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浪淘沙其七描绘了钱塘江潮,下面是关于浪淘沙其七刘禹锡的内容,欢迎阅读!
浪淘沙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翻译
八月的涛声宛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赏析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一、关于教材——行走字里行间,赴一个超尘的邀约。
一直以来都喜欢古的言语,太美,太好,喜欢《诗经》的信手拈来、喜欢乐府的脱口成章;喜欢魏晋的狷狂、喜欢隋唐的豪迈;喜欢楚辞的浪漫至天马行空、喜欢元曲的俚俗到市井闲谈;喜欢李太白的泼墨、杜工部的蹙眉、王维的疏离、义山的隐涩……太多了,多到不能言语。
只能说:都好。
古人留下太多隽永的语句供后人咂摸,这些句子意味深长辞令清减,就好像是孩童时代嘴里的一枚咸甜微酸的话梅,小小的一粒。却可以供我们快乐很久。《古诗二首》包涵着两位大师的作品——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唐一宋、一平直清淡一生趣盎然。想起《浪淘沙》在我手上的时候,不是四七二十八个普通的字,而是厚厚的一沓——白居易的六首,刘禹锡的九首。“白浪茫茫与海连”的这首是白居易的诗,却不算是六首里面最好的,到底也不算是最为贴切的,众家史料都不约而同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论证到这是首不折不扣的怨妇诗。编者将其纳入北师大新世纪版第九册“水”这组课文中,应该是想表达水的多样。好在此诗诗意虽淡到底言语够白,最平淡的文字最简单的词语给作者眼前全景摇了一个数分钟的长镜头:水天相接、白浪茫茫、平沙浩浩、博大壮美、浩瀚飘渺,若说站在黄河边看奔腾喧嚣的江河可以片刻之间激情澎湃的话,那么站在这里却只有顿生妥意了——仰其高,天地磅礴之博伟,俯其下,人事蝼蚁之虚渺。面对自然之力,人只能是无能为力的。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却又转念一想,时间如一张零号砂纸,总是不疾不徐永不间断地打磨世间一切,连这如此浩瀚的东海最终也会被时间磨蚀地蜕变成桑田,还有什么是不会改变的.呢?这是诗人和编者想告诉我们的至理名言。这首诗前两行意思浅显明了,后两行意境比较深远,含蕴比较丰富。虽不能据案大嚼,也可细细品味。
本组课文全方面感受水,古诗于其中肩负引导学生感受水美一职。白的诗是出了名的浅显易懂,而苏轼一诗,更是没有什么沉重艰深的寓意,有的只是阴晴之下水一如既往的魅力。所以仅仅是读诗,明晰诗的深意的话,课堂宛如一张过于普通的中年妇女的脸庞,失之平淡,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水的美,整堂课才能风生水起,灵动起来,我把理解诗句,感受美景,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关于水的古诗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从孩提时期,孩子们口中就不难出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些经典的诗句,到现在逐渐成长成为的惨绿少年,他们听到的看见的读过的诗句不少,但是这些诗句仅仅是他们积累的点滴,就好像一笔财富,还不知道怎么使用,诗歌教学的境界就在于把孩子们以往积累的点点滴滴串起来,能够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调动孩子们的已有积累,丰富孩子们的新生积累,最后内化孩子们的积累,充分感受本课的主题“上善若水”的含义——水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就是本课的重点。
这首诗的水离现在孩子们过于遥远,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有相当距离,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想象诗人眼前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两首诗中苏轼的诗是孩子们以前学过的,所以本课重点在于《浪淘沙》一诗的教学。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本课的生字“桑”和多音字“朝”“遂”(认知目标)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能力目标)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力目标)
4、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诗句,充分感受水的美,了解全课主题“上善若水”的含义——水是一种美好的事物。(情感目标)
二、关于教法——撷采众家檀言,酿一壶芳醇的水影
1.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诗歌的教学就是如同酿酒一样的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个年段的积累的要求各有所不同。所以我打算围绕“积累”做三部曲:
调动积累——复习旧有知识;
丰富积累——收获新生知识;
内化积累——运用所学知识。
2、五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诗歌若是掰开揉碎就失去了整体的韵味,我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方法来教学。
三、关于教学程序——坚行温故知新,吟一阕华彩的诗韵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调动积累,引入课题
1、复习有关水的诗句。
2、引出主课题“上善若水”
(二)丰富积累,感悟古诗
1、自读诗文,读清字音,把诗文读流利,读出节奏。
2、互读诗文,自己解诗明意。
3、细读诗文,联想画面。
4、品读诗文,入境悟情。
(三)内化积累,迁移运用
1、欣赏诗文,感受水美。
2、内化表达,直白水美。
我这节课的板书如下:
浪淘沙
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
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作品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作品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
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
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作品简析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