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点明时光流逝的优美句子 正文

点明时光流逝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4-29 18:06:30

形容时间流逝的优美句子篇一

1、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2、一个社团的基本努力或许就是设法使其成员平等,但其成员个人的自尊心却总是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在某处形成某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平等。

3、我想,我还会架一支鱼竿,独钓岁月那一边的故事。

4、珍惜拥有的,用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不管时光飞逝,还是度日如年,我们的生活总是美好的!

5、只要紧紧地地跟着时间的步伐,幸运之神就会永远跟着你。

6、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够成功立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而致默默无闻。

7、在我高兴的时候,母校就像阳光,在我不高兴的时候,学校就像繁星,在我人生走向黑暗的时候,母校点明了一个又一个的路灯,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当然在我高兴的时候,学校让我在阳光中快快乐乐的成长。在我绝望的时候,母校给了我希望,在我无助的时候,母校就像一把手,让我从无助的身边感到了希望……

8、只有时间的消逝,才使我们注意到时间。

9、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10、青春,在我们的世界中,或许真的遥不可及。但离我们最近的,却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不妨在心中开拓出一片纯洁无瑕的空地,虔诚的许愿,让自己的青春的种子永远驻扎在那里。这样,我们就都能在心中拥有属于自己的青春。用心呵护它,让青春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宣布,我的青春,一直都在。

11、时间太瘦,悄悄地从指缝间溜走,握也握不住。

12、同一天的周而复始,若不在哪里留下折痕,说不定会产生错觉。

13、不要把生活和理想看得像十五、十六的月亮那么圆,它是由阴、晴、圆、缺组成,做人要实际些,愿大家“晴”时多些。

14、也许曲终人散之后,离开的离开,忘记的忘记,然而旋律最好的时候,感谢上天让我们是在一起的。

15、咖啡因还没有在身体里完全退去,不知道能否静静的就这样睡去。

16、岁月的流年尘封逝去的往事,看着庭前花开花落,那落花时节,蕴含多少年轮记忆,多少欢愉的过往。

17、静守时光,兰香泼墨,点滴温婉,情深意长;狂吻岁月,似火流年,画意诗歌,一路飞扬。

18、我们总是会羡慕开在悬崖边上的美丽花朵,那是因为花朵盛开的地方是我们无法到达的。

19、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

20、融进银河,就安谧地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这样,才算得上善待生命,不负年华。。

21、一直在虚度着光阴,苍白的日子一天天重复。看电影,聊天,睡觉,连小说都丢在了角落。好久,没有用手机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给朋友,他们的脸在我的遗忘中逐渐地模糊……记不清有多久没有领略一个完整的早晨,抑或一个完整的黄昏。大多数的清晨,我尚沉睡在死寂的梦里,而大多数的黄昏,我泡在由网络编织成的死水中。

22、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此次响起,你被雨淋湿的心,是否依旧。

2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何?

24、那些我们以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年年不忘的过程中,被我们忘记了。

25、别说你会给我全部的爱,我想我没资格,或者我承受不来。

26、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27、有时候,希望时间为自己停下,就这样和喜欢的人地老天荒;有时候,发现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面对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说不出话;有时候,在自己脆弱的时候,想一个人躲起来,不愿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口。

28、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徒明朝悔今朝。

29、多少次,寻着记忆的气息误入梦的缝隙,看见昔日的痕迹:一川烟草,一带秋水,隔江望那瞬间消逝的美丽。泛黄的日记,写满了雾的飘逸,笔下翻动的岁月,某年月,某年月,某年月里不见了你的身影。

30、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温情。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

31、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很重要的。没有多也没有少,你浪费了它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大好的年华,失去了现有的青春,失去了现在的容颜,失去了现在的才华,失去了现在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人们常说,写作要有灵感。对,灵感的确很重要,但是,所谓的灵感又是什么呢?你还要逐步地去思考……

32、接受失去的疼痛,面对孤单的日子。好词好句

33、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34、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地从零岁走到成年。有多少故事值得回忆,有多少语言可以诉说,有多少真情留了下来,有多少机会让我们选择?

35、青春固然美好,青春固然不老,青春固然耀眼,但是青春仅仅悠悠数载,只有你真正好好利用这短暂的数载,努力把握住点滴细节让青春真正得到它应有的价值,青春这段时光对于你才算是无悔的,无怨的,无憾的……

形容时间流逝的优美句子篇二

1、当有时间时要利用时间,因为时间稍纵即逝。

2、岁月流逝只令容颜苍老,激情不再却使心灵枯萎。

3、岁月流逝,青春悄然,留我在时间的漩涡中,独自徘徊,等待那痴梦一场。

4、孤独,自由。一念之间,岁月流转,遍经冷暖。

5、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飘舞。

6、岁月流经,流年缱绻,我爱的人,像极了你。

7、我放下钢笔,轻轻地合上我的日记,整个一年就这样在一个午后被我轻轻地合上,结束了。

8、其实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就是它生命终结的时候,而它的种子,就是它生命的延续,在这个世界上继续承受风,经受雨,面对另一个轮回。

9、日光倾城而下,时光摆上的印记在身后层层腐朽。

10、当你在感慨时间的流逝的时候,你已经在开始变老了。

11、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1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3、岁月,对人来说,是一样人捉摸不到的东西。然而,就是这样东西,使人更珍惜自己的时光。如果,岁月可以给每一个人愿望。我希望,岁月可以倒转。

14、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此次响起,你被雨淋湿的心,是否依旧。

15、我们总是在慢慢长大,渐渐迷失自己。时间流逝的太快,我已回不到从前。末年里,依然爱你。

16、他转身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的背影,我知道,时间在老去。

17、在时间里面,我们什么也不能留下。包括痛苦,快乐,和生命。

18、同一天的周而复始,若不在哪里留下折痕,说不定会产生错觉。

19、叹岁月流年,留不住知己红颜,恨昔时少年,守不住旦旦誓言。

20、流逝的岁月,流逝的神话,这些许是地是神的旨意,温柔的宇宙,我这颗小星球又能怎样?只有在流逝中等待新的奇迹。

21、流年海边的沙,集了那么那么多,堆积它的,除了那已逝的时间,只留下一层一层的伤感。

22、当您絮叨着自己的头发开始发白时,我又何尝不痛恨这岁月流逝不留情面。

23、岁月流逝,而我正害怕,我不怕岁月盗走我的容颜和芳华!我怕岁月让父母老去,我却没有任何办法。

24、岁月催人老,时间流逝,只留下那岁月的痕迹,刻在小伙伴们的脸上。

25、人一旦有了追求,光阴就荏苒了,岁月就如梭了,时间就白驹过隙了。

26、曾以为许多事会随岁月流逝而被遗忘,过后却发现是变得越来越清晰。

27、尘世浮华,历经世间万般形态,都快忘了最初的最初,那些卑微纯白的时光愈走愈远,总会在记忆的深处隐隐寻觅一丝踪迹。

28、岁月流走,蓦然回首,有我们相守,不离左右。

【基础测评】

1.下列黑体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道狭草木长(zhǎng)

属(shǔ)国过居延

B.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晨兴理荒秽(huì)

C.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都护在燕(yān)然

D.带月荷(hé)锄归

江入大荒(huāng)流

2.下列黑体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扛着)锄归

但(只要)使愿无违

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B.属国(一种官名)过居延

大漠孤烟(烽烟)直

长河(黄河)落日圆

C.渡(通过)远荆门外

仍怜(可怜)故乡水

云生结海楼(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D.徙倚(徘徊)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更凭危(登楼)

帘旌不动夕阳迟(迟到)

3.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4.写出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5.诗句默写。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诗人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 ,又名潜,自号 ,浔阳柴桑人, 时期文学家。他的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 诗、咏怀诗和 诗三大类。

(2)王维,字 ,盛唐 派诗人,有“__________________ ”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李白,字 ,号

__________________,有“ __________________”之称,唐朝伟大的 诗人。

(4)陈与义,字 ,号简斋,_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座名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文巩固】

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回答问题。

7.“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情景。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去了地头,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却并不抱怨。

B.五至八句写虽然路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但诗人却并不觉得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哲理。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交相辉映,柔和完美。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诗人将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9.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诗歌类别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首联、尾联为 ,颔联、颈联为 。

10.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题、诗句作具体说明。

1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词: 。

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4.谈谈你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描绘的意境的理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了此行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B.颔、颈二联,一近景,一远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C.“山随平野尽”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D.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其一)》,回答问题。

16.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地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饱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18.请从修辞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赏析诗歌的颈联。

【能力提升】

(能力目标:①理解诗词内容。②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并能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北宋]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出了黄昏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召唤青春的无限情怀。

20.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

乱峰围绕水平铺①。

松排山面②千重翠,

月点波心③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④,

青罗裙带展新蒲⑤。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⑥是此湖。

[注释]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②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③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线头:指一棵棵稻子。⑤青罗裙带展新蒲: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带。⑥勾留:留恋。

21.“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为 。我们学过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 ,

22.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本诗中“月点波心一颗珠”的美丽画面。

23.本诗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题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忧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2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08宁夏、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里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祥的气氛。(意思答对即可)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意思答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注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个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言之成理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云,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从题目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前三句是写“聚”,后三句是写“散”,“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时间短暂。

(2)词的上片是离别之苦。“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其中“孤雁”“浮萍”是他们离别后的写照。下片写别后之思。“尘随”二句是虚笔,词意含蓄,“尘”“马”“月”“舟”四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1)曲牌 (2)B

(3)“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受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词和曲都是配乐作品,所以有词牌、曲牌,还有题目。此题中的“人月圆”是曲牌名,“山中书事”是题目。

(2)此首小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来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衰,都如梦幻,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综上可知,A项中的“意境阔大”不妥。C项所提三处并不是意在赞颂,而是表明作者借此看破世情,心生厌倦。D项中的舒适生活和此首小令意旨不符,此小令描摹了酿酒饮茶的一种闲适自由状态,而非感受。

(3)作者东奔西走、宦游天涯,却始终干着些卑微的杂职,真是才比天高、命比纸薄!因此一旦寓居西湖山下,便生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纵情山水、终老林泉的无限向往。因此此小令中的“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二、高考热点体验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07北京)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江西)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位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潍质二)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①,有白衣劝酒杯②。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①泼醅:没有滤过的酒。②“有白衣”句: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天乐

滕 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1)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试分析这两首元曲所流露出的共同的思想倾向。

答: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鲁原创四)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①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到商周,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1)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杜、王诗中能否也将“数”改为“一”?请简要赏析。

答:

(2)王禹偁的儿子看过父亲这首诗后,认为后两句与杜诗相似,建议父亲依杜诗修改,你认为是否应该修改?简要分析原因。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青质检一)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

(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全国Ⅳ,16)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注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①-③题。(07上海)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①“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

②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③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9.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济南模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答: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0.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2006年太原高三年级模拟)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其一)“南枝……泄露……”和(其二)“溪桥……茅舍……”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段简明赏析文字。

答: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潍质三)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答: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8鲁原创一)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③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③浮生:取自《庄子》中“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1)这首词的优胜之处就是写景的时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你就这个方面简要赏析。

答:

(2)有人说“殷勤”一词巧妙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青质二)

初发夷陵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1)这首诗的写景有何特点?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

(2)诗中尾联说“今朝喜处君知否”,诗人喜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答: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鲁原创三)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西风吹妾妾忧夫”一句诗,写得很朴实,但意味十足。请简要赏析。

答:

(2)试分析鉴赏这首诗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所在。

答: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名优三)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皓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