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城门被阻》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译文:将要进门之前,应该先问:“有人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该提高声音,让屋内的人有人来了。如果屋里的人问:“是呀?”应该回答的名字,而不是“我!我!”让人无法分辨“我”究竟是?
妈妈:还是先来背弟子规!看先背会乐乐!
儿子:好!我一定先比妈妈背会,你只要和我比着背,我背书速度很快的。
妈妈:嗯,我乐乐爱和妈妈比着背,比着背乐乐很卖力的。
儿子:知我着妈妈也!
妈妈:不到五分钟,我和儿子都背会了,那就接着往下进行!
儿子:轮到我来用的话把译文复述一遍!
妈妈:嗯,真乖!开始!
儿子:我将要进门时,应该先问,不能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要提高声音告诉屋里的'人说有人要进来了。如果屋里的人问是来了,应该把的名字告诉屋里的人,而不是一直说是我,就是不说的名字,让人无法分辨“我”到底是?
妈妈:嗯,每次都说的那顺,真不错!往下进行!让我们一起来读启蒙小故事!
启蒙小故事
《城门被阻》
从前,有一个大将军,他非常骄傲,每次和人说话都是趾高气扬的。
有一次,大将军出城狩猎,他追一只野兔迷失了方向,直到半夜才回来。这时,城门早已经关闭了。大将军非常疲惫,想赶快进城好好睡一觉。于是,他来到城下,拼命地拍门。
守城的士兵靠在城上昏昏欲睡,忽然听到一阵促的拍门声,他们连忙问道:“?”大将军大声说:“是我!快开门!”可是,士兵没有听出他的声音,继续问道:“是?”大将军生气了,大声喊道:“是我!是我!快开门!”士兵被弄得糊涂了,继续又问道;“你是?”大将军更生气了,大声吼道:“是我!赶快开门!要我进去!”士兵因为弄不清来人的身份,所以坚持不开城门。
骄傲的大将军进不了城,没有办法,他只好在门外蹲了一夜。
妈妈:启蒙小故事读完了,乐乐还是和妈妈一起来一点点理解这篇启蒙小故事的意思。从前有一个大将军,他非常骄傲,为什说他非常骄傲呢?还和人说话趾高气扬(解释: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意思)呢?
儿子:可能他是个当官的人,是个大将军,手下管有好多兵!可能他打的胜仗也多!所以和人说话总是趾高气扬的
妈妈:也许是!妈妈和你的想法差不多。有一次,大将军出去狩猎(解释:捕杀和猎取野生动物),因为为了追一只野兔而迷失了方向,所以回城晚了,已经半夜了,他见城门早已经关闭了,可也太疲惫了,想早早回去好好睡一觉,他该怎办呢?
儿子:大将军就来到城门下拼命地拍门。
妈妈:守城的士兵都在昏昏欲睡,他们听到有人拍门,问大将军是时,大将军是如何回答的呢?
儿子:大将军一直给士兵们说是我,可士兵们也听不出是的声音,就一直不给大将军开门(大将军真笨!你说出名字不是早都进去了,他们还会点头哈腰的恭维(出于讨好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你,嘿嘿!
妈妈:大将军这一点太不明智了,他拍门给士兵们说清楚的名字看有多省事,早就能在床上睡美觉了,可是他就是不说是,吃亏的当然还是他了。大将军因为太自以为了不起,好像给士兵们说出的名字有点儿低下似的,就是不提的名字,他要是说出的名字,士兵们说不定会夹道欢迎呢!因为他是大将军嘛!最终大将军没有说出他是,就在城外呆了一夜,不值得!
儿子:也是,大将军要是说出的名字多好!我们不能学大将军,让猜测“我”究竟是?
妈妈:老让猜,对人也是极不礼貌的,所以我们以后大大方方说出的名字,不让猜!
儿子:对,不学大将军,大大方方说出的名字,不让猜!我叫党乐乐!嘿嘿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嗟来之食》
己有能,勿自私;
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
人不安,勿话扰;
译文:当你有能力可以为众人做事的时候,不要自私和保守,舍不得付出。看到别人有才能时,应该加以赞美和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胡乱批评或横加指责。对有钱的人不要去讨好巴结,在穷人面前也不要轻视他们。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能喜新厌旧,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时,不要闲言碎语去干扰他。
妈妈:儿子,弟子规的译文也都读完了,现在要开始背弟子规了,这首弟子规长而且还有点不好背,不过我们还是要把它背会哦!
儿子:唉!这么长,什么时候可以背会呢?
妈妈:儿子,妈妈相信你可以的,加油了!
五分钟过去了,我已经可以背下来了,再看看儿子,还在拧着眉头低头背着,我没有吭声,又接着把弟子规背的更熟练一些。又等了快五分钟了,儿子说背的有点生疏,但是可以背下来了,我没有埋怨他,而是及时表扬了儿子:“乐乐已经很棒了,下面和妈妈再互相背几遍就熟练了,我又陪着儿子背的更熟练一些。
儿子:我知道下面又要开始把弟子规的译文看懂弄明白,再给您复述一遍了!那我就先弄懂了再复述吧!
又是一个差不多五分钟过去了,儿子说可以开始了。
这首弟子规的意思就是说,自己有了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不要自私,不管哪个人有了能耐,就要加以赞赏和认可,不要因为嫉妒别人而胡乱批评和胡乱指责,对有钱的人不要去讨好和巴结,对贫穷的人也不要轻视他们,对待老朋友也要珍惜,不要有了新朋友就忘记老朋友。当别人有事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他别人心情不好时,不要闲言碎语去骚扰他。
妈妈:嗯,儿子真能干,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话复述下来了,简直太棒了儿子!好了,下面我们一起读启蒙小故事:
《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财主,名叫黔敖,他见每天都有很多难民从门前经过,就在路旁架了一口锅,熬了稀粥施舍给他们喝。那些难民们喝了黔敖施舍的稀粥,都对他千恩万谢,说很多好话。黔敖不由得意起来,认为自己是难民们的大恩人。
一天,又有一个难民走了过来,只见他用破破烂烂的衣袖遮住脸,脚上拖着一双同样破烂的鞋子,走起路来东倒西歪,一看就是好多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黔敖见那个人走了过来,就舀起一勺粥来,大声叫道:“喂!穷有饭的,过来,给你东西吃!”
然而,那个难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迫不及待地跑过来,他用力抬起头,骄傲地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这种带侮辱性的施舍才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你的饭的!”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听完后感到自己的行为太不尊重人了。于是,他想追上那个不吃“嗟来之食”的难民,想向他道歉。然而,当黔敖追上那个人时,却发现他已经饿死了。
妈妈:儿子,启蒙小故事读完了,我们还是要来理解一下故事的意思和要说明的道理。
这是什么时期发生的`事情,在什么国家、什么人、名字叫什么的人身上发生的事?
儿子: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事,是说齐国有一个财主,名字叫做黔敖,妈妈,财主在以前就是很有钱的人吗?
妈妈:嗯,你看那个‘财’字,左边是贝字,意思就是宝贝很多,右边的‘才’字,就是宝贝多才发财呀!(儿子:哦,原来这字组合的还真有意思,我懂了!)
这个财主有钱了,就做起了善事,每天在门前架一口锅,施舍稀粥给难民们喝;不过,这个财主施舍稀粥给难民喝,他自己想什么了?
儿子:财主黔敖虽然做了善事,但是他很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是难民们的大恩人而洋洋得意。
妈妈:有一天,一个饿了好多天没有吃过东西的难民经过黔敖的门前,黔敖用一付很傲慢的口气,让那个难民过来,要施舍给他粥喝,财主是怎么对那个难民说的?令难民对财主的施舍不屑一顾。
儿子:财主大声说:“穷要饭的,过来,给你东西吃!”就是这句话,让那个难民对这个财主的话很气愤,反而骄傲地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这种带侮辱性的施舍才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你的饭的!”这个难民真是个有骨气的人,宁愿饿死也不吃侮辱他的人的饭(妈妈:做人就要做一个像他这样有骨气的人啊!)
妈妈:乐乐说的真不错,感慨颇深!
黔敖听完那个难民的话后,也觉得很不尊重人,后来他追上那个难民想去道歉时,可已经晚了,那个有骨气的难民已经饿死在路上了,(儿子:我想那个财主肯定后悔死了,他要不说那么难听的话,那个难民就喝粥了,也不会死了!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的。)
乐乐,这篇启蒙小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呢?用你自己的话大概说一下吧!
不吃嗟来之食就是不吃别人施舍给自己的东西,哪怕饿(http:///wenxue/)死也要做一个有骨气的穷人!
妈妈:这个故事流传千万年,有着积极的意义,引导我们要做一个不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人。
说的全面一点,这则小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不吃“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做人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别人的施舍。“不吃嗟来之食”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常被引用的话语,也成为维护个人尊严,宁折不屈的大丈夫行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