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漫漫,你我相遇又分别。相聚总是短暂,分别却是长久,唯愿彼此的'心儿能紧紧相随。
淮上与友人别唐代: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江上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金陵酒肆留别唐代: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劝客 一作:唤客)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别云间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行行重行行两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宋代: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宋代: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清代:纳兰性德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也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王维送别诗的空间意象多为高楼亭台,河桥水边。这自然与诗人送别习惯有关,登高远眺是古代诗人表达相思情愫时的一种方式,远眺的视线往往会被山峰遮住,望而不见,愁苦就会比原先更重、更浓,路边古亭历来为送别之所,“驿路飞泉洒”“故驿同槐里,长亭下槿原”“江边黄鹤楼”“饶吹发西江”“东南御亭上”“连天汉水广” ,选择这些意象有助于表达送别之情。以其中描写最多的楼台和水边为例,二者虽是不同的空间,却有着共同之处,即视野开阔,可以放眼远望,送人远离也可以眺望直到看不到友人,也许这样会给诗人以稍许安慰吧!诗人们正是利用空间意象的这一特点来加强对被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读来也更有感染力。
王维的送别诗大多描绘了饯别或送行的具体场景,因而一般都有时间的表述。翻检这些诗,我们会惊异的发现,它们的'时间意象竟然相当集中,一日之内多为月夜或日落,一年之中以春、秋两季为主。“秋城邺宫故”“秋天万里净”“春草年年绿”“关门落照深”“别后同明月”等等。这固然是对送别诗的如实描写,但人的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次送往迎来、离合聚散,单单集中到这几个时间决非偶然,显然是因为月夜、日暮、春、秋比其他时间更有助于表达离人的情感,它们在诗里已不单纯表示时间而是成为寄托诗人情感的审美意象。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情趣是可以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
王维送别诗中出现最多的是自然意象,其中包括山水、禽鸟、草木、以及日月风雨等,这些意象,一方面对刻画离别情绪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以其五彩缤纷和富于变化使得送别诗各具特色,美不胜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即意境,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环境完美结合的艺术效果。
一、柳、芳草
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从而形成杨柳的别离意象。芳草的态势同诗人心灵深处那种细腻、厚实、缠绵的情感成同化状态,能很好地将诗人那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意绪表达出来,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大量出现了柳和芳草极其具有送别代表性的意象。“芳草空隐处”“柳色蔼春余”“汉地柳条青”“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青。”“东郊春草色,躯马去悠悠。”“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难辨是春色还是相思 ,令人联想到行者归途中所见到的万千春色 ,无不寄寓作者的相思之情。最为留传千古的是“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和青草都是绿色的,本应该是春意昂然的,可是在送别诗中,由于和诗人特定的心情相映衬,“情语”、“景语”难以分别,不会思维的景物与思维的作者物我交融,相互纠缠,难解难分,更显“绵绵无绝期”。
二、月
选择月夜这一意象,一方面可以为景物涂上一层凄清悲凉的色调,渲染一种送别的氛围,更主要的是因为明月这一形象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之后,在古典诗歌中便逐渐成为表达相思离愁的意象,一经在诗歌里出现,就极易触发读者的感受并唤起联想,明月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共通之处,无论天涯海角,它都无处不在,因而明月成为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成为离人们映证友情遥寄情怀的信使。此外,明月还常常烘托、强化别离的惆怅之情:《送杨长府贬郴州》中“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秋夜之月寒冷而清寂,再伴以悲凉的猿啼,更见出友人谪居在外心境之凄凉与茫然。《宇文太守赴宣城》“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以明月寒潮渲染了离别的深情,同时增添了对友人的担忧。这样,月与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态相结合,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旨趣。
三、云
云在王维诗歌意象群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据不完全统计,写到云的有三十多处。送别诗中却是“白云”居多:“白云余故岑”“惟有白云当露冕”“云日淮南祠”“江向白云平”“驱鸡入白云”“白云留故山”“天长云树微”,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王维诗中曾说:“余生欲寄白云中。”诗人用白云可能也象征被送之人品格的高洁,亦或羡慕他们的这种品性,希望自己也能超凡脱俗,同期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更是把白云写到了极至,极力写白云的自由,表达自己隐居的愿望。
古风唯美意境七字离别诗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诗
【隋】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古风唯美意境七字离别诗句
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3、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欧阳修《别滁》
4、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白居易《青门柳》
5、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6、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7、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
8、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9、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0、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1、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王昌龄《送柴侍御》
12、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1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1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17、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18、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19、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20、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6、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2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