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历史小报的名人名言 正文

关于历史小报的名人名言

时间:2025-05-06 10:54:03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为大家分享了有关阅读的

阅读名人名言手抄报图片1

阅读名人名言手抄报图片2

阅读名人名言手抄报图片3

阅读名人名言手抄报图片4

阅读名人名言手抄报图片5

阅读名人名言手抄报图片7

阅读名人名言手抄报图片8

名人读书名言短的

1、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 郑成功

2、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 波尔克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

8、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 培根

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 许名奎

1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1、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 孟德斯鸠

12、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 赫尔岑

13、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6、为乐趣而读书。 —— 毛姆

17、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2、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 赫尔普斯

23、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 普希金

2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阅读好书推荐

《莎士比亚书店》

如今,位于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是全世界爱书人去巴黎旅行不能错过的朝圣之地。而它的前身,正是西尔维亚﹒毕奇女士在1919年创办的“莎士比亚书店”。这家英文书店从它诞生开始,就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纪德、艾略特、安太尔等作家和艺术家,不仅成为英语和法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

这本书,或许可以让你重新回到那个读书的年代。作者安妮·弗朗索瓦,是巴黎人。一无文凭,二无头衔,默默无闻,曾就职于多家出版社,在阅读中度过了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于2009年辞世。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安妮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但每个爱书人都明白,如此的生命历程,对于安妮来说,并无遗憾。

知味葡萄酒杂志Taste Spirit.com,专业、轻松、实用地谈论葡萄酒、饮食男女和生活艺术。世界级酒评家杰西斯·罗宾逊《费加罗报》的中文合作伙伴。

《恋酒事典》

这本书名为《恋酒事典》,以按照字母排列的字典体例,从A到Z一共围绕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108个关键词,娓娓道来其间的历史文化典故和文人轶事。虽然译为中文版后,法文原版的一些语言本身的文学性有所减损,译者在一些细微之处因为对葡萄酒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了解犯了一些小错误,但这还是一本极富幽默感和丰富内涵的书,而且篇幅并不长,内容深入浅出,尤其适合对法国文化,尤其是法国的葡萄酒及饮食感兴趣的读者。

《阴翳礼赞》

薄薄100多页一本评论散文集,浓缩了日本著名的文学家谷崎润一郎,对东方式审美和日本传统品位的精妙见解。近年来随着苹果设计的大行其道,“侘寂”(wabi sabi)的审美一度非常流行。这本书反复提到的在“暗”的物理和文化环境下的审美,以及粗糙原质的材料表面和长时间使用带来的损耗和光泽在这样的环境下能达到非常微妙的审美境界,就是对“什么是侘寂”非常好的回答。这对一般的西方人而言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作为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的邻居,读一位日本文学家论品位和审美的散文集,中国读者应该会经常看到会心之处。

首家结合时尚与青年文化的自媒体分享平台,Selected Elegance of Leading Fashion S-elf独立时尚工作室。

《德国小镇》

冬天常被作家们分成两个极端,要么是寒冷到温暖,要么是温暖到寒冷,即世界尽头。勒卡雷却不同,从头到脚都是冬天,冷冰冰的。比起香港书店里约翰·勒卡雷的作品占据显眼位置,在大陆,这位被贴上「间谍小说大师」标签的作者,作品销量却少的可怜。「间谍」这个词常会让人产生误解,与《谍影重重》这类大片所不同的是,我们着实可以把勒卡雷的推理小说当作严肃文学来看,就像爱伦坡和钱德勒。但是,勒卡雷的作品主题几乎只有一个——冷战、柏林墙、西欧东欧。这个主题就是很「冬天」的。

关于名人成长的手抄报1

关于名人成长的手抄报2

关于名人成长的手抄报3

关于名人成长的手抄报4

关于名人成长的故事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x's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x's。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x's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x's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x's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x's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x's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x's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x's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x's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x's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x's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x's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x's论学所阐述的。

关于成长的名人名言

1、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英)罗素

2、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酷爱劳动的双手培养,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酷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肯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尽那就是成长的路。

4、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气力,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5、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经常由于心理的阴影,会致使变态的偏差。这类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敌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固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怀怀抱。由于他知道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南怀瑾

6、人的空想是没有止境的,儿童的空想更是一望无际。由于孩子的心灵比成人的心灵更加秘密,儿童的心灵是一尘不染的,而被生活所磨炼出来的成长,心灵深处却明显存在着这类纤尘的污痕。——高尔基

7、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贝弗里奇

8、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9、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宝贵,就由于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穷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伟人成长为气力。——周恩来

10、聪明与年龄一起成长。

1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12、教育者应当深入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全部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实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1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4、志向不过是记忆的奴隶,生气勃勃地出世,但却很难成长。——莎士比亚

15、我们在变化中成长。假设你拒尽了变化,你就拒尽了新的美丽和新的机遇。

16、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精神上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7、要是每一个孩子的诗情画意都能得到人们的欣赏鼓励,从而取得健康的成长,那末,世界将近不愁成为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世界。——殷庆功

18、假设你担心年轻的一代会变成什么,答案是他们会继续成长,并且开始耽忧更年轻的一代。——罗杰·艾伦

1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2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21、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实在不排挤意志的自由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

2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23、假设灵魂仍能研究和学习,那末没有什么比老年的空闲更快乐了空闲存于善良的行动,人类藉着它才能在道德上、智能上与精神上取得成长。——西赛罗

24、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25、人类经常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他人的成绩与自己相比较,因此觉得受挫,好不轻易活到老年还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往了。——三毛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下面是关于历史的手抄报,欢迎参考阅读!

关于历史的手抄报1

关于历史的手抄报2

关于历史的手抄报3

关于历史的手抄报内容1:关于历史的名言

1、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恩格斯

2、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彼得海尔

3、历史会重演。——修昔底德

4、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

5、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泰戈尔

6、只要我们都尊重历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理。——廖沫沙

7、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班固

8、历史又可教我们以智慧跟价值的相对性。——莫洛亚

9、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高尔基

10、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乔治屈维廉

11、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范文澜

12、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毛泽东

13、历史对事业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结果来评定的。——乔万尼奥里

14、历史有三种不同的任务,我以称为利?学的、想象的或推测的跟文学的。——乔治屈维廉

15、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跟又自尊。——余秋雨

16、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跟受难的历史。——波普

17、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亨利伊雷内马鲁

18、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吴晗

19、历史是进化的,但有时总使人感觉它是在重复过去。——廖沫沙

20、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21、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休谟

2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跟恩格斯

23、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华岗

24、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菲利浦古德利尔

25、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古华

26、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高尔基

27、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克罗齐

28、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卡莱尔

29、历史是由活着的人跟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雷蒙阿隆

30、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歌德

31、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魏源

32、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乔治屈维廉

3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

34、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雷蒙阿隆

35、历史跟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雨果

36、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大钊

37、历史是说过跟做过事情的记忆。——卡尔贝克

38、历史是不能容纳谎言的——佚名

39、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

40、历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间歇出现。——阿伦尼文斯

41、历史是国家跟人类的传记。——列夫托尔斯泰

42、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汤因比

关于历史的手抄报内容2:关于历史的话题作文

翻开我们的历史书,看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感到非常自豪。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跟灿烂的文化,造纸术、指南针跟火药四大发明是从我国传播出去的,它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制成纸,这种改进的原料容易找到,价钱也很便宜。从这起,纸的生产量便增加了,为以后书籍的印刷跟文化事业的发晨创造了物质条件。真不敢想象,现在世界上没有了纸张将变成什么样子。

在北宋以前,人们印书采用的方法都是“雕版印刷",印一本书就刻一块版,很麻烦,而且刻了那么多的字只在印同一本书,印别的书用不上,所以印刷工人的工作量非常大。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改进对我国人民的生活,生产也有比较突出的贡献,毕升的活字印刷是用胶泥制成的方形泥块,在泥块的正中刻上一个反字,用火烧硬,成为陶活字,许许多多这样的活字,根据不同文章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排列,就能印出各种书来。后来,人们又用了木头、铜、铁、铅等制活字排版印书。

造纸术跟活字印刷的发明为我国跟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指南针最初叫司南,因为它的一端转动后停下来,总是朝南面的,因此叫“指南针”,如果没有指南针,不仅郑跟不能七次下西洋;哥伦布也不能发现北美大陆;达·伽马也不能发现欧——亚——非新航线;就连现在的飞机也无法在空中飞行。当然也更谈不上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进行石油勘测、科学考察了……

火药也是我国人民发明的。虽然在当时的唐朝用火药制成的只有火箭、火炮、突长枪等。但在现在用途却大了,有了火药便可以制止外国的侵略了。

作为一个“四大发明”的故乡人,我深为祖国有这样灿烂的文化自豪,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历史毕竟是历史,已成为过去,今天的我们怎样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强大,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