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光,照四方……”我坐在床上,捧着《民间歌谣》低吟着。在中秋节时,吟唱这首歌谣,我别有一种心境。“姐!”妹妹从门外跑进来,“表伯从台湾回来了,晚上要和我们一起烧宝塔呢!”
“烧宝塔?”我从床上蹦下来,静静地在记忆深处搜寻那幅最美的图画: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月亮,月儿依在树枝上,静静地看着一群群孩子在大街上,围着一个个烧得通红的宝塔,唱着,跳着,笑着,还不时把花生壳扔进宝塔里,听那“哔哔剥剥”的声音……那便是童年的我和我的伙伴儿们,在中秋夜烧宝塔。今天表伯邀我们一起烧宝塔,怕也回忆起了他的童年吧!
家乡,每逢中秋,每家小孩儿都四处找砖头堆宝塔。宝塔有四个五岁的我那么高。白天走在大街上,不时可以看到堆在街旁的宝塔,那是孩子们奔波几天的功劳。好不容易到了晚上,月亮还没有出来,我们就往宝塔里塞木柴、刨花,迫不及待地点燃起来,嘴里不停地叫着:
月亮月亮快出来,我们都快没了柴。
月亮月亮快出来,看你的小兔白不白。
大伙儿你一句我--句编着顺口溜,硬是把月亮给叫了出来;又叫“月月光,照四方……”把平时外婆教的歌谣全嚷出来--宝塔烧得更旺了。
每逢月正当中,隔壁的四阿婆总楼着她的小孙子,坐在门槛上看我们烧宝塔,给我们讲故事:每年八月十五,月亮总是又圆又大,黄黄的像姐姐烙的饼,天狗特别爱吃这时候的月亮,想趁着月亮睡觉时咬上一口。于是人们烧起宝塔。把天狗吓走,把月亮叫醒,天狗就不敢打月亮的歪主意了。四阿婆说着,一边用手指点着小孙孙的鼻子,教他说:
月月光,照四方,照着刘家姐姐洗衣裳……
“姐,快出来,别发
表伯吃力地把最后一块砖垒上塔顶,我扶着他脚下的凳子提醒他:“小心啊,伯伯!”表伯也真是,都老大年龄,踩那么高的凳子,还不让我们小孩儿插手。“不打紧。”他拍拍手,小心地踩着凳子下来,眯起眼睛打量着自己的“杰作”,然后拉过5岁的小侄女:“律律,过来比比,这塔可有两个你那么高哩。记得我小时,烧的可是纸塔哟!那时候,每到中秋,爷爷就叫人扎一个9层高的塔,塔下还有一个状元,这叫状元拜塔。”“什么叫‘状元拜塔'呀?”侄女好奇地问。表伯慈爱地拍拍她的头,回头问我:“你知道关于烧塔的`传说吗?”
“知道,怎么不知道呢?”我闭上眼睛,想着四阿婆,把四阿婆讲的故事重复了一遍。表伯摇摇头:“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记得白蛇娘娘吗?她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不得脱身,她的儿子发愤读书,后来考中了状元。为了告知生母,状元郎在八月十五晚上,来到塔前祭母。因为他的跪拜,那雷峰塔‘轰'的倒下,白蛇娘娘得以脱身与儿子团聚。后人为了纪念白蛇娘娘与她儿子的团聚,也为了让天下分离的人早团圆,便在八月十五晚上烧宝塔。”表伯讲着,慢慢站起来,立在塔前,凝视着塔中的熊熊火光,良久无语。
“伯伯,你还要回台湾吗?”“嗯”“还会回来吗?”“会的,一定会的,月亮终究是圆的呀!”表伯回头看看我,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袋,蹲下身,小心地从塔中捧起一把带着余热的灰烬,放进袋里,然后缓缓地站起身来,双手捧着布袋,抬头望着明月。在明朗的月光下,我看见他的眼中有一个晶莹的东西闪动并滴落。这时远方传来一首极熟悉的歌谣:
月月光,照四方……
在中国,中秋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她寄托着我们无限柔美的情思,承载着我们无比浪漫的情怀。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中秋节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1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2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3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4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5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6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7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8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9
小学二年级中秋节手抄报10
江苏中秋节习俗
1、斗香
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等地有中秋“斗香”的习俗,在月亮将出的时候,一些较富裕的家庭就开始在庭院之中布置斗香。斗香是将很多根细香紧紧地捆扎成一个粗粗的圆柱体,作为底盘放在地上,再扎一个稻小的圆柱放在底盘上,依次效法,越往上用细香扎的圆柱体越细,在两个圆柱相接的地方会用彩纸围住,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彩纸上往往绘有嫦娥、月宫、桂树、玉兔等图案,整体看上去犹如一个色彩绚丽的塔,所以也叫“香塔”。
香塔有高有低,最高者有二十多层,近一人高。明月当空之时,点燃香塔,层层叠叠的火光预示看红红火火节节高升,很是壮观。烧斗香在清代最为繁盛,但是这种奢侈的烧香方法也只限于富裕的家庭,穷苦人家是摆不起这么大的排场的。
2、拜月
在江苏的很多地方,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习俗,但到了连云港一带,男子也参加拜月,但只限行礼,行礼后就不再过问。
南通中秋供月供的是女菩萨,所以供品里是绝对不能搭一点儿荤腥。等月亮东升的时候就要焚香点烛,奉祀“太阴星主月光菩萨”,开始祭月,南通叫“供月”。等拜祭完了,要烧神马,撤供品。
3、月饼贴片
苏州人在中秋节的食俗很丰富,有吃糖芋的,有吃糖炒栗子的,有吃水红菱的,自然更免不了吃月饼了。苏式月饼品种繁多,有荤有素,有甜有咸。咸月饼有鲜肉、火腿、猪油、虾仁等,甜月饼有白果、豆沙、玫瑰、椒盐四种,还有薄荷、枣泥、干菜、金腿、芝麻等等。
苏式月饼上面都有一张小小的纸片。这背后有个传说。元朝末年,朝廷黑暗,张士诚举义旗,老百姓纷纷响应,一路所向披靡,攻下常州、无锡等地,并向苏州城进发。时值农历八月中旬,一位聪明的读书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赠送给亲友的每只月饼上都放一张小纸片,用毛笔书写“迎张”两字,其意思是相约迎接张士诚义军。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苏州不少家都照这个办法做,相约响应张士诚起义军。就这样,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4、石湖看串月
苏州中秋节,旧习俗逐渐被简化为吃月饼、赏月了,而中秋夜“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却不可替代地成为苏州中秋的标志。所谓的“串月”,是指月亮偏西时洒下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
清代诗人沈朝初有诗云:苏州好,串月有长桥。诗里的长桥便是看串月的最佳地点,指的'是石湖东面越来桥右边的一座叫行春桥的九环洞桥。为了看这一年仅此一次的胜景,每到中秋,不仅苏州人,很多周边省市的游客也纷纷来此。
5、杀鸭子
在淮安,人们中秋节也有杀鸭子的习俗,传说也是人们串联起来要“杀鞑子”。但是演绎的成分更多一些:“后来一群狡猾的鞑子被追得走投无路,就跑到水里变成鸭子躲起来,大家又一齐跳下河去,把鸭子杀死。”。
盐城人有吃老鸭汤就饼的习惯,一般是小碎米饼(俗称米饭饼)、小麦面饼、芝麻糖饼等。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6、卜阴晴
无锡人还以中秋之夜的晴雨来预卜来年元宵节的阴晴,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又说:“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还有说:“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如此种种的谚语表达了一个现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那么来年元宵之夜也会月朗星稀,自然灯景如华了。
7、接女儿、女婿来家吃团聚饭
在节后第一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有接女儿、女婿来家吃团聚饭的习俗,俗称“带闺女女婿来家翻芋头皮”。有意思的是,在连云港,中秋夜吃剩下的芋头皮、果壳等不能随便扔,要堆积一处,待第二天下午才能拿出去倒掉。
在盐城,中秋节前后还有已定亲但尚未婚娶的女婿给准岳父母家送礼的习俗,叫“追节”。礼物中两只鸭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岳父岳母家全部收了鸭子就说明今年还不同意把女儿嫁出去,如果回一只就表示同意今年把女儿嫁出去了。
8、烧宝塔灯
烧宝塔灯习俗的来源于唐玄宗对大明寺栖灵塔的喜爱。相传有一次玄宗皇帝微服出巡到了扬州,看到扬州大明寺的栖灵塔,外形独特、设计巧妙,玄宗甚是喜爱。于是,每逢到了中秋佳节,皇宫里到处供奉扬州栖灵宝塔灯。
后来,扬州人为了迎合皇上的喜爱以及表达对故乡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去购买宝塔灯去敬月,并把它作为中秋夜的吉祥物。从此,点宝塔灯敬月便成了扬州城里的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下来。
9、走月
苏州一带还有中秋走月的习俗,《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记载:“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说的是月亮升起之后,穿看盛装打扮艳丽的妇女们相约结伴或在月下嬉戏玩耍,或互相串门闲话家常,或去闹市庙会闲逛,这样一直到夜深才返家。
10、摆“欢喜酒”祭祀
江阴人过中秋节,是有一套完整的习俗规矩的。从民俗专家那里,我们了解到了许多细节:早晨起来,要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很是美味。中午要摆“欢喜酒”,表示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
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上饭,不化锡箔。中秋节一天中的重点是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
11、摸秋
摸秋,又称捞秋,流行于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所谓“摸秋”,也就是有些地方所称的“摸瓜求子”。
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就会怀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子女可婚姻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