以写志抒情,其实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两个方面。最后,“乐”战胜了“哀”,主客同达于“共适”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助于箫声。故作者在这里用全力刻画它。

我个人认为,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比君,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忠君诚然是局限,但在苏轼身上却应一分为二地对待。忠君思想正是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的动力。这里面含有积极因素。下文“哀吾生之须臾”与“共适”于“无尽藏”的江山风月,都从此生发出来,妙在并不着痕迹。一个人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同时并不放弃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生活态度。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无心流露出来的,所谓“渺渺兮予怀”,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现,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箫的“客”是理解歌词内容的,所以把这一方面的感情加强,用箫声倾诉出唱歌人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公开亮出来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却又泾渭分明。文章构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觉察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苏轼才华洋溢的体现。

写箫声也是一段精彩文字。“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呜呜”写初吹,字面用《史记李斯列传》;“怨”“慕”“泣”“诉”化用《孟子》;“舞幽壑”句,暗用《国史补》里吹笛事;“孤舟嫠妇”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如怨如慕”二句,写箫声吹人精彩动人处,使听者情不自禁联想到人的七情六欲。“余音”二句写箫声结束。然后再加上两句夸张性的比喻,以摹绘其出神人化。

第三段是伤时忧国的正面文字,却从怀古方面落笔,乃见笔力。怀古又先从诵古人诗句写起,“月明星稀”两句正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似有意,若无意。从心中的诗句推展开去,然后写到目中所见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其”以下八句,是推测,是想象,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谓“铺”,乃作赋之正规写法。这样就从勾勒背景进而塑造了曹操的形象。“方其”以下,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本人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不这样写,人物的形象就不易突出。难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总,“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见功力。上一句所谓顿挫以蓄势,下一句所谓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实为千锤百炼而出,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确是千古定评。这是本段的上一节,其实也正是《念奴娇》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却用了另一种手法,便使人应接不暇了。从“况吾与子”以下至“托遗响于悲风”,是第三段的下一节,虽为客语,实反映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意思是说,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在当时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那么在今天这种逆境之中,还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业!这一节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的反映,而作者却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谓的辞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过形象描写,还使人不致于产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处。“挟飞仙”二句想象奇绝,却跌入“知不可乎骤得”一层意思中来,于文义为倒装,于文势为逆挽,变化无方,起落随意;以形象、比喻相对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无说教者习气,也没有抽象的空论,而悲从中来,想超脱尘世又无法逃避现实,真是哀伤到极点了。所以结语“托遗响于悲风”一句写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写到这里,真疑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用带有理趣的逻辑思维来反驳这一消极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点意思写得出人意料之外,这真神奇了。

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入一层的正面文字,虽与前一段属于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却并非平列的。若从其结构看,又与前文不同。这一段本来只有一层意思,却化作两层来写。水和月同为比喻,作用和性质是一样的,作者乃把它们分作两层来说;作者在这一段里所要阐明的只是“不变”这一层意思,却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这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逝者”句用《论语》“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虚”二句用《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所以用“盖将自其变者”两句轻轻一驳,便不再照应,却把重点放在后面两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再反问一句:“而又何羡乎!”不说“而又何哀”,反说“而又何羡”,针对上文“羡长江之无穷”而言,文笔总在不断变化。盖有“哀”才有“羡”,无“羡”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哀”了。上文说“吾生须臾”,此则说“物与我皆无尽”。物无尽,人们能理解;“我”亦无尽,就不易分晓。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所以其生活态度归根结蒂还是积极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间”四句,看似宿命论,其实作者却是用来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所以其内在涵义并不错。接下去从“惟江上之清风”直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作者的正面主张,认为应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与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说的“吾与子”遥相呼应。有人说,这不过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诚然。但其所乐者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这就比东汉人所追求的“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要高尚多了。可见作者的精神境界并不那么庸俗低级。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脱而非物质上的享受。他执著于不朽的事业,而对功名利禄却比较看得超脱,这就同一般的及时行乐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了。

第五段仍用简短的叙事作为全篇的结尾。“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这是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以下的描写与“饮酒乐甚”句相辉映,而最后两句则写尽“适”字之趣,文章亦摇曳生姿,得“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妙。

篇一:《新三国》每集

片头歌词:

风云起处 苍黄变化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允文允武 三分天下 鼎之轻重 可以问吗

弹剑作歌 披挂上马 霸王大业不是空话

男儿碰撞 一团火花 百年人生 瞬间光华

塞北秋风猎马 江南春雨杏花

千古江山如诗如画 还我一个太平天下

片尾歌词:

大梦方觉 山川依旧 古战场上几度春秋

路没有头 情不能收 检点平生志未酬

青梅煮酒要把话儿说透 天下英雄谁是敌手

烈火飞舟 你必须回头 江东子弟也风流

不是空也不是有 一缕英魂到永久

不是去也不是留 往来在人间 与天地同寿

与天地同寿

第一集:

王充叹大汉命运:“江山沦丧,日月无光;宗庙屠毁,巨奸篡国;天子受辱,君臣蒙羞;内有董贼,横行于朝;外有群雄,称霸于野;呜呼哀哉,礼崩乐坏,肝肠寸断。”

曹操笑道:“满座大丈夫,尽作女儿态”

曹操:“当世第一宝刀,竟然如此质朴无华”王充对:“世间奇珍异宝往往不在其表”

曹操夸董卓:“相国带兵如韩信,治国如萧何。大汉四百年,何曾有过像相国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啊”

第二集:

曹操:“越是危难之时,越是英雄辈出之时”“我曹操何许人也?我应该振臂高呼,召集天下壮士,组建剿贼义军。挽江山于既倒,救苍生于水火”

第三集: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

“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你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

陈宫:“曹操此话比剑锋更狠!剑锋只杀吕氏一家,而此话却尽诛天下人心。”

曹操:“在我刺董之前,和他们一样,也是无名之辈。你又怎么知道今天的无名之辈,来日会不会名震天下呢?假如有一天,他们真的名震天下了,你又会不会为今天的所作所为,追悔莫及呢?”

第四集:

曹操:“英雄处于末路,此时给其一分好处,胜于平日十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夏,五百年止于商;商,五百年止于周;周,三百年而骤起春秋战国,是时天下大乱,引来英雄辈出。由此可见,国运盛衰长短俱凭天意,如无乱世,何来英雄?”

刘备:“天下大乱之根源,首先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欲安天下,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于循天道,行仁义,持忠孝”

第五集:

未发现

第六集:

董卓:“天子啊,老臣的命苦哇!老臣是天底下命最苦的人,苦得就像是车轮底下的.野草;我苦就像是石头缝里的黄连啦!”

吕布:“这世上,有我就有你”

曹操:“匹夫庶子,不相与谋”

第七集:

未发现

第八集:

貂蝉:“有了这根银簪,就像将军陪在我的身边”吕布:“吕布枉活了半世,现在才算尝到了活着的滋味”

第九集:

董卓:“暖玉温香抱满怀,离魂到天外”

王充:“此刻上朝也太早了吧?”吕布:“我不是上朝,我想见貂蝉”王:“见貂蝉干吗坐这儿啊?”吕:“这儿离貂蝉近一些”

第十集:

未发现

第十一集:

荀彧:“福中有祸,祸中有福;福祸相倚,大事可期。”“厚道近乎迂腐,宽仁如同昏昧”“苍天送徐州给主公,如同送一杆大旗给狂风,送一把宝剑给剑鞘”

曹操:“荀彧,听你讲话如饮美酒,令人陶醉呀,简直是一种享受”

刘备:“道义人心自有公论,仁义道德不只是说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要

篇二:三国杀武将台词大全

曹操:

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吾好梦中杀人

奸雄(界):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护驾:来人,护驾/ 魏将何在

护驾(界):大胆逆贼,谁可擒之/ 护卫何在

阵亡:霸业未成,未成啊……

阵亡(界):华佗何在

司马懿:

反馈:下次注意点儿/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反馈(界):哼,正中下怀/ 哼,自作孽,不可活

鬼才:天命,哈哈……/ 吾乃天命之子

鬼才(界):猜通天地,逆天改命/ 天命难违,哈哈……

阵亡:难道真是天命难违?

阵亡(界):我的技术就到这里了吗?

夏侯惇:

刚烈:鼠辈,竟敢伤我/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刚烈(界):哪个敢动我/ 伤我者,十倍奉还

清俭(界):吾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

阵亡:两、两边都看不见了

阵亡(界):诸多败绩,有负丞相重托

张辽:

突袭:哈,没想到吧/ 拿来吧

突袭(界):快马突袭,占尽先机/ 马似飞萤,枪如霹雳。

阵亡:真的没想到

阵亡(界):被敌人占了先机。

许褚:

裸衣:脱/ 谁来与我大战三百回合

裸衣(界):废话少说,放马过来吧/ 过来倒下,对,就是你

阵亡:冷,好冷啊

阵亡(界):丞相,末将尽力了

郭嘉:

天妒:也好……/ 罢了……

天妒(界):那,就这样吧/ 天意如此

遗计:就这样吧

遗迹(界):锦囊妙策,终定社稷/ 以此计行,辽东可定

阵亡:(咳嗽)……

甄姬:

洛神: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扬兮若流风之回雪

倾国: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体恤飞服,飘忽若神

阵亡: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夏侯渊:

神速:吾善于千里袭人/ 取汝首级,犹如探囊取物

阵亡:竟然比我还快

曹仁:

据守:尽管来吧/ 我先休息一会儿

阵亡:实在是守不住了

典韦:

强袭:吃我一戟/ 看我三步之内,取你小命

阵亡:主公,快走!

荀彧:

驱虎:此乃驱虎吞狼之计/ 借你之手,与他一搏吧

节命: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我,永不背弃

阵亡: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徐晃:

断粮:人是铁,饭是钢/ 截其源,断其粮,贼可擒也

阵亡:一顿不吃饿得慌

曹丕:

行殇: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 来,管杀还管埋

放逐:死罪可免,活罪难赦/ 给我翻过来

颂威:千秋万载,一统江山/ 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阵亡:子建、子建

张郃:

巧辩: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用兵之道,变化万千

阵亡:膝盖…中箭…了

邓艾:

屯田:休养生息,备战待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凿险:屯田日久,当见其功/ 开辟险路,奇袭敌军

急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偷渡阴平,直取蜀汉

阵亡:吾破蜀克敌,竟葬于奸贼之手!

Sp曹仁:

溃围:骑兵列队,准备突围/ 休整片刻,且待我杀出一条血路

严整:任你横行霸道,我自岿然不动/ 蘅芜严整,百战不殆

阵亡: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Sp陈琳:

笔伐:笔墨纸砚,皆兵器也/ 如德行败坏,人所不齿也

颂词:如窃国奸贼,人人得而诛之/ 将军德才兼备,大汉之栋梁也

阵亡:来人,我的笔呢?

Sp曹洪:

援护:宝马配英雄,哈哈……/ 刀剑无眼,需得小心防护/ 将军,这件兵器可还衬手? 阵亡:福兮祸所伏

Sp乐进:

骁果:三军听我号令,不得撤退!/ 看我先登城头,立下首功

阵亡:箭疮发作,吾命休矣

Sp曹昂:

慷忾:典将军,比比看谁杀敌更多?/ 父亲快走,有我殿后

阵亡:典将军,还是你赢了,额……

Sp杨修:

啖酪:来来,一人一口 /我喜欢

鸡肋:曹公之意,我已了然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阵亡:我故自已死之晚也

Sp程昱:

设伏:圈套已设,埋伏已完,只等敌军进来/ 如此天网,谅你插翅也难逃 贲育: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必有命示/ 曹公智略乃上天所授 阵亡:此诚报效国家之时,吾却休矣

Sp诸葛诞:

功獒:恪尽职守,忠心事主。/攻城拔寨,建功

立业。

举义:司马氏篡权,我当替天伐之!

崩坏:咳...咳咳......

威重:定当夷司马氏三族!

阵亡:诸葛一氏定会为我复仇!

Sp关羽:

武圣:以义传魂,以武入胜/义经逆流,武安黎庶

单骑:单骑护妇千里,只为桃园之义/独深远涉,赤心归国

阵亡:

Sp姜维:

困奋:纵使困顿难行,亦当砥砺奋进!/ 心属虚实,众将且勿惫怠! 逢亮:得遇丞相,再生之德!/ 丞相大义,维岂有不从之理? 挑衅:今日天公作美,怎能不战而退?/ 贼将无胆,何不早降! 阵亡:伯约已尽力而为!奈何大汉国运衰微……

曹植:

落英:这些都是我的/ 别着急呀,给我就好

酒诗: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 走马行酒礼,驱车布鱼肉

阵亡: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于禁:

节钺:朱军验证,敌军自乱/ 安营住寨,严守城防

阵亡:忍辱偷生,无颜以面丞相厚恩

张春华:

绝情:无来无去,不悔不怨/ 你的死活与我何干?

伤逝:自损八百,可伤敌一千/ 无情者伤人,有情者自伤

阵亡:怎能如此对我?

曹彰:

将驰:吾定当身先士卒,振魏武雄风/ 经遵父训,不可成匹夫之勇 阵亡:子桓,你害我

王异:

贞烈:我,绝不屈服/ 休要小看妇人志气

贞烈(新):虽是妇人,也当奋身一搏!/为雪前耻,不惜误身! 秘计:奇谋,只在绝境中诞生/ 我将尽我所能

秘计(新):此计,可歼敌精锐!/此举,可破敌之围! 阵亡:忠义已尽,死又何妨

阵亡(新):月儿,不要责怪你爹爹。

许攸:

奇策:倾力为国,算无遗策/ 奇策在此,谁与争锋?

智愚:愚者既出,智者何存?/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阵亡:主公,臣下先行告退

钟会:

权计:这仇,我先记下了/ 先让你得意几天

自立:时机已到,今日起兵/ 欲取天下,当在此时

排异:妨碍我的人,都得死/ 此地,容不下你

阵亡:博源,让你失望了

曹冲:

称象:依我看,小事一桩/ 孰重孰轻,一称便知

仁心: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有我在,别怕

阵亡:子桓哥哥……

郭淮:

精策:方策精详,有备无患/ 精兵拒敌,策守如山

阵亡:姜维小儿,竟然……

满宠:

峻刑:你招还是不招?/ 严刑峻法,以破奸诡之胆

御策:以缓制急,不战屈兵/ 御敌之策,成竹在胸

阵亡:援军为何迟迟未到……

曹真:

司敌:徒手制敌能奈我何?/ 筑城固守,司敌备战

阵亡:秋雨奇迷,军心已乱……

韩浩史涣

慎断:行军须慎,谋断当决。/良机虽去,尚可劫资断源。 勇略:非常之机,当行非常之计!/不必从言,自有主断。 阵亡:那拈弓搭箭的将军是何人……

陈群:

定品:定品寻良骥,中正探人杰/ 取才赋职,论能行赏 法恩:法理有度,恩威并施/ 以法容情,皇恩浩荡

阵亡:吾身虽陨,典律昭昭

李典:

恂恂:众将死战,非吾之功。/爱兵如子,胜乃可全。

忘隙:大丈夫,何拘小节。/前尘往事,莫再提其。

阵亡:报国杀敌,虽死犹荣

刘备:

仁德:以德服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激将:尔等敢应战否?/ 蜀将何在?

阵亡:这就是桃园吗?

关羽:

武圣:关羽在此,尔等受死/ 看尔乃插标卖首

武圣(界):逆贼!哪里走 刀锋所向,战无不克 武圣(3v3):习武之人,手底见真正

义绝(界):关某,向来恩怨分明 恩已断,义当绝! 义绝(3v3):忠义,是为将之本/ 为国尽忠,天经地义 阵亡:什么?此地名叫麦城

阵亡(界):桃园一拜,恩义常在!

张飞:

咆哮:啊啊~! /燕人张飞在此!!!

咆哮(界):喝啊…… 今,必斩汝马下

替身(界):欺我无谋?定要尔等血偿 谁!还敢过来一战 阵亡:实在是杀不动了……

阵亡(界):桃园一拜,此生无憾!

诸葛亮:

观星:观今夜天象,知天下大事/ 知天易,逆天难 空城:(古筝)…………

阵亡:将星陨落,天命难违

赵云:

龙胆: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龙胆(界):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龙威虎胆,斩敌破阵 涯角(界):策马驱前,斩敌当先/ 遍寻天下,但求一败

救主(3v3):此处有我抵挡,主公速速撤退/ 子龙在此,主公莫急 阵亡:这就是失败的滋味儿吗?

阵亡(界):你们谁,还敢再上

马超:

铁骑:全军突击/ (马蹄声)……

铁骑(界):敌人阵型已乱,随我杀……

阵亡:(马蹄声)……

阵亡(界):请将我葬在西凉

黄月英:

集智:哼哼/ 呵~

阵亡:亮~

黄忠:

烈弓:中!/ 百步穿杨!

阵亡:不得不服老啦

引导语:《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及赏析。

原文:

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可以抱君侯知遇之厚恩,下可荣妻荫子,日抚摇琴以听音,夜有骄妻拌读,吾平生之原足以!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评论:此两段话描写了周瑜的儒者之风 和忠义的'气概 大丈夫生天地之间 当为国效死力 马革裹尸而还 体现了公谨不仅才智过人 更有国者之风 且心如铁石 非名利可动其心

原文

程普:与公谨相交,如饮美酒,不觉让人陶醉

评论:此乃吴军大将程普之语 程普3世老臣而位居周瑜之下 心有不服 点将之时推病不出 周瑜乃亲来探病 言语之间多存相敬之气 所以乃说此言 体现了周瑜礼贤下士的国者之风和广阔的胸怀

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

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评论:

此段描写八路诸侯讨董卓时 董卓义子吕布大战群雄的事 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流传千古 可谓无人不知 充分体现了吕布飞将的本色 其勇武非一人可胜

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评论:此段描写吕布被曹操所擒后贪身怕死的情景 表现了吕布无义 贪生等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好段摘抄

1.次日,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约战十馀合,惇拨回马走。关公赶来,惇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关公于山上遥望下邳城中火光冲天,却是那诈降兵卒偷开城门,曹操自提大军杀入城中,只教举火以惑关公之心。关公见下邳火起,心中惊惶,连夜几番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

2.不一日,袁熙、高干皆领军到城外,屯兵三处,每日出兵与操相持。尚屡败,操兵屡胜。至建安八年春二月,操分路攻打,袁谭、袁熙、袁尚、高干皆大败,弃黎阳而走。操引兵追至冀州,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于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操兵连日攻打不下。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操善其言,命贾诩为太守,守黎阳;曹洪引兵守官渡。操引大军向荆州进兵。

3.肃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4.关公大惊,忙披挂提刀上马,请二嫂上车,尽出馆驿,果见军士各执火把听候。关公急来到城边,只见城门已开。关公催车仗急急出城。胡班还去放火。关公行不到数里,背后火把照耀,人马赶来。当先王植大叫:“关某休走!”关公勒马,大骂:“匹夫!我与你无仇,如何令人放火烧我?”王植拍马挺枪,径奔关公,被关公拦腰一刀,砍为两段。人马都赶散。关公催车仗速行,于路感胡班不已。

5.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三国演义好段摘抄】三国演义好段摘抄。”

6.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7.策不敢违母命,只得勉强乘轿至玉清观。道士接入,请策焚香,策焚香而不谢。忽香炉中烟起不散,结成一座华盖,上面端坐着于吉。策怒,唾骂之;走离殿宇,又见于吉立于殿门首,怒目视策。

8.操引关公朝见献帝,帝命为偏将军。公谢恩归宅。操次日设大宴,会众谋臣武士,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上座;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关公都送与二嫂收贮。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二夫人回问皇叔之事毕,曰“叔叔自便”,关公方敢退回。操闻之,又叹服关公不已。

9.谭引败军奔平原,尚收兵还。袁谭与郭图再议进兵,令岑璧为将,领兵前来。尚自引兵出冀州。两阵对圆,旗鼓相望。璧出骂阵;尚欲自战,大将吕旷,拍马舞刀,来战岑璧。二将战无数合,旷斩岑璧于马下。谭兵又败,再奔平原。审配劝尚进兵,追至平原。谭抵挡不住,退入平原,坚守不出。尚三面围城攻打。谭与郭图计议。

10.郭图谓袁谭曰:“曹操以女许婚,恐非真意。今又封赏吕旷、吕翔,带去军中,此乃牢笼河北人心。后必终为我祸。主公可刻将军印二颗,暗使人送与二吕,令作内应。待操破了袁尚,可乘便图之。”谭依言,遂刻将军印二颗,暗送与二吕。二吕受讫,径将印来禀曹操。操大笑曰:“谭暗送印者,欲汝等为内助,待我破袁尚之后,就中取事耳。汝等且权受之,我自有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