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关于南华经的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南华经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8-03 11:00:19

1、司马迁《史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2、《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3、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4、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5、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6、孙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7、庄子《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 ,是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8、吴楚材《古文观止》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它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9、孔子《论语》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

10、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一说陆绍珩)创作的小品文集,刊行于天启四年(1624年)。下面是《小窗幽记》经典名句摘抄赏析,快来看看吧!

1、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陈继儒《小窗幽记》

2、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陈继儒《小窗幽记》

3、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陈继儒《小窗幽记》

4、花开花落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陈继儒《小窗幽记》

5、以忍制己情,以恕制人情。——陈继儒《小窗幽记》

6、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陈继儒《小窗幽记》

7、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陈继儒《小窗幽记》

8、志要高华,趣要淡泊。——陆绍珩《小窗幽记》

9、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陈继儒《小窗幽记》

10、原文: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译文]在寂静的状态当中,要常保持醒觉,但以不扰乱寂静的心境为优先。在觉醒的`状态当中,也要常保持寂静,使得心念不致于奔驰而收束不住。——陈继儒《小窗幽记》

11、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陈继儒《小窗幽记》

12、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陈继儒《小窗幽记》

13、竹窗下,唯有蝉吟鹊噪,方知静里乾坤。——陈继儒《小窗幽记》

14、原文: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译文]佛只是个善于了却执情的神仙,也是个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人们虽然耳聪目明,却不知该了却一切烦恼,不知凡事放下便已无事,若心中还有放下的念头,便是还未完全放下。——陈继儒《小窗幽记》

15、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陈继儒《小窗幽记》

16、世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陈继儒《小窗幽记》

17、枕边梦去心亦去,醒来梦还心不还。——陈继儒《小窗幽记》

18、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有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陈继儒《小窗幽记》

19、带雨有时种竹,关门无事锄花;拈笔闲删旧句,汲泉几试新茶。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陈继儒《小窗幽记》

20、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知我山窗。——陈继儒《小窗幽记》

21、澹泊之士,必为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陈继儒《小窗幽记》

22、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陈继儒《小窗幽记》

23、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陈继儒《小窗幽记》

24、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漫天云卷云舒。——陈继儒《小窗幽记》

25、一失足为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人。——陈继儒《小窗幽记》

26、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陈继儒《小窗幽记》

27、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陈继儒《小窗幽记》

28、五更三四点,点点生愁;一日十二时,时时寄恨。——陈继儒《小窗幽记》

29、花棚石磴,小坐微醺。歌欲独,尤欲细;茗欲频,尤欲苦。——陈继儒《小窗幽记》

30、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弱水三千;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空山。——陈继儒《小窗幽记》

31、陌上繁华,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陈继儒《小窗幽记》

32、人生一世有三乐:开卷读书,闭门修禅,一语济世。士君子贫不能济物,遇人迷障处,出一言点化之,亦为济世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

33、费长房缩不尽的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的离恨天。——陈继儒《小窗幽记》

34、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陈继儒《小窗幽记》

35、梦以昨日为前生,可以今夕为来世。——陈继儒《小窗幽记》

36、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陈继儒《小窗幽记》

37、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然宁饶于味,而无饶于趣。——陈继儒《小窗幽记》

38、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关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陈继儒《小窗幽记》

39、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陈继儒《小窗幽记》

40、懒可卧,不可风;静可坐,不可思;闷可对,不可独;劳可酒,不可食;醉可睡,不可淫。——陈继儒《小窗幽记》

41、幽堂昼深,清风忽来好伴;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陈继儒《小窗幽记》

42、五更鸡鸣,唤起窗前明月。一觉睡醒,看破梦里当年。——陈继儒《小窗幽记》

43、澹泊之守,须从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陈继儒《小窗幽记》

44、"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陈继儒《小窗幽记》"

45、谭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陈继儒《小窗幽记》

46、盛暑持蒲,榻铺竹下,卧读【骚】【经】,树影筛风,浓荫蔽日,丛竹蝉声,远远相续,蘧然入梦。醒来命取^栉发,汲石涧流泉,烹云芽一啜,觉两腋生风。徐步草玄亭,清荷出水,风送清香,鱼戏冷泉,凌波跳掷。因涉东皋之上,四望溪山罨画,平野苍翠。激气发于林瀑,手持麈尾,清兴洒然。不待法雨凉雪,使人火宅之念都冷。——陈继儒《小窗幽记》

47、月夜焚香,古桐三弄,便觉万虑都忘,妄想尽绝。试看香是何味?烟是何色?穿窗之白是何影?指下之余是何音?恬然乐之而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是何境?《小窗幽记》

48、山居有四法:树无形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陈继儒《小窗幽记》

49、隔帘闻坠钗声,而不动念者,此人不痴则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之间。——陈继儒《小窗幽记》

50、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陈继儒《小窗幽记》

51、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则亦苦海。——陈继儒《小窗幽记》

52、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陈继儒《小窗幽记》

53、片时清畅,即享片时;半景幽雅,即娱半景;不必更起姑待之心。——陈继儒《小窗幽记》

54、山月江烟,铁笛数声,便成清赏;天风海涛,扁舟一叶,大是奇观。——陈继儒《小窗幽记》

55、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陈继儒《小窗幽记》

56、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陈继儒《小窗幽记》

57、贫贱之人,一无所有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陈继儒《小窗幽记》

58、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盆水同圆。——陈继儒《小窗幽记》

59、流水相忘游鱼,游鱼相忘流水,即此便是天机;太空不碍浮云,浮云不碍太空,何处别有佛性?——陈继儒《小窗幽记》

60、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陈继儒《小窗幽记》

61、眉睫线交,梦里便不能张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62、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小窗幽记》

63、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陈继儒《小窗幽记》

64、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陈继儒《小窗幽记》

65、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一字一句之奇。——陈继儒《小窗幽记》

66、芒鞋甫挂,忽想翠微之色,两足复绕山云;兰棹方停,忽闻新涨之波,一叶仍飘烟水。——陈继儒《小窗幽记》

67、唯我道心清似水,任它世事冷如冰——陈继儒《小窗幽记》

68、豆蔻不消心头恨,丁香空结雨中愁。——陈继儒《小窗幽记》

69、一间屋,六尺地,虽没庄严,却也精致;蒲作团,衣作被,日里可坐,夜间可睡;灯一盏,香一炷,石磬数声,木鱼几击;龛常关,门常闭,好人放来,恶人回避;发不除,荤不忌,道人心肠,儒者服制;不贪名,不图利,了清静缘,作解脱计;无挂碍,无拘系,闲便入来,忙便出去;省闲非,省闲气,也不游方,也不避世;在家出家,在世出世,佛何人,佛何处?此即上乘,此即三昧。日复日,岁复岁,毕我这生,任他后裔。——陈继儒《小窗幽记》

70、阮籍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常诣饮,醉便卧其侧。隔帘闻坠钗声,而不动念者,此人不痴则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中。——陈继儒《小窗幽记》

71、纸帐梅花,休惊他三春清梦。笔床茶灶,可了我半日浮生。——陈继儒《小窗幽记》

72、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陈继儒《小窗幽记》

73、居处寄吾生,但得其地,不在高广……衣服被吾体,但顺其时,不在纨绮……饮食充吾腹,但适其可,不在膏梁……宴乐修吾好,但致其诚,不在浮靡……——陈继儒《小窗幽记》

74、勿使推窗独坐,嫦娥笑人《小窗幽记》

75、山穷鸟道,纵藏花谷少流莺;路曲羊肠,虽覆柳荫难放马。——陈继儒《小窗幽记》

谈到《红楼梦》,许多文艺批评家和鉴赏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身上,对于和主人公有关的人物诸如贾母、贾政、王熙凤,乃至袭人、晴雯等等,也有所评议,惟独对小说第一回就出现一直到第一百二十回再次见面的一僧一道忽视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试图就一僧一道在全书中的作用及作者塑造这两个极其古怪的艺术形象的蕴意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得到方家批评指正。

一、一僧一道远远而来,伴随《红楼梦》从开场到结局,走过漫长的旅程。

翻开《红楼梦》,我们就看到作者交代女娲炼石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只剩下一块,“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日夜悲号惭愧。”就在这时,一僧一道远远而来。应该说,这是长篇巨制《红楼梦》的真正开始,也是这部小说又名《石头记》的自我交代。

就是在一僧一道诉说“红尘中荣华富贵”的吸引之下,顽石才打动凡心。在顽石的苦苦央求下,那和尚施展法术,才将一块巨石变成鲜明莹洁的美玉,又缩成扇坠大小的佩玉,并且镌有“通灵宝玉”四个字,带它到滚滚红尘去了。——这便是贾宝玉落草时嘴里衔下来的那块玉,贾宝玉本人称它为“劳什子”,他的祖母却尊它为“命根子”。就是这块玉,就是这个整日系着这块玉的人,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花地,温柔富贵乡,游荡了十几年。历经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的过程。第一百二十回,小说通过甄士隐之口,交待得明明白白:“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至此,《红楼梦》的缘由也交待清楚了。

除了这一僧一道之外,和《红楼梦》这部小说有直接关连的还有一位空空道人,是他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抄录了这个故事。神奇怪诞的开头和结尾,不但保持了艺术结构上的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把自己的哲理和艺术见解巧妙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奇趣的阅读境地接受作者的超乎现实而与小说故事情节若即若离的理性升华。这实在是作家的苦心匠意所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这一僧一道的研究。

二、一僧一道和小说的主人公命运经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宛如关节,开启关合,非同小可。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穿过虚无飘渺的天堂,既可以闯入凡人的梦境,又可以跑进繁华似锦的社会生活,他们和小说的主人公的关系极为密切。譬如在第一回里,这一僧一道在甄士隐的梦境中出现,并且说甄士隐抱在怀中的女儿英莲是一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以致使甄士隐感觉他们是在说“疯话”。哪里知道几个月以后,历经女儿英莲失踪、再遭火灾殃及,一贫如洗的甄士隐,又遇到了高唱《好了歌》的跛足道人,士隐顿时彻悟,竟抢了道士肩上的褡裢,同疯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一僧一道和小说人物的关系,书中人都有交代。在第三回,林黛玉自己说:“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在第七回,薛宝钗自己说:她小小的年纪却留下了病根儿,“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至于贾宝玉,第二十五回、第一百一十五回、一百一十六回都有描写,在第一百二十回中通过贾政之口说出了贾宝玉与和尚的不解之缘:“便是那和尚道士,我也见了三次:头一次是那僧道来说玉的好处;第二次便是宝玉病重,他来了将那玉持诵了一番,宝玉便好了;第三次送那玉来,坐在前厅,我一转眼就不见了。我心里便有些诧异,只道宝玉果真有造化,高僧仙道来护佑他的。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换句话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其遭遇,都和太虚幻境中的一僧一道有关系。

一般地说,神仙鬼怪在文艺作品中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戏不够,鬼来凑”,以虚幻的鬼怪来填补故事情节;一种是“若要灵,请神明”,以神仙的降临以显示不可抗拒的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两种情况,都印证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应该说,《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出现,是以上两种情况的综合,是作者精心布置、巧妙安排的。

三、真耶幻耶,美耶丑耶,情耶理耶,在一僧一道身上体现着作者的艺术的文化的哲学的底蕴。

当读者第一次在第一回中见到一僧一道时,作者是这样写的:“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但是,顷刻之间就突然变了,“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到了第二十五回,这两个人的形体又小有改变,变成一个癞头和尚、一个跛足道人。作者是这样具体描写的:“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这是和尚的模样。道士的模样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到了第一百一十七回。和尚还是“满头癞疮,浑身腌臜破烂”。贾宝玉当时想道:“自古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是的,“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正是作者在塑造一憎一道形象时的艺术原则。

真人是道家、道教常用名词。《庄子·天下》:“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真人”之名始此。《庄子·大宗师》中说真人有四个特点:忘怀于物;淡情寡欲;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天人合一。《淮南子·本经训》:“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据《太平经》卷四十二“九天清先王灾法”载,“真人职在理(治)地”,其等级地位,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显然,作者暨通过艺术典型贾宝玉告诉人们,真人是他们心目中的真、善、美的化身。所以,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形体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那么,为什么到了凡问就变得“癞头跣脚”、“跛足蓬头”呢?这说明作者看到了现实和理想境界的距离,看到了真、善、美之间的不统一。

在讨论一僧一道艺术形象时,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僧属佛教道属道教,这一僧一道怎么会走到一起的呢?有时,还佛道移位,例如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里,佛和道相交错。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交融——佛教与道教的融合。这样的见解是正确的。南怀瑾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一书中指出:“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禅、道合一的途径,已极其明朗。”明太祖朱元璋并尊道、佛两教,清雍正登位以后,提倡禅宗,同时留心道家学术。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看,《红楼梦》的一僧一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

一是对儒学的态度。《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而《红楼梦》则相反,开篇就谈空空道人访道求仙途中见到了石头,石头还会说话,如此等等。这说明作者不是儒学的忠实信徒,在某程度上则是儒学的`批判者和叛逆者。

这是《红楼梦》一僧一道的文化底蕴的大要所在。

四、《红楼梦》中僧道描写极多,这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又反映了宗教的异化,真真假假,善恶难辨。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红楼梦》中写僧道的回目约有66次,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平均每l.8回就要出现一次,可见其频率是相当高的。

僧道频繁出现,大体上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与前面所说有密切关联的一僧一道对小说其他人物的影响;一是与一僧一道无甚关系,却是宗教人物对小说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影响,构成整个小说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现在分别加以说明:

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是跛足道人在贾瑞垂危时刻,应贾瑞之求将褡裢中的一面镜子交给贾瑞的,并且明白交代:“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贾瑞接过镜子,照背面,竟是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吓得贾瑞连忙掩了;照正面,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他心中一喜,荡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约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如此三四次送了命。贾代儒夫妇见孙子已死,便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焚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而去。显然,跛足道人给贾瑞“风月鉴”是一种度化,可惜而又可怜的是贾瑞沉溺于淫而致死不悟。

第六十六回则是相反的情形,柳湘莲梦见尤三姐后惊觉,睁眼一看,他的所在地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跛腿道士捕虱,柳湘莲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用佛家术语说,柳湘莲是:“顿悟”,走出凡尘,出家去了。

以上例是一僧一道对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等以外的影响。

下面谈谈其他僧道情况。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老尼法名净虚,实在是一个不“净”不“虚”的人,她为了李衙内的亲事,央求通过王熙凤的权势,逼迫长安守备的儿子退亲,以完成李衙内的心愿。这笔婚姻交易开价三干两银子。一个出家之人,不修心拜佛,竟然卷入婚姻纠纷,可见其凡心未断,六根不净。老尼如此,小尼就更放荡了。小尼智能被秦钟抱到炕上,在禅房里就云雨起来。用出家人的话说:这实在是罪过!罪过!自称“槛外人”、又称“畸人”的妙玉,大观园内的栊翠庵的孤寂生活并没有割断她的人生欢乐的向往,贾宝玉过生日,她还送去祝寿的帖子。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说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她的结局是不幸的,被强盗抢走了。

至于道士,第二十九回写的张道士“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就是这个张道士,居然为贾宝玉的婚事操心。可见他的尘缘未断。第八十回天齐庙的当家王道士“专意在江湖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剂,这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丹,色色俱备,亦长在宁荣两宅走动熟惯,都与他起了个浑号,唤他作‘王一贴’,……”

这些僧道和一僧一道在思想境界上的距离,读者是一目了然的。这就是作者匠心独运所在:这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又反映了宗教的异化现象,真真假假,善恶难辨。

五、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林黛玉等论道谈禅,是作者较深层次接触宗教理论的反映,然而洞察作者创作心态的脂砚斋指出:此乃“悟禅亦由情”。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描写贾宝玉看完戏以后,因为一个小旦的模样“活象一个人”,被快嘴的史湘云点出:“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连忙向湘云使眼色。却不想这又恼了史湘云和林黛玉,受到她们两人的冷落,他想到前日所读《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禾自寇,源泉自盗”等语,越想越没趣,回到房间,大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提笔写了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并且填了一曲《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薛宝钗看后认为“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因为在看戏时,薛宝钗向贾宝玉介绍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鲁智深的唱词《寄生草》,其中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林黛玉认为贾宝玉的偈语和《寄生草》曲“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果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来到宝玉屋里。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得到薛宝钗的赞赏,并且引发出关于禅宗的一段历史,宝玉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

对于这一段参禅的描写,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

一、我们知道佛教有许多宗派,净土宗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宗,成天“南无阿弥陀佛”,就连一些不识字的人,也背着香袋,双手合一,朝山进香。其他还有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密宗,等等。这些,《红楼梦》的作者都不予采取,独钟禅宗。这是因为禅宗是融印度佛学和中国道家学说于一体、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更重要的是,禅宗是当年皇帝雍正予以提倡的宗派。这就是说,《红楼梦》中的参禅悟道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

二、我们知道禅宗有一段发展的历史,这就是第二十二回通过薛宝钗说的一番话:“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如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这个故事,出于佛教经典《传灯录》。从此有“南能北秀”之说。可见《红楼梦》作者佛教知识是很丰富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强调悟。林黛玉补充的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当然是悟彻,更空、更虚无,因而得到薛宝钗的夸赞。

三、禅家参悟,大体有四类:坐禅默照,随缘任运,话头参究,譬喻作相。如果说第二十二回描写的是贾宝玉坐禅默照,那么第九十一回则是话头参究和譬喻作相了。这可以说是别具风格的一篇传灯录。第九十一回写道:贾宝玉因为没有看到薛宝钗,心情不乐,叹息道:“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黛玉道:“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得。……”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说过几句禅语,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黛玉乘此机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嘘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对于这一次话头参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校注本对“弱水三千”句注明“比喻女子虽多,只爱黛玉一人。”其余诸家注本都释语不详,因而对“黛玉低头不语”也就让读者不解了。所以,脂砚斋批语是很正确的:这是“悟禅亦由情”。说穿了,是借助禅语谈情说爱,如此而已。

四、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南华经》的引用。这说明禅与道家思想的表面结合点在“悟”,但各自的出发点却不一定一致。《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描写贾宝玉读《庄子·(外篇)胠箧》;第二十二回,描写贾宝玉读《庄子·列御寇》和《庄子·山木》。不要以为贾宝玉是认真研读《庄子》是庄子虚无飘渺思想的信徒,他真的要解脱了。不,这只是他一时的苦闷而已。脂砚斋批道:“试思宝玉虽愚,岂有安心立意与庄叟争衡哉?且宝玉有生以来,此身此心为诸女儿应酬不暇,眼前多少现有意之事,尚无暇去作,岂忽然要分心于腐言糟粕之中哉?可知除闺阁之外,并无一事是宝玉立意作出来的。大则天地阴阳,小则功名荣枯,以及吟篇琢句,皆是随分触情,偶得之不喜,失之不悲。若当作有心,谬矣!”此说深受端木蕻良先生赞许。确实是这样,《庄子》的原意与贾宝玉的引用,存在不水的距离。《庄子·胠箧》的中心是绝圣弃智,提倡淡情寡欲。《庄子·列御寇》的中心是虚无宁静,生安于无为,死任其自然。《庄子·山木》的中心是洗心寡欲,忍让屈从。《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写贾宝玉要吃胭脂,被史湘云打落,并批评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这被袭人看见了,生了气,贾宝玉又生袭人的气。这才闷闷不乐,拿书解闷。第二十二回,也是因为贾宝玉和史湘云、林黛玉生气,“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在由气生悲的情境下,才写下“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的偈语。显然,贾宝玉的悲凉和绝望是一时的冲动,和庄子的虚无的人生观不是一回事。

所以,林黛玉批评贾宝玉“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贾宝玉欣然领受;她续偈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贾宝玉肃然起敬。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论道谈禅只是贾宝玉、林黛玉谈情说爱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而已。

六、一僧一道模糊了多少人的眼睛。

最早否定一僧一道的是周澍,他在《红楼新咏》中以《笑一僧一道》七律中写道:“碌碌繁华富贵场,干卿底事为谁忙?”对一僧一道采取否定态度。

看出一僧一道及参禅悟道的破绽和奥秘的当数孙桐生,他在《编纂石头记评蒇事奉和太平闲人之作即步原韵》之三写道:

芥纳须弥岂易量,文坛一瓣热心香。参禅不祖王摩诘,问道谁师魏伯阳?敢以为山亏一篑,由来作史重三长。儒门亦有传灯法,不涉虚无堕渺茫。

是的,《红楼梦》中的僧侣和道士的法号都是作者杜撰的,这是玎学考据派学者无从考证的一个问题。

《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也是作者虚构的,没有宗教经典可以作为依据。太虚幻境中的仙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作者按照人类社会的生活而附会的。是的,神仙本来就是人造的,人造神仙又来控制和主宰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实在是一个有趣而又可悲的循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恩格斯在《反杜林沦》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真相,诚如解庵居士在《石头臆说》中指出的那样:“士隐梦中所见一僧一道,即作者魂魄所化。作者自谓冥心搜索,精诚所通,出神入化,说出一段风流公案,尽属幻境,所以开道姑倡此人此地,以总括全书之妙义也。”这是很有见地的。看不到这一点就会胡乱猜疑了。猜疑之一是信奉不移,把一僧一道真的视为神仙,如林孝箕等在《红楼诗借》中以“僧道合咏”为题写了两首七律,其二写道:“大笑西来洩化工,形骸放浪万缘空。双云偶尔停天上,片石何来走袖中?佛骨仙心俱不二,痴魂怨魄倘来同。茫茫觉后黄粱梦,绝倒人间无是公。”猜疑之二是相信贾宝玉参禅悟道,真是解脱了。王国维就认为贾宝玉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胠藏》之篇而作焚花散麝,贾宝玉解脱了。猜疑之三是以跛道人的《好了歌》为全书的主题,林孝箕等似“跛道人好了歌”为题写了三首诗,其三写道:“万事收场曲已终,人间何处不途穷?桶如脱底言皆旨,棒到当头色是空。参透世情孤偈外,唤回尘梦众生中。分明满拍沧桑咸,喝罢山花落晚风。”色空之说,在红学界曾鼓噪一时。

其实,这些理解都不尽正确,都是被一僧一道的描写模糊了视线。要了解一僧一道的构思由来,须了解作者当年的创作社会背景。据张中行《禅外说禅》所载:雍正皇帝更进一步,不只喜欢禅学,并以通禅自负,因而自号为圆明居士,还编了《御选语录》。上层人物喜爱,一般人民循旧轨走,因而佛教就仍是繁荣昌盛,据统计,早年大小寺院八万左右,僧尼十几万;晚年,寺院几乎遍布全国各村镇,僧尼据说有八十万,不出家而拜菩萨的,就难以数计了。雍正也留心道家学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作者这样的构思,实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