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8 个生字.
2 .能力目标
学习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 写具体的方法.
3 .情感目标
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2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 写具体的.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对于大海上空飞翔的鸟类, 我们都很清楚一种动物, 那就是海鸥. 那么海鸥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 那不妨看看《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读课文, 每个字都读准, 句子读通(不能一个词一个词读).
2 .指名分段读. 提出认真听的要求. 评读.
3 .请5 位同学比赛读. 评议.
4 .学习生字:课文读好了, 看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 出示生字卡认读. 读生字卡背后的词语. 齐读. 开火车读. 看看生字回到课文中还会不会读.
出示句子, 读准加粗的字词:
1 .他背已经驼了, 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 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2 .侧耳细听, 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
3 .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 可惜我去不了.
三. 抓住重点句, 品读课文.
1 .听课文录音朗读, 想想课文中的哪几段具体写老人与海鸥的情谊?请你找出来.
2 .指导读重点句子.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鸣叫着, 翅膀扑得那样近,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 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 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 撮着嘴, 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 他的心里, 一定是飞翔的海鸥.
试着练读上面几句话, 选择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师生评价. 为什么这样读?你是怎样想的?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前文, 拓展延伸.
二. 通过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1 .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是怎样建立的?海鸥为什么会成为老人的'朋友?
2 .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结合课文内容, 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听了它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 读下列的句子,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1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 .它们大声鸣叫着 , 翅膀扑得那样近 ,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老人与海鸥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到13节,体会人鸥间真挚的情感。
2、学习褪色、撮起、抑扬顿挫、亲昵等词语,并学会用抑扬顿挫说话。
3、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初步认识老人
1、同学们,在昆明的翠湖公园有这样一座塑像,请看(出示)你看到了什么?
2、是的,这位老人名叫吴庆恒,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读读这段文字吧。
出示: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自由读──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3、是啊,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与海鸥之间有着十分感人的故事呢。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用心地读课文,去感动吧。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想想课文的哪些事情让你感动,让你读了之后内心很不平静。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
褪色 撮起 塑料 乐谱
亲昵 啄食 歇落 滇池
应声而来 应声跃起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驻足观看 高空盘旋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白翼天使 白色旋涡 相依相随 扇动翅膀
说说课文的哪些事让你感动?
根据学生交流随机总结板书:
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悼念老人。
三、与文本对话,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1、是啊,从刚才同学们的交谈中我已经感受大家被老人对海鸥的爱与海鸥对老人的爱所深深打动了,他们的故事之所以让我们如此感动,原来这都缘于一个爱字!(板书:爱 。)
2、这爱中有老人对海鸥的爱比如: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也有海鸥对老人的爱,当老人去世时海鸥悼念老人。
3、人间之爱听得最多的是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晚辈对长辈的爱,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吧。用心地读第 1到13小节,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品味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⑴ 喂海鸥:
句子出示一:
朋友告诉我,这位海鸥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① 二十余里多远?从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那份挚着的心。
② 步行,为什么要步行?每天不为别的,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句子出示二: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① 理解撮起。
② 出示喂海鸥的画面了解饼干。
③ 拓展关于饼干的资料。
④ 总结,老人把海鸥当作了自己的孩子一样,指导读句子。
⑤ 出示写海鸥的句子引读: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出示句子三: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① 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课件出示老人喂海鸥的五幅画面。
② 如果请你给这段文字配上一段音乐,我们来配乐读的话,你会配上一段怎样的音乐?
③ 在音乐声中师生配合反复读这句子。
师:好一片翻飞的白色,好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同学们,亲临现场,我们一定也会陶醉其中,一定会久久伫立观看那一道美丽的风景!
⑵ 唤海鸥:
师过渡:喂,喂出了人与鸟的甜美、温馨、和谐,那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唤海鸥。
① 老人是怎样亲切的喊海鸥的?
出示句子: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
② 老人怎么呼唤?抑扬顿挫地呼唤;亲昵地呼唤;变了调的呼唤;用地方话呼唤。
③ 一生呼唤,问:他呼唤得怎么样?为什么?自己试着来呼唤,一起呼唤海鸥。
④ 在呼唤声中海鸥应声而来,引读第9节。
⑶ 谈海鸥:
过渡:你知道老人为什么那么爱海鸥吗?来看看老人是在怎么谈海鸥的,在他眼中海鸥是怎样的呢。
① 出示句子齐读: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顿时生动起来。
② 眼睛生动是怎样的?在怎样的情况之下眼睛会生动起来,比如?
③ 学着老人的样子谈谈海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
师:同学们,老人就这样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与海鸥相伴!那一天,老人又与海鸥度过了愉快的一天,(音乐响起,课件出示夕阳图)太阳已经偏西,海鸥们要回滇池了,老人也要踏着夕阳回家,你们说这是一幅怎样的告别图呀?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几步一回头、人鸟情深何忍别,天涯翠湖话斜阳。)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拿起你的笔把你脑海中的画面写下来吧。
【全课板书】
老人与海鸥
喂海鸥
唤海鸥 爱 悼念老人
谈海鸥
【教学小记】
那次从杭州听课回来,与符老师一起切磋学习体会,于是谈到了我们的展示课该怎么去上,是否可以改变一下形式,搞些特色,不是有其他的目的,而是想在教学上有些创新,两人一拍即合。
原本我们初步定的是要进行一次同课异构,后来深读课文发现这篇课文很难异构,于是改为合作上,两人分别上一教时。虽然各自备教案,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停止过交流,包括教案的预设,课件的制作,配合很默契,合作得很愉快,就像课文中老人在给海鸥喂食时海鸥起起落落那般和谐!
尽管课上下来还有一些问题:钻研教材的功夫还不够;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没有对症下药,只是一味地期待孩子的精彩,导致课堂时而出现沉闷的现象;语文工具性还落实得不够等等,但我想这就是课堂,教学原本就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们的目标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遗憾少一些!
老人与海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5.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海鸥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动物与世界》,看过吗?说说看有什么感受? (出示课件,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图片。)
2.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1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要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来阅读。边读边想,看看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的又是什么呢?
2.谁知道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课件: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对海鸥就像亲人样。
3.这段话与文中的句子有一个地方不一样,看谁发现了。
4.“对海鸥就像亲人样”与“和海鸥就像亲人样”有区别吗?
5.课文分几部分吗?每部分又分别讲什么呢?用简单的小标题概。
三、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地第一部分,看哪些情景是在写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呢?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然后我们来交流交流。
2.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⑴ 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你从哪儿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就像对亲人一样。
课件: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面,你彷佛听到了什么?那你又彷佛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让我们想象着当时的画面一起来读读这句。
(师生读)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同学们读海鸥的表现,看我们能不能也这么默契呢?
⑵ 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
谁能来给大家读一读,注意像亲人一样怎么读。
同学们,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就会立刻──(生:生动起来。)那在这生动的眼睛里,折射出老人怎样的心呢?读一读。
课件:“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
谁读出来了?老人这生动的眼睛里包含着什么呢?
“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在这个省略号里,老人还想说什么呢?
⑶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他抓住了一个“企盼”就读出了这种亲人般的情义。谁来读一读?
用心来读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文看一看,在老人这企盼的眼神里,你读出了什么?老人在企盼什么?就把你们的理解通过这句话,通过老人企盼的眼神,读出来。(指名读、齐读、)(出示课件:图片)
一、同音不同形,你会写吗?(6分)
hú ( )涂 ( )须 ( )泊
wèi( )惧 ( )养 滋( )
fǎng( )织 模( ) 拜( )
jiān( )巨 ( )定 ( )狱
二、辨字组词。(8分)
侮( ) 怒( ) 陪( ) 绕( )
悔( ) 恕( ) 培( ) 挠( )
三、按要求写成语。(6分)
1.博____ 博____ 博____
2.反复____ 互相____ 才思____
四、选词填空。(5分)
1.精致 精密 精细
(1)国王有一只美丽的瓷碗,花纹特别( ),夜里还能放出耀眼的青光。
(2)这一座象牙雕塑,手工十分( )。
(3)( )的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2.(1)只要能学到知识,他不(计算 计较)别人怎么议论。
(2)面对病魔,小刚表现得很(顽强 坚强)
五、读句子,在比喻句后面打“√”。(1分)
1.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
2.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
3.我记得孔子好像有个儿子叫鲤。( )
4.老师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 )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我要向爷爷献上一束最好的花。
改变词语的顺序而不改变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眼前浮现出国王满意的笑声。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考古工作者最近发明了一座坟墓。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地这么大。陆地还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文内容链接。(8分)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两则文言文寓言是____和____。
2.我们通过____这篇课文的学习明白只要认真对待,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道理,同时让我们知道灵活应对的处事方法。
3.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被后世的儒家尊奉为____。
4.请你说说“舟已行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天地。(28分)
(一) 阅读课文《国王的宝碗》片段,回答问题。
加法尔趁爷爷不在家,把包袱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堆碎碗碴儿!加法尔正发呆时,爷爷进来了。 爷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加法尔问 这就是国王的宝碗 爷爷顿了顿 接着说 送给国王的那只是我重新做的 加法尔一下子明白了。原来爷爷不肯说出补碗的秘密是为了大家,因为只有保持沉默才能骗过国王,保住大家的命。
“热爱自己的工作吧,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就没有做不到的事。”爷爷笑眯眯对加法尔说。
1.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3分)
竟然——( ) 到底——( ) 笑眯眯——( )
2.照样子写词语。(3分)
笑眯眯 ______ ______ ______
3.给没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5分)
4.请说说你对爷爷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由这句话你想到了那句名言或警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其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 喜上眉梢),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影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 盼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自然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当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xíng háng)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到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到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欣赏是一种给予(jǐ yǔ gěi yǔ),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1.用“√”画出文章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恰当的词语。(2分)
2、联系上下文给划线的字选择最恰当的'解释。(3分)
“信”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④书信⑤随便
姑母写信( ) 信笔涂鸦( ) 找到了自信( )
3.除“大名鼎鼎”外,你能再写出两个带“鼎”字的成语吗?(2分)
________ 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钟爱有加: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欣赏是________。
我们在生活中要________。(4分)
九、妙笔生花。(30分)
题目:____的故事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要求写人。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身边的人。
2.选一两件事夸夸他(她),注意选择的材料能恰当的表现出他(她)的某个特点。
3.要求条理要清楚,句子要通顺。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糊 胡 湖
畏 喂 味
纺 仿 访
艰 坚 监
二、侮辱 发怒 陪同 围绕
后悔 宽恕 培养 挠头
三、1.博古通今 博览群书 博闻强识
2.推敲 切磋 敏捷
四、1.精致 精细 精密
2.计较 坚强
五、2.√
六、1.我要向爷爷献上最好的一束花。
2.我眼前浮现出国王满意的笑脸。
3.考古工作者最近发现了一座坟墓。
4.虽然陆地这么大但是还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七、1.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2.国王的宝碗
3.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圣人
4.船已经走动了,可是剑没有动,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嘛?
(一)1.居然 究竟 笑嘻嘻
2.乐呵呵 冷冰冰 金灿灿
3.“ ‘?” 。“ 。” , , “ 。”
4.只要认真对待,并努力去做,事情就一定会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1.欣喜若狂 渴望 hang jǐ yǔ
2.④ ⑤ ②
3.三足鼎立 一言九鼎
4.特别喜爱。文中是说屠格涅夫对《童年》这部小说十分欣赏,特别喜爱。
5.欣赏是一种美德,要有平和愉悦的心态才能去欣赏别人,这样的心态才能是欣赏的心态,被欣赏者因为欣赏者的欣赏,而可以产生奋斗的动力。
6.屠格涅夫的欣赏与肯定成就了列夫·托尔斯泰。林清玄的欣赏使一个小偷成为了一个老板。欣赏是一种给予(jǐ yǔ gěi yǔ),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善于欣赏 。
一等文(26-30):题目补充完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特点突出,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清洁。
二等文(21-25):题目补充完整,故事情节比较生动,人物特点比较突出,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整洁。
三等文(16-20):题目补充完整,内容欠具体、生动,人物有一定特点,语句基本通顺,标点使用大体正确,错别字多。
四等文(15分以下):题目补充完整,不合题意,内容很不具体,层次不清,语句不通,标点错误和错别字多。
学与问阅读答案1
(一)《学与问》(节选)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照样子选词语:花开花落【BD】。
A.将错就错
B.各种各样
C.不懂装懂
D.一模一样
2.文中“兴许”是什么意思【AC】?
A.可能
B.高兴
C.也许
D.允许
3.哪些句子能体现沈括爱观察思考【ABD】?
A.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B.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C.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D.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4.哪句话概括了这段的意思【B】?
A.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B.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C.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D.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5.从沈括的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答:紧扣“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即可。
学与问阅读答案2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
能者为师: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用画线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3.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可以问谁?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会的人就是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2. 普学网示例:只要时间允许,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去那边。
3. 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
4. 爸爸妈妈老师身边的同学
学与问(节选)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用“____”画出来。
2.沈括是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他的著作有()。
A.《本草纲目》
B.《水经注》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3.现在你知道深山寺庙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也写个例子,来说明本段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C
3.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
4. 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妈也不能解释。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答案不唯一)
学与问阅读答案3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