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巨大的鸿篇巨著。它确立了我们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被后世尊称为“医学之宗”,其中关于养生思想的论述,现在看来,仍不失为人体健康保健的至理名言,值得我们推崇效仿,现在笔者就带领大家学习下《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之长寿之道:
正如《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论述正是对于古代人类长寿养生法则的高度概括。
“法于阴阳”,法即效法,即顺应四时阴阳,养正避邪;《黄帝内经》中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论述了“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如春季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夏季应适应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滋,亦谓“养长之道”;秋季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冬季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曰:“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合于术数”是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法则之一。合,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指导大家可以通过多种运动之术而达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华佗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报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所以他根据古代导引法,模仿禽兽特点而自创“五禽戏”。孙思邀针对老年特点亦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而。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是对《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进一步发挥。
“饮食有节”指的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食谱有主食,有副食,而且阐明了各自的作用。五谷:稻米、麦、薯、小米之类为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热量与能量,五果、五菜为副食,为人体提供了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在新陈代谢中是必不可少的。五畜:猪、牛、羊、鸡之类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各种氨基酸。人赖饮食五味以充养精神元气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谨和五味便可气血流通,筋骨强劲,五藏安和,而健康长寿。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亦是人们‘尽终其天年”的前提之一。意思是要注意劳逸适度。首先,起居,就是指作息。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起居有常即要求人们生活有规律。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人们只有起居有常便有助于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反之则会半老而衰。再者,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含义有三:其一是要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其二是告诫人们不要违背常规地劳动,注重道德养生;其三是节制“房事”,不要妄泄肾精,而那些“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节其精者”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如注意上述诸多方面,便可成为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人。如不注意道德修养、违背常规地劳动、不节制房事、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肾精,必然会造成身体虚弱,加速衰老。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就是按照以上的生活方式来养生,体内的真气调和而不受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从而达到度完自然寿命,健康长寿的境界。
《黄帝内经》中这短短的几句话己经概括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其实养生就是生活本身,在生活中用我们中医的养生法则来指导健康饮食,起居和习惯的养成,自然就会健康,这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养生方式。
拓展阅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之“术”
经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梁冬: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大家好!我是梁冬。那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另外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厚朴中医学堂的堂主徐文兵老师。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大家好,诶,我们呢这个计划重新发现中医太美,所以呢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好好讲讲这本书《黄帝内经》。在上一次节目的时候呢,我们大概用了一个小时,讲了《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的前三、四十个字,为什么说可以用一个小时讲呢?这的确是因为呀每一个字里面所蕴含着天地的道理呀都太深刻了。不过讲到这里,徐老师,天地的.道理好像我觉得有点不对呀?
徐文兵:这个,道和理是不是两个概念?道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要用你的心去悟的。理是看得见的。理的意思呢,你看它是个玉字边儿,就是古代雕琢玉石的时候呢,他要顺着玉石的那个纹路去治玉,这个玉石的那个流露出来的那个纹路呢,就是理,你顺着这个茬儿治玉就比较省力,这叫理。所以道和理是不一样的。
梁冬:所以以前说这个,玉不琢不成器呀,就是对人才的打磨啊,你不光是要打磨他,而且你还得顺着他的心性打磨。
徐文兵:对,你打磨是人为,而他本身具备的那个自然的纹路是天然、浑然天成的,就是浑然天成的墩你顺着浑然天成给你指的这个方向去打磨,你就能制出一块儿好玉来。否则要么就是把这个天然的美物给毁掉。
梁冬:暴殄天物。
徐文兵:哎,就是。
梁冬:诶,上一次呢,我们讲到上古天真论呢,前几句话是这样说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是用了二十四个字来讲了一个在古代非常厉害的一个人--黄帝的一生。中国古代人真厉害哈,二十四个字就能把这一生讲完了。后面呢又讲到,有一天呢,黄帝呀问他的老师,说上古时期的人,就是在他们那个时候再往前的人呢,都能够活一百岁。春秋皆度百岁,好像彭祖就是那个时候,是不是?
徐文兵:彭祖是八百岁。
梁冬:八百岁,对不对,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他的老师岐伯呢就说,上古时期的人呢,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一次我们的节目呢就刚刚讲到这个地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特别提到的术数啊,前面呢个“shu”呢是技术的“术”,后面那个“shu”呢是算数的“数”,前面那个呢是一个木字加一点,右边这个呢,第二个“shu”呢是一个“米”,下面一个“女”,然后一个教字那边,对不对?那,这两个术数是不一样的?
徐文兵:当然不一样了,这个木字加一点是简体字。繁体字它左边是一个双人旁,中间是一个术,边儿上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行走行的那一边儿。它泛指的是,我们说的谋生的技术或者是谋生的这种职业。上次我们讲了,人,术不可不慎。就是人一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中国古代选择标准是:选择这个职业不光为了糊口,还要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你的选择的职业整天就是在对你的身心造成伤害的话,那这个术宁可不要做它,啊。
梁冬:这个话吧,让我很有感触,其实很多人在工作里面呢都充满了自己的焦虑,好像……
徐文兵:岂止是焦虑?有些人就是充满了这种仇恨、恐惧、愤怒。所有的不好情绪都是因为这个工作给他带来的,最后呢,可能做了一辈子工作,最后呢带着一身的伤病,或者就中间儿就半途而废。
梁冬:还没来得及一辈子工作……
徐文兵:嗯,没来得及一辈子工作。所以孟子说过,这个……,术不可不慎,他前面儿……,上次节目我们也讲了,就是说一定要选择那些让你发自内心,就是关爱自己关爱人的这种工作,而不是去做那些弓箭啊,怎么想把人弄死啊,以此为乐的这种工作。另外,你就要选择身心统一的工作,所谓言不由衷,这种发自内心的不高兴、说不出来,发自内心的不高兴又表达不出来的这种工作对你还是一种伤害。
梁冬:什么工作是你内心又觉得很喜欢但说不出来的呢?
徐文兵:就是说你心里本来是高兴但是你要装,比如说我看见有个人摔倒了,特想笑,但我觉的,唉,不能笑啊,这个不礼貌啊,或者不道德……
《黄帝内经》在历代医家、易家的分类归纳出九个模块的内容,前面已经分别介绍了“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都是理论性很强的篇章,其中的“五运六气”部分,因为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延伸开来,五行学说的预测已经很惊人了,五运六气,就知道有这个名称即可,目前没有形成成熟的预测体系。
余下的养生、疾病及治疗部分,实践性很强,作为了解型的人士,知道这么一些医学的概念即可。当然,这些辩证论治的手段,也是可以移植到命理、风水分析上来,这些移植的内容,放到具体的八字学、紫微斗数、风水的知识点去,这样才能够“理论结合实践”。
运气学说
这里的运气,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运气”,而是指“五运六气学说”。
运气学说是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其对人体影响的理论。运气学说是以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人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的反应作基础,把自然变化规律和人的生命现象统一起来,形成了运气学说理论。
【运气】就是五运六气,五运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在整个气候变化之中,把一年的变化情况分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行之气的运动趋势。
【六气】是指三阴三阳之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这些人是看不到的,但是它会表现出来一些现象,风、火、署、湿、燥、寒。
五运在天为阳下降,六气在地上升,形成了一个阴阳和合或者阴阳不调的大环境,这样一个术数模型。这个术数模型功能非常强大,特别在预测气候、流行病方面,甚至是国运,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例如
1956年(丙申年)全国爆发乙型脑炎,老中医蒲辅周根据当年年运属火运太过,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岁气特点,拟出重用性味辛寒的石膏,以解肌清热为主的处方,在全国推广使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后遗症减少。1958年(戊戌年)全国再度发生乙脑流行,大家再度使用蒲老当年的处方却收效甚微,请教蒲老,他指出1956年年运以火为主,1958年却是年运属土以湿为主,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属寒湿岁气,必须重用性味苦燥的苍术,重在散寒燥湿,蒲辅周据此调整处方后,再次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显示了中医的威力。
2003年(癸未年)的非典,当时指导广东省中医院防治“非典”的老中医邓铁涛提出防治此病,重在祛湿。事实证明,只要人体内环境改变,没有了湿、寒、热三气并存的条件,人就不会染病,就可以和病毒“和平共处”。 广东省中医院接治“非典”患者五十多人,正是应用了这一理念,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后遗症。平心堂当时也是依此理论,熬配中药两万多人份,凡服用此汤药者,包括已被宣布隔离的北方交大、电影学院等,均未出现一例疑似。
运气学说,就是以五运六气,五行、三阴三阳为理论基础,以干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在中医里占有重要地位,对疾病发生、气候现象对机体的生理方面的影响都是很有意义的。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中医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这个理论,可以确定治疗原则。
为什么在子平八字学里面不用“天干五合”的合化?答案就在这里,天干五合的合化条件,已经是“五运六气”的算法系统,不再单纯是五行学说。
养生学说
养生,也叫摄生,简单说就是保养生命。
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保养身心,祛病延年的原则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养生,当然也会体现在《黄帝内经》上。
《素问.上古天真论》引用了在黄帝时代的古人是如何养生的,“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古圣人的教导来启迪后人,这句话可以有两方面的信息:外避虚邪(躲避体外的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侵袭和危害);精神内守(对内调养精神)。
所以,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用一种对比的方式,阐述为什么有的人长寿,度百岁乃去,为什么有的人短寿,半百而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当世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务快齐心,逆于生乐。”(不养生,反面教材)
在《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比较充实,如《四季调神大论》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阳阴,以从其根。”这些都是“法于阴阳”。
《灵枢.五味》篇提出“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灵枢.平人绝谷》说“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竭尽故也。”人不吃东西,七天就把体内库存的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耗尽。关于饮食的问题,《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五味太过对人五脏的损伤“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肝气属木,木盛克土,脾属土,受伤。这些是饮食方面对人体的好坏两个方面。
在情志方面,人的精神活动对自身的调节作用,对外有适应作用。《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就是控制、适应、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做好自我身心的调控对健康很有意义,正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拓展阅读:内经:唤醒内在的曼达拉
胎儿的生长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脉,并不是以这个脉为主。我的'话逻辑很清楚,我现在是讲暂定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就是中枢神经的脉。他讲脉是什么?中枢神经也可以解剖的,我们的背脊骨这个骨节,一节一节连起来,中间是一条空管。把背脊里头解剖了,分析起来有三层,硬骨头里头软骨,软骨里头一种液体,液体里头还有空的,那个是脉。所以脉跟气,跟水一起结合的。
那么我们人体上呢?整个的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液体。拿我们《易经》的八卦来讲,风水叫“涣”,散开了。所以第一天起来是这样。这个中脉所发生的以脉为主。我们正在研究《庄子》,我已经讲《庄子》内七篇,其中讲庖丁解牛的时候,提到过“缘督以为经”,以中枢神经为基础。背脊骨为主叫督脉,一切生命都是这里先发展。
譬如我们的神经,以背脊骨为中心左右交叉,过去晓得是交叉,与量子力学的变是一样,是一个变化的形态;还有一个变化形态在神经。所以密宗画了很多的图案叫做曼达拉,曼达拉梵文翻译过来就是道场。反正是图腾的标记,是图案。有些三角形,有些四方形。譬如我们生命的关系到处都有三角,你看自己身上画一画,我们三角多得很。我们两只眼睛下来这样叫三角,到处是三角。整个三角兜拢来是四角方的,整个方的变成圆的这么一个身体。你们画的图,一条线这样交叉也是一个图案。密宗很多的画很好看,老师啊!我送你一张曼达拉,西藏买来的。我说好。这是科学的,科学的图案,但是他们当成宗教崇拜。
中脉生起来是在第一个七天,以后七天一个变化,七天转换一个气,换句话说是生命的能量转变。由入胎到婴儿生出来,三十八个七天,每七天的变化是一个气化,能量变换了,名称都不同。印度同我们《黄帝内经》讲的又不同,太详细了,包括每个转化生出了多少脉。譬如讲人体上脉的路线,由足趾头到头上,依肚脐为中心散开,这是粗的来讲。
所以看密宗很多佛像的图案,画得很科学的,不是迷信。为什么科学的东西变成宗教的迷信呢?我们中国人懂,孔子在《易经》里告诉你,“圣人以神道设教”,其实没有宗教,宗教是人建立的。所以禅宗有两句名主:“魔由心造,妖由人兴”。什么叫魔?什么叫鬼?都是唯心的。谁做的?是人造的,盖个庙子,雕个木头在那里,这是菩萨,这是土地公,你不信就出问题。其实哪里来的?心物一元的,科学的,所以他的图画是这么一个东西。
从肚脐以上到胸口,你看画的佛像,我们中国塑的佛像大肚子坐在那里,这不是真的佛像。西藏画的佛像,那是真的,三围均匀,不管男女,工夫到了一定是这样。这是气脉的关系。肚脐以上到心脏这里,刚才讲研究中医,风大这个气这里是下行气,不是上行气。老年人便秘,假定你用药用错了,给他泻得太厉害,把下行气泻完,老人很快就死了。所以死亡以前肛门会打开,下元的元气空虚了,下行气没有了,所以死亡。
人,不都想让自己变聪明吗?智慧固然重要,可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思维。思路要是不对,再有智慧也是徒劳。
——题记
简单思维,用一句通俗的话去说,就是:敢于放弃,善于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直奔问题的实质。
书中一例:
有一位中国教授谈起:“有一次,日本推销商要求全省中学生的显微镜都由他们供应,条件是要搭配他们质高价更高的擦镜油。我说:我有比你们更好的油,但不能给你们看。我去了里屋,用“油”把镜片擦干净。日本人来检查我擦过的亮闪镜片,非问我是什么油。我说这东西中国多的是,但不能告诉你们。日本人悻悻地走了。大家猜我用的是什么?”全场寂静,教授接着说:“是唾沫,唾沫里含有iGe和溶菌酶,对付几处霉斑绝对没问题,可日本人不知道。”全场又是一片寂静。
看吧,最伟大的真理常常就是一个这么简单的'道理。
就如某年大学考试一道传播很火的“1+1=?”的试题,这可难住众多莘莘学子啊:有写“田”的,有写“王”的,还有很多想都想不到的答案。只有少之又少的同学写了正确答案“2”。这道题有那么开放么?又不是脑筋急转弯,只怪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了。
简单思维被放在第三章——最实用的思维开篇,我想编者是有意图的。做人不要太复杂,也许你认为自己挺深奥,可是却令别人难以靠近。思维简单的人,从某些方面也可视为思路开放,思路开放的人永远有办法解决貌似复杂的问题。
最后再给大家来一则更有趣的:
有两只小鸟一前一后的飞着,你要用什么可行的方法将他们一起抓住呢?
想知道么?感兴趣的话就去翻翻这本书吧,很简单,却令你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