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见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
2、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只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
3、群众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4、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表现得理直气壮。
5、但是当群众中的每一个人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都在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这种本能行为加以控制。
6、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就是天然合法的。
7、有的时候,那些最不明确的词语,引起的反响反而最大。
8、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9、在群体中,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只要这种感情与行动不合常理——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其程度之强,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牺牲。
10、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地被群体情绪所传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感情的敌对方。
11、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响。
12、群体中的人做事时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13、群众中的人甘心被各种激烈的言辞和虚假的形象所打动,他们信奉在理智尚存的情况下决不会相信的一切。
14、正是群体,他们会为任何一种信仰——哪怕这种信仰他们从未听闻——而不惜血流成河。
15、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
16、群体的特点:每一个人的个性消失,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17、只有在小说中,一个人的性格才会一生不变。
18、孤独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19、他们不会接受一个与他们意愿不一致的现实。如果现实不符合他们的意愿,那么他们就会采取过激手段对现实的秩序发出挑战。
20、一旦群体形成,他们就会急切之中期待着点什么,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够让他们行动起来,他们就会欣然接纳。如果没有明确的指示,那么他们就在自己的群体无意识中创造出来。
21、群体想要的只是能够满足他们需要,打动他们心灵的人。
22、这些所谓的英雄或暴君,从来就未曾在真实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产物。
23、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24、群体可能会渴望着改朝换代,为这样的变革,他们甚至不惜发动暴力革命,然而革命并非是为了改变深层的东西,只是群体发泄情绪的手段而已。
25、群体对一切传统事物、传统制度,都有着绝对的迷恋与崇敬;它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无意识的恐惧。
26、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事物普遍化。
27、无论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一旦他们丧失了思考和推理能力,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就变得十分模糊,甚至不认为世界上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28、一旦民众开始迷信一个人,常常会攀比谁更迷信。
29、所有的屠杀命令,固然可以由君王来发布,却必须由群体的灵魂来贯彻。
30、统治者的权利并不是永远存在,有的只是永恒的群体宣泄。
31、时间是世界万物的真正创造者。时间也是世界万物的唯一毁灭者。
32、在特定时刻对一个民族有益的制度,对另一个民族也许是极为有害的。
33、哲学不管进步了多少,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让他们沉迷的愿景。永远是谬误而不是真理,在推动着民族的进化。
34、只有最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
35、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
36、犯罪总是犯罪,一旦一桩罪行被实施,那么就绝对没有高尚与卑劣的分别,至少对被害者来说,群体犯罪与普通犯罪所带来的'伤害是一样的,而且前者往往更为严重。
37、表面自由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真正自由的减少。
38、不管是什么信念,即使已经得到了普遍承认但仍摆脱不了虚无的特征。唯一能让它持续存活的方法就是,它不能接受理性的思辨。
39、不管哪个民族都明白普遍信念的重要性,一旦这种信念消失了,这个民族就会走向衰亡。
40、人类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不想知道别的什么,只想在绚烂的梦境中寻找希望。
41、民族的团结和强盛,这样的品格会随种族理想的消亡而消亡。
42、这个种族的才智会随着古老理想地丧失而完全消失。种族散乱成一群独立自处的个人,他们一个个重新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即一群乌合之众。
43、对所有民族而言,追求理想可以使它从野蛮状态走到文明状态。然后,一旦这个理想变得落后,失去优秀的品质时,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灭亡。这是一个生命循环的过程,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要经历的。
44、由于主导性的力量并不存在,还有基本信仰的毁灭,最终的结局就是人们所有的观念无不存在深刻的分歧。
45、词语并不是丝毫不变的,只是一个个时代的含义。
46、人们的观念、情感和习俗成就了各种制度。
47、一个种族的衰弱有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支撑种族生存的理想基石先坍塌下来。
48、一个民族的强盛和另一个民族的衰微,与社会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关系。每个民族都由它们自己的特性决定,所有那些不能与这种特性相配的制度,都只能算是借穿了一下别人的衣服。
49、人大多数时候都保持自己的特性,只是偶尔会组成群体。只要是群体产物,不管他是什么性质的,都比独处的个体的产物要低劣得多。
50、一个民族在什么样的范围内互动,机遇如何去把握,都由这个本性来决定。
——唐诺《尽头》
时间太多,没事可做,那怎么办呢?人还能做些什么好?——这通常就是大游戏时间的到来,只剩游戏,或者说把一切全化为游戏。 那样一种只唱歌跳舞,只无休止游戏的世界,生命终究是“无效”的,时间中止或至少不前行不变化,永恒如同一天,生命完全化入其中,人无从再建造什么完成什么,从而没有了好奇和愿望,也不再被“需要”,自由变得平坦单调,不能拿来多做些什么 我始终是不相信的
——唐诺《尽头》
一般而言,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是人的外在态度变化,因此我们倾向于把它描述成一道从激烈到缓和、从不满到怡然、从有事到没事、宛如多普勒效应般愈远去愈低频喑哑的轨迹,不容易察觉其中的质变。事实上,质变的进行往往是深刻的而且激进的,人察觉出自己(被迫)变成不同的人,丢下自己最不愿丢下的东西,把某一个珍贵的希望判定为不可能,乃至于对思索守护一生的价值信念有了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背反的现实体认,这怎么可能都很平静...
——唐诺《尽头》
探究尽头,为的是
——唐诺《尽头》
死亡可真是巨大无匹,因为它不仅仅是时候到了的终点而已,它会不断以各种面貌各种方式提醒我们它的存在(病痛中、欢笑里……),它会逐渐走近,如鹿群听着猎人的脚步声音;它负责划下无可逾越的界限,给我们就这么大的生命活动空间(“给了我们太少的时间”),以至于我们有很多事情其实由它决定,或至少因它而生并由它操控变化,我们在愈靠近它时愈发现此一真相。
——唐诺《尽头》
人的寿命是延长了,时间却急遽减缩;我们使尽浑身解数多活廿年卅年这做到了,却又远远不够弥补我们一次的损失,这个尴尬不已的不对称时间感,我以为才是当代人们的普遍处境,很现实的,就在每天生活中,就在我们的寻常意识里——如今,我们一方面感觉好像每件像样点的事都太长太耗时,来不及做成,也看不到头尾,却又百无聊赖;时间既催赶而且晃眼就没了,却又沉闷如牛步如滴水如刀割,永远在等人等睡眠等明天同一时间的电视节目
——唐诺《尽头》
我们是人,六尺之躯七霸王餐人寿,一种常依本能行事却又拥特殊回想能力懊恼能力的古怪生物,又活在一个处处是惯性事事是制限的星球上。尤其,每一次我们总是得在最窄迫的时间缝隙中和最不合适的心绪之下做出生命中也许最难回头的抉择;以及,总是在最没知没觉中做成多年之后才知道何其致命的
——唐诺《尽头》
因为,说到底,每一部小说都是开放性的,小说家也许只能选其中一种可能发展它消化它,但其他被搁置被冻结的可能并未因此消灭,可能还因此更浮现更被提醒,而小说每跨前一步,往往又树枝状引发更多新可能,这是一些原来看不到以及被遮挡住的东西及其潜能,人惟有前进到某个新位置才显现出来,视野是一种不断前行也不断展开、不停生长的东西。
——唐诺《尽头》
这里,带点被启示的神秘意味,如果我可以鼓勇来说(我相信自己日后很可能后悔,就跟每回忍不住讲了超过的大话一样)——所谓让时间长河恢复流动,其极致便是连同这次真的死亡也绕过继续前行。也许不是全部时间,无法包括黏附着我们身体的这部分时间;但那些本来我们一生就装不进去的东西呢?心智的、信念的、梦想的云云,装不下是否意味着它们本来就不是我们独有的,是我们归属于它而非它归属于我们
——唐诺《尽头》
一次写一个可能,就像我们一次只实现一种人生,但又不只如此,因为现实生活中事情通常是没头没尾的(也因此反省不易,更难以赋予意义),而且我们会疲惫、会力竭、会闪躲、会中止下来原地停留、会活得不够久等不到结果、会跟自己说算了。 在这单一可能被实现的路上,小说可以更无各种物理性阻力更一意孤行地冲到底,抵达一个一个合情合理但实际经验里我们不容易(不能、不愿、不忍……)抵达的陌生之地。
——唐诺《尽头》
昆德拉知不知道《告别圆舞曲》是个太巧妙以至于太脆弱的故事?我得说,我自己在小说阅读时好像一直听到他不怀好意的笑声。他曾经比较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指出来这两部小说都正面向着无时无刻源源不绝袭来的偶然碎片,这些某一时刻在人脑际闪过、到下一秒就完全消失的东西,在乔伊斯那里这只是人心迷航但什么事也没发生的寻常一天,而在托尔斯泰笔下却促成安娜突如其来的自杀悲剧。
——唐诺《尽头》
二〇一一年,台湾的陈芳明教授终于交出了他的巨著《台湾新文学史》,直写这一批还活着、手中各自有笔、随时可回嘴的书写者其价值和历史位置,这绝不会是无风无浪不起烟尘的事,这部文学史问题很多,惟内容“大家有罪各自承担”我倒没什么特殊意见,我只是惊讶他近乎鲁莽的勇气以及对年轻书写者近乎讨好的信任,居然让历史伸入到此时此刻,直接把所有犹漂浮不定乃至于刚刚开始的东西(比方连第一本书都尚未完成的书写者)全数抓下来...
——唐诺《尽头》
多年之后,我渐渐相信并且认定,在原来这也不能那也不能的实然世界之中,书写仍有这样一件事可以做而且得做,接近一种责任,那就是——此时此地,书写者至少得奋力地说出人的当下处境、他自身的处境。世纪交迭,万事发生,惟这一刻我们站在哪里,记得什么,看着什么,知道些什么,意识到什么,犹期盼什么。仔细看,这其实是书写时间长河中一代一代的连续工作,所以说像个不懈的责任。
——唐诺《尽头》
所谓人的生命图像,也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位置及其使用材料、参照材料,一般认为是人过去的整体遭遇、人的经验总和如一幅油画般一层一层涂抹的结果,但恐怕不只如此,因为还得再加上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和描绘,包含着一大堆想望的、期待的乃至于我们以为是应然性的东西。向着未来的这一部分,由于受限于我们所能拥有未来的时间长度及其容量,其实是最不稳定的、时时随年纪修改的
——唐诺《尽头》
但今天我们可以比尼采看得更清楚的是,他所说的上帝之死其实包含在一个更整体更持续进行的大除魅之中,在非基督信仰的其他国度,类似的时间延长装置同样一个个拆穿崩落——神秘的宗教和总是夸言的文学不用说,历史呢?如今我们已普遍不信任历史了,以为历史的记载和评断诈伪谬误的成分居多(确实有充分理由怀疑);我们近取乎身,看着自己家人,也不再相信只是基因传递有什么进一步意义可言
——唐诺《尽头》
这些诗,抄写在死亡之前,抄写在时间终点处,感觉好像回家了,好像它们原本就该在这儿,正是为此地此时而写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自动找到自己的路走进去,成为一个一个温柔的隐喻。
——唐诺《尽头》
美好的作品一挥而成这种事,也许在人的书写一生中会天启般发生个几次,但真正以书写为一生职志的人,不会期待更不会放心这样的作品——真正重要的作品,是书写者自备的、携带的,它启始于书写者自己心中某个特殊的图像、某个异样的声音、某个依稀恍惚的东西,这钉住你不放却又一直躲开你,要完好的捕捉它绝不容易,书写者总是得历经相当的时日才缓缓取得放手一搏的信心,而且心知肚明这次不见得成功
——唐诺《尽头》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唐诺《尽头》
我们知道,文学撤离公共媒体久矣,很早就学会不依赖不存奢望,事实上,比较令人害怕的反而是电视忽然在某个不方便收看的时段好心挤出半小时来谈书说文学,胡言乱语远比不说糟糕。说到底,文学的基本工作单位是个人,从发想、实践到完成,更多时候它是背向世界的,尤其还非得从集体、从群众、从一般性的流俗成见那里挣脱出来不可。一个书写者当然对外头世界、对读他书的人有所期待,但不是以这种集体形式规格、这种集体性语言
——唐诺《尽头》
年龄的计算方式由出生算起,像一条不知伸向哪里的数学线;年龄的另一种较迫切计算方式则倒过来,改由死亡处回推,时间封闭起来,算法不精确但毋宁更具实感,这来自人对时间的冥冥意识、对时间终点的感知,是人独有的,也较影响人的思维和行动。基本上,我们每朝死亡多走近一分,我们生命图像上的某些东西也同时剥落一分,每少一年,我们便清仓一般把装不下的那些较无用较不可能东西扔掉,以至于当我们以为死亡随时会到来
——唐诺《尽头》
人类历史,也许很疯狂甚至很恶毒,但最终并不浪漫不冒险,根本上仍是平庸的(希特勒、斯大林都只是平庸的人),很多超过的东西对它而言是“多余”的,包括人,包括视野、主张和梦想。 博尔赫斯称此为“疲惫的历史引力”,负责把整个世界总的拉回来。现实世界有一个堪称稳定到近乎透明的真相,一个顽强的根本性基础,一块“大地”,由全体活着的人所构成并决定。
——唐诺《尽头》
1、 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柴静 《看见》
2、 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 ——柴静 《看见》
3、 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柴静 《看见》
4、 其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 ——柴静 《看见》
5、 看这个人的眼睛,就知道真不真诚。 ——柴静 《看见》
6、 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柴静 《看见》
7、 失败感比口含硬币还苦。 ——柴静 《看见》
8、 “她去世快六年了,我不跟人谈她,不看她照片,也不愿别人跟我谈她,每次梦里终于看见她的时候,心里都松一下:看,她没死,我就知道。有时在梦里我小声喊她:“奶奶” ,她靠在门边上,看着我,不认识了,说:“谁呢?” 我心里凄凉,又觉得,是我没照顾好你,不值得你认得。” ——柴静 《看见》
9、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柴静 《看见》
10、 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最难受的不是头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觉——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任务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柴静 《看见》
11、 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柴静 《看见》
12、 一个人不应该一辈子背着不加解释的污点生活 ——柴静 《看见》
13、 现在到了电视台,做了新闻,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在工作,卖命地工作,但我是在为制片人、奖金、虚荣心,为我的恐惧而工作。最简单的东西没有了,我的 心不在腔子里。 有天,吹着高高的头发,化了妆去录节目,路上碰到一个当年的朋友,看着我,看了一会儿,说:“你可小心,别变成最初你反对的人。” ——柴静 《看见》
14、 天塌地垮,人只能依靠人,平日生活里见不着,不注意的人。 ——柴静 《看见》
15、 我这个年龄经历的所有事都特别淡。 ——柴静 《看见》
16、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柴静 《看见》
17、 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柴静 《看见》
18、 已经知道有些人承受的东西是他人无力改变也无法体会的。唯一能做的是得到别人允许后,陪伴于此。跟你一起,试图感受你的感受 ——柴静 《看见》
19、 陈虻说:“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我不作声。 我问医生朋友:“为什么我呼吸困难?” 他说:“情绪影响呼吸系统使呼吸频率放慢,二氧化碳在体内聚集造成的。” “有什么办法吗?” “嗯,深呼吸。” 上楼的时候,我深呼吸;下楼的时候,我深呼吸。我看着电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着,闲来无事,瞪着墙,永远永远。我强烈地羡慕她。 ——柴静 《看见》
20、 做一个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我们有信心相信让明天更美好! ——柴静 《看见》
21、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柴静 《看见》
22、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柴静 《看见》
23、 我原来以为这一辈子,就是每天想着怎么把一个问题问好,把衣服穿对,每天走过熟悉又局促的街道,就这么到死,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 ——柴静 《看见》
24、 柴静忍耐着,没有流露出不满。她脸上扑着粉,不,说挂着霜更像一些。她仍表现出很有涵养的样子,但是,当一个人表现得很有涵养,其实是传递着不以为然的意思。 ——柴静 《看见》
25、 “你不可能是个好新闻人。”有同行直言不讳地对我说。 “什么是?” “爱打听,好传播。” 是,我本性不是。我每天四处打电话争取采访机会,做了很多独家的选题,但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领导和同事接受我,让这件事成为第二天的媒体头条。我知道什么样的题能拿奖和被表扬,可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儿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 ——柴静 《看见》
26、 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 ——柴静 《看见》
27、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陈虻 ——柴静 《看见》
28、 崔永元劝过我一次:“你不适合调查,跟在别人后面追,那是疯丫头野小子干的事,你去做个读书节目吧。”他怕我有点逼自己。我深知他的好意,但文静了这么多年,一直泡在自己那点小世界里头,怕冷怕热怕苦怕出门怕应酬,除了眼前,别无所见。有次看漫画,查理布朗得了抑郁症,露西问:“你是怕猫么?”“不是。”“是怕狗么?”“不是。”“那你为什么?”“圣诞节要来了,可我就是高兴不起来。”“我知道了,”这姑娘说,“你需要参与进这个世界。 ——柴静 《看见》
29、 当一个人的本能要求他逃避或是还手的时候,他能留在原地、忍受着攻击的前提是,有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并且深信对方会回到游戏规则中来。 ——柴静 《看见》
30、 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 ——柴静 《看见》
31、 人生奇诡,处处与旧日生活撞在一起。 ——柴静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32、 没人跟你过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柴静 《看见》
33、 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柴静 《看见》
34、 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柴静 《看见》
35、 这样的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在于不安。 ——柴静 《看见》
36、 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柴静 《看见》
37、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柴静 《看见》
38、 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才是文艺。 ——柴静
39、 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 ——柴静 《看见》
40、 大学毕业后他不想赚钱,父母担心他没有生存能力,他做了一份装卸货物的工作,父母说这样太可惜了。他说:“为了钱做是可惜的,不是工作低级可惜。” ——柴静 《看见》
41、 这些早就干枯失血的花瓣给我一个刺激,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 ——柴静 《看见》
42、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柴静 《看见》
43、 人们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柴静 《看见》
44、 陈虻说过:“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 这地震把我从演播室震出来,震到了地上。 ——柴静 《看见》
45、 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口号就度过去。 ——柴静 《看见》
46、 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的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 ——柴静 《看见》
47、 有的人他没有承受能力,别人骂他,或者对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须反应,本来是不想打人,但因为受不了就必须打人。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心里不自由。 ——柴静 《看见》
48、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柴静 《看见》
49、 我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 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柴静 《看见》
50、 许多事情,是因为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柴静 《看见》
51、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柴静 《看见》
52、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柴静 《看见》
53、 回忆是一种清洗 ——柴静 《看见》
54、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他,然后遏制他。 ——柴静 《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