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
(1)黄发垂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
⑴黄发垂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
3.用现代汉语
4.“黄发垂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参考答案】
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三.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
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6.告诉(1分)
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
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
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2分)答案:B
十三.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
(2003北京市三. 文言文阅读(共10分)晋太元中,…黄发垂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缘:_________________(2)
13. 用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
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
三. 本题共10分。11. 答案:A评分:本题2分。12. 答案:(1)顺(沿) (2)整齐的样子
评分:本题2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13. 答案:(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评分:本题3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答对(3),给1分。14. 答案要点:(1)活动 (2)穿戴 (3)心情评分:本题3分。每答出1个要点,给1分。照抄原句扣1分。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25—29题。(14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
【注释】①肆:尽力。 ②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25.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6. D(2分)27. C(3分
(一 )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21、用现代汉语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
(2006年徐州市)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一)(12分)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2006年青海省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
(1)落英缤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便要还家 (4)及郡下,诣太守
12.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处/江湖之远/贝IJ忧其君。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文中描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回答)(2分)
14.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2分)
发现桃花源—→ —→
15.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原文:黄发垂
16.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11.(1)落花(坠落的花瓣) (2)与世隔绝的地方 (3)“要”通“邀”,邀请 (4)到12.C13.土地平旷,屋舍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
(一)(甲)土地平旷,屋舍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交通: 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
10.
(一)6.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07重庆市,15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
(1)黄发垂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
二年级检讨书格式
首行中央写标题
检 讨 书
第二行顶格写称谓
敬爱的xx老师:
第三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
首先表明检讨态度,应诚恳,突出痛改前非之意。
今天我怀着愧疚和懊悔的心情给写下这份检讨书,向您表示我对xx这种不良行为的深刻认识以和再也不xx的决心。
早在我踏进校门,老师就已三申五令,一再强调,全校同学不得xx。但是我还是多次无故xx。……。虽然我知道这种行为也是不对的,但是我还是做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而且也是应该向老师做出这份书面检讨,让我自己深深的反省一下自己的错误。
其次要表明老师要求是严格的,只是自身的问题,认识一定要深刻、具体。
对不起,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的问题。我知道,老师对于我的无故xx也非常的生气。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渐渐的认识到自己将要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了。为了更好的认识错误,也是为了让老师你能够相信学生我能够真正的改正自己的错误,保证不再重犯,我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归结如下:
思想上的错误:对于自己不是很感兴趣的课程的重视不够。对于这一点,我开始反省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但是,经过深刻的反省,我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错误才是导致我xx的重要原因。
最后再次表明自己的决心,明确对事件的态度。
老师反复教导言犹在耳,严肃认真的表情犹在眼前,我深为震撼,也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事已至此的重要性。如今,大错既成,我深深懊悔不已。
深刻检讨,认为在本人的思想中已深藏了致命的错误:思想觉悟不高,本人对他人的尊重不够,以后我将对老师有更多的尊重.对重要事项重视严重不足。平时生活作风懒散,如果不是因为过于懒散也不至于如此。
还有很多我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我并没有自始自终的专心听讲,这种行为虽然没有扰乱同学和老师的教与学,但是这对于自己来说,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对于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学校的理由,我们作为学生就更应该去认真学习。
结尾在右下角分两行落上姓名和时间,注意时间应正对在落款的正下方。
【拓展阅读】
反省的作用(反省的意义)
“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人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也会使人变得更加清醒。实践证明,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
自我反省与自我合理化
自我反省引领一个人步步慎思,向自己的因循苟且与昏暗无明挑战,在克服了自我弱点之后终能攀登人生高峰。而喜欢一遭遇挫折就要自我合理化、规避责任的人,无疑将走向一条不进反退的回头路。在这条路上看不到宽广的境界,只是充满了抱怨、推诿与指责,结果路就越走越窄了。
卸下人生包袱,懂得放松
诗人泰戈尔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放弃是生活时时处处应面对的清醒选择,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安然地对待生活的转机,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苏格拉底自省名言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
你都必须不时地停下来,审视你的生活,与你的内心相接触,你必须不断地了解世事,不断地发现自我,惟其如此,你的精力才会成为你的财富...
反思与反省
质而言之,反省的本质就是趋同与维护,而反思的本质则是求异和扬弃。
反省是勇敢,改过是智慧
真的,人真是「当局者迷」,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迷思和缺点。也因此,在工作中,我们需要一个「敢指出我们缺点」的长官、下属或朋友;古人不也说:「友直、友谅、友多闻」吗?
同时,勇于认错,勇敢接受别人的指正,或虚心感谢别人的指正,才不会一错再错。
反省自己 勿责他人
古时的人特别讲究“内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遇到矛盾时,如果互相之间都找对方的不是,这样矛盾只会越闹越大。马文安的忠孝和循循善诱的处理方式值得称道,但故事中蕴涵的“反身自省”的道理却更令人深思,当我们遇到矛盾时是怎样做的呢?
自我反省
自省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必须严格地进行自我检查.一个人只有充分地认识并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逐渐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自我反省
反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作出评价,从而改正过失
内省智能强的人能自我了解,意识到内在情绪、意向、动机,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劣,紧慎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成功,从反省开始!
成功,从反省开始!
要学会在独处中反省与平衡
学习独处,让自己彻底地放松。然后,愉悦于生命的点点滴滴。
自我反省报告
以下只是我个人的反省报告而已,特地把这个总结报告写在博客上只是希望能够一直提醒自己尽快改正,如果有网友无意中看到了就请督促我的改正过程。谢谢!
海地男子被困5天幸存 曾在废墟下反省思考人生
海地一名男子被困废墟5天后获救。他20日讲述自己如何在废墟下反省自己,思考人生。
反思是成功之母(教学)
新的反省
因为有了新的参照物,我翻出老问题进行了新的反省。
反省——认识自己的必由之路
但是无论你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答案,都必须经过你的深思熟虑,真切地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它的正确以后,才有可能真正地转化为行动。然而这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就是反省的过程,就是的拷问自己心灵的时候。
年轻人也要善于反省
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
说“反省”
反省是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有效措施。
反思反省,这种方法被誉为“道德长跑”。
记得常常反省自己
人若想让自己活的更好一点,进步的更快一点,那就要先停下来省察自己、修理自己,去掉该去的毛病,扔掉该扔的累赘,为自己确定正确的路线和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免得走弯路走错路,不但不省时,反而更费时费力。记得常常反省自己,不但不费时,只会让自己走的更快、更对更轻松!
这五个问题要反省人际关系
职场中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每一个职场中人都应保持自查自省的良好习惯,有则尽快改之并适当弥补,无则也需时时警诫,以积极态度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整。只有这样,我们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融洽,才能在工作和中享受到那分融融的温情。
携反省一起上路
反省是水,浇灌成功之树;反省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反省是灯,照亮人生之路。 --------题记
看完让人反省的十句话!
看完让人反省的十句话!
反省你自己
反思是你作为行动者和行动的观察者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
如果你这样做了,我打赌这短暂的几分钟会让你感觉到更加平静,精神更加集中,精力更加充沛。这就是个人反思的力量。
未来八种人的日子不好过
聆听自己,肯定自己,反省自己,总结自己
最近似乎刮起了“总结风”,周边的人一个个在审视总结自己,近几年来每年年末我都会对自己做个回顾以及来年的愿望规划,不过都是比较低调的进行着,今天咱也高调一把,给自己做个档案,顺便彻彻底底的把自己剖析剖析,也借此机会好好反省总结自己,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会更加进步!)
反省改过,立杆见影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找出来所有错误的根源,痛改前非,则能转变命运。敢于发现自己的过错,并立刻悔改,真是伟大之举。
要学会在独处中反省与平衡
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反省,否则一不留神我们就会习惯性地怪罪外力,怪罪他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看清楚这一切的时候才有可能反省,才有可能承担。而承担就意味着已经了解到是自己创造了自己的一切,自己所拥有的好和坏都是自己一手所造成的,和别人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于是,才会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接受。
二十八条令人反省的名言
3。刘心武说: 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让自己成长的方法——反省自己
朋友,你有反省的习惯吗?如果没有,就请培养吧,它能修正你为人处事的方法,给你指引明确的方向,帮助你每天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
(1)黄发垂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
⑴黄发垂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
答: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
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
江天一,字文石,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答: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
理解(2分)
答:
六、阅读文言文(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
2.用现代汉语
(1)黄发垂
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
答:
4.“黄发垂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1.用现代汉语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8226;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参考答案】
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二.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三.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
五.(甲)(10分)
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6.告诉(1分)
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
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 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 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2分)答案:B
十三.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