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不当语言给孩子心灵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有可能会危害孩子的心灵健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所写的
比如今天计算的结果,大概是这样子——唠唠叨叨的话,妈妈是41次,爸爸是3次;狠狠地骂,妈妈是4次,爸爸是1次。总共有49次之多。可是,爸爸妈妈说:“你不错哦!”“你很好哦!”这样的话,只有3次而已。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爸爸妈妈为什么那么爱骂人?假如他们把骂人的次数减少一些,该有多好啊!”不过想也没有用,所以难过。
思考与分析:孩子的感受,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上面案例中这位孩子的感受,太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去理解和体会了。孩子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做父母的常常忍不住要责骂孩子,语言常常带有情绪化的特征。责骂原本是想矫正孩子的行为,但控制不了的父母,常常会横眉怒目、大发雷霆,伤害性的语言也就“不胫而走”。父母本来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不考虑孩子感受、不尊重孩子的伤害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并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为人父母,一定要学会自我控制,千万别“出言不逊”,将孩子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对象。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孩子正是在纠正缺点或不足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重要的问题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误,而是父母采取何种态度。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所采取的态度,恰如一把犁刀的两面:它可以“掘出生命的新水源”,也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伤疤。
家教建议: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德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伤害性语言归纳为如下10种。
1、恶言——傻瓜、说谎、没用的东西。
2、侮蔑——你简直是个废物。
3、责备——你又做错事,简直坏透了。
4、压制——住嘴!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话!?
5、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6、威胁——我和爸爸再也不管你,你想走就走吧!
7、哀求——我的小少爷,求求你不要这么做好吗?
8、抱怨——你竟然做出这等事,太让我伤心了。
9、讽刺——你可真替爸妈争光啊!居然可以考出40分的成绩。
这十种语言及其态度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家长与孩子关系的紧张,父母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忌用这类伤害性语言。
另外还有一些是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第一句]“笨蛋,没用的东西。”
告诉孩子:你不笨 是谁给孩子贴上了“笨蛋”的标签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成为“笨蛋” 在平常之中赏识你的孩子 翘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简单的话,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听话”的孩子到底好不好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给孩子争辩的权力 ,当孩子与父母顶嘴时 沉默会更具震撼力
[第三句]“我说不行就不行。”
别耍“因为我是你爸爸”的威风 “一言堂”的后果 惧怕不等于信服 尊重孩子的选择 学会与孩子商量 听听孩子的建议
[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没有力度的话不要说 别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停止空洞的说教 尊重是最好的办法 批评孩子时,注意不要伤着孩子 宽容孩子的“不务正业”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暂时不喜欢的事
[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
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好不好 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能摸得到 怎样帮助孩子最有效 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因什么而可爱 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别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
只当“参谋”,不当“司令”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 “贼”的帽子扣不得 接纳孩子的缺点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不要怕孩子吵架
[第七句]“你又做错了,真笨!”
允许孩子犯“错” 失败后孩子更需要肯定 你在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拯救一个人的灵魂比制裁肉体更有效 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 告诉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没多大的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摆正期望的天平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做不到 做一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赏识,渴望被肯定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锻炼 驱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阴影
[第九句]“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教育孩子不应统一模式,要因材施教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不可随意涂抹 别让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 告诉孩子:成功不在于角色的大小 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关键在哪 让孩子学会跟自己比赛 让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长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
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学习上 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让孩子适当地玩一玩电子游戏 不可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力 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每个家长来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爱,可以,溺爱,不行。
有个孩子,家人特别溺爱他,他在园经常欺负其他小孩,老师教育过他很多次,却没有作用,跟家长交换意见时,***妈也只是温柔的责备孩子几句:
“小调皮蛋儿,怎么还打人呀。”然后就带着孩子走了,问题丝毫没有得到解决。
后来他毕业去读小学,因在学校用铅笔戳伤了同学的眼睛而被劝回家反省,等再来读书时,老师也屡次反应难以管教,最后逼的家长不得不到处托人帮他转学……
这样的溺爱,真的不会害了他吗?
1.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被过度溺爱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2.孩子性格骄横乖张
孩子被溺爱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3.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
孩子被溺爱,谁也管不了他,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觉得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4.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
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5.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溺爱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日后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1.不要特殊待遇
如果什么时候都给孩子特殊照顾,有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留着,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地位高人一等,这样孩子就会自感特殊,习惯于高高在上,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关心他人。
2.不要过分注意孩子
很多家庭都习惯以孩子为中心,家里的事物安排都围绕着孩子,当亲戚好友来访,也常常围着孩子逗他玩。对孩子过于注意,孩子便会容易骄傲。因此,他会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欢自己。
3.不要有求必应
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生活、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不包办代替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于是任何事情都代替孩子做,结果导致孩子三四岁了还要父母喂饭、穿衣,五六岁了还不会做简单的家务。这样孩子就不会变得勤劳、善良,也缺少同情心和上进心。
5.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胆小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地担忧而导致孩子胆子越来越小。如果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少一些担忧,多一些鼓励,在摔跤后不大惊小怪,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就不会变得懦弱胆怯。
6.不当面袒护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有了争执,总是有父母偏向、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错误。
时间长了,孩子就把家里管教较松的那个人当做自己的“保护伞”,结果不仅使孩子性格扭曲,是非观点混淆,甚至还影响到家庭的和睦。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但是,一切由家长全权代劳,甚至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不利。我们对孩子要“爱”而不“溺”。
“你这种成绩将来怎么能找到工作!”、“你怎么能懒成这样!”、“你怎么能这样跟我讲话!”对很多人来说,这些话听上去多少有些耳熟。不是从小听父母这么讲,就是已经开始对孩子这么说了。每当我们如此说孩子的时候,他们往往面无表情且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呢?近日,台湾《康椒杂志就此问题采访了多位儿童心理专家,总结出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有12句不能说的话。
1.“快起来!今天上课要好好听讲啊1不要和孩子在早上谈话,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后延。
2.“看着我的.眼睛。”不要直视孩子的眼睛。用“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孩子比较容易打开心扉。
3.“今天下午不许去打球了,我们需要谈谈。”不要占用整块的娱乐时间和他们谈心,不妨在与孩子一起打球、看戏或者吃饭时交流一下。
4.“你摔谁呢1不要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带有情绪性的字眼。
5.“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不要提过于笼统的问题,而应以正面的态度问特定、具体的问题。比如:“老师怎么评价你这篇
6.“你这么想完全错误,应该……”不要打断他们的话,就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7.“别总是乱花钱1不要老把话题集中在琐事上。谈些更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如体育比赛、音乐会甚至政治等,有助于彼此了解。
8.“下次理发时,鬓角剪得短点。”不要总是给他不需要的建议,而应经常赞许他们的想法。
9.“你会干什么?我像你这么大时早工作了1不要拿孩子与自己当年进行比较。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与你沟通。
10.“你还不减肥,胖得脑子里只剩油了吧?”千万不要用困扰他的事情开玩笑。记住,青少年敏感、容易受伤害。
11.“你为什么总干傻事?”不要在他们某些行为后,问这样的话。你可以问:“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12.“不是我唠叨,是你没明白1不要对某些事情一而再地唠叨。只给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这12句话,详尽地展现出了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最容易犯的4个错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沃建中对《生命时报》记者表示,第一,用命令式口吻对孩子说话;第二,吝啬鼓励和赞美孩子;第三,经常否定、责骂孩子;第四,总是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这四种错误会导致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出现问题,值得家长认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