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名人传托尔斯泰摘抄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
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托尔斯泰传》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镇静,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在《名人传》的开头,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他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中国人苏轼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篇二:名人传托尔斯泰摘抄
托尔斯泰,我最欣赏的作家之一。他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童年。这让我对托尔斯泰有了好感。
托尔斯泰在现实中最大的困主要在精神层面,他面对内心巨大的惶惑与矛盾,最终创作出众多不朽的名篇。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考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人生真谛的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但也是他思想上矛盾与根源所在。
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地主的早晨反映他自己的人生。有一段是这么写的涅赫留多夫去一个乡村访问,但却遭到冷遇、嘲笑、固执的猜疑……这与托尔斯泰本人极为相似。他遭到舆论的批判,而家庭,从温暖渐渐变得分裂,托尔斯泰的家庭已经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但托尔斯泰并没有放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写出了波利库什卡安娜卡列尼娜等着作。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托尔斯泰身上的品质遇到困难,不应总想着靠山,要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像托尔斯泰一样取得成功。
背叛与出走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名门,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9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贵族家庭教育,16岁时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由于
托尔斯泰在与下层人民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贵族阶层的阴暗与罪恶,经过痛苦的心理挣扎,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毅然弃绝贵族阶级,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创作,甚至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着,是“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无情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激变后,曾于1882年和1884年一度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19世纪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有颇多反映。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深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现实生活与他的观点之间的尖锐对立像一盘石磨碾压着作家的心,他多么希望在哪怕是一年、一月或死前的一天里,过一过真正普通人民的生活,离弃他所憎恶的虚伪和奢华!
1910年10月28日,如同往常一样,列夫·托尔斯泰把书房里写字台上那两枝矮烛台上的蜡烛吹熄了,走进卧室。但他久久不能入睡。窗外飒飒的秋风掀起了他思绪的涟漪……
雅斯纳雅·波良纳呈现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美,作家几乎整个的一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然而现在,这里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一天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不能,我不能再呆下去了,快走,快!”他毅然下定决心,用颤抖的双手把衣服穿上,走进书房,燃起蜡烛,给妻子索菲娅写了最后一封信:
“我的出走使你懊恼,谅解这一点吧!请你理解和相信吧:我不能有别的办法。我对在家中所处的地位已是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我要像在我这样年龄上的老人所习惯的那样去做:他们从尘世的生活中逃出来,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写完信,托尔斯泰蹑手蹑脚地下了楼,来到他晚年的挚友马柯维茨基医生房中将他叫醒。不一会儿,一辆四轮轻便马车便在这深秋的黑夜中,从雅斯纳雅·波良纳飞奔而出。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终于如愿以偿了,他打算到南方,在农民的小屋里定居下来,以求在那些普通的劳动人民中间度过自己的残年。
遗憾的是,他在出走的'途中染上严重的肺炎,于1910年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托翁与“三子”
托翁与孔子托尔斯泰在晚年的思想探索中一直醉心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英译本的《四书》、《五经》里读遍了诸子百家的言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孔子。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孔子、孟子的着作。他曾写信给好友切尔特科夫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看到这一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说的高度,你会感到快慰。”
托尔斯泰身上具有的人道主义,使他能很快领会孔子的学说,进而用“仁者爱人”这样的思想去规范自己和要求他人。在行动中则以身作则,坚持“平民化”立场,并且用作品和各种形式的公开言论去谴责沙皇专制的黑暗,暴露俄国官吏的丑行和社会的黑暗,达到为民众的疾苦呼吁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托翁研究孔子的积极结果,是加深了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博爱、“爱人”的思想原则出发,更加关怀下层民众。
托翁与老子1884年3月10日,托尔斯泰在
1891年10月,他在给一位出版商的书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孟子和老子,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
他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是:“他(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称为《道德经》。”
托尔斯泰与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隔万里,与老子的相遇,为其对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个参照系统,并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在日记里说:“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
托翁与墨子托尔斯泰对中国诸子百家的印象极佳,他曾经多次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与尊敬。托尔斯泰研读墨子的情况和
托尔斯泰作为人道主义者,一向主张“博爱”。他既然热衷于孔子的“仁学”,即“仁者爱人”的思想,自然也就欣赏墨子“兼爱”的主张。从这一点来看,托翁不但和孔子,而且同墨子之间也是思想相通的。
警世箴言
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一语识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而且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人民的顽强抗争,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列宁
1、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2、从科学园地采收的果实,如同农人的收获一样,常常是工作与幸运和有利的情势的共同产物。——贝齐里乌斯
3、科学的博爱精神把分散在世界各地、各种热心科学的人联结成一个大家庭。——罗斯福
4、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5、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
6、不去实践的科学家,就象不酿蜜的蜜蜂。
7、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
8、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
9、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10、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11、不应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列夫·托尔斯泰
12、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贝弗里奇
13、“问号”,是打开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14、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贝弗里奇
15、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
16、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
17、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
18、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
19、聪明人克服谬误,从而走向真理;只有傻瓜才坚持自己的谬误。——吕凯特
20、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
21、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日益扩大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而存在于人类身心上的细菌也将逐渐消失。——诺贝尔
22、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23、使人们宁愿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于谎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培根
24、不要侮蔑你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将以生命补偿你的过失。——莎士比亚
25、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
26、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7、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28、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29、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巴金
30、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
31、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32、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33、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
34、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35、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
36、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汤姆逊
37、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贝弗里奇
38、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歌德
39、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40、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41、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4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43、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44、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45、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46、爱情是作为伟大的因素渗入他们的生活的,但是它并不把其他因素都吞噬吮吸掉。他们并不因为爱情而割弃公民精神、艺术、科学的普遍利益;相反,他们还要把爱情的一切鼓舞、爱情的一切火焰带到这些方面去,而反过来,这些世界的广阔与宏伟也渗透到了爱情里。——赫尔岑
47、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