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描写雕塑兵马俑的作文】
现在我来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是我国首批的5A旅游景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墓主人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13岁登基,22岁加冕亲政,在他39岁时,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终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统一了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王朝。而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他的作为也非常多,建立了长城,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还统一法律、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统一思想。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形成,秦始皇的是功不可没的。
秦始皇的墓葬非常非常华丽,传说里面有江河和五湖四海。不过至今考古学家也未能挖掘出来。我就去参观一下挖掘出来的兵马俑吧。
现在来到一号坑,一号坑是整个军阵的主体,是三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宽62米,均深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再看一看那些兵马俑,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情、姿态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而且再看看细节部分,发丝、鞋带、指甲也雕刻得非常精细。以前的王就是用真人陪葬,但后来觉得太残忍了,于是就换做兵马俑陪葬。刚出土的兵马俑,脸是红扑扑的,头发是黑乎乎的,战甲是绿油油的,鞋子是黑亮亮的,非常好看。不过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呈土色,因为颜料在土里埋了太久,一接触空气,就马上氧化,颜色就掉光了。
接下来我来到二号坑,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北端,它的面积为6000平方米,据推测可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二号坑是一个由步兵、骑兵、车兵、弩兵共同组成的曲尺形军阵,又可以分为四个小阵:即弩兵阵,车兵阵,纵阵,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大阵,又可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攻能守,灵活机动,反映迅速,是最具战斗力的部队。
来到了三号坑,三号坑看起来比一、二号坑小得多。但是三号坑是整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非常重要的。
在秦陵西侧20米处,挖掘出了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按照出土的顺序分别被命名为一、二号铜车马,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一号车叫高车,也叫立车,二号车叫安车也叫辒輬车,两车的总重量为4000多斤,都是按照真车真马二分之一比例打造的,通体用青铜制作,配以金银饰件,再施以彩绘,它们是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系架关系最完整的陪葬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刚出土时,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完完整整,而是破碎成瓦片。经过考古学家精心修复,才有了现在气势磅礴、场面壮观的兵马俑。兵马俑在土里埋葬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不会腐烂呢?因为这些制作兵马俑的土不是一般的土,是把各种材料放进锅里,经过炒熟,变成了熟土,以熟土为原料来制作兵马俑,所以才能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看到如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兵马俑,我仿佛看到当年大秦的铁骑踏遍六国。
【篇二:描写雕塑兵马俑的作文】
一队又一队身着铠甲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着;车轮碾过、马蹄踏过的土地,黄沙漫天飞舞。只见一位身长9尺、身着双重战袍的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昂首挺胸,立眉圆眼,有着出人一等的气势。随着他一声令下,千百名士兵弯弓搭箭,射出如雨点般密集的飞箭,接着,骑兵与步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扑去,战场上顿时混乱一片,喊叫声、马嘶声响彻天地,突然,一支暗箭射到了将军的身上……“游客们,您好。请不要在过道间停留太久,以免影响后面的游客观看,谢谢合作。”一阵广播声将我拉回了现实,回想刚刚的场面,那种战场上的惊心动魄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散。原来,我倚在兵马俑一号坑的栏杆上,看着看着,不觉间,竟“穿越”回了古代的战场。
我回头望了望四周像兵马俑一般众多的人群,正缓慢的向前移动,时不时还有人努力的挤向栏杆边,场地上一片混乱。随着队伍向前挤,终于到了出口。不等我稍做休息,父母又拽着我进了兵马俑二号坑。在二号坑,有好几尊陈列在玻璃展柜里的精品兵马俑。这些兵马俑的神情各不相同,衣着也不同。比如,穿着普通战袍的士兵,有的神态肃穆,好像在思考什么;有的眼神迷茫,望向远方,像是在思念家乡;有的手持长矛,蓄势待发。仔细看,兵马俑身上不只有工匠巧妙的.雕痕,还有丰富艳丽的色彩。每一尊都不一样,却都精细巧妙;每一尊都是陶器,可都那么栩栩如生。这些兵马俑,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再往前走,就到了青铜马车的展柜。两辆马车在周围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耀眼,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一号铜马车上有着镂空花纹,四匹马十分健壮,驾车人手舞马缰,整辆车有着豪华的装饰。
出了二号坑,我们来到了博物馆。在二楼,我们走进了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很特殊,没有高级的设备,也没有珍贵的文物,在众多展柜里,摆放着各种考古笔记和丛书,有的展柜里还复原了考古时考古人员的工作台。原来,如此高大的兵马俑,竟是由考古工作者用出土的碎片复原出来的。有很多人为秦始皇陵献出了自己大部分宝贵的时间,在黄土地上研究了几十年。通过阅读考古过程介绍和工作笔记,我意识到,如此辉煌的秦始皇兵马俑不仅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更是融入了现古工作者的高超技术和心血。我怀着敬佩的心情,离开了兵马俑博物馆。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那么伟大!秦始皇的伟大,古代人民的伟大,考古工作者的伟大,融为一体,为我们展现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奇迹。
描写刻雕像的作文1
我最喜欢爸爸给我的礼物——十二生肖雕像了。
这十二生肖瓷像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我打开盒子,里面整整齐齐放着精致的十二生肖瓷像。“十二生肖瓷像!”我惊喜地叫起来。我兴奋极了,在房间里又是唱,又是跳,又是蹦,又是笑,十分激动,简直不知该怎么好。那十二生肖雕像个个栩栩如生,造型逼真,颜色鲜艳,我可喜欢它们了。
你看,那鼠鬼鬼祟祟;牛,忠厚老实;虎,威风凛凛;兔,温顺可爱;龙,摇头摆尾;蛇,狡猾奸诈;马,奔跑如飞;鸡,引吭高歌;狗,忠心耿耿,猴,上蹿下跳;羊,小巧玲珑;猪,又肥又胖。个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个个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在这十二生肖中,我最爱兔子,因为兔子温顺可爱。你瞧!兔子小巧的脑袋上嵌着一双红宝石般的大眼,正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身子的下方立着四根又细又长的脚。一张八字嘴鲜艳得似樱桃一般,身上披着雪一般的白袍。
十二生肖雕像不仅美丽,还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
描写刻雕像的作文2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越秀山看五羊雕像并知道了它的来历故事。
五羊雕像位于越秀公园。一登上越秀山百步楼梯就看见五羊雕像,它高约10米。雕像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五只羊。领头羊高高的,嘴里含着稻穗,挺有王者风范十分威武,后面一只羊抬高头,好像在看天空中白白的云,红红的太阳,还有的3只小羊在津津有味地吃草。好像看到了它们为丰收而快乐。
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以前中国南方生活很艰苦,但善良的人们还是没有怨言地辛勤劳动。有一天天上有五位神仙骑着只仙羊经过这里,被南方广州善良人们勤劳的'性格而感动。五位神仙离开的时候,把五只仙羊留了下来,并把上天代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的穗稻让领头仙羊含在嘴里,变成永立不到的石像坐落在越秀山上,给南方广州善良勤劳人们带来丰收季节与幸福生活。
因为穗稻带来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南方广州又叫“穗”。
描写刻雕像的作文3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在这个花园中最吸引我的就是校园正中间的雕塑。
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硕大的雕塑。这个雕塑有五米之高,红色的底座上镶嵌着两个金色的大字“希望”。底座上放着一本展开的银色大书,书的正中间耸立着一把银色的大钥匙。从书中延伸出一条蜿蜒的小路,围绕在钥匙旁边。小路的尽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路上停着几只可爱的红色小鸟。它们张开翅膀,仿佛在奋力向上攀登。在小鸟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要像小鸟那样,不断从书中汲取力量,努力拼搏,获取智慧的钥匙,摘取知识的明珠,为自己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
我爱我的校园,因为它给了我欢乐,给了我知识;我爱校园中的雕塑,因为它给了我力量,帮我明确了方向。
雕刻艺术作文 篇1
今天,妈妈带我去看了雕刻盆景艺术展,最显眼的是那两个龙椅。龙椅是用红木头刻的,上面刻了龙和凤,看起来非常气派。那儿还有两只老虎呢?它们长着长长的爪子和锋利的牙齿,简直像真的一样。有一颗松树,长得根都要拔出来了。还有很多作品,我说也说不完。那些艺术家们真是太历害了,能雕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我真是太佩服他们了。
雕刻艺术作文 篇2
正月初二的早晨,我睡眼朦胧地醒来了,拉开窗帘一看,楼下人头攒动,乍一看,原来广场上正在举办根雕艺术展览。我非常高兴,便要爸爸带我下去参观,爸爸答应了。
到了广场上,只见一排排大大小小的根雕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广场中央,吸引着许多人在驻足观看。我一边观看,一边暗暗钦佩根雕艺术大师精湛的技艺。这些根雕一个个造型逼真,形态各异,有的像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猴子,有的像一只昂首鸣叫的大公鸡,有的像气势汹汹的公牛,有的像导弹爆炸的“蘑菇云”……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摆在展台正中的“孔雀开屏”是我最喜欢的,孔雀站在一块巨石上,回眸注视着我们,看到人们都在啧啧称赞它的漂亮,就更加骄傲地亮出它的尾巴。树根那优美的线条和流畅的纹理刚好构成孔雀洒脱美丽的大尾巴,真是恰到好处。
离孔雀不远处,还有一只大公牛,这只大公牛可以算是根雕中最逼真的了。只见公牛全身呈棕红色,肌肉鼓鼓的,两个犄角凶猛地向前顶,仿佛它正在和一位英勇的斗牛士在比赛。
真是大开眼界,大饱眼福了!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艺术。而根雕艺术大师更是技艺高超,巧夺天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灵气为我们创造美丽,创造快乐。
雕刻艺术作文 篇3
在小学时光里,我学会了许多艺术,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雕刻小鸡。
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去上劳技课,在劳技课上,老师认认真真的叫我们做小鸡,我们也认认真真的听老师讲课。
该我们自己动手做了,我在脑子里回忆了一遍老师刚才讲的内容,然后一步一步的做小鸡。我先把萝卜片分别切成鸡冠、鸡爪、鸡翅,不过,鸡爪也不是那么好做的,让我做了好几次才做成。做完这些,我又开始装饰鸡蛋,先把鸡蛋的底部切平,然后在鸡蛋的顶端切,切好以后把鸡冠放上去,然后再分别放鸡爪和鸡翅,最后,一只小鸡就诞生了。
现在回想起来,从中悟出了点道理,我知道了艺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艺术家也不是不经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成功的。需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努力的过程,抱着一颗信心的心,我一定能成功的心态,再加上天生的聪明才智,相信你,一定能过人一等。
令我印象最深的艺术便是雕刻小鸡了,小鸡也不是那么好雕刻的。
雕刻艺术作文 篇4
山东省济南市70岁的单孟渤是济南蛋雕、刻瓷的“双料”传承人。对雕刻的热爱,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年已古稀,他仍没过上清闲的养老生活,而是料理着自己的一间工作室,传承非遗。
用他的话说:“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忙过,也从没像现在这么充实过。”
“半路出家”,兴趣酿就的非遗人
在单孟渤看来,他能成为民间艺术家,起初全倚仗“兴趣”二字。单孟渤人到中年,才开始接触并痴迷刻瓷和蛋雕两项艺术,是典型的“半路出家”。和刻瓷的缘分要回溯至1992年他到淄博出差,当时恰巧赶上当地陶瓷琉璃艺术节,单孟渤在展会上看到现场有艺人表演刻瓷,立刻被这门美丽的`艺术“惊艳”了。“在瓷盘上能刻出各种画面,真是不可思议!”
回到济南,单孟渤便对刻瓷着了魔,开始自学起来。刻瓷用的工具很简单,一支铅笔、一把小斧头和錾子。为了挑选适合的刻刀,他找了十几种不同质地的硬铝合金反复试验,请朋友帮忙焊接,而家里所有的盘子、碗,甚至烟灰缸也都成了他的试验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素描基础好,单孟渤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做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后来单孟渤又开始尝试原材料更难把控的蛋雕。20多年过去,他似乎对雕刻这门艺术总有掘取不尽的兴趣。20xx年3月,他用鹅蛋所雕的镂空地球仪在网上走红,也带火了蛋雕这项非遗技艺。单孟渤说:“不管是蛋雕还是瓷雕都是非常小众的,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过。”网络让非遗不再阳春白雪,更易走入大众视线。凭着热爱,单孟渤一路钻研,成为刻瓷、蛋雕界的大师,并肩负起这两项艺术传承发扬的使命。
苦练技艺,地下室一待就是十年
单孟渤的刻瓷启蒙老师朱振啓曾评价他:“有着深厚的基础,属于厚积薄发,谁都不能简单一下子就刻出这么好的艺术。”
单孟渤的雕刻事业起初并不被身边人看好,连妻子也对他的“不务正业”表露出不解。瓷雕噪声大,创作时间长,为了不影响家人和邻居,单孟渤每天吃完晚饭就钻进楼下的地下室。这片创作天地窄小闭塞,光线极差,环境艰苦,但无论严寒酷暑,有整整10年,单孟渤的闲暇时光就在那里度过。
精益求精,雕刻出人生的艺术
如今,单孟渤家的客厅就是他的个人艺术馆,对着门的墙壁上,挂满了他的刻瓷作品。电视墙上,一枚枚精美的蛋雕也让人目不暇接。一枚枚薄而脆的蛋壳上,山水、人物肖像、动物、书法等题材应有尽有,鸟笼、音符等造型各异。“每次完成一幅作品,我都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不断端详,正是这种成就感不断激励着我向前。”在单孟渤口中,大大小小的阻礙都不曾使他动过放下刻刀的念头,反而一件件精进的作品让他心中盛满获得感。
退休之后,单孟渤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他成立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上门拜师。带徒之余,他便穿行于各处宣传蛋雕、刻瓷艺术。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蛋雕、刻瓷成为这位古稀老人现在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