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2、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
3、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4、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5、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6、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渔钩。
7、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8、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9、三十年来一钓竿,几曾叉手揖高官。
1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12、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13、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14、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15、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16、却把鱼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17、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8、披蓑荷笠钓鱼矶,钓得鱼儿大更肥。
19、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20、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2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22、沣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
23、澄江息晚浪,钓侣拽轻舟。
24、羊棹快,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25、闲钓江鱼不钓名,瓦瓯斟酒暮山青。
26、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27、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28、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29、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垂钓归。
30、春钓滩,夏钓阴,秋钓潭,冬钓阳。
31、冬钓沱,夏钓深,不冷不热钓中间。
32、春钓桃花开,秋钓桂花鱼。
33、小麦黄,钓鱼忙。
34、三月三,鲤鱼上河滩。
35、春钓滩,流钓弯,下雨钓江边。
36、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
37、清明鱼开口,霜隆鱼封口。
38、冬钓向阳岸,秋钓满河湾。
39、春钓阳光照,夏钓早和晚,秋钓全天候,冬钓响午头。开河钓鲫,伏天钓鲤,立秋钓鲶鱼。
40、冬天响午太阳照,背风向阳深水钓。
41、春钓草边,夏钓早晚。
42、白芷汀寒立鹭鸶,草风轻剪浪花时。
43、烟幕幕,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
44、无限荷香染署衣,阮郎何处弄船归。
45、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46、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春事事幽。
47、自来自去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48、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49、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可求。
50、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5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5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4、一篙一橹一渔翁,一个渔翁一钓钩。
55、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5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5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8、花底消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
59、罨画池边小钓矶,垂竿几度到斜晖。
60、以风流为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句子赏析
一、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政治上主张仁政。《鱼我所欲也》就是孟子的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3. 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