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中国第一家以“孝顺”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四川省固驿镇正式开馆。在“孝顺”博物馆玻璃橱窗里,陈列着许多行孝物件,介绍着十几位当代知名孝子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座斥资800多万元的主题博物馆,是政府弘扬中国传统美德行动的一部分。
“孝顺”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孝顺”的成语、名言警句以及各种离奇的故事很多,其中元朝的“二十四孝”故事最为有名。作品中一名妇女用母乳喂养她没有牙齿的婆婆,一名男子光着身子坐在父亲床边喂蚊护父。此乃乳姑不怠、恣蚊饱血典故的由来,成为当时行孝的典范,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在行孝方面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在当代,行孝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它时刻提醒、教育着人们,孝乃为人之本,它是维系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行孝的方式很多,确保父母衣食无忧是孝,悉心照料病中的老人是孝,父母冷暖记挂心上是孝,常回家看看也是孝……在形形色色的行孝方式中,“顺”应是第一位的,乃百孝之先,否则在中国上万个汉字中,孝与顺就不可能组合在一起,成为体现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标准的关键词。
“顺”乃顺从、顺服、顺利之意。为人儿女,不一定如子路百里负米,学董永卖身葬父,似黄香扇枕温衾,更无需像古人那样闻雷泣墓、尝粪忧心,只要做到顺从父母,让父母顺心、舒心、放心就是最大的行孝,即使有时的顺从是假装出来的,是善意的欺骗。为人父母,居有华宅、行有豪车、食有百味当然好,但与儿女顺从、家庭顺和、生活顺心相比较就显得次要了。心顺气顺身体顺,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也是为人儿女最大的期盼。诸事都让父母心顺气顺固然很难,但有时想想也并非遥不可及。一个人只要行走正路、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健康生活,不让父母担心,父母的心就顺;一个人只要对父母有耐心、对家人有爱心、对亲人无私心,父母的气就顺。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问问、常把父母的冷暖记在心上、常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化,不让父母分心、不招父母操心、不惹父母烦心,这些看似平常稀松的小事,就是父母顺心安心的.主要要素和儿女行孝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西方价值观念的逐渐渗透,孝顺观念在许多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对行孝的理解也越来越商业化、货币化,认为只要让父母不缺吃、不缺喝、不缺花就尽到责任了,孰不知团聚重于美食华车,理解贵于金银珠宝,以至于成年儿女要经常去看望年迈的父母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都要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孤寡老人寻觅一个老伴这样再正常不过的要求被视为“老不正经”,以至于许多老人在孤独、抑郁、愤懑中风烛残年;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家产而纠纷不断、对簿公堂,以至于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家庭破裂。面对如此多的不“顺”,为人父母谈何安?为人儿女谈何孝?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特别是一家人天各一方无法相聚、“空巢”老人大量存在的情况下,父母很容易产生被忽视、被遗忘、被冷落的感觉。在精神得不到寄托、亲情得不到释放、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老人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这也是近20年来老人自杀率飙升的重要原因。
据推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在中国成为福利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情况下,重视并提倡孝道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百孝顺为先,作为儿女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父母居有处、食有粮、穿有衣,而应该给予更多的精神寄托、亲情关怀、人文照顾,因为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靠钱能够买得来的,况且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没有或者刚刚脱贫。夯实中国孝文化的基石,需要政府、社会及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履行好社会养老职责;作为社会管理机构,要加强孝道的宣传和引导,树立孝子典范、寻找孝子行动,增强顺从意识,提倡牺牲与奉献,切实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责任;作为儿女,要正确理解孝道文化的精髓,了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愿,重视老人的意见,顺从老人的安排,按照老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考虑问题、安排生活,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心顺气顺,这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孝敬。
1.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7.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8.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5、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0、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1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4、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6、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7、长幼有序。——孟子
18、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9、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20、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1、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22、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24、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5、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29、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30、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31、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3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jiaoyu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34、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35、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36、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37、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38、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39、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40、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4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42、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43、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4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45、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46、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47、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48、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49、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50、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51、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52、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