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代表人物:张艺谋
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在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之后,1978年,机会终于来了: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
他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带着前妻肖华给他连夜煮的鸡蛋,从自己拍摄的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作品,奔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
张艺谋回忆说:“进了电影学院,我发现同学大多是电影或艺术世家子弟,像我这种从外地来的很仰视他们,我不觉得电影学院是我能进的学院,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贵族学校。”而从农民、工人再走进“贵族学校”非易事。
张艺谋说:我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谋出路。再实际就是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是大学生出身,地位好像不一样,要是体院收我,那我就进体院了。
无疑他是优秀的。
1982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张艺谋新的人生命运再次开始。
时势弄人。时势造人。这两句话同时体现在了他身上。
与张艺谋同期的另一个"人物",是郑渊洁。
说到拒绝高考,他应该算得上韩寒的前辈。
据说他是因为觉得自已思维太发散完全不能适应
郑渊洁与张艺谋现在都是功成名就的人,很难说两人谁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不过张艺谋拍出红高梁的时候正是我只识看郑渊洁的年纪,如果单就这一点来说,我还是投郑渊洁一票。
而且,郑渊洁这件事是真挺有意思:
他拒绝高考。他的儿子也没经历过高考,而是在老爸编织的童话故事里成长了。郑渊洁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受教育,他亲自编写了50万字的教材,自己给孩子上课。有趣的是,也许是由于逆反心理,郑渊洁的小女儿却因为喜欢学校而上了学。对此郑渊洁说,要是将来女儿参加高考,他也会和别的考生父母一样:"等闺女高考的时候,我就在在考场外等着,手里拎着一桶王八汤。"
70年代——代表人物:高晓松
"高考前本来我是被推荐去浙江大学的,我特别想去,那里山清水秀美女如云多好呀。开始我爸妈不知道,后来看我整天不看书才知道,我父母都是清华毕业的,我从小在清华园里长大,上清华是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的必然选择。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一定要退学的原因,我太想去远方了。后来他们让我选,如果要民主就去上浙大,但是学费自理,如果听他们的话就必须上清华,他们供我读到博士后也没问题。"……
"我们那会儿心理压力倒不大,家里都好几个孩子,不会把所有的希望倾注到一个人身上,当时我上了清华,家里人一点反应都没有,连辆自行车也没奖励我。唯一高兴的.是拿分那天我们老师告诉我,我一向学得最烂的化学居然考了北京市最高分。"
这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人,虽然最近看起来似乎在韩寒处栽了个小跟头,但并不妨碍他在东方卫视"好男儿"的评委席上侃侃而谈。
在看了他的高考经历后,我想,嗯,太顺的人多摔几下才是好的。
80年代——代表人物:韩寒
严格意义上说,不参加高考的他好像是一个反面教材。
"其实高考的压力是完全的经济压力,如果高考前一天,忽然告诉你你爹妈都死了,但是居然卖烧饼的爹妈有几个亿的遗产,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参加考试,并且在碰到一个诸如叫你分析"居然"和"竟然"两词除了笔画不一样多以外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题目的时候高呼一声:爷不考了!"
"很多人有这种观点,你初中辛苦三年,高中再辛苦三年,到大学的时候就轻松了。这种想法是很多父母、老师的想法,所以他们就不把大学当成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我们学生也不把大学当做一个学习东西的地方。很少人会说把考大学当做学习知识的地方,很多人回答是想到大学体验一下大学的生活,大学的生活不就是谈恋爱吗?我想还是把大部分人赶到大学去感受生活。"
我们头也不抬地急匆匆地赶路,把灵魂丢在了身后,我们要等等它!
01
石康在《晃晃悠悠》里说:“我们来到人间,与别人欢聚一场,是为了追欢逐乐的,我们不是来生气的,更不是来气别人的。”
这句话,我一直觉得是作者写给他大学同学老狼的。
1968年冬天,一个叫王阳的孩子出生在北京,他出生在传统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中央广播交响乐团团长,父亲为我国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
按照父母原定培养计划,踏踏实实考上清华,最后成为一名叫王阳的科学家,这叫水到渠成。
王阳从牛校北京八中以580分的高分,马失前蹄地考入东北最好的大学哈工大。北京四九城长大的孩子,跑到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念书,那叫“流放”。
王妈妈哭了,王阳答应妈妈:“去了东北,我就想办法转学回京!”
这一年,用高晓松的话说:他家长大人极其不懂腐败之道,送的礼、托的人、敲的门、踩的道皆极不靠谱。
无奈之下,王阳只好上了北京航空航天三分院,业界称为“航三儿”走读学校。
王阳一入学,得大洋1000元,因为他创下了该校成立以来的入学最高分,那一届第二名比他低了整整330分。
“航三儿”学校最大特色是没有宿舍、没有水房,这一年,王阳爱上了Sing my song,每天跑到了湖边练声。
同学看到了,都说看“狼来了”,于是老狼就成功代替了王阳,成为日后行走江湖第一称号。
02
1988年,清华大学的高晓松成立“青铜器乐队”,缺一主唱。朋友力荐“老狼”,约定地点在北京建筑设计院,以戴草帽为接头暗号。
那天下午,在北京建筑设计院,老狼穿着牛仔裤,带着他的女朋友,正式认识了穿着军装、戴草帽的高晓松。
晓松说:“我们乐队啥都缺,还缺主唱,你得唱几句!”老狼坐在晓松家的沙发上就唱了一首《我要的不多》。
我要的不多,
无非是一点点温柔感受。
我要的真的不多,
无非是体贴的问候。
唱得很抒情,一如他的长相。
晓松后来回忆:丫唱《我要的不多》,全是面试套路。
接下来就是乐队成立,吉他手、贝斯手、鼓手、主唱都是清一水的大学生。
没有经费,乐器超级烂,吉他和贝斯不超过一百块钱,没有鼓槌,就用刷子把替代,音箱是用电子管收音机改装的。
牛哄哄的大音响,由清华“优质妇女”捐出400元生活费购得。没有话筒,主唱声音全靠干嚎。
就带着这一堆废铜烂铁,他们对着女生、对着啤酒、对着青春唱。没事时就跑到北师大、北外、中戏这些男女失调的学校找人茬琴,输了的当场摔一把红棉吉他。
时间久了,“青铜器”有了点小名气。那些年,年轻人愤世嫉俗,以灵魂的名义拍婆。
崔健一上台标准的小脚裤、布鞋;窦唯一上台,满身皮带,手摇一铃鼓,这才叫摇滚范儿。
有一回,青铜器受邀为外交人员的酒家暖场,大家长发披肩上台,大家想这么重要的场合,老狼一定会掷地有声来一句:我们是青铜器。
结果他很羞涩来了句:“我......我......我......我们都是学生!”后面准备打鼓,脸还埋在长发里的晓松,当场就嗝屁了。
这就是老狼,一个永远不会装,装也装不像的人。
这件事让高晓松调笑到现在,一直没忘。
03
1990年暑假。
海南一歌厅向青铜器发来邀请,老狼和高晓松漂洋过海就去了。
这哥俩只带了单程的车钱、船钱,挣不到钱,恐怕就得游回北京。
到了海南,老狼面试心切,一上台便紧张,一紧张就长高了三个度,高晓松心中直叫坏了!但见那几个“病痨鬼”式的乐手头头也不抬、无比默契地就跟上了B调,救了老狼和晓松一命。
歌厅一晚上唱就挣二十块钱,不唱滚蛋,老狼和高晓松就为了这20块钱拼命的干。
海南酷热,无数个在席子上泼了水还是睡不着的夜,老狼抱着吉他,晓松抱着叫“阿萍”的优质姑娘。
“我们的音乐在海南缺乏群众基础,又坚持不唱粤语流行歌,几天后就被歌厅老板炒了鱿鱼。”
两个人只剩下一张返程的钱,晓松说:“老狼,你先走,别管我,回去告诉同志们,我们没有投降变节,没有唱过粤语歌曲,我们坚持了摇滚乐!”
“放心,只要飞机不掉下来,一定完成任务。”
高晓松:你丫还要坐飞机。
老狼:没办法,海峡里有台风,所有船全部停了。时间紧,任务急,我得回去上课,航三儿要开学了。
晓松不想读书了,对于晓松来说,他不想要的生活,就会立即拒绝,他受不了标配的生活,受不了按部就班地清华毕业,然后国外读博,成为科学家。
至于想要什么,晓松就在路上找,他去了厦门,主业流浪,业余哄厦大一妹妹睡觉。而老狼呢,既然我不知道要什么,那就像大家一样继续读书呗。
老狼和高晓松
04
老狼大学毕业,去了一家智利合资公司画电子图、做设计,坐火车全中国跑。而晓松玩得风生水起,开广告公司,赚了很多钱,像个暴发户。晓松膨胀而张扬,老狼落魄而安静。
唯一不变的是青春热血。
1993年,香港大地唱片公司落户北京。晓松被推荐给黄小茂,黄小茂开着拉达车来了,一看晓松开着大林肯,就问:“我该给你多少钱才合适!”
回答:我不要钱,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必须让老狼来唱。他把老狼提溜过来,唱《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两个人都没意识到自己火了。
有一天,他俩去北京工体看球赛,发现周围观众都不看球了,而是盯着老狼看,然后蜂拥上来求签名。先是十几个,后是几百个。老狼个高,杵在那,一个个签名。本来还想给女歌迷签的,可是晓松早就把那活接了。
还有一次是演唱时停电了,老狼就打亮一支打火机开始唱《同桌的你》,第一排的人听得见,后面听不见的就开始跟着唱,一排一排,全场都把打火机点起来,没电的体育馆里顿时满天星光。
还有一次,老狼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大家就跑上台喊:“我是你上铺的兄弟”,老狼一数,上铺睡了两三百人,快成危楼了。
当唱到“给我烟抽的兄弟”时,大家就把烟掏出来,别在老狼耳朵上,塞到手里,老狼一下子快成烟盒了。他杵在那,憨笑着、继续往下唱。
高晓松说那个年代用八个字概括:彪悍勇敢、简单温暖。
1、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最熟悉你我的街,已是人去夕阳的斜。
3、人生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4、岁月长,衣衫薄,各位,来日方长。
5、“人生如戏”,“谢谢,是戏如人生”
6、如丧,我们终于老的可以谈谈未来了。
7、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8、我们唱戏的,天天杀人,那都是假的!
9、在我的兴趣爱好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0、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11、女人永。其实是等来谁算谁。
12、我们是科班大武生,要练正大光明的功夫!
13、今生无缘,来世再报答,还记得我们唱过的那些吗?
14、我像每个恋爱的孩子一样,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
15、关于爱与等待,誓言和时光。如今生活水落石出,真好。
16、相信爱的年纪,没能唱给你的歌曲,让我一生中常常追忆。
17、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一梦未醒已委身尘土,毫无防备。
18、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19、那些日子里你总提起的女孩,是否是送了你她的发带。
20、杀了她喂猪。( )
21、伤感是一种终身不愈的残疾。
22、你杀气太重,难成盖世英雄!
23、人生如戏,亦或是戏如人生?
24、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
25、以一天盛开的疯狂,用一生埋葬。
26、你举着一支花等着有人带你去流浪。
27、西风老树下人家,池墉边落落野花。
28、你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流过的光。
29、台上演英雄,台下也要当个好男儿!
30、自由是靠《宪法》,平等是靠下面多如牛毛的法律。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民主。
31、喝罢黄河之水天上来,酒醒杨柳残月且欢,唱罢笑傲江湖祭沧海,雁渡寒潭有几只回还?
32、我怕我嘴不严,怕我混得不好成了远房穷亲戚连累伱,又怕我没人疼没人爱跟伱抱头痛哭。
33、一百个“我爱伱”难换一句“我爱过伱”。前者让人笑,但不一定真;后者让人哭,但是真情。
34、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当伱想它时,伱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伱想它时,伱是痛苦的!
35、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月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
36、别哭,真是友谊永远都会在。伱们站在这儿,仅仅是比赛。伱们要知道,人生比这个比赛要残酷一万倍。
37、我是伱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伱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我是伱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伱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
38、老一辈的歌唱家们留下了什么?而伱们学到了什么?我不喜欢伱们光鲜靓丽地在这唱歌,伱们的歌声里,我听不到怀念感。
39、我恨我不能交给爱人的生命,我恨我不能带来幸福的旋律,我只能给伱一间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让伱望见星斗。
40、美国的右派在文化上,讲究信上帝信传统以及珍视家庭与爱。
41、历史并不真的流传于世,因为总有人怀着绝望毁灭了最后的人证物证。
42、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伱心灵的最远处。
43、明天伱是否会想起?昨天伱写的
44、一年之内所有人生出来,大部分人又死去,所有兴亡都在旦夕之间,供人叹息。
45、每个人都站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只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
46、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又是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
47、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伱,谁安慰爱哭的伱,谁看了我给伱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48、我发现人不能多年在同一座城市待着,疑似认识的人太多,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周围熟人千丝万缕导致不敢放开吹牛逼的痛苦。
49、当岁月和美丽,已成风尘中的叹息,伱感伤的眼里,有旧时泪滴。
50、一斜斜乍暖轻寒的夕阳,一双双红掌轻波的鸳鸯,一离离原上寂寞的村庄,一段段断了心肠的流光,两只手捧着黯淡的时光,两个人沿着背影的去向,两句话可以掩饰的慌张,两年后可以忘记的地方,我的心就像西风老树下人家,池墉边落落野花,雨后的我怎么了?