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简单递加法
也就是积累。积累的本身就是初步的探索形容。
请看下面运用"简单递加法"积累的一组材料,它具有提示性、借鉴性,可以成为一张很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卡片。
记叙文的构思十法及例证
1 以小见大法,如《一件小事》
2 夹叙夹议法,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3 一线穿珠法,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4 悬含层叠法,如《驿路梨花》
5 点面结合,如《挥手之间》
6 抑扬结合,如《荔枝蜜》 7 对话描写,如《变色龙》
8 意外转折,如《窗》
9 移步换景,如《小石潭记》
10 横式结构,如《人民的勤务员》
若还有所获,便可以继续"递加"下去。运用"简单递加法",不仅仅是记录人家的东西,有时候自己脑中闪现出来的好问题、好想法、好词句,也是可以随手记下、随时积累的。
二、归纳分析法
在"简单递加法"积累材料、积累问题的基础之上,认真思考,耐心咀嚼,根据自己知识深浅的程度,选准突破口,进行归纳、分析。一般来讲,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要善于选择如下适用的方式。第一,单向纵深突破,即只研究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以求深入、深刻。如《"友邦惊诧"论》,在很多美点可以探索,我们可选择其中一个美点《"友邦惊诧"论》驳论五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多项组合分析,即将几项内容,特别是几项同类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若干"闪"字的精彩用法,可以《"闪"出了奇光异彩》为题进行研究。第三,对照比较探索,即两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所选择的"点"可大可小,如《白杨礼赞》与《松树的风格》、《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相互之间都有丰富的内容可以比较。第四,划分归类研究,将一批同类的材料进行划分,进行归类,以探求规律性的知识。如集纳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手"的例句,然后加以划分,把划分出来的各类另上小标题,便可以完成《"手"的描写及其作用》的研究。下面是一篇小
说明文的用喻手法
1 系列喻,如《食物从何外来》
线索喻,如《苏州园林》
3 组合喻,如《看云识天气》
4 穿插喻 ,如《从宜宾到重庆》
5 装饰喻,如《中国石拱桥》
三、考察辨别法
或用已经掌握的正确知识,或运用追本溯源的手段,或通过考证,或运用理论分析,对绺进行鉴别,对误点进行芈,对疵点进行解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考察辨别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思想性的,考察的过程重分析,重证据重谁,重严密,不需要冲动,也不需要偏激。总之是要以理服人。
曾经有一首好诗《中国的微笑》。作为获奖作品而入选入诗集,中央电视台和几个省电台也播发过,《中学生阅读》杂志1991所第10期选登了它。几个中学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诗中有一些知识性错误,利用下面的文字委婉地进行了批评:刊登在1991年第10期的王俊义同志《中国的微笑》,是一首非常好的诗。仔细读来,余香满口之时,似乎感到了几外失误:如第一节中"是一卷李白,一卷陶潜,初看南山菊黄又听两岸猿鸣,"第二句的顺序没有与第一句照应。第五节第二句写"浑天仪上的几只蟾蜍"," 浑天仪"肯定是"地动仪"之误。第六节还有"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跳台,世界看见高敏欢乐的表情",高敏是三米跳板世界冠军,不是跳台冠军,"跳板"被误为"跳台"。(《中学生阅读》1992年第6期)以上文字虽然简短,但有力地表现了小作者考察辨别的探究能力。被千百人读过的一首好诗被中学生指出了错误,这正是不迷信、不盲从、认真求知的研究探索精神的表现。
四、反复尝试法
类似于实验研究中的反复试验、反复测定的方法,通过反复的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探求认识规律的最佳角度,获得对事物的全方位的立体性的理解。语文学习中运用"反复尝试"的研究方法时,主要是着眼于两面三刀点:第一点,反复试验修改病句、病文的方法,以求获得最佳角度,反复进行句、段、篇的层次划分以及
五、视角转换法
避开常用的、一般的理解、分析、探究的方法,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进行思维,用全新的观念和角度去研究问题,往往得出新颖而独到的、令人赞叹的结论。例如研读《蚊子与狮子》,可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的观点去剖析;又如研读《猎户》,可用"环境保护"的观点去审视,等等。运用"视角转换法",可熟悉并选用其常用的三种方式:一为学科渗透式,即从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影视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常识等等角度去研究理解语文知识。例如研读《弯色龙》,不把它当作小说,而把它当作"微型剧本"来读,分析的结果能激发别人的兴趣;又如研读《春》,有人从旧历的节令入手,指出《春》写了从立春到立夏之间的景物,一条"时令"的纵线贯穿其首尾,此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为反向立论式,即完全推翻已有的结论,以充足的论据另立一说,集考证、辨析、推论于一体,让人们认为言之有理并给以接受。例如《伐檀》,历来都认为是鞭挞、揭露剥削阶级的诗篇,但有人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真意挚的恋歌,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三为大胆假说式,即根据自己的研究钻研所得,大胆进行定义,提出新观点,新廉洁。例如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有人在仔细统计分析时发现,诸如写信、写应用文、修改病文等作文内容,往往不在上述三者之列,便提出"无命题作文"之说,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得到赞同。下面是一篇小论文的写作提纲,从中可见"视角转换法"的巧妙运用。《醉翁亭记》的"镜头"美。《醉翁亭记》由四组极美的"镜头"用"蒙太奇"的方法组合而成。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大远景",接着"镜头"摇动,推进,以特定的方式停留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之上,这组"镜头"色彩明丽,景色秀美,表现了作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洒"的欢快情怀。接着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山间早晚色调、春夏秋冬的牲,得到生动的表现。作者精心构思,反复渲染,着力强调,出色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山水之乐的无穷。紧接着是一个"景、人、情"兼容的"长镜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活动一气呵成,在欢乐的气氛中尽情展示了与民同乐的情趣。 最后是一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全景镜头"。夕阳在西,人影散乱,鸟雀欢鸣,太守醉归,把"与民同乐"之意,渗透到画面之外。"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即是为了抒情。
六、深挖细找法
这是一种对能力层次要求较高的独立进行的发现方法。它需要静,静静地研读、品评、体味;需要动,圈点勾画、手抄笔录、排列组合;需悟,硬是要针对某一具体目标,在别人已经耕种过的土地进行再收获,在别人已经翻拣过的矿石中民现闪光点。如有位老师在《我教〈孔已〉,巧用十个数》中介绍了他的发现:一个环境,两次到店,三种叙述,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8期)这没有深挖细找,精思博引的功夫,哪里能够发现得了。当然,初学深挖细找,也不必像上面举例中铺得那么开,有一点发现,便是一次成功。读下面小论文,看看作者发现了什么:称呼最多的一段话
中学语文教材中,一口气对一个人称呼最多的一段话在初一语文第一册的《一面》中: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丫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恨黑暗有如憎恨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作者一共用了六个称呼!
这一连串响亮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压抑不住的崇敬、赞美的心情,讴歌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从词义上讲,"他"指鲁迅先生,一个"他"字,表现了作者万分惊喜的激动之情。"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方面,褒扬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贡献,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而"战士"则从总的文献概括了先生的战斗风格和战斗精神,表现了作者的崇敬之情。从表达上讲,这六个称呼"一气呵成",激情澎湃,加上三个感叹号的结合使用,有着强烈的修辞效果,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七、类比联想法
类比能够启发联想,具有"助发现"的作用。当我们看到事物是这样时,便会相到彼事物是否也是这样,于是会把已知的某个方面的内容迁移到规矩的需要探索的内容上去,为探索未知的内容提供一把试用的钥匙,一旦这把钥匙能起作用,便开启了未知的内容的大门。因此,类比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需要开拓思维的窨,需要机灵的进行迁移思考的探究方法。
1、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金斯莱
2、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3、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乔·贝利
4、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5、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6、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雨果
7、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8、爱是人生的本性,就像太阳要放射光芒;它是人类灵魂最惬意,最自然的受用;没有它,人就蒙昧而可悲。没有享受过之欢乐的人,无异于白活一辈子,空受煎熬。——特拉赫恩
9、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柏拉图
10、爱神奏出无声旋律,远比乐器奏出的悦耳动听。——托·布朗
11、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高尔基
12、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培根
13、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14、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卢森堡
15、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的真理的殿堂。——布鲁诺
16、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17、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18、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席慕蓉
19、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2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22、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自己是认为办得好的,就坚定地去办,这就是性格。——歌德
2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4、该做的就是抓住当下,为你的未来负责。你得有这点精神,敢于直面人所不见,追涉人所不逮——无论谁说不行,也坚持自己认定的路子。——星巴克总裁霍华德
25、在一个企业中,员工有适当不满或者牢骚,是健全的象征。如果一个企业里的员工鸦雀无声,很可能就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写照。——毛仲强
26、我自己整个成长的过程,其实是慢慢学会了欣赏自己。——李彦宏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2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9、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3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31、爱情可以排除万难,排除之后,又有万难。——张小娴
32、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33、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34、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35、对于那些实际上影响我们一生的前途和我们的最后归宿的事件,我们甚至也只能知道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数不清的大事——假如称之为大事的话——差点儿发生在我们身上。然而却在我们身边掠过,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甚至也没有反向任何亮光或阴影到我们的心上,使我们察觉到它们的接近。——霍桑
36、不等待机会所送礼物的人,就是征服了命运。——阿诺德
37、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泰戈尔
38、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歌德
39、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
40、谁成了哪一行的`尖子;谁就能走运,因此,不管哪一行,我只要成了尖子,就一定会走运,机会自然会到来,而机会一来,我凭着本领就能一帆风顺。——卢梭
41、否定意志的自由,就无道德可言。——弗劳德
42、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43、二十岁的人,意志支配一切;三十岁时,机智支配一切;三十岁时,机智支配一切;四十岁时,判断支配一切。——哈代
44、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45、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
46、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47、私心胜者,可以灭公。——林逋
48、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4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50、如果你不怀疑自己,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挪威剧作家 易卜生
51、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泰戈尔
52、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已经衰老,而在于他依旧年轻。——王尔德
53、放松与娱乐,被认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亚里士多德
54、你可以与众不同,并且要相信自己。——摇滚女王艾薇儿
5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6、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57、要想射中靶,必须瞄准比靶略为高些,因为脱弦之箭都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英国诗人 朗费罗
58、我想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用来造福人类。我认为,在我们的短暂一生中,最好的贡献莫过于此了。——美国发明家 托马斯?爱迪生
59、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60、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61、去练习希望。 当希望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 你就可以获得永远的快乐。——诺曼文森特皮尔
62、当一个人最看重的东西是面子,那他为此失去的一定很多。—— 翡柏
63、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己不在年轻。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也没有读懂,有些人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偶遇,却影响了一生。了解一个人就像买书,我们往往只注意华丽的封面,总是忽略了书的内容,只注重名人名言,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想读懂他人,要先把自己读懂。——兰星
6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6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6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67、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
68、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6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70、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71、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72、管理的第一目标是使较高工资与较低的劳动成本结合起来。——泰罗
73、劳动可以使身体得到休息,劳动可以使精神得到休息。——俾斯麦
74、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西塞罗
75、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马克思
76、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
77、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78、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穆尼尔·纳素夫
79、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 左拉
80、当人们自由地追求真理时,真理就会被发现。——罗斯福
谈读后感的写作
定义:读后感属于感想式议
结构:读后感的写作属于议论文供材料的
读后感一般由述读(简述所读作品内容)和发感(由作品某一点引出的感想和发表的议论)两部分组成。
读后感写作的基本模式是"引――议——联——结"。
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它属于"引论"的部分,要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如果属于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作概述;如果材料属于精炼的名言警句,要作复述;如果材料是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作阐述;如果是漫画型的材料,则要作简要的画面介绍并作扼要的阐发。
议——针对材料,作出必要的分析。既要简要地分析上文引用的材料,又要由此稍作生发,拓宽思路,为下文展开议论,联系实际张本。这是由"引论"到"本论"的过渡性文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联——即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这是文章成败的所在。要注意做到几点:
(1)必须论据充实,论证严密;
(2)要选择典型的有说服力的事实作为论据;
(3)要作由表及里的分析,做到有理有据。
结——即对全文论证作总结。要注意如下几点:
(1)要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
(2)要深化论点,或发号召,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论证推向高潮。
示范:仔细阅读下边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做到:
1、观点要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实际具体、恰当。
2、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3、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标点写在格内。字数不超过1000字。
4、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否则扣分。
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则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给分。
谈谈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写作隶属于议论文写作的范畴,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很少把读后感教学作为硬性指标去指导,规范学生。我们作文教学的实际是:为了应付应试的任务老师在课堂对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给予了足够重视,很少安排读后感写作练习。读后感写作的教学是不是不重要呢?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读后感写作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概括能力。读后感是理论性文体,我们在写作读后感之前首先必须阅读文本,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文本中兴趣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确定评论的方向,加以凝练的语言抽象概括。其次,读后感写作有利于提高我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读后感的写作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阅读文本的过程,读者的判断力加入到评价,“阅读中的选择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再次,读后感写作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对于读后感写作者来说,阅读文本不同于一般读者,前者虽然离不开欣赏,但无疑更侧重于由欣赏所激发的情感活动、审美感受。阅读的对象文本是文字和情感的统一体,它源于生活,富有情感,给人以美感。读后感写作者必须以审美经验为基础进行高层次的审美才能创作出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作品,使读者在作品的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后者的阅读目的主要还是以娱乐消遣为主。最后,读后感写作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文本的多元要求读后感写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如:哲学知识、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尊重读后感写作的科学性,我们才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阔的领域写出多元的作品。
怎么去写读后感呢?所谓读后感“则是顺水推舟,仅是借用原材料一下,其目的是说自己想说的话。故必须联系实际生活,所联系部分要占全文的大半,当然也可用原材料中的内容作论据。”(《
(一) 全面、具体地评价文本
全面、具体地评价文本要求我们在动笔前要充分研读作品,通过全篇去把握,了解作者,熟悉背景,把握作品内涵和外延,作品总的倾向。评价记叙文,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交代清楚,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和主题。评价说明文,可就每一节说明事物主要特征和事理的部分进行阐述,得出优缺点的认识。评价议论文,可分节或部分对分论点、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及论证方法揭示。全面、具体地评价文本切不可只抓只言片语大做文章。文本总的倾向认识应该是对读者、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要更关注进步的、健康的、美的倾向。
(二) 趣味点切入式评价文本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提到:“我在每篇之后加上的一些话,性质并不一致。有的是指出这篇文章的好处,有的是说明这类文章的作法,有的是就全篇说的,有的只说到其中的一部分。”趣味点切入式评价文本要求作者在研读文本过程中选择若干的兴趣点,可以是“文章的好处”、“文章的作法”、句读符号、主要的词、描写方法、感兴趣的问题、文章缺点等等。凡是读后感写作者感兴趣的点都可以确定为写作对象,从而拓展,分析。
(三) 比较阅读式评价文本
比较阅读式评价文本要求作者要把握和当前评价文本相关联的若干篇文本。它们作为读者的审美经验与当前评价文本可以是同类的性质,也可以是反向的性质。读后感写作过程中,若干篇材料同时作用,对当前文本褒贬,反映出当前作品的优劣及社会效应。如巴金《朋友》一文后叶圣陶的读后感:
《朋友说》、《交友的益处》这一类题目,不是从前的以及现在的初学作文的学生常常遇到的吗?他们对于朋友知道得不多,只从“修身”或“公民”的教科书里得到一些概念……这一篇的题目也是《朋友》,然而写来和初学作文的学生全然不同。”(叶圣陶《文章例话》)这里叶圣陶就拿《朋友说》、《交友的益处》和《朋友》一文作了比较,得出了“这篇文章教人家受到深切的感动”的认识,判断准确,语言朴实。
“沈从文先生指导学生写作,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要长’”(王玉强《沈从文先生的写作教学》)可见,读后感写作对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写好读后感,我们更深入地走入文本。读后感的写作过程锻炼了我们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思维判断力。读后感的完成使我们的灵魂在文学的海洋里进一步获得洗礼,审美体验进一步获得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