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9.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30.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
3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3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5.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36.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7.“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38.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39.本文有两个细节含蓄表明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请找出这两个细节。
40.有人认为《桃花源记》跟我们当下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合拍,而且增长了人们消极避世的惰性。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3)田间小路 (4)妻子及儿女 (5)不要说,(更)不必说 (6)做标记 (7)整整齐齐的样子 (8)互相通达(交错相通)(9)通“邀”,邀请 (10)竟然 (11)值得 (12)对……感到诧异 (13)都,全 (14)类 (15)愉快的样子 (16)对;向 (17)计划 (18)敞亮的样子 (19)都(20)邀请
二.1.C (通“讠志”,做标记) 2.A (A.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
三.(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6)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7)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8)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11)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12)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四.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3.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5.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6.原指与现实社会隔阂、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这里指后者。 7.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8.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9.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10.能结合文章内容;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11.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12.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答出后面一点即可) 13.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14.世外桃源;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15.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能言之有理即可)
1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只要含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即可) 17.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出现任意两个关键词或谈出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均可) 18.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答出其中任意两点,语言流畅即可) 19.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20.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21.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22.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2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4.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25.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26.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27.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2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29.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0.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31.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32.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3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⑴源中生活安宁,⑵能安居乐业,⑶和睦相处。 3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5.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6.(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37.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38.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39.一是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刘子骥"未果,寻病终"。 40.示例:不认同。《桃花源记》看似写隐逸避世,其实是写理想社会,写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其精神实质是积极进取的,而非消极颓废。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未果,寻病终( )
(3)阡陌交通(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5)无论魏晋( ) (6)处处志之( )
(7)屋舍
(9)便要还家( ) (10)乃不知有汉(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 (12)渔人甚异之( )
(13)悉如外人( ) (14)桑竹之属( )
(15)怡然自乐( ) (16)不足为外人道也( )
(17)欣然规往( ) (18)豁然开朗( )
(19)咸来问讯( )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二.判断。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三.用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土地平旷,屋舍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黄发垂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四.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
2.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5.本文包含许多成语,至今仍然使用的有:
如世外桃源
6.“我们来到大新名仁田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喧
7.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
8.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9.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10.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11.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12.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3.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4.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5.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6.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17.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8.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0.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22.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2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2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2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27.“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9.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30.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
3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
3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
35.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
36.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7.“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38.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39.本文有两个细节含蓄表明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请找出这两个细节。
40.有人认为《桃花源记》跟我们当下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合拍,而且增长了人们消极避世的惰性。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3)田间小路 (4)妻子及儿女 (5)不要说,(更)不必说 (6)做标记 (7)整整齐齐的样子 (8)互相通达(交错相通)(9)通“邀”,邀请 (10)竟然 (11)值得 (12)对……感到诧异 (13)都,全 (14)类 (15)愉快的样子 (16)对;向 (17)计划 (18)敞亮的样子 (19)都(20)邀请
二.1.C (通“讠志”,做标记) 2.A (A.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
三.(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6)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7)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8)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11)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12)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四.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3.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5.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6.原指与现实社会隔阂、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这里指后者。
7.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8.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9.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10.能结合文章内容;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
11.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
12.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答出后面一点即可)
13.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14.世外桃源;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15.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能言之有理即可)
1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只要含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即可)
17.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出现任意两个关键词或谈出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均可)
18.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答出其中任意两点,语言流畅即可)
19.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20.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21.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22.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23.黄发垂
24.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25.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26.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27.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2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29.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0.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31.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
32.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3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⑴源中生活安宁,⑵能安居乐业,⑶和睦相处。
3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5.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6.(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37.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38.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39.一是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刘子
40.示例:不认同。《桃花源记》看似写隐逸避世,其实是写理想社会,写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其精神实质是积极进取的,而非消极颓废。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1000字1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确好美、好美!老舍固然没有效富丽的词汇,但字里行间无不透过着老舍对济南的深爱,济南在老舍眼里简直是人世天堂!我记得他白叟家曾说过“济南的秋天是诗意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从此你能够看出我们的先师是何等地喜欢济南!瑞士只占了一个夏天,西湖只占了一个春天,而济南确足足占了一个秋天和冬天!!可见济南在先师心目中的份量!可是,可是,我们糊口在先师笔下的天堂里,我们感应了什么?若是我们不勤奋,我们若何向先师交待?糊口在济南这座斑斓乡村的人,醒醒吧!当你站在济南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你听到了她的心跳没有,若是你没听到,你就太自觉了?我们的扶植者和办理者,你们的每一步规划,当你们的笔在远景上划出一个符号时,笔尖下收回的悄然的“沙沙”声可是济南的喘息啊!
明天三更,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空中上,很是谐和,让人感受到一种很暖和、很恬逸的感受。坐在书桌前,借着这一缕缕素净的阳光,看起了老舍写的《济南的秋天》。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生于首都北京。我七八岁时,还不熟悉老舍,自从看了老舍的一篇文章后,我对老舍的印象就出格深,其时我感受老舍的文章真是无人能比,感受他的文章很奇特。老舍写了良多描写济南风景的文章,深受巨匠的喜欢,良多人赞赏到:“老舍的言语,不论写人、记事或写景,都是那么的简朴、精美,含有诗意的滋味,真是让人沉溺在其中呀!”关于其他老舍的文章,也有如许一个开阔活跃的特性。济南的秋天是有很少人会想像到的。重点写了上帝把秋和冬的美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分不开的,秋刚刚睡熟一点,就是冬。把秋天济南的特性写的很详细一看就让人大白,读了以后,让你像此刻就去济南看那斑斓的风景。要看水,就要看秋水,看山,就要看秋山,这个秋才算个秋。济南的泉良多,所以被人们誉为“泉城”,这也给济南的秋天增加了一道光彩。作者把济南秋天的色彩写得很美,把和此外处所色彩特性给写进去了。山腰中松树的色彩,是那种青中带黑的,山脚下就像带着的一条条彩带,一层一层的。山顶上的色儿也跟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合。看见此景,真让人想写几句诗来。老舍写的文章,把我们领到了济南这座老城,梦想中济南山清水秀,水和天一样的清凉,像在诗境里一样。地上的树叶,像在大地上铺了一个黄地毯,踩上去,那些树叶就起头“沙沙沙沙”地唱起歌来。读了老舍写的《济写景文章500字南的秋天》,真是感受哪里的秋天风景都不如济南的老舍文章美。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1000字2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济南的冬天》了。
当老师布置我预习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的时候,好奇心驱使我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老舍用了一个词“暖和而安适的睡着"很能体现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老舍在这篇文章里,运用了还几个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句,这个比喻句写得非常好:“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换醒。”还有一个拟人句:“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颜色”。
老舍之所以把济南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是因为其间老舍“努力的创作,快乐的休息”。
我喜欢老舍,但是我更喜欢出自于老舍笔下的文章!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确实好美、好美!老舍虽然没有用华丽的词汇,但字里行间无不透过着老舍对济南的深爱,济南在老舍眼里简直是人间天堂!我记得他老人家曾说过“济南的秋天是诗意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从此你可以看出我们的先师是多么地喜爱济南!瑞士只占了一个夏天,西湖只占了一个春天,而济南确足足占了一个秋天和冬天!!可见济南在先师心目中的份量!
可是,可是,我们生活在先师笔下的天堂里,我们感到了什么?如果我们不努力,我们如何向先师交待?生活在济南这座美丽城市的人,醒醒吧!当你站在济南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你听到了她的心跳没有,如果你没听到,你就太盲目了?我们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你们的每一步规划,当你们的笔在蓝图上划出一个符号时,笔尖下发出的微微的“沙沙”声可是济南的喘息啊!
冬天,向来给人寒冷,凋零的感觉,可老舍笔下的冬天却显得俏皮可爱,没有冬天应有的严寒,只有温暖的一切。在老舍眼中,山东是他的第二故乡,正因如此,他会对济南流连忘返,对济南的冬天一往情深。
我喜欢那一座座环绕济南的小山,它们的存在让济南在小山的臂弯下,摇篮中安详而可爱地酣睡着,温暖而舒适。那一座座小山还给人无限的遐想,冬天,小山光秃秃的,开春了,那一座座小山变得绿油油的,生机盎然的,好似穿上了毛绒绒的外套。每年冬天都会看着小山变绿,多么有趣,多么值得期待呀!
我喜欢那一点点山头的小雪,给山们戴上一顶雪白的帽子,再给山们穿上带水纹的花衣,裹得严严实实,好似胖乎乎的娃娃,薄雪露出的粉色,就是孩子们那笑开了花的脸蛋呢。
我喜欢那冒着热气,碧绿碧萧的绿萍;我喜欢那永不结冰的澄清的河水,我喜欢的那一方蓝汪汪的空灵的天空,我喜欢这一切的一切组成的水墨画,我喜欢这冬天的济南!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1000字3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几点: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还有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