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是总所周知,那么她与桑弧有发生过哪些故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我的思念,曾经有过你的脸
孤独是什么?
孤独,是一根烟的迷惘,是一杯酒的惆怅;孤独,是一盏日光的涣散,是一袭月色的流亡;孤独,是前世的一句情话,是今生的一份念想;孤独,是一种绝望,是一种期望;孤独,是爱或不爱的人生之光。关于张爱玲跟胡兰成的这场乱世之恋,孤独是最好也是唯一的注解。
与胡兰成相诀,张爱玲不是不痛苦的。在《小团圆》里,她借盛九莉之口说,“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到底是有三年的情分在。
只是,这段感情经历对张爱玲来讲,是美好不足,伤心有余。不过,事到如今,张爱玲也不遗憾。她不是活在过去的女子,情始情终,她比谁都看得明白。就像胡兰成在说《张爱玲与左派》一文中说的:“她要的东西定规要,不要的定规不要。”更何况,在她以为自己一颗心最潦倒的时候,还有桑弧。
遇见桑弧,是她离乱之中最大的慰藉。
1946年8月,张爱玲与桑弧相识。两人之间的缘分始于柯灵。昔日,张爱玲曾在柯灵主编的《万象》月刊发表过《心经》《琉璃瓦》和《连环套》等作品。虽然张爱玲后来与《万象》月刊中断了合作,但是她与柯灵一直都有来往。多年之后,柯灵对初见张爱玲时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他说,“张爱玲穿着丝质碎花旗袍,色泽淡雅,也就是当时上海小姐普通的装束;腋下夹着一个报纸包,说有一篇稿子要我看看,那就是随后发表在《万象》上的小说《心经》,还附有她手绘的插图。会见和谈话很简短,却很愉快”。
两年前,张爱玲的代表作品《倾城之恋》被改编为舞台剧。创作舞台剧本的时候,张爱玲也曾求教于柯灵。柯灵为了张爱玲话剧《倾城之恋》上演四处奔走,最后由大中剧团在卡尔登戏院上演。张爱玲感念在心,事后还送了他一匹宝蓝色的绸袍料。他也拿来做了皮袍面子,穿在身上很是亮眼。
只是,遗憾因为后来《万象》月刊登载了一篇署名迅雨(后证明是翻译家傅雷的化名)关于《连环套》的批评文章,令张爱玲与《万象》月刊生出嫌隙,并果断腰斩《连环套》,未再续写供稿。又因与《万象》老板平襟亚发生稿酬纠纷,最终导致张爱玲与《万象》月刊中断了合作。
1946年8月,经由柯灵介绍,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电影宣传龚之方相识。当时,桑弧在家中宴请文艺界各路名士,张爱玲、柯灵、炎樱皆收到邀约。此时,因为胡兰成的缘故,张爱玲面临较大的政治压力,受到各方指责,心情抑郁。
能出去走走,自然是好的。虽然,张爱玲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她不懂政治,未曾料到,胡兰成会成为自己此生重大的政治污点。如此倒也不算不堪,最令她难言的是,不值得。背负骂名之下,这段感情却未见对她有甚慰藉。
后来,桑弧与龚之方又登门拜访,有意与张爱玲合作,请她为桑弧与当时著名的电影人吴性栽合伙创办的文华影业公司撰写电影剧本。盛情难却,张爱玲虽无剧本写作经验,但仍是应承了下来。
这一年,由于胡兰成的连累,张爱玲几乎没有发表作品,经济状况不大理想。剧本收入,也能解她燃眉之急。并且,胡兰成流亡途中,张爱玲寄给他的钱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她的编剧收入。龚之方说:“她对胡兰成,真是仁至义尽了。”
运命宽宏。张爱玲与桑弧合作的第一部电影《不了情》(导演桑弧,编剧张爱玲,男主角刘琼,女主角陈燕燕)轰动上海滩,令桑弧声名大噪,张爱玲也以另一种方式重回读者视野。电影《不了情》也成为文华影业公司的创业之作,奠基作品。随后,二人再度联手,推出电影《太太万岁》。
这部电影讲的便是俗世烟火中的喧闹和寂静。不曲折,不离奇,一切焦点皆在当下,皆是日常,皆是平淡,皆是简单。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里说,“《太太万岁》里的'太太没有一个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身世。她的事迹平淡得像木头的心里涟漪的花纹”。
电影上映期间,各大小报流传出张爱玲与桑弧相恋的绯闻。龚之方却一口咬定,两人之间只有友谊,绝对无私情。也是,张爱玲与桑弧的来往可谓是君子之交,既情深义重,又光明磊落。可是,经龚之方这么一讲,反倒有些欲盖弥彰的意思。
在《小团圆》里,盛九莉与以桑弧为原型的燕山之间,全然不像龚之方说的那么回事。且不说别的,单单盛九莉得知燕山结婚时的那几段描写,彼此心中隐忍潜藏的情愫便昭然若揭。是有一种细水长流的痛漫漶开来。
这天他又来了,有点心神不定的绕着圈子踱来踱去。
九莉笑道:“预备什么时候结婚?”
燕山笑了起来道:“已经结了婚了。”
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
他脸色也有点变了。他也听见了那河水声。
分明是相爱的,不是么?
其实,龚之方自己曾亲自撮合过张爱玲与桑弧。有一次,他去看张爱玲,闲聊几句便暗示了自己的来意。那时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情虽已沸沸扬扬,但知道两人有过婚约之事的实在寥寥无几。是以,龚之方以为张爱玲与桑弧,郎才女貌,若有结果,也算佳偶天成。
张爱玲听到此事,也并未一口回绝。这大不是张爱玲的作风。她犹豫了。可是又不能答应,她便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而后再一次地摇了摇头。只叫龚之方,别再说了,别再说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怕是张爱玲要伤心了。她分明知道,李家(桑弧,本名李培林)的人是轻视自己的。
桑弧,年长张爱玲四岁。他是个孤儿,自幼与哥哥姐姐一起长大,性格内向拘谨。长兄如父,长姐如母,桑弧对他们只有敬重和顺从,从不忍心忤逆。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润安字号的学徒考到沪江大学新闻系,这一路对桑弧来讲,已实属不易。原本有个记者梦,只因家人以为这样不够安稳,桑弧便又考到了中国实业银行。
连工作的事情,桑弧都是如此乖顺地听从哥哥姐姐的话,又何况是男婚女嫁这样的人生要事呢。那时候,有胡兰成的事情在前,张爱玲几乎要陷入一种“声名狼藉”的窘境,想要李家的人心无芥蒂地接受张爱玲,怕是不大可能。她也不奢望旁人高看自己。
胡兰成,是二人之间一层没有说破的隔膜。面对张爱玲,桑弧总有不安,他想着那一段沸沸扬扬的过去她大约还未曾放下,生怕自己不经意间表露的一点情谊唐突了她。张爱玲自尊心又强,自知身处于“文化汉奸”的嫌疑中,她亦不愿自己从胡兰成那里蹚过的脏水,轻贱了桑弧。
她与他,终究是无疾而终。
对桑弧,张爱玲大约是有遗憾的吧。在《小团圆》里,连同盛九莉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被张爱玲剥皮拆骨,一字一句毫不留情。唯独燕山不是,他青衫磊落,他温润如玉,他谨慈慎善。他们,还未开始,就已结束。当真是,“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她说: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
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天才梦》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麦根路一幢没落贵族的府邸。这里便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家。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流党”的主要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
张爱玲生母黄素琼(又名黄逸梵)则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后母孙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之女。清末显赫的几大姓氏都与张爱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在这个大家族中,却上演了一幕幕活生生的世事变迁、聚散离合。不幸的童年给张爱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
——《一别一辈子》
一桩不幸的婚姻,没有人受益,每位都会受伤,而最大的受伤者便是子女。来自于父母这两条支流的痛苦,到子女这里便汇聚在一起。这种痛苦的汇聚使得子女们不能如正常人一样看待人生。连思考的角度也是悲伤的。
张爱玲的父母在结婚时曾是一对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佣人,张爱玲和弟弟还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张家的日子是非常风光的。
然而婚后不久,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开始花天酒地。养姨太太,赌钱,吸烟,一步步堕落下去。受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影响的黄素琼无法忍受丈夫的纨绔作风,离家出走以示抗议——名义上好听一点,是说出国留学。
后来,张志沂再婚,后母孙用蕃进门。孙用蕃与张志沂都有抽烟的癖好,进门后不仅抓紧日常开支,还一再鼓动张志沂搬到位于泰兴路和泰安路转角的大别墅里。在这里,张爱玲与父亲之间的和平被打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7岁的张爱玲向父亲提出出国留学的想法,结果惹得父亲暴怒。淞沪战场的炮火,家中的争吵,令张爱玲惊扰难眠,就跑去与母亲同住,这在父亲看来是一种明显的背叛。
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的毒打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
然后父亲把张爱玲关在一间空屋里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得了严重痢疾,父亲也不给她请医生,不给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了。她想,“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在禁闭中,她每天听着嗡嗡的日军飞机,“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这场幽禁持续了半年之久。1938年的一个深夜,张爱玲终于逃离了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奔向了母亲的家。
3
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
——《小团圆》
张爱玲没有料到,钱的问题,最终消磨掉了母女间的情感。
张爱玲去了舅舅家对面的开纳路开纳公寓,和母亲及姑姑共同生活。不久,弟弟也跟着来了,他只带了一双用报纸包着的球鞋,请求母亲收留,可惜黄素琼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名子女的教养费用。看着弟弟离去的身影,张爱玲终于发现母亲的窘境超乎她的想象。
母亲的古董越卖越少,又要张罗张爱玲读书的费用,过日子自然精打细算。从来没做过家事,没搭过公交车的张爱玲,一切都需从头学起。母亲和姑姑教她怎样过不再有人服侍的生活:包括洗衣服,做饭,买菜,搭公交车,省钱……
张爱玲料想不到,钱的问题,最终会慢慢消磨掉母女间的情感,张爱玲写道,“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第二年,张爱玲一鸣惊人,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可惜日本侵华的炮火阻断了她的行程,她只好转入香港大学。然而,黄素琼在自己的游历和女儿上大学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游历,对张爱玲的学费就断掉了。
在香港大学,张爱玲发奋读书,门门功课都能考第一名。一位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私人奖励了张爱玲800港币的奖学金,正是这800港币导致了张爱玲对母亲的彻底绝望。
黄素琼来香港看张爱玲的时候,听说教授给了这笔奖学金,竟然拿着这笔钱出去打麻将,全部输掉了。一直到她走的时候也没有问过张爱玲,这学期的学费、生活费怎么办。
自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到了尽头,正如《小团圆》里的那句话,“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
4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送给胡兰成照片背后的留言
张爱玲、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情,虽短短三年,却是她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3年12月,胡兰成翻阅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读到张爱玲的《封锁》,“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
他从苏青那里取得张爱玲家的地址,登门求见。可惜未被接见,他只得留下字条,本来未抱什么希望,不料第二天张爱玲回电,二人开始往来。
23岁从未谈过恋爱的张爱玲,遇到的是年长她14岁的情场老手胡兰成。胡兰成曾任汪精卫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能言善道,在南京有一妻一妾以及数位情人。
但恋爱中的张爱玲难以自拔,她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在豆蔻年华的少女时代,纯洁的情愫开出的第一束花朵。从此,他们情书往来,沐浴在热恋的爱河里。此时的胡兰成已续娶英娣为妻。
然而,他与张爱玲两心相印,两情相悦,两颗相爱的心历经磨难贴近到一起,不可避免地撞击出绚丽的火花。他们冲破道德和理智的羁绊,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
5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就是张爱玲式的性感,讥诮、冷漠、带着置身事外的居高临下,却又一语惊醒梦中人。
1944年8月,胡兰成在抛弃一妻一妾后,与张爱玲定下婚约,考虑到时局不稳,两人没有举行正式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而,这次婚姻是极不明智的选择。
尽管张爱玲一生都有“独在小楼,不管政治”的姿态,但选择胡兰成无疑成为世人眼中的污点,人们可以接受不同政派,但绝不能接受汉奸。即使只论个人感情,这次选择也是失败的。胡兰成没能给张爱玲带来安稳、静好,而是深深的伤害。
先是胡兰成去武汉办《大楚报》,爱上了护士小周;后来抗战胜利,胡兰成逃亡,留下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攻讦,他则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
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肯。张爱玲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
胡兰成的回答是:“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人世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安不上取舍的话。”
6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半生缘》
这大概是世上最凄美的情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除了岁月,还有自己。留下的,仅是一场空欢喜。
张爱玲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已经完全脱离险境,才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唯时以小吉(小劫)故,不愿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作为分手费,那是她新写的电视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5年后,张爱玲离开上海,只有姑姑一人知情。张子静曾去找过一次张爱玲,姑姑只是回答:“你姐姐已经走了。”
多年后的今天,常德公寓里管电梯的师傅都能像“张迷”一般一口气报出张爱玲曾经在上海的踪迹,但张爱玲早已离去得决绝无踪。
她在乱世中经历了父亲的家、母亲的家、胡兰成的家,却都不是家。在她华丽的前半生里,她想求一个家而不得。
7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花凋》
张爱玲在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越到晚年越孤僻。
1955年张爱玲到了美国,但她引以为自豪的写作却遭遇毁灭性打击。一部部作品写出来,一部部被出版社拒绝,为此张爱玲不知流下了多少羞恨交加的眼泪。
绝望之中她只好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以谋生,甚至着手写作《张学良传》。她终于发现,她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红”的天才。
其实,20世纪40年代她在两年内从一个因战争辍学的大学生一跃而成为上海最有名的作家,是与上海“孤岛”时期的特殊形势分不开的。艺术和人生的“传奇”,并不能到处复制。
在张爱玲的性格中,有一种寒意沁人的真正的冷。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张爱玲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心理疾病。她对人越发冷淡,生活日益封闭,家具、衣物随买随扔。她其实是以这种方式,来摆脱内心的空虚与枯寂。
而多年来一直潜伏在心里的“虱子”,此时终于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体,来向她发动最后的攻势了。在洛杉矶的最后23年里,为了躲避这种令她触之丧胆的小东西,她在各地旅馆辗转流徙,随身只带几个塑料袋。
在搬家中,财物抛弃了,友人的书信遗失了,甚至花几年心血完成的《海上花》译稿也不知所终。
去世前4个月,她还写信给林式同,说想搬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或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去——这两个地方都是沙漠,也许她以为在沙漠里可以摆脱被虱子咬啮的苦恼。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
张爱玲寂寞地走了,正如
张爱玲(1920-1995),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现代女作家。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去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后,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写服装方面的文章。后参加征文,以散文《我的天才梦》获奖。
内容提要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她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终振保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有始有终,有条有理的。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
《张爱玲全集——同学少年都不贱》,《张爱玲全集——沉香》为平装;
《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张爱玲全集——流言》,《张爱玲全集——对照记》,《张爱玲全集——红楼梦魇》,《张爱玲全集——半生缘》;《张爱玲全集——郁金香》为精装。
小说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特色:悲凉的底色;心理描写传神入微;叙述曲折有致;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意象丰富;小说结构语言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借鉴现代派的手法,如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地富有映照心理的功能,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象的丰富而深远
编辑推荐
人生是舞台,个人脱不了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远远
目录
张爱玲全集——同学少年都不贱
张爱玲全集——沉香
疏影
私语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太太万岁》题记
《亦报》的好文章
信
回顾《倾城之恋》
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
忆《西风》
画笔
笔下人物
《流言》初版本插图
书籍、杂志绘图
中国女子服饰
戏梦
不了情
太太万岁
一曲难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编后记
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
留情
鸿鸾禧
红玫瑰与白玫瑰
等
桂花蒸 阿小悲秋
金锁记
倾城之恋
茉莉香片
沉香屑: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二炉香
琉璃瓦
心经
年青的时候
花凋
封锁
中国的日夜
附录
《传奇》再版的话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
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
回顾《倾城之恋》
编后记
张爱玲全集——流言
童言无忌
自己的文章
公寓生活记趣
夜营的喇叭
必也正名乎
烬余录
到底是上海人
道路以目
更衣记
爱
谈女人
借银灯
走!走到楼上去
银宫就学记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说胡萝卜
炎樱语录
存稿
写什么
造人
打人
诗与胡说
有女同车
私语
忘不了的画
雨伞下
谈跳舞
谈画
谈音乐
天才梦
论写作
中国人的宗教
被窝
罗兰观感
气短情长及其他
“卷首玉照”及其他
双声
我看苏青
姑姑语录
《太太万岁》题记
编后记
张爱玲全集——对照记
对照记——看老照相簿
《亦报》的好文章
《小鹿》译后
《爱默森文集》译者序
《老人与海》译者序
忆胡适之
谈看书
谈看书后记
《张看》自序
关于《笑声泪痕》
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
信
表姨细姨及其他
谈吃与面饼充机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语本序
“
草炉饼
笑纹
四十而不惑
忆《西风》——第十七届时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得奖感言
一九八八至——?
编后记
张爱玲全集——红楼梦魇
自序
《红楼梦》未完
《红楼梦》插曲之一——高
初详《红楼梦》论全抄本
二详《红楼梦》——甲戌本与庚辰本的年份
三详《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
四详《红楼梦》——改写与遗稿
五详《红楼梦》——旧时真本
编后记
张爱玲全集——半生缘
张爱玲全集——郁金香
连环套
散戏
殷宝滟送花楼会
创世纪
华丽缘
多少恨
郁金香
小艾
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
相见欢
浮花浪蕊
色,戒
同学少年都不贱
附录
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
说《小艾》
惘然记
《续集》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